丁海濱
摘 要: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為了提高學生的讀寫能力,教師需要采用“讀寫共生”的教學策略。該策略在運用的過程中,能夠幫助學生突破閱讀與寫作的壁壘、建立讀寫結合意識、提高讀寫結合能力,有助于促進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進步。基于此,在下文的闡述中,筆者將從積累寫作素材、解構謀篇布局、實施模仿寫作三個角度入手,探索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實施“讀寫共生”策略的路徑。
關鍵詞:高中語文;讀寫共生;實施意義與路徑
讀寫共生是指在開展語文教學中,能夠做到閱讀中有寫作、寫作中有閱讀,二者合二為一,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關系。在高中階段的語文教學中,閱讀與寫作本就是共生的關系,而該教學策略的實施,可以讓學生的閱讀與寫作都能夠得到切實的鍛煉,讓學生充分意識到在未來的語文學習中,要學會借助閱讀知識鍛煉寫作能力,也要學會借助寫作儲備閱讀素材,這樣才能在持續的學習中,實現讀寫能力的進步。
一、高中語文教學實施“讀寫共生”策略的意義
(一)有助于突破閱讀學習與寫作學習的壁壘
在傳統語文教學中,閱讀與寫作是分開教學的,雖然閱讀中會涉及一些寫作知識,但其總體占比較低,這樣就導致以前的語文課堂存在“各自為營”的情況,即閱讀是閱讀、寫作是寫作,二者雖有聯系,但卻沒有進行深入融合,更未進行融合式教學。而在當下的語文教學中,更為重視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即不僅要求學生具備閱讀能力、寫作能力,還應具備讀寫結合能力。而“讀寫共生”策略的實施,則可以幫助學生有效突破閱讀學習與寫作學習的壁壘,促進學生實現對讀與寫的融會貫通,做到讀寫能力的共同提升。
(二)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讀寫結合意識與能力
實施“讀寫共生”的教學策略,不僅會影響學生對閱讀與寫作的認知,還會對學生如何學習閱讀與寫作知識產生重要影響。因此,在實施“讀寫共生”策略后,學生會在漸進的學習中,逐漸樹立讀寫結合意識,學會借助閱讀知識豐富寫作框架,能夠借助寫作知識拓寬閱讀視野,讓學生真正樹立讀寫結合意識。同時,建立讀寫結合意識后,學生還應在讀寫課堂中,鍛煉自己的讀寫能力,做到對閱讀與寫作知識的熟練運用,讓讀寫能力實現真正的提升[1]。
(三)有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語感與語言運用
在以往單獨進行閱讀教學或寫作教學時,學生常常會存在閱讀知識感悟不透、寫作知識運用不熟的問題,且這個問題是普遍存在,而非個例。對此,在筆者的思考中,該問題出現的原因之一便是閱讀與寫作教學沒有做到“共生教學”,導致學生在運用知識時出現了無法融會貫通的情況。對此,要想提高學生的閱讀語言、提升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教師需要有效運用“讀寫共生”的教學策略,實現閱讀與寫作的融合教學,讓學生的閱讀能力和閱讀中獲得的語感,能夠與寫作知識和寫作進行融合,為讀寫共生做基礎。
二、高中語文教學實施“讀寫共生”策略的路徑
(一)立足閱讀教學,積累寫作素材,筑牢讀寫共生基礎
1.釋義閱讀文本語言,實現有效運用
在讀寫教學中,教師應以閱讀教學為基礎,以寫作教學為提升,引導學生從閱讀中釋義文本語言,從而做到積累寫作素材的目的,為讀寫共生筑牢基礎。
以部編版必修上冊第一單元第一課《沁園春·長沙》為例。在本課程的學習中,學生應完成對整首詞的掌握,即做到熟練背誦、知曉詞中重點字詞的含義、能夠準確翻譯詞句。對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需要帶領好學生對詩詞文本進行語言層面的釋義,幫助學生熟練掌握本首詞。在詞中,學生需要結合教材中的詞匯注釋,進行詩詞的理解與學習。如:第一句“橘子洲頭”中的“橘子洲”是指今湖南長沙市湘江中的一片沙洲,故而,在記憶時,學生便可以按照整體地名,進行整體記憶。再如:“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一句,其中“悵”字是指失意、不暢快的意思,而“寥廓”則是指宇宙的高遠遼闊,“主”是指主宰,“沉浮”是指盛衰。通過對這一詞句的整理可知,這是作者向宇宙發出質問,既能看到作者的惆悵、迷茫,也能看到作者迷茫背后的堅定信心、革命樂觀。因而,學生在運用本句詞時,應結合寫作中的具體情境,做到有效運用,如面對人生重大決定時,學生百思不解、苦惱萬分,便可以用這一句表達自己的情感,既不落俗套,也能凸顯學生對知識的熟練掌握。
因此,在釋義閱讀文本中的語言知識時,教師不僅要告知學生具體的詞匯含義,也要告知學生如何運用在寫作中,進而實現對閱讀知識的有效運用。
2.摘錄閱讀文本語言,豐富寫作素材
在學習生涯中,教師總會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這其實意在告訴學生,要想實現語文能力的進步,應要做到及時記錄,特別是在閱讀學習中,對優秀的文本語言,要做到及時摘錄,收入進自己的素材庫中,作為寫作素材使用[2]。
以部編版必修上冊第一單元第三課《百合花》為例。本文是作者茹志鵑創作的一篇小說,旨在讓學生從閱讀中獲得啟發,感受青春的價值。作為小說,其中會涉及許多人物描寫、動作描寫、語言描寫等內容,而這些內容便是學生應重點掌握的。對此,教師需要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關注,讓學生在理解后,能夠將其摘錄進寫作素材庫中。具體而言,如:文章中“早上下過一陣小雨,現在雖放了晴,路上還是滑得很,兩邊地里的秋莊稼,卻給雨水沖洗得青翠水綠,珠爍晶瑩……去趕集的呢!”這一句,是描寫“我”作為包扎員在前往前線的路上,對路上環境的觀察與描寫。在描寫中,借助雨水將滑的路、晶瑩的莊稼等進行了細致的描寫,如果沒有后文的轉折,這就是一段很正常的環境描寫。而有了后文的轉折后,該環境描寫的作用被瞬間放大,即“我們”是在雨后趕往前線,支援前線戰士,而下過雨的路面,較為難走,與此時敵人冷炮的轟炸形成呼應。這既寫出了環境的惡劣,也寫出了此時此刻正在發生的事情。
故而,學生在進行環境描寫時,可以仿照作者的方式,將環境描寫與具體事件進行結合,以此提高環境描寫的作用。而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需要將此句進行摘錄收藏,作為寫作素材儲備起來。
(二)立足閱讀教學,解構謀篇布局,厘清讀寫共生思路
1.傳授文章的謀篇技巧
在讀寫共生教學中,教師需要借助閱讀教學活動的開展,為學生講授謀篇技巧,讓學生能夠進行有效閱讀,同時,借助謀篇技巧,學生的寫作能力也會得到切實的提升,實現對作文結構的有效
構建。
以部編版必修上冊第二單元第五課《以工匠精神雕琢時代品質》為例。在學習本文時,首先要清晰地知曉本文的文體是新聞評論,那么文章的結構就會由論點、論據、論證三個要素構成,而這也是學生在本次課程中應掌握的謀篇技巧。本文共五個自然段,根據結構劃分,剛好可以分為五個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段,提出論點:將一門技術掌握到爐火純青;第二部分是第二至第四段,既是意義,也是對第一部分的論證:分別論述了因熱愛而付出、因追求而卓越、因有境界而淡定;第三部分即第五段,進行總結:生命哲學與人生信念。其實,劃分出結構不難,難點在于分析具體的論證手法。如在第一段中,作者在提出論點后,分別運用引用論證、類比論證進行第一個觀點的闡述,而后在第二至第四段中,作者又分別運用道理論證、對比論證、假設論證等不同的論證手段,旨在為中心論點服務。在這樣的布局下,文章的結構才完整、才更緊湊。此外,學生在面對不同的文章時,需要選擇不同的謀篇技巧,需要學生在后續的學習中逐漸
掌握。
對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需要對文章進行結構的分析,幫助學生實現對文章結構的掌握,這對學生掌握謀篇技巧有重要意義,是學生能夠寫好文章的重要一步。故而,教師需要借助閱讀教學活動的開展,提高學生對謀篇技巧的掌握,做到厘清讀寫共生思路。
2.鍛煉學生的謀篇能力
在傳授學生謀篇技巧后,學生不僅要做到對技巧的熟練掌握,也要做到對技巧的有效應用,這樣學生的謀篇能力才算取得了進步與提高。只有這樣,才能有效考查學生的讀寫結合能力。
以部編版必修上冊第二單元學習任務中的寫作為例。在教材第55頁第四個單元學習任務中,要求學生以生活中平凡的勞動者為主要對象,撰寫800字的文章,題目自擬。在拿到作文的要求后,學生應做到的第一件事,便是分析作文要求,找到要求的核心內容,這一步是在確定文章的中心。以本次作文為例,學生的寫作中心便是圍繞“平凡的勞動者”進行描寫,即對人物進行描寫。以此為基礎,學生需要進一步思考如何描寫、描寫哪些事件、表達怎樣的含義等。在逐漸深入的思考中,學生便可以完成文章的謀篇布局。如學生要寫抗洪一線的戰士,便要找到可以代表其作為的感人事跡,如用身軀筑就防洪堤壩八個小時、反復往返洪災腹地轉移群眾等。在有了事件后,學生應思考怎樣進行描寫,才能體現出戰士的勇猛無畏、勇沖一線的精神,這就需要學生提取自己觀察中所獲的細節內容,如戰士被泡爛的手和腳、被水流沖擊留在身上的泥垢、雜物等,或者是被救群眾的一聲聲感謝、一滴滴的眼淚等。在有中心點、有事件、有細節作為基礎后,學生便可以根據寫作字數合理安排,明確每一段寫什么內容。
基于此,學生謀篇布局的能力便得到了切實的鍛煉,不僅可以實現對謀篇技巧的熟練運用,也可以做到對寫作技巧的熟練運用,能夠促進學生讀寫能力的進步。
(三)立足閱讀教學,實施模仿寫作,提高讀寫共生能力
1.立足閱讀語言的特色,實施模仿寫作
在讀寫共生的語文教學活動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從閱讀語言的特色入手,進行模仿寫作,以此來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現階段的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語言建構能力,教師需要實施的行動,便是為學生提供機會,讓學生對自己掌握的知識內容進行有效輸出[3]。
以部編版必修上冊第二單元第五課《以工匠精神雕琢時代品質》為例。在上文的闡述中,筆者分析了該篇文章的結構,是典型的議論文。但是上文的分析,只是從文章的結構著手,而在本小節的闡述中,應從語言特色入手分析,并引導學生進行模仿寫作。在前文閱讀的基礎上,教師可以提問學生,“同學們,在閱讀文章時,你們認為該文章的語言有什么特點嗎?或者說語言風格是什么呢?”在學生給出的答案中,分別有言簡意賅、有較強的說服力、語言運用準確、語言邏輯性強等特點。通過學生給出的答案,可以看出學生對文章有自己的認知與理解,而學生的答案也是他們需要在自己的文章進行體現的。對此,教師讓學生自行選擇一個語言特點,并圍繞該特點進行議論文寫作。同樣,學生在寫作前,可以按照教材的案例文章進行仿寫,如寫作的結構、材料的選擇等。
通過仿寫的形式,既可以對學生做出有效鍛煉,也可以促進學生寫作能力的進步。特別是在明確以語言特色為核心的寫作中,學生更需要多次觀察原文章進行學習,從原文中汲取營養,以提高自己的寫作能力。
2.立足文本的表現手法,實施模仿寫作
在高中階段的語文學習中,學生已經掌握了許多文本表現手法,如托物言志、動靜結合、虛實結合、借景抒情等。但對于學生而言,能夠對這些表現手法做到實際運用,才是實現了真正掌握。對此,教師需要帶領學生進行模仿寫作,讓學生在寫作中運用上述表現手法。
以部編版必修上冊第七單元第十四課《故都的秋》為例。本文是作者郁達夫借助對秋景的描寫,來表達自己悲涼的情感。那么,在學習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分析本文的表現手法,以此為后續寫作教學做鋪墊。在討論中,學生可以發現,全文分別撰寫了“小院清秋”“秋槐落蕊”“秋雨話涼”“秋樹佳果”“秋蟬殘鳴”五幅不同的秋景圖,但是展現出的情感都是凄清、悲涼的,故而,學生可以得到本文的表現手法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基于此,教師便可以此入手,為學生設置模仿寫作練習,既讓學生根據自己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認知與理解,仿寫一篇關于夏景的小作文。在學生進行思考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班級以前在夏季舉行的活動、學校夏天的景色等,以此調動學生的記憶,讓學生能夠回憶起自己印象中關于夏天的最美的景色,或者是帶給自己感觸最深的美景。在具體的寫作中,學生也可以模仿郁達夫文章的形式,將自己的文章也劃分為夏景圖,以具體的景色表達自己的情感,以此實現對表現手法的運用。
因此,在提高學生讀寫共生能力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借助閱讀活動的開展,引導學生從文章的表現手法入手,并為學生設置具體的寫作對象,以此鍛煉學生的寫作能力,考查學生是否可以實現對表現手法的準確運用。
結束語
綜上,高中語文知識的學習,不僅考驗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學生對閱讀與寫作知識的有效運用,這才是學生在學習高中語文知識時應具備的能力。對此,教師實施“讀寫共生”策略便是對學生讀寫結合能力的有效鍛煉。因此,對學生而言,在讀寫結合教學中,應積極積累寫作素材、學會解構謀篇布局、有效進行模仿寫作,這樣,學生的讀寫結合能力便可以實現有效提升,實現語文綜合能力的進步。
參考文獻
[1]張童.高中語文教學“閱讀與寫作共生”的策略分析[J].中學課程輔導,2022(12):92-94.
[2]李德賢.新課標理念下的讀寫共生策略[J].文學教育(下),2022(1):74-76.
[3]曹榮彬.讀寫互筑? 一體共生:關于高中語文讀寫一體化教學的思考[J].名師在線,2021(2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