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俊峰
如何在綜藝節目當中進一步傳播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講好中國故事,更好地引領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如何實現跨文化傳播,讓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國文化、感受中國文化,進而更好地塑造中國形象,就值得文藝工作者深入探討。《典籍里的中國》作為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傾力打造的原創文化類綜藝節目,運用多重敘事手法策略,以中國傳統經典古籍中所蘊含的文化情感為著力點,通過情感還原、情感喚醒、情感互動來實現傳統文化的傳播。
文化敘事。傳統典籍是中華文明的珍貴遺產,也是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典籍里的中國》將中華優秀文化典籍作為傳播內容,構建起以歷史文化典籍為節目內核的當代視聽新文本,使經典古籍重新煥發巨大的文化生命力。在節目中,節目組設置了訪談室、典讀會、劇場舞臺等環節,立足海量經典古籍,主持人、演繹嘉賓同相關專家學者深入到各種經典典籍中,對古代先賢們的思想和精神進行系統性的文化解讀,細細品味中華典籍蘊含著的豐富的文化內涵,用高超的視聽手段和故事語言將典籍中的經典名篇展示出來。
《史記》是漢代司馬遷編寫的我國歷史上第一部以人物為中心的紀傳體通史,具有十分重要的史學價值,被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在節目中,節目組在典讀會上邀請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康震、中國史記研究會會長張大可、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蒙曼等專家學者,共同講解《史記》中的歷史背景、社會現象等方面的內容,深入挖掘《史記》中的歷史文化內涵。同時,通過選取《史記》中記載的眾多人物的歷史故事片段,通過演員精湛的演繹更加直觀地對典籍中記載的歷史進行呈現,例如《史記·五帝本紀》中將崇德尚武、勤政愛民于一身的黃帝形象搬上熒屏,為后世描繪了華夏民族的道德楷模、人文典范;《史記·陳涉世家》把人民當作英雄,為平民英雄義舉立傳,讓觀眾更加深入體會《史記》中的文化深意。此外,節目還會設計一些互動環節,讓觀眾更加深入了解《史記》中的文化內涵。典讀會邀請一系列享有贊譽的演員和嘉賓們共同深入研究《史記》中的經典篇目,通過對劇本、人物語言、形象塑造的深度打磨,最大程度向觀眾傳遞出歷史人物的內心世界,使觀眾能夠更加貼近歷史原型人物的情感體驗,將經典典籍轉化為情感共鳴,激發觀眾對《史記》的興趣,觸達經典典籍的深層魅力。同時,典讀會借助情感互動元素,設置了一些互動性強的吟誦儀式,讓觀眾深度參與到典籍里的故事當中。例如,觀眾與演繹嘉賓在現場共同吟誦《史記》中的一些經典語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不僅能夠讓觀眾近距離感受《史記》的語言之美,同時也展現出典籍中所蘊含的深厚內涵與藝術價值。總體來說,這種獨特的敘事方式激活了我們內在的文化情感,使典籍文化更加深入人心,賦予其新的生命和意義。該節目不僅在推動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過程中起到了積極作用,同時它將古代與當下、理性與情感巧妙結合,以全新方式演繹我國珍貴的文化遺產,對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及民族精神有著不可磨滅的巨大貢獻。
時空敘事。《典籍里的中國》將古往與當今相連,多視角并行凸顯節目的文化情感價值。節目運用了三種不同的形式,在三重舞臺呈現出多元的跨時空敘事,第一個舞臺是話劇演繹歷史故事,通過演員的精彩表演來呈現歷史故事場景和情節;第二個舞臺是主持人撒貝寧不僅作為整個節目的串聯者,同時也作為演員深入到舞臺所呈現的歷史當中,與演員一起完成從傳統式到角色式的身份轉變,連接了歷史典籍故事與現實;第三個舞臺是嘉賓訪談室,嘉賓在這個空間里對歷史故事進行解讀,為觀眾提供更深入的理解和感受。通過這三種不同的舞臺和各種表現形式,節目打造出了多層次的時空敘事空間,使觀眾能夠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國傳統典籍文化的內涵和價值。
情感敘事。長久以來,情感都是藝術創作中不可或缺的因素。通過不同形式的藝術呈現,情感可以激發觀眾共鳴,并催生一系列的情感進階。電視綜藝節目作為媒介文本,其本質也是一種藝術創作,因此必然會和情感發生勾連。[1]《典籍里的中國》通過講述典籍背后的故事和典籍文化的內涵,體現了豐富的情感敘事特征。中國傳統典籍故事當中往往蘊含著古人與萬物、古人與社會的各種情感聯系,這種情感鏈接延續至今,依舊能夠激發觀眾的情感共鳴以及對其中蘊含的思想與智慧的深刻思考。在講述《楚辭》中的《離騷》這一經典辭章時,節目描繪了極具才華和憂國憂民情懷,堪稱浪漫主義典范的偉大詩人屈原,他追求真理、求問先賢,最終發出了“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曠世名言,展現了屈原對國家和百姓的深切關懷,而這種求索精神、進取精神、愛國精神,恰恰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和魂之所在。這種精神促使觀眾重新審視自己對國家和社會的責任與擔當,激發了觀眾對國家和民族的自豪感和認同感,而這種情感敘事的力量也進一步鞏固了民族凝聚力和對國家文化的認同。
情感傳播就是通過情感的渠道,把人類共通的情感注入電視畫面之中,使觀眾在情感的體驗、想象、享受中自覺地接受故事敘述,從根本上與其建立起一種持續的、長久的情感關系。[2]情感在電視節目的傳播當中通常會成為一種表現方式,借此傳達節目內容所表達的理念和引導受眾的價值觀,進而引發觀眾共鳴。
還原:文化情感復歸。文化是一個符號傳承體系,人們使用相同的文化符號,秉承共同的文化理念,遵循共同的思維方式和行為規范,追求共同的文化理想。[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世世代代的中華兒女培育和發展了獨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為中華民族克服困難、生生不息提供了強大的精神支撐。”在大眾傳播時代,媒介的種類和媒介的性質都發生了巨大變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承載的情感因素也不可避免地被剝離,因此在文化傳播過程中需要一些傳播策略將文化中的情感還原,從而實現傳統文化情感最大限度的復歸。《典籍里的中國》選取了浩瀚歷史長河中璀璨的傳統典籍作為傳播內容,以電視媒介為載體進行重新演繹,用新的“感性”來還原傳統文化的情感表現。由于傳統典籍文化中蘊含的情感內涵與受眾所接受的價值理念同根同源,因此作為一檔大型文化綜藝類節目,它對促進有共同文化理念的中華民族文化的情感回歸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喚醒:情感集體記憶。中華傳統典籍作為一種文化符號,是一個國家的象征。節目通過對典籍歷史故事的場景再現和呈現方式的革新,讓觀眾對歷史進行重溫和感受,從而喚起他們對文化情感的集體記憶。節目將古代元素與現代元素相結合,創造出新穎而獨特的跨時空表現形式。《橘頌》是屈原所創作的一首詩歌,描述了屈原對于橘樹的贊美和借橘樹寄托自身遭遇的情感表達。在一期節目中,選取在中國歷史長河中流傳千古的文化典籍著作《楚辭》,運用全新的視聽符號和技術讓“當代讀書人”撒貝寧與“古代讀書人”屈原在所構建的多維立體化空間中跨時空進行古今對話,對楚懷王熊槐和屈原的友誼刻畫以及屈原成為楚國大臣的全過程進行演繹,展示了屈原內心深處的愛國思想和情感寄托。這種情感不僅是屈原個人情感的抒發,更蘊含了中國人對國家和家鄉的忠誠;“當代讀書人”撒貝寧將現代購買的橘子穿過大門穿越到戰國時代遞給詩人屈原,二人在交談中表現出對故鄉的眷戀,展現了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中華民族所擁有的共同的家國情懷從未改變。雖跨越時空但存有共同的情感,可以在觀眾心中引發對傳統文化所蘊含的情感認同,并喚醒與之文化情感相關的集體記憶。
互動:文化情感共振。互聯網的迅速崛起,使新技術打破時空的束縛,觀眾可以輕而易舉地通過電視或其他媒介感受到來自千里之外的畫面和聲音。科技的迅猛發展使得觀眾的媒介體驗得以拓展,人們能夠突破時空的局限,通過觀看同一檔節目、討論同一話題、參與某種互動來交流彼此的意見或共享情感,借助媒介力量融入到虛擬的互動場景中。柯林斯的互動儀式鏈理論認為,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聚集在同一場所,無論他們是否會特別有意識地關注對方,都可以通過身體在場而相互影響。并且,以親身經歷為前提和基礎的參與可以共享情感,進而產生成員意識、歸屬感和群體向心力。現代科技的發展,人們可以通過移動終端和互聯網,在家中完成身體在場,并通過虛擬在場完成意識和情感的互動,最終發生情感的共鳴。[4]《典籍里的中國》圍繞傳統典籍這個文化符號,營造了一個獨特的互動場域,促進了觀眾個體與個體間相同的情感共振。在第七期《楚辭》篇中,演員們共同吟誦“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觀眾雖然沒有親臨現場,但依然能夠穿過熒屏感受到吟誦的語言當中進取探索、邁步前行的堅定信念。這種信念根植在中國人的優良品質、家國情感力量之中,情感在節目的互動儀式當中得到了進一步的深化。
堅守文化內核,講好中國故事。傳統典籍是中華民族歷史和文化的寶貴遺產,凝聚了中國歷代文人千百年來的智慧、價值觀和道德準則,是國家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向世界展示中國的獨特魅力和深厚底蘊。《典籍里的中國》節目團隊深入研究中國典籍,邀請專家學者同嘉賓共同品讀典籍故事,立足傳統文化,來展現典籍中的思想精華和先賢智慧,讓人們重新認識中國傳統文化的巨大價值,確保觀眾對中國文化的內涵有深入的了解;同時借助數字技術手段,以歷史故事為基礎,打造了“時空交錯”的大型多維舞臺,使觀眾更加直觀地感受到中國文化的巨大吸引力,詮釋了新時代下傳統文化的“當代表達”。節目堅守傳統文化內核,推出了一期又一期制作精良的視聽節目,如《史記》《楚辭》《永樂大典》等,通過激活這些典籍中的文化情感來講好中國故事,為文化的進一步發展與繁榮提供更深層次的驅動力。
引領文化傳承,活化中國文化。“不忘本來才能開創未來,善于繼承才能更好創新。”大型文化類綜藝節目《典籍里的中國》實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節目采用“研讀典籍+創新表現形式+互動儀式”的方式,給觀眾帶來了一場視覺和心靈上的雙重盛宴,帶來感官和情感上的極大震撼。節目解讀傳統典籍蘊含的價值與意義,挖掘文化內涵,并將其與現代社會緊密結合去闡釋和演繹,進而產生與當代人的情感互動,拉近了受眾與典籍的情感聯系,喚醒觀眾內心深處的集體記憶,使觀眾更加了解典籍、關注典籍。創新的舞臺設計和現代科技手段賦予傳統文化的“當代性呈現”,更加便于觀眾情感上接受傳統文化。典籍走出藏書室,生動活潑地展現了我國典籍文化的生命力,使文化在新時代實現創新性表達。互動儀式和現場觀眾的參與增強了傳統文化的體驗感,專家學者的訪談使觀眾更深入地理解典籍的文化內涵,演員的精彩演繹使觀眾更好地欣賞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觀眾與演員共同吟誦經典語段的互動儀式極大地激發了人們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和認同,引領其傳承與發展。
鑄就文化品格,深化國家認同。中華傳統文化在打造國家形象和培養民族精神方面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典籍里的中國》通過深入解讀典籍中的經典思想和價值觀,傳遞著中華傳統文化的智慧結晶,為觀眾提供了文化思想的指引。《典籍里的中國》精美的藝術表現形式,將文化價值、故事敘述、互動元素等融入現代演繹中,激發觀眾的審美追求和文化情感,觀眾不僅深刻感受到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更找到了個人與國家緊密的情感紐帶,強化了個人對國家的認同感。在節目中,典籍故事所傳達的積極正面的價值觀念,引領著觀眾塑造自身高尚的品格和道德素養。同時,節目通過視聽文本的呈現,傳遞出中華民族的精神特質,如堅韌不拔、勇于求索、勇于變革等,不僅為觀眾提供了行為上的重要指引,而且加強了觀眾對國家的身份感和文化的認同感,激發了觀眾對國家的責任和熱愛。節目本身已然成為了塑造國家形象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為國家的文化傳承和社會發展注入了強大的動力,凝聚著中華民族的精神力量。
文化共情接力,推動跨文化傳播。《典籍里的中國》成為促進文化交流與溝通的重要平臺。首先,節目通過對典籍中的經典內容進行深入解讀和呈現,突破了語言和地域的限制,使所有觀眾都能與中華文化產生情感共鳴,不論觀眾生活在何種文化背景之下,他們都可以通過節目的內容與情感的表達,與中華傳統文化建立起文化共情;其次,節目注重打造傳統文化的符號和形象,通過獨特的具有中國文化地域特色的舞美設計、服飾表演等元素,將中華傳統文化的獨特之美傳遞給觀眾,這種視覺上的感染力同樣有助于觸發觀眾的情感共鳴,并引發他們對中華文化的進一步探索和發現。通過實現文化共情和推動跨文化傳播,節目《典籍里的中國》在國內外范圍內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力。觀眾在觀看節目的過程中,既感受到自身文化的價值和獨特性,也增進了對其他文化的理解和尊重。這種跨文化傳播的舉措,為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的對話、交流和融合提供了重要平臺,為文化的發展與進步提供了新的思維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