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永茜 魏成元
體育類人物紀錄片是運用影像傳播體育文化和體育精神的重要媒介,紀錄片以其特有的紀實性,能夠使受眾認識和了解體育項目或賽事。導演運用現有的影像素材,結合電影的視聽表現手段,生動和立體地展現體育文化,以及建構體育運動員的人物形象。[1]紀錄片本質是紀實性,但是在反映現實的前提下,學術界有不同的思考和表達,維爾托夫、巴贊等人認為的寫實性,強調電影還原現實的重要性。英國紀錄片教父格里爾遜提出了“表意論”,支持運用詩意的電影元素來表現社會現實,可見紀錄片在于“創造性地處理現實”。紀錄短片《籃球女王》真實紀錄了唯一被NBA選中的女性露西亞·哈里斯的傳奇一生,通過露西婭·哈里斯的自述和經典的比賽畫面,呈現出該短片的紀實性,并且影片創造性地將畫面和聲音配合,通過設計和剪輯,將人物真實的情感和思想傳達給受眾,引發受眾思考。
紀錄片就是在反映社會現實的基礎上,運用電影藝術進行呈現,本質是記錄現實。[2]1922年,蘇聯的維爾托夫發表《電影眼睛人的變體:一場革命》,“電影眼睛”理論由此奠定。維爾托夫強調電影的記錄性,像人的眼睛一樣觀察記錄,要求紀錄片盡可能表現社會現實的透明性和多義性,讓受眾看到社會現實的面貌。巴贊的“紀實主義”“長鏡頭理論”都強調電影還原真實的重要性,但是二者的理論觀點并非簡單地將電影紀實歸為機械的復刻,而是對影像素材的運用,在還原客觀事實的前提下巧妙運用蒙太奇進行建構和表意,也就是格里爾遜所命名的紀錄片那樣,將紀錄片定為“創造性地處理現實”。[3]
《籃球女王》由庫里和奧尼爾監制,這部電影的選材和影像剪輯不僅讓人們認識了一位具有豐富人格魅力和堅韌品質的女性籃球運動員,也讓人們明白巔峰的光輝并非唯一,堅定地選擇自己的人生才是最絢麗的。電影講述了美國女籃球明星球員露西婭·哈里斯的故事,紀錄片以第一視角敘述了她自己在人生經歷中與籃球的機緣,大學女子聯賽中她帶領密西西比州明特市球隊蟬聯三年冠軍,并參加了第一年的奧運會籃球項目,畢業后由于當時沒有WNBA(國家女子籃球聯盟),所以她步入婚姻殿堂?;楹笏盏搅诵聤W爾良爵士隊NBA的邀請,但是由于她當時患有雙相情感障礙,所以選擇了回歸家庭,并作為高中教練謀生。電影開篇呈現的畫面就是露西婭自述的場景,一般而言,紀錄片以第一視角敘述更加具有可信度和真實性,簡單的采訪布景,露西婭娓娓道來自己的經歷,受眾能夠從她敘述的畫面中感受到影片時空的一致性,露西婭出現在畫面中的時候,形象已經和運動員固有印象有了差距。露西婭比較年長,所以體態、身形都有了很大變化,她介紹自己的身份和經歷的時候依然是自豪、自信,受眾在觀看過程中更加好奇其運動生涯的現實經歷。
開篇呈現的背景為之后電影呈現她生涯經歷的閃回畫面做了鋪墊,短片開始并沒有直接交待露西婭就是銀幕前的這位女士,而是以露西婭本人作為第三人視角講述自己認識露西婭,之后說明自己就是露西婭本人,這讓觀眾從短暫的疑惑到相信。該影片的記錄分為主人公自述和實況記錄兩部分,交叉進行敘述和呈現,以自述為主線,其中穿插了她過往的參賽紀錄畫面,其中的旁白并未采用配音,而是用賽事解說和采訪聲,從官方視角反映了露西婭在一個時代的影響力和公信力。雖然短片的時間并不長但是結構十分完整,從露西婭介紹自己的出生環境、家庭氛圍、成長過程,直到運動生涯,短片對露西婭的心境進行了完整的呈現。在關于其成長環境的介紹中,從表述和畫面中可以看出露西婭的家庭成長環境很普通,但露西婭對籃球十分熱愛,她熱愛籃球明星,追看賽事,渴望成為籃球運動員,露西婭家周邊沒有籃球架,父母就在家里搭建個平臺。關于露西婭未來的運動生涯,這個敘事基礎是關鍵的,這成為最后露西婭經歷實現的現實基礎和鋪墊。
紀錄片反映現實,通過對短片進行剪接,推動情境的合理化,突出中心,去除冗長。露西婭中學期間身高就達到1.9米左右,但是獨特的身高卻成為了同學取笑的點。當露西婭第一次學會專業籃球并贏得比分時,她不再因自己的身高而自卑。俄克拉荷馬州因為露西婭創辦了女子籃球隊,之后的中學期間中,露西婭和隊員攻克很多難關,并連續三年蟬聯女子籃球項目的冠軍。當自述大學時期的高光時刻時,露西婭面露自豪,同時與比賽影像的呈現相呼應。從露西婭和隊員們在比賽中創下奇跡,充分表現了她在賽場上的陽光和活力,盡顯女性力量、陽光、性感的一面,這時候短片中女孩以平等的姿態展現了自己的魅力和張力,女性同樣具有強烈的力量感。競賽不會是一直順利,比起完美典型人格的塑造,紀錄片的紀實性在這部影片中體現在球隊的失敗,競賽失敗是露西婭和球隊在比賽過程中成長的一部分。電影當中真實的比賽畫面片段大量出現,尤其是比賽中他們獲獎的時刻,能夠讓受眾充分感受到運動精神和女性力量的強大。
在短片的第二段,露西婭講到自己人生的低谷期以及未去NBA完成夢想的情緒低落,真實記錄了她的情感變化,以及女性在社會當中的自我實現問題。露西婭在退役成家之后患上了雙相情感癥,這讓她很困苦,面對NBA的邀請,她內心十分掙扎,一面是自己熱愛的事業,一面是剛剛組建的家庭,最終由于精神壓力、生活所迫等,露西婭選擇了家庭。露西婭含淚提到自己如果是男性,可能去NBA會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但是作為女性就有了不同,身體差異是現實存在的,這同樣是現代社會中大多數女性所面對的現實。在男性主導的社會中,使女性不得不面對家庭和事業如何平衡的問題,社會的看法、自我的抉擇都成為了困擾。但是從影片結束露西婭重新露出了短片開篇的自信笑容,以及短片結束時安然、幸福的環境氛圍,人們可以找到答案,她選擇了家庭和穩定的工作,教育出了優秀的子女,露西婭在回歸家庭之后獲得了快樂的心情和完美的家庭。人們隨時都面臨著大大小小的選擇,每個選擇都將面對失去和獲得,事實上無論是怎樣的抉擇,最重要的在于人們對于自己選擇的釋然,以及如露西婭一樣堅定地承擔起自己選擇道路的責任和義務。由此,女性的身份、形象建構在這部短片中被重塑,如露西婭自信、堅定,擺脫了社會限定,活出了自我。
格里爾遜指出:“意象主義的處理方法,更明確地說是詩意的處理方法本來可以被我們看作是記錄電影的一大進步?!彼f的意象主義是指形象地講述故事和闡明主題,強調運用電影素材、剪輯、敘事結構等來建構和表意,以此表達創作者的觀念和情感。短片中敘事的編排讓受眾能夠伴隨著敘事時間感受人物經歷,電影畫面語言的切換和素材的使用暗含意蘊,充分體現了創作者的創作意圖。[4]
電影畫面語言的表意?!痘@球女王》中鏡頭聚焦于露西婭現在的生活狀態,倒敘的敘事方式讓受眾充分了解到她的人生經歷,呈現了露西婭原生家庭的生活場景。雖然來自一個普通家庭,但是父母尊重她的愛好,這也為之后露西婭的大學聯賽經歷做鋪墊,任何的成功都是有跡可循的,露西婭童年時就在心里種下了籃球的種子,也成為她之后長期實踐的信念。之后她進入大學蟬聯冠軍的高光時刻,大量影像呈現出來,不僅營造出一種真實的影像世界,也能夠讓受眾感受到現場氛圍,感受到露西婭的夢想和女性魅力,深入人心地詮釋體育魅力,激起受眾的關注和觀看欲望,這里的影像畫面隱喻了“女性精神”。[5]露西婭扣籃、搶斷、蓋帽等,這樣的動態圖像鏡頭展現了女籃球明星的力量和拼搏的精神,盡顯了露西婭這樣具有典型運動天賦的女籃球明星的運動員形象,當看到領獎和采訪的畫面,受眾也能夠代入的感受到喜悅氛圍,間接地通過動態符號來體驗場景。邵雯艷在《論紀錄片人物的形象建構》中認為“紀錄片需要塑造相對獨立完整的人物形象體系和個性形態”,[6]影片畫面綜合和交叉地凸顯了露西婭的人格魅力,她可能不是一個現階段處于光環中心的人物,并且曾選擇過放棄追求夢想。短片想通過這些畫面的呈現,向人們表達她并不是耀眼的女性籃球明星,但是作為開創者,她在某個歷史時期留下了不可磨滅的足跡,她有經歷失敗、掙扎等完整的生活和運動歷程。這樣的人物塑造方式更加真實和多樣,因為能將露西婭視覺形象塑造得更飽滿和完整,有夢想、有生活的多重身份的社會人。
《籃球女王》中背景音樂與同期聲的表意。音樂和音響在電影中不可或缺,程浩浩指出:“紀錄片中的聲音成分主要有人物同期聲、自然音響、效果音響、解說詞、音樂,它們在作品中經常相互配合、相互作用,形成一種綜合性的聲音效果?!薄痘@球女王》作為紀錄短片,其背景音樂、環境聲、自述臺詞等具有一定的表意性,能充分激發受眾的情緒和情感,使得受眾的心理活動受到波動,更深刻和強烈地感受短片中露西婭的經歷和內心世界。[7]
電影開篇是背景的鋪墊,這時候的配樂是靈動和歡快的小提琴,節奏清晰、鮮活,為整部影片奠定了氛圍和情緒,說明影片整體的基調是愉快和輕松的。露西婭正式開始介紹自己的成長經歷的時候,音樂轉為單一音符的鋼琴配樂,配合著劇情緩緩道來,受眾感受到平靜和緩和,耐心地聆聽她的經歷,并且平和的曲調也與露西婭的成長背景十分契合。雖然她家境并不富裕,但是父母卻傾力支持她的愛好,此階段她是自由且快樂的。畫面開始轉為動態圖像,呈現露西婭大學時光中的比賽畫面,音樂以打擊樂器為主,輕快而不過分的鼓點和節奏擦為之后的劇情鋪墊,期間鼓點的節奏與露西婭進球的畫面相融合,投球的畫面和加快的鼓點相融合,讓畫面更加充滿力量感,畫面進入到高潮,也就是露西婭籃球生涯的高光時刻,在打擊樂的基礎上加入了管弦樂,古典音樂的氛圍被拉滿。這里的插曲為巴洛克音樂家安東尼奧·維瓦爾第的《榮耀頌歌RV589》中的Gloria In Excelsis Deo,恢弘的古典音樂合奏配合著激烈的爭球和教練緊張的面孔,沖突性十足的畫面令人激動,契合了當時露西婭和隊友比賽時候的心情。在這個時刻受眾與畫面中的人物在音樂的橋梁下有了進一步的心靈共鳴,音樂和畫面的輝映使得短片整體進入高潮點,也讓固有沉悶的紀錄片有了節奏感。露西婭的自述部分音樂暫停,短暫的中斷讓受眾有了心理緩沖。劇情的高潮結束后,高昂的插曲結束,轉而使用打擊樂和其他樂器配合,露西婭和隊友蟬聯冠軍,參加奧運會,一切都是如此讓人驕傲和自豪,輕快的小提琴和打擊樂配合能夠將人物的愉悅心情表現出來。短片劇情轉為露西婭的低谷時期,精神障礙而無法繼續比賽等,這時候的配樂是低沉的鋼琴和中提琴,配合露西婭無奈的自述,將露西婭當時憂郁的情緒展現。劇情接近結尾,畫面中的露西婭陳述自己并不后悔沒有去NBA,回歸家庭的她培養出優秀的孩子,并且她認為自己有過如此的高光時刻就足以,滿足而又充實的心靈使得她可以坦然接受自己的選擇。這里的配樂又轉為輕快的樂器合奏,與畫面充分融合。
上述為電影中的配樂部分,電影中的環境聲主要為露西婭比賽時候的環境聲和露西婭當下生活的環境聲。同期聲也就是現場的聲音,比如露西婭比賽時候球鞋與場地的摩擦聲、投球的扣球聲以及觀眾的歡呼聲等,這些環境同期聲讓受眾更易沉浸到畫面中,感受籃球運動的魅力和體育精神,這種聲源也增加了紀錄片的真實性。短片中短暫出現了幾個畫面,是露西婭與家人在家門口休憩的畫面,這時候的環境聲是安靜的講話聲、風聲、露西婭孫女的投球聲等,真實展現出露西婭現處的環境和生活,平和的環境聲也說明露西婭晚年生活的安樂與悠然,讓受眾不由思考:有些選擇看似是放棄,實則是遵從了自我。
《籃球女王》是一部精彩而又充滿哲理性的紀錄片,該短片將露西婭的自述畫面和比賽畫面相結合,將露西婭的人物形象描述得更加立體,展現了露西婭作為籃球運動員時候的拼搏精神和女性追求自我夢想的力量感,包含了她在不同時段和身份下的人生抉擇,將露西婭塑造得更加完整、真實和鮮活。這部短片運用珍貴的影像和契合的電影音樂、同期聲向人們展示了一個真實的、有力量的女籃球運動員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