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娜
傳統文化作為重要的文化戰略資源,其蘊含的理念、智慧及精神對于建構民族文化認同、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當前,隨著新媒體技術的發展與應用,傳統文化傳播應努力適應時代發展需求,轉變傳播理念,創新傳播模式,使傳統文化充分融入現代生活。
近年來,將傳統文化作為創作核心的電視節目占據各大熒屏陣地,《漢字英雄》《中國成語大會》《經典詠流傳》等文化類節目層出不窮,掀起新一輪的傳統文化熱潮。基于此,河南衛視堅持守正創新,創造性地將傳統文化與科學技術相結合,推出“端午奇妙游”“七夕奇妙游”“少年奇妙游”等系列節目,獲得廣大觀眾的一致好評和官方媒體的高度贊譽。以《少年奇妙游》為例,該節目是河南衛視和網易游戲《大話西游》聯手打造的首檔游戲國風晚會,節目一經上線就獲得25家官方媒體的發聲報道,全網相關話題數據超20億,觀看人數超760萬,其中視頻號直播數據更是創網易歷史新高。“奇妙游”系列節目的成功“出圈”是基于創作團隊對傳統文化的深入挖掘和傳播模式的迭代創新,故而成為新時代有效提升傳統文化傳播效能的優秀樣本。
何謂傳統文化?簡言之,就是一個國家或民族在千百年的歷史長河中經過奮斗和實踐傳承下來的思想觀念、制度體系、宗教信仰、文學藝術及風俗習慣等,具有鮮明的繼承性和民族性。事實上,傳統文化可以理解為由一個國家或民族世代文明演化而來的彰顯民族特質和精神風貌的文化。在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歷史中,匯集了各種民族思想和文化,形成了以儒家思想為代表的諸子百家思想學派,提煉出中華民族特有的思想觀念、道德體系、宗教信仰等,這些思想體系經歷千百年的錘煉,鑄就出博大精深、意蘊豐厚的中華傳統文化,形成了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風貌和民族氣魄。思想體系依托語言、文字等形式滲透在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影響著人們的思想和行為方式。概括而言,傳統文化就是指以儒家思想為主的各種文化意識形態及各種宗教信仰、民間習俗、民族藝術匯集而成的一種文化。[1]
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血脈,是五千多年文明歷史的智慧結晶,在漫長的發展歷程中形成自身獨特的文化特質。其一,傳統文化形成于中華兒女長期的實踐和奮斗中,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和中國氣派,既是中國時代進步和文明演進的產物,也是人民群眾所創造的能夠滿足自身精神需求的產物,其文化特質更加適合中國社會的發展和中國人民的文化心理,因此傳統文化具有鮮明的民族性。其二,傳統文化是一種由多民族思想、制度、文化及風俗匯集而成的多元一體的文化形態。由于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生活習慣和價值觀念,因而各民族在長期的生產實踐與交往中形成了與本民族生存環境相適應的民族文化。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傳統文化就是多種文化長期并存、融合、交流的結果,地域文化的多樣性造就了傳統文化的多元性。其三,傳統文化強調海納百川、兼收并蓄,具體表現為始終以開放包容的姿態對待外來文化,并在中國各文化發展中強調求同存異、兼收并蓄,充分彰顯傳統文化的包容性。
傳統文化作為華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的文化積淀,既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精神動力,也是增強文化自信、建設文化強國的重要根基。當前,隨著媒體技術的發展和大眾文化的興起,拜金主義、虛無主義等錯誤的社會意識對傳統文化的傳播造成巨大沖擊,西方節日的強勢入侵不斷挑戰著青少年的傳統文化認同。因此,新時代傳統文化的傳播變得尤為重要。
提升傳統文化認知,建構傳統文化認同。隨著全球化進程日益加快,不同文化之間不斷碰撞和融合,外來文化的入侵不同程度上沖擊著大眾的傳統文化認知,導致國人缺失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在此背景下,全面增強傳統文化的傳播力和影響力對于提升國人傳統文化認知、建構傳統文化認同具有重要意義。具體來看,經濟全球化促使西方節日、快餐、影視等文化流入中國,肯德基、星巴克、漫威等西方品牌充斥在全國各大商業街區,加之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使海淘網站、代購產業逐漸發展壯大,對當代年輕人的傳統文化認同造成強烈沖擊。例如,受韓流文化影響,“哈韓一族”在我國青少年中的比重逐漸增加,沖擊著青少年的價值觀養成以及傳統文化認知。對此,加強傳統文化傳播對于完善傳統文化認知路徑、建構傳統文化認同具有重要作用,既能有效化解傳統文化認知危機,也能使人們在面對外來文化沖擊時保持理性,避免被外來文化所侵蝕。[2]
堅定文化自信,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傳統文化既是滋養文化自信的現實動力,也是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力量源泉。新中國成立以前,國力孱弱使人民群眾自信心日趨崩潰,文化自卑成為國人的普遍狀態,嚴重制約著國家的前進和發展。新中國成立之后,隨著國家經濟的迅猛發展和綜合國力的提升,國人努力走出自卑陰霾,逐步建立起國人對傳統文化的自信心,但是在漫長的文化發展過程中仍然存在發展不完整、不健全的問題。從國內層面來看,文化軟實力發展遠遠落后于經濟硬實力,現存的傳統文化傳播體系難以適應新媒體時代的發展需求,導致傳統文化傳播力相對較低。從國際層面看,“文化霸權”“文化壟斷”現象嚴重影響著傳統文化的傳播創新。在此背景下,積極弘揚與傳播傳統文化,一方面可以加強國人對本民族文化的深刻認知,引導國人理性對待外來文化;另一方面可以全面把控文化發展現狀和問題并積極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應對,從而進一步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堅定文化自信。
強化人文素養,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人文素養既是衡量一個國家文明程度和公民整體素質的重要標準,也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核心基礎。習近平總書記曾深刻指出“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這既對新時代強化國民人文素養、培育踐行社會主義價值觀提出了新要求,也重申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性。[3]這一重要論斷主要包含兩個層面:其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歷史演化而來的文化結晶,蘊含豐富的人文歷史和人文思想,是厚植深厚的人文底蘊、提升人文素養的重要文化資源。其二,傳統文化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理論源泉,其蘊含的誠實守信、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等核心精神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載體,可為當前教育工作提供豐富的育人智慧和教化方法,使傳統文化思想廣泛滲透于核心價值觀的教化和培育工作,潛移默化地影響國人的思想理念和行為方式。
作為河南衛視“奇妙游”系列晚會節目的延伸,《少年奇妙游》將傳統儒家文化的“仁義禮智信”作為節目五大篇章,以少年的奇妙修行之旅作為線索,采用“國風游戲+影視劇情”的形式演繹情意交織的大唐江湖,并充分發揮數字技術在文化傳播方面的優越性,帶領觀眾深刻感悟五常文化的獨特內涵,從而實現傳統文化的創新傳播和演繹。
采用綜藝形式,更新傳統文化傳播形式。文化類綜藝節目因其受眾面廣、影響力大、傳播效果好等優勢,成為傳統文化傳播創新的重要形式之一。過去大眾對傳統文化的了解僅限于書籍、紀錄片等形式,不僅傳播范圍有限,而且傳播流程明顯滯后。近年來,電視綜藝節目與網絡視頻平臺持續發力,推出一系列多主題、多層次、多類型的文化類綜藝節目,大大促進了傳統文化的高質量傳播。《少年奇妙游》綜藝節目成功出圈的關鍵在于傳統文化傳播方式的與時俱進、持續創新,成功開創出綜藝節目傳播新形式。從內容上看,文化類綜藝節目覆蓋面廣,除詩詞、文物、典籍等領域之外,還包含國風舞蹈、傳統武術、民族樂器等方面,依托不同國風元素的交織融合,增強中華傳統文化的穿透力和影響力。從形式上看,文化類綜藝節目能夠充分借助舞臺設計、場景營造以及表現形式傳達傳統文化的美學意蘊。例如,《少年奇妙游》采用影視劇的表現形式,以綜藝節目展現國風經典,借年輕化的視角和全新的表現形式彰顯傳統文化之美。
深耕文化內核,打造中原文化名片。中原文化博大精深、意蘊豐富,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河南衛視《少年奇妙游》立足于中原文化內核和地域特色,將唐朝服飾、唐三彩、少林功夫以及民族禮樂等中原特色作為創作源泉,依托文藝節目打造中原文化名片,充分彰顯中原文化的魅力及中原地區深厚的歷史積淀。其一,該節目深耕中原地域特色,并未設置固定的場景和主持,而是采用少年游歷的方式帶領觀眾游覽中原大好河山。基于不同場景的切換既可增添傳統文化的傳播活力,也可為觀眾全方位呈現厚重的中原文化特色。其二,該節目通過12個國風節目,融合唐朝舞蹈、中原樂器和武術等多種表達形式打造中原文化名片,為觀眾講述儒家文化“仁義禮智信”的故事,傳遞中原文明的文化特質和文化觀念。例如,節目《灞橋折柳》借助琵琶、笛子、二胡、笙、古琴五種樂器,向觀眾展示出中原地區獨特的器樂文化,再現了中國古代折柳相贈的特有習俗,用以表達難分難舍的離別思緒和深厚情誼。
科技賦能創作,創新節目樣態。在5G時代,隨著數字技術的普及和進步,越來越多的科技手段被運用于節目制作中,AR、VR、全息投影、水下攝影等技術和節目的深度融合使得節目的呈現方式具有無限可能。河南衛視《少年奇妙游》以科技賦能創作,將藝術創新與科技力量完美融合,不僅能夠豐富視聽表現形式、創新節目樣態,為觀眾獻上富含科技力量的文化盛典,也可借助科技打破傳統文化的傳播界限,使沉寂多年的中原文化再次覺醒,從而實現古今對話。[4]其一,在舞美方面,節目基于演播廳的空間優勢,采用移動屏幕、三維動畫、數字著色等數字技術打造場景化、立體化的舞臺場景,并配合移動屏幕、高清鏡頭等視覺動態元素,強化舞臺的身臨其境之感。例如,節目《盛景長安》采用三維動畫、數字著色等技術真實還原燈火通明的長安夜景,并融合中原禮樂、西域美食等文化元素,帶領觀眾沉浸式感受長安城的盛世繁華。其二,在內容呈現方面,節目借助AR、數字雕刻、3D技術等科學技術創新節目內容樣態,豐富傳統文化演繹模式,以增強節目的震撼力和感染力。例如,節目《烽火連城》運用增強現實技術和后期特效,將駐守邊關的戰士們置身于烽煙四起的虛擬場景中,塑造出一群有使命感、責任感的戍邊將士形象,彰顯出中國古代將士們守衛疆土的家國情懷。
融合多元媒介,實現矩陣式傳播。《少年奇妙游》在充分掌握融媒體傳播規律的基礎上,采用“先網后臺”的傳播策略,融合傳統媒體、短視頻平臺、社交平臺等多元媒介形式,形成大屏小屏聯動的傳播方式,從而實現傳統文化的矩陣式傳播。[5]其一,在節目播出前,創作團隊會在抖音、微博等新媒體平臺發布節目海報、文案等內容對節目進行宣傳造勢,以此提升節目的關注度和影響力。例如,節目《天地立心》在播出之前,相關宣傳人員會提前將節目預告內容在網絡媒體平臺進行宣發,并與B站潮流UP主合作,以“最炫國潮”為話題進行炒作,由此引發網絡熱議和互動,助力節目獲取熱度和流量。其二,節目始終堅持移動優先,在播出過程中將移動客戶端作為主要的傳播陣地,首先在大象客戶端和優酷視頻進行首播,然后再將完整版內容發布于各大視頻網站,從而全方位強化傳播效果。其三,在節目播出后,創作團隊將優質內容進行拆條分發,繼而推送至抖音、B站、微博等社交媒體平臺,并借助官方媒體的影響力和號召力對節目進行點評、轉發,實現節目的二次傳播。除此之外,節目還借助新媒體平臺的互動特征吸引受眾廣泛參與互動,并對節目內容進行二次創作,從而進一步增強受眾粘性,增加節目流量。
衍生文化內容,推動傳統文化IP化。當前,新消費品牌如雨后春筍般不斷涌現,IP概念也逐漸拓展。在消費升級和科技賦能的加持下,傳統文化正走向現代化IP的發展之路。2021年河南春晚節目《唐宮夜宴》的成功“出圈”,開辟出一條傳統文化IP的現代化運營之路,而節目主角“唐小妹”也成為貫穿“奇妙游”系列節目的人物IP。《少年奇妙游》作為河南衛視系列“奇妙游”衍生節目之一,在延續節目IP的基礎上積極開發與之相關的文創產品,全方位實現傳統文化IP變現。其一,在人物IP方面,節目仍延續“奇妙游”系列節目中的人物角色,如“唐小妹”“洛神”“河大位”等,致力于將其孵化為具有中原文化特色的明星IP人物,既有助于強化觀眾文化認同,也有利于打造節目品牌符號。其二,在文創IP開發方面,節目創作團隊主動與當地博物館、文旅基地、知名品牌進行聯動,致力于構建全覆蓋、立體式的IP產業鏈。當前,該節目已開發出上百種文創產品,包括數字紀念票、唐小妹泡泡馬特、龍門奇妙物等。
在文化自信成為時代要求的當下,大力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構建傳統文化傳播體系具有重要的時代價值和現實意義。基于此,河南衛視《少年奇妙游》根植于中華傳統文化,融合現代科學技術創新傳統文化傳播形式,從舞臺設置、節目內容、傳播方式、節目衍生等多個維度實現傳統文化的創新表達,探索出一條新時代傳統文化傳播的突圍之路,既可為傳統文化在文化類節目領域的傳承發展提供新思路,也可全方位喚醒大眾對傳統文化的精神共鳴和文化認同,從而增強全民族的文化自信心,并促進文化強國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