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國琴

“深圳速度”被鐫刻在改革開放波瀾壯闊的畫卷之中,讓世界見證了中國。40 多年前,在深圳這片熱土上,泰興建筑工人將泰州人苦干實干、敢闖敢拼的精神發揮得淋漓盡致,寫下了“深圳速度”“泰州力量”的傳奇篇章。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泰興縣借著改革開放的春風,組織成千上萬的建筑工人開赴大慶、滬寧線各城市及西北等地開辟市場,建筑行業迅速崛起,一支能征善戰的建筑隊伍迅速鍛煉成長起來。
上世紀80 年代初期,隨著經濟特區政策的落地,深圳城市建設的熱潮迅速席卷,各地建筑企業紛紛來到深圳拓展業務,其中既有中央部屬企業,又有各省市的建筑公司,加上廣東省的施工隊伍,可謂強手如林,競爭異常激烈。1982 年,江蘇省省長顧秀蓮發出號召,全省建筑企業“縣學泰興,市學南通”。也正是這年,泰興縣抽調一支建筑精兵隊伍南下深圳,開始了中國改革開放第一城的拓荒之行。
面對同行業激烈的競爭,為盡快打開市場,1982 年,江蘇省建筑安裝工程公司深圳一公司成立,揚州市建工局負責組建公司領導班子。作為全省第一個由省、市、縣三級組成的建筑聯合體,公司實行“省里的資質牌子、地區的管理班子、縣里的建筑隊伍”的運行機制,這在當時是一種探索,更是一種創新。同年5 月,江蘇建安一公司第三工程處承接了深圳市羅湖區湖心花園大廈工程,項目由泰興縣建筑工程公司具體實施,孫秀峰擔任工程項目經理。
湖心花園大廈是深圳首批高層商品住宅樓,由深圳房地產公司與香港寶僑地產公司聯合開發經營,專供港、澳、臺胞和海外華僑、華人居住。工程主體為兩幢24層、高81.44 米的主樓,建筑總面積18163 平方米,總造價2654 萬港幣。主樓基礎為混凝土樁基,上筑鋼筋混凝土承臺,承臺上為2層非標準層,3 至24 為標準層,工程預算18.4 萬個工日、工期480天。
泰興縣建筑公司雖然也小有名氣,但無論其資質、人才、技術還是財力等各方面,與業內同行相比都存在明顯差距,承建24 層的高層建筑施工難度可想而知。公司總經理孫秀峰得知要承建湖心花園大廈的消息后,內心十分忐忑,但想到來深圳開拓市場前公司領導的囑托,為了能盡快在深圳立足腳跟,綽號“孫大膽”的他骨子里那股不怕難、不服輸的勁頭上來了,頂著巨大壓力,承接了此項重任。
香港寶僑地產公司是一家實力比較雄厚的建筑公司,在湖心花園大廈的簽約現場,香港老板向孫秀峰提出開展一場施工競賽的邀約。面對資金短缺、裝備落后、經驗不足等困難,孫秀峰堅決地應下了賭約。
1982 年6 月27 日,湖心花園大廈破土動工。第一項工程就是挖土方,按工程規模測算,工期大概需要兩個月,但要應對賭約,時間上耽擱不起。為了趕工期,孫秀峰與工人們組織起一支150 人的突擊隊,實施“兩班四六制”,即每個人每天上2 個班,每個班6 個小時。經過1 個月的連續奮戰,人工開挖土方7000 多方,順利完成地基開挖任務。
進入基礎施工時,孫秀峰按照“以質量求生存,以質量求信譽”要求,從省建工局抽調了22名經驗豐富的老職工,加強質量、安全、計劃、水電安裝、鋼筋加工、機械維修等方面的管理。
湖心花園大廈的地基承臺長28 米、寬26 米、厚2 米,體積1400 多立方米,屬于大體積混凝土。由于深圳氣溫偏高,澆筑這種地基承臺很難控制內外溫差,承臺基本都有裂縫。為了達到質量要求,孫秀峰和技術人員開展研究討論,精心挑選原料,嚴格配制比例,謹慎保養維護,實現了在深圳100 多家建筑企業中,首創大體積混凝土承臺無裂縫記錄,贏得香港同行的稱道。
“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施工過程中,在塔吊和吊車未到位的情況下,為了搶時間,孫秀峰帶頭與工人們一起,十幾個人抬一根,用肩膀把78 噸鋼材抬上三樓。
工程施工光靠吃苦遠遠不夠,還必須有調動積極性的激勵舉措。孫秀峰大膽嘗試,推行責、權、利相結合的經濟承包責任制和崗位責任制。他將工程項目的各項經濟指標進行分解,層層分包給工程處和作業隊、組,最后落實到人。打破傳統“吃大鍋飯”,實施多勞多得,即提前一天完工,獎1 萬元港幣;推遲1 天,罰1 萬元港幣;工程質量全優,獎15 萬元港幣。這一創舉,很快就形成了爭著干、搶著干的熱潮。湖心花園大廈施工進度大大提高,抽檢質量為優。深圳市委副書記周鼎、副市長羅昌仁專門到施工現場召開會議,充分肯定并大力推廣泰興的定額管理經驗以及工資與質量、速度、安全等掛鉤的做法。
1983 年3 月20 日,湖心花園大廈正式封頂,22 層的標準層共用116 個作業天,創下了5.27 天完成一層主體結構的建設速度。工程封頂時,香港施工隊建設的工程才到八九層高。封頂儀式現場,香港老板由衷贊嘆:“江蘇公司這種超人的質量、超人的速度、超人的管理,讓人佩服。”
9 月30 日,湖心花園大廈兩幢樓同時竣工,實際施工作業天數為424 天,比合同工期提前64天。工程預算用工18.4 萬個工日,實際用工12.6 萬個工日,完成定額的1.46 倍。湖心花園大廈以質量、速度、工效、安全生產、文明施工、經濟效益六大指標,首創深圳市高層建筑第一個全優樣板工程。
1984 年1 月18 日,《深圳特區報》刊發《不尋常的競賽》文章,專題報道雙方施工競賽的經歷,泰興建筑企業名號一炮打響。
1984 年1 月24 日,在深圳視察的鄧小平來到國際商業大廈22層的頂樓天臺,眺望初具規模的羅湖新城區。深圳市委書記梁湘、副書記周鼎指著建設中的深圳湖心花園大廈向他匯報說,那兩幢樓是江蘇建筑隊伍施工的,平均不到6 天一層,超過了香港7 天一層的速度。小平同志十分高興,說:“這就叫‘深圳速度’!”
這年,泰興縣建筑公司參與承建了深圳國際貿易中心大廈。同年3 月15 日,《人民日報》刊登《深圳國貿大廈三天一層樓建設速度達到世界第一流》文章,稱贊此為中國高層建筑史上的奇跡。從此,“三天一層樓”的“深圳速度”成為改革開放迅猛發展的代名詞,被載入特區建設、中國建設的史冊。
2008 年7 月1 日,孫秀峰撰文回憶鄧小平提出“深圳速度”一詞的過程。此文已被深圳市檔案館存檔。 檔案館存檔號為Cl5-10-2008-294。深圳檔案館的這份檔案還原了“深圳速度”的由來,讓我們近距離觸摸到那個激情歲月里泰興建筑工人弘揚“三個不相信”精神,以敢闖敢干的勇氣和自我革新的擔當,闖出一條新路、好路,奏響了改革開放最強音。
如今,孫秀峰已步入耄耋之年,泰興縣建筑工程公司在一代代建筑人的努力拼搏下發展壯大起來。至2017 年,公司已更名為泰興一建建設集團有限公司,融房屋建筑、裝飾裝修、機電設備安裝、園林、消防、房地產開發為一體,被譽為“建筑之鄉”的排頭兵,連續多年獲評“全國先進建筑企業”“江蘇省十佳企業”“江蘇省建筑業最佳企業”等,2018 年被授予“泰州名企”稱號。泰興建筑人為深圳的改革開放、快速蝶變貢獻出智慧和力量,打開了深泰合作、攜手并進的廣闊發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