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棟
農為邦本,本固邦寧。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近年來,瓜州縣始終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積極融入“一核三帶”區域發展格局,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總抓手,以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全力以赴調結構優布局、建基地聚集群、育龍頭延鏈條、拓市場樹品牌,現代化農業產業體系加速構建,群眾致富增收渠道持續拓寬,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推動鄉村全面振興奠定了堅實基礎。
一、高位謀篇布局,繪好產業振興“新藍圖”。始終把做好“三農”工作、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放在發展全局中統籌謀劃推進,緊扣農業優先型發展定位,制定出臺《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動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實施意見》《瓜州縣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績考核辦法》《瓜州縣2022年農業重點產業扶持獎勵辦法》等一系列配套政策,健全完善政策支持、要素保障、協作幫扶、考核獎懲等體制機制,形成了目標明確、措施具體、抓手有力、環環相扣的政策體系。立足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按照“東片鄉鎮枸杞+草畜、西片鄉鎮蜜瓜+設施、南片鄉鎮草畜+旅游”的產業布局,聚力打造以國家級現代農業示范區為核心,以雙塔現代枸杞產業綜合示范園、高新循環農業產業園和鎖陽城現代肉牛養殖產業園為支撐的“一區三園”新格局,“跨鄉成帶”“集群成鏈”的現代化農業產業體系加速構建。嚴格落實縣級領導分片包聯、部門督導抓點、鄉鎮具體到戶的包抓工作責任機制,強化一線調研指導,定期召開鄉村振興領導小組會、專題調度會等會議,分析解決全縣農業農村發展面臨的新形勢、新問題,扎實推動各項重點工作落實落細,凝聚起了上下聯動、同頻共振、整體推進的強大合力。
二、聚力多元驅動,唱響富民增收“主旋律”。堅持把產業發展作為富民之源、振興之基,在堅決守牢糧食安全底線的基礎上,大力實施蜜瓜擴規升級、枸杞提質增效、牛羊擴群增量三大工程,全力打造三個10億級特色產業集群,現代農業集聚效應持續釋放。堅持“錯茬種植、四季有瓜、品牌響亮、優質優價”發展方向,持續深化“院地”合作,成立瓜州蜜瓜產業技術研究院,積極引進新品種,推廣新技術,建成千畝設施蜜瓜種植基地4個,優質蜜瓜面積達到6.2萬畝,90%的蜜瓜實現訂單銷售。積極整合中央及省級鄉村振興銜接資金,扎實推進雙塔鎮枸杞產業強鎮、梁湖鄉雙州村枸杞產業強村創建工作,配套建設枸杞農藥殘留快檢中心,枸杞產業種、加、儲、銷一體化發展步伐持續加快,全縣綠色標準化枸杞種植面積達到12.6萬畝,總產值突破13億元,枸杞產業收入占到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的30%以上。按照“養殖園區+專業村組+養殖戶”的發展思路,全面推行“政企銀保+農戶”發展模式,建成千頭肉牛養殖園區5個、專業村組17個,培育大型規模養殖戶達到40戶,全縣牛羊飼養量穩定在145萬頭(只),帶動全縣種植優質牧草20萬畝,種養互促、綠色循環的草畜產業發展格局更加凸顯。
三、突出示范帶動,扶持經營主體“當先鋒”。堅持把培育壯大新型經營主體作為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帶動群眾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徑,持續加大外引內培力度,龍頭企業、合作社“外接市場、內聯農戶”的橋梁紐帶作用充分發揮。緊緊圍繞農業產業延鏈、補鏈、強鏈,成立農林種植及精深加工和農畜養殖及精深加工產業鏈招商組2個,精準謀劃農業招商引資項目47個,聯系對接客商32家,安美牛業、瓜州鎮高新蜜瓜產業園區等一批重大項目相繼落地,昊泰生物、世紀紅等企業精深加工鏈條不斷延伸,農業產業發展后勁持續增強。扎實開展農民合作社質量提升整縣推進國家級試點工作,精準落實“一企一策”“一社一制”,培育立林生態、西域風、德品金麥等國家和省市級龍頭企業、合作社125家,村級股份經濟合作社實現全覆蓋,形成了“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基地”的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小農戶”與“大市場”的銜接更加緊密。大力實施品牌興農戰略,持續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三品一標”農產品認證面積達到50萬畝,入選“甘味”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11個,“瓜州枸杞”列入2022年全國第一批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瓜字號”農產品市場知名度和占有率持續提升。
四、持續深化改革,激發農業農村“新活力”。堅持以深化農村改革為抓手,突出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著力破除體制機制障礙,農業發展活力加快釋放。按照“統籌規劃、整村推進、集中連片、規模開發”的原則,大力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全面推進土地平整、土壤改良、渠道襯砌、管灌架設等基礎配套工程,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41.2萬畝,占全縣耕地面積44.4%。同時,積極引導農戶有序流轉土地,探索推行“土地托管”模式,打造千畝土地流轉示范點5個,累計流轉土地面積達到16.8萬畝,農業規模化、集約化、產業化水平不斷提高。持續深化農村“三變”改革,積極探索折股量化財政扶貧資產資金、群眾自有資產資金、土地經營權、農業機械入股專業合作社等新方式,撬動社會資本投入1652萬元,引導新型經營主體與農戶建設“保底收益+按股分紅+勞務收入”的利益聯結機制,累計帶動2.5萬戶群眾致富增收。持續規范農村產權交易市場,建成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14個,形成“縣有服務中心、鄉鎮有服務站、村有服務點”的產權交易服務體系。截至目前,累計交易集體統一經營資源使用權103宗,農戶承包土地經營權980宗,涉及金額3538萬元,農村要素資源利用效率不斷提升。
五、強化金融幫扶,夯實產業發展“硬支撐”。堅持高處“謀局”、細處“落子”,聚焦銜接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特色產業延鏈補鏈強鏈,科學謀劃總投資4.5億元的項目295個,積極爭取落實中央、省市級銜接資金7602萬元,縣財政列支專項銜接資金5400萬元,為銜接工作提供了堅強資金保障。加快推進農業信貸擔保體系建設,全面推廣“金控貸”“興隴合作貸”等金融政策,按照政府推薦、銀行自主審批、財政全額貼息的方式,對有貸款需求且符合條件的農戶全覆蓋落實小額信貸支持政策,有效緩解群眾“貸款難、擔保難、貸款貴”的問題,切實增強了群眾自身造血功能。健全完善農業發展風險防范機制,對接省市“六大”產業保險,結合產業發展實際,確定農業保險品種13個,參保農戶達到9789戶,實現簽單保費1773.2萬元,累計支付賠款874.64萬元,直接受益農戶達到4661戶,農業保險“抵御風險、促農增收”作用有效發揮,為特色產業發展筑牢了“安全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