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紅松是一種具有很大經濟和生態價值的珍貴樹種,但其生長慢,對生長環境要求較高,而通過與樟子松進行嫁接,結合了兩者的優勢,使得紅松也可以在吉林西部地區進行繁育,發揮其經濟與生態效益。
關鍵詞:樟子松;嫁接紅松;技術
1 樟子松嫁接紅松的可行性
1.1 基礎情況:通榆縣地處吉林省西南部科爾沁沙地邊緣,多風少雨,冬季寒冷干燥,風沙大,土壤多為荒漠化沙質土,且植被稀少,不利于水土保持。樟子松耐寒抗旱,最適合我們當地的氣候條件,其根系發達,植株穩固,更有利于栽植地的水土保持。
紅松屬于高寒針葉樹種,木材硬度高韌性強,是生產生活中常用的優秀木材。原生長地區是低溫水量充足的東部山區地帶,對立地條件要求較高,并不適于本干旱地區直接栽植,根據項目前期成果研究對比,選用樟子松作為砧木嫁接成活率是最高的,推廣后效益分析,據資料表明,樟子松嫁接紅松材積生長速度是紅松2倍,提高紅松對不良立地條件適應性,產生較高經濟效益。
通榆縣瞻榆國有林保護中心包括原通榆縣第二和第六兩個機械林場,總經營面積2.3萬公頃,其中森林面積約1.1萬公頃,基本是以人工林為主,楊樹人工林占比83%,松樹人工林占比1%,現有樟子松林160公頃,其中有145公頃未成林地,都是于2014年起連年采用容器苗移植方式營造的,現平均保存率都在65%以上。因此對于樟子松的營造方面,我們已經具有了完備的培育、栽植技術基礎和管理經驗。
1.2 優勢情況:紅松本身作為一種珍貴的經濟樹種,其含有較高的油料,含油量占到65%~80%,被稱為木材“油料之王”。紅松樹干粗壯挺直,木質韌性極強,又因含油度高,極其耐腐蝕,是過去做鐵軌枕木及建筑外墻用材的主要選擇木材。紅松的果實“松籽”近些年在市場廣受大眾喜愛,是營養豐富,風味獨特的干果之一,紅松松果結果期長,自然掉落,采摘方便,后期管理投入少。
樟子松作為耐貧瘠耐干旱的沙地樹種十分適宜在我們當地生長,從上世紀九十年代起,經由“009”項目(中國三北地區林木培育、繁殖與推廣項目)的試驗與推廣,我們中心已經具備了足夠的樟子松培育技術和苗木基礎,因此將紅松進行樟子松嫁接,會把樟子松的適應性與紅松木材、松果生產相結合,十分有利于促進紅松樹種的發展和拓寬當地發展經濟的新渠道。
從嫁接技術及成本上來看,樟子松嫁接紅松具有諸多優勢:
(1)有助于嫁接成活率,縮短生長周期:樟子松是沙地速生松樹品種,育苗時間短,造林成本低。而自身生長較慢,需選擇木質親和力高,生長迅速砧木,樟子松與紅松同屬松屬,正是適合紅松砧木首選,嫁接后加快紅松生長,從一定程度上加快成林速度。
(2)有助于擴大紅松繁育范圍:紅松具有較強的喜光性,大部分生長于土壤肥沃、氣候濕潤的地區,而對于土壤貧瘠、大部分的鹽堿地和寒冷氣候地區來說,很難適合紅松生長,要發展紅松,只能通過嫁接來實現,把樟子松與紅松嫁接一起,結合了兩者的優勢,從而實現了紅松在我們氣候惡劣、生態脆弱地區的生長繁育,進一步提高了紅松的使用價值、經濟價值,將兩者聯合到一起,更加具有一定的生態效益,極大促進我們地區林業的發展。
2 嫁接技術
2.1 合理的林地選擇:根據嫁接技術成果要求,我們選擇的前進林區這片嫁接林地,土壤是沙質土,土地略有陽坡,但坡度不高于20度,地勢平坦,四周都是30年以上的楊樹成林純林,形成自然的風沙保護行。樟子松林地的密度是株距2米,行距3米,每公頃2500株左右,這個密度最適宜進行紅松嫁接。
2.2 嫁接砧木的選擇:根據以往的試驗研究技術成果要求,嫁接砧木最好是選擇3~4年生的樟子松幼林,我們選擇在前進營林區2015年容器苗移植營造的樟子松林地內進行嫁接。
2.3 苗木的準備:嫁接技術借鑒牡丹江林業科技院的研究技術成果,接穗采用牡丹江當地的60年以上的紅松林木。共引進了11000株紅松接穗,接穗要使用木箱低溫冷藏不失水。嫁接前一天,從窖內取出穗材枝條,選取頂芽飽滿、無病蟲危害或機械損傷的穗材,距頂芽基部8~10厘米處剪下備用。
2.4 嫁接時間:據資料顯示,紅松最適合在春秋兩季生長,選擇春季嫁接,從當地氣候條件看,春季氣溫回升快,更適合樹枝萌發。
2.5 嫁接方式:根據先期成果對比和當地的砧木條件,采用髓心形成層貼接法進行嫁接。嫁接時須將接穗和砧木結合緊密,接穗要插到位,切削面要全部插入切口,由切口下部開始進行螺旋或向上綁扎。每道塑料條要纏緊一點,不留縫,一直纏到砧木頂端面切口和接穗結合處,嫁接時暫不要剪去砧木周圍的側枝頂芽。
2.6 后期管理:嫁接3個月后,要開始進行松綁,由于嫁接苗周圍的樟子松枝條生長量會大于嫁接苗的生長,要進行適度的周圍側枝修剪來促進嫁接苗的生長發育。鑒于氣候的干旱情況,三月內要定期對樟子松砧木林地進行噴灌澆水,保持土壤有充足水分。
2.7 病蟲害防治:相比楊樹等其他闊葉樹種,松樹的病蟲害相對較少,主要有斑點病和松毛蟲等病蟲害發生,選取嫁接林地處于楊樹成林地之間,十分有利于進行人工病蟲害防治,每年春季開始使用人工噴灑阿維蘇云菌生物制劑進行防治。經驗做法:首先發展好樟子松樹種栽植營造,長勢優良的樟子松是基礎必要條件,作為砧木的“母”林要保證本身成活生長這是前提。其次就是要有品質優良的紅松接穗和成熟的嫁接技術和管理經驗。
3 進展情況
2020年,我單位通過從牡丹江引進紅松的接穗,在位于前進營林區的樟子松未成林造林地內進行了嫁接,經過近一個月的工作,已經成功嫁接了10500株紅松,嫁接成活率達到80%以上。截至到2022年,嫁接林木保存率仍達到78%以上,效果很成功。現在,此片林地已作為我場的經濟林進行管理,未來將會發展成為一個紅松果材兼用的經濟林基地。
結語:目前,樟子松嫁接紅松項目仍在我們當地屬于試驗推廣階段,對于項目本身來說,應該更早更全面地不斷向整個我們科爾沁沙地地區推廣,也更需要培訓培養更多的嫁接方面專業技術人員和更多的國有林場試驗推廣基地。但是受當地林業水平限制的不足,能提供利用做嫁接的樟子松林地十分有限,所以也需要我們更多地開展樟子松林的營造。
隨著國家林業科技不斷發展,樟子松嫁接紅松技術有了嶄新的應用前途和需要繼續深入研究的新內容。無性系人工林已成為國際造林事業的高新技術,它省去為培育林木良種而建立無性系種子園這種傳統的費時費錢的常規做法,縮短林木良種的繁育時間,并保證優良遺傳品質的純度和質量,大幅度降低成本。
在林業生產工作中,嫁接是林木無性繁殖主要方法之一,樟子松嫁接紅松技術可應用于培育紅松無性系人工林。通過樟子松嫁接紅松,可以不斷改善林分結構,提高森林經濟和生態價值。隨著紅松種子經濟價值不斷提高,市場需求量也逐年增大,但是僅僅依靠現有的紅松林木的種子產出十分有限,不能滿足市場需求。通過推廣樟子松嫁接紅松技術,可以極大縮短紅松的成材時間及種子產出時間,促進林下經濟健康發展,帶動鄉村振興。
參考文獻
[1] 宋麗.樟子松嫁接紅松技術及其發展前景探析[J].北京農業,2015(09):83.
[2] 楊占軍.淺談樟子松嫁接紅松技術的要點[J].區域治理,2018(1):286.
[3] 潘國強,郭海濤,李繼東.淺析樟子松嫁接紅松技術的推廣前景[J].農業技術與裝備,2020(11):153-154.
[4] 劉姝玲,郭彩云,郭婧.毛烏素沙地樟子松嫁接紅松技術[J].防護林科技,2022(3):81-83.
作者簡介:
楊寶仁(1973-),漢族,吉林白城人,本科,工程師,原通榆縣瞻榆國有林保護中心主任,現任通榆縣開通國有林保護中心主任,主持全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