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
近年來,社會與情感能力的培養逐漸成為教育領域的熱點趨勢,從國際到國內,從學者到管理者、再到一線教師,“社會與情感能力”成為大家聽到的一個高頻詞,得到大家的高度重視。這是因為社會與情感能力是核心素養的重要內容,對于個人、社會的發展和民族素質水平的提升具有很重要的作用,甚至是決定性因素。
我們可以把“社會與情感能力”的內涵理解為人在實現目標、與他人合作及管理情緒過程中所涉及的能力。其主要包含五個維度的能力,即任務能力、情緒調節能力、交往能力、協作能力、開放能力,每個維度的能力還包含不同的子能力。關于社會與情感能力如何對學生產生影響和學生的社會與情感能力如何培養,國內外已有多項研究開展了相關調查。其中,華東師范大學承擔的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開展的社會與情感能力測評研究,以及課題組關于社會與情感能力培養的研究,在國內產生了較大的影響。相關調查結果表明,好奇心、責任感、毅力對學業成績具有最積極的影響,抗壓力、情緒控制能力和交往能力則多與主觀幸福感、生活滿意度相關;而我國學生的抗壓力、情緒控制能力得分低于測評的標準分。數據還顯示,學生社會與情感能力同學校、家庭、社會等環境因素是緊密關聯的,學校歸屬感更強、與老師關系更好的學生,其社會與情感能力往往更強。
進一步調查發現,發展學生社會與情感能力的重要性得到了中小學校長和教師的普遍認可,但值得關注的是,在我們的學校教育實踐中并沒有把對學生社會與情感能力的培養作為重要的教育內容而予以重視。一方面,很多學校對社會與情感能力的培養缺少自覺性;另一方面,當前的教育教學體系普遍過于重視認知能力培養,對知識點的研究和教學有了很成熟的體系,但對社會與情感能力培養的研究和實踐還嚴重缺失,呈現出“若隱若現”“若有若無”的狀態。這表明,其對社會與情感能力的概念比較模糊,還沒有上升到人的全面發展的高度,也沒有把它作為發展素質教育的重要路徑而予以關注,至于它的科學內涵是什么、能不能培養、怎樣系統培養等問題,就更加缺少充分的了解。
面對時代變革和社會發展的要求,教育領域要將社會與情感能力的培養持續、深入地推進下去,就有必要在思想上、理論上和實踐中不斷加深對這個問題的認識。學校是培養學生社會與情感能力的主陣地,要將學生社會與情感能力的培養作為落實發展素質教育的重要抓手,作為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實踐中堅持整體性變革和差異化實施,從課程、教學、教材、教師培訓、各類活動等方面進行系統設計,幫助學生提高社會與情感能力,形成積極的心理品質,塑造健全的人格,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劉 志? ?華東師范大學社會與情感能力研究中心研究員,教育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