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小學語文課堂中的消極沉默現(xiàn)象值得廣大教師重視。本文通過問卷調查和分析,發(fā)現(xiàn)年級越高消極沉默現(xiàn)象越嚴重,女生比例略高于男生,主要原因有課堂氛圍、文本差異、學習焦慮等?!昂椭C互助”課堂的三階推進、實施路徑的探究及評價方式的變革,可有效干預語文課堂的消極沉默現(xiàn)象,實現(xiàn)教學效果的提升。
[關鍵詞] 課堂教學;消極沉默;干預路徑
沉默是一種非言語交際形式,一般是指話語停頓和言語的靜默。在日常交際中,言語的沉默同樣能傳達豐富的信息。課堂教學中的沉默是教師和學生所表現(xiàn)的無聲且無固定語義的非言語交際行為,主要是指在課堂提問、討論或活動中出現(xiàn)的沉默現(xiàn)象。課堂沉默主要分為積極沉默與消極沉默。積極沉默能幫助學生理解與消化所學新知,激發(fā)思考。消極沉默則容易讓學生產生學習焦慮,進而嚴重影響學習效果。部分研究認為,傳統(tǒng)以教師為中心的授課方式容易使習得者養(yǎng)成被動接受的學習習慣,是導致學生課堂消極沉默的一個重要因素。受語言環(huán)境的限制,課堂是學生學習和運用語言進行交流的主要場所。但在語文課堂上,一部分學生不能做到積極舉手發(fā)言,主動參與課堂活動,經常用沉默來應對,長此以往,會導致學習焦慮。
一、現(xiàn)狀調查與分析
(一)問卷調查
為了解小學生語文課堂學習中的沉默現(xiàn)狀,筆者在所任教的小學選取了三至六年級學生為調查對象,各年級抽出一個班分別做一次有關課堂沉默的問卷調查,本調查的依據(jù)是課堂沉默自評量表(簡稱SSS)。本問卷共25題,其中1-6題主要針對課堂氛圍因素,7-12題針對學習自信心因素,13-20題針對學習焦慮,21-25題主要針對文本差異方面的調查。問卷采用正向計分,其中用○表示沒有或很少時間有,計1分;□表示小部分時間有,計2分;◇表示相當長時間有,計3分;△表示絕大部分時間有,計4分。得分越高,沉默表現(xiàn)越明顯。該問卷累計得分在40分以下,表明該生沒有課堂沉默;得分在40分至69分之間,該生存在課堂沉默的現(xiàn)象或趨勢;得分在70分以上的可被認定為課堂沉默現(xiàn)象顯著,需要立即予以關注和干預。
(二)數(shù)據(jù)分析
根據(jù)上面的統(tǒng)計方法,得出下列幾組數(shù)據(jù):
從表1數(shù)據(jù)可以看出,不少學生存在中度及以上的沉默,隨著年級升高沉默的程度在增加,六年級學生的過度沉默超過了10%。學生在課堂上過度沉默,會造成課堂學習氛圍的不和諧,師生產生焦慮、思維停滯等不良反應。數(shù)據(jù)所示,筆者學校學生在語文課堂上過度沉默雖然僅為7.52%,但是過度沉默所帶來的課堂學習的消極體驗是不可小視的。
從表2數(shù)據(jù)可以看出,中高年級女生的沉默比例要高于男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高年級的女生的焦慮度要高于男生,這和眾多心理學方面的研究結論是一致的,社會環(huán)境對個體的心理發(fā)展發(fā)揮著不可輕視的作用。部分家庭會給女生疏導“學好功課是長大后的唯一出路”等類似的觀念,使得女生的心理壓力比男生大。此外,小學高年級女生比男生更早進入青春期,這一時期的變化也會給女生帶來不安和焦慮。
從表3平均值和標準差數(shù)據(jù)可以看出,有三項平均值大于1.7,表明小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沉默的原因主要是課堂氛圍、文本差異這樣的外因,也有學習焦慮這樣的內因。其中,交流焦慮是最大的因素之一。美國學者戴維指出,交際能力不僅包括對語言形式的理解和掌握,還包括在不同環(huán)境下對不同對象恰當使用語言形式進行交際的能力。教師如果在課堂上長時間地講解,忽視了表達能力的訓練,學生就沒有得到表達方法的訓練和能力的提升,這會加劇學生課堂上發(fā)言的焦慮感,讓學生走入課堂消極沉默的不利境地。
二、消極沉默現(xiàn)象的應對策略
當下,部分小學語文課堂上,學生的消極沉默是較為普遍的現(xiàn)象,筆者通過調查和分析,發(fā)現(xiàn)了課堂氛圍、學生的焦慮、文本差異等因素是造成學生課堂消極沉默的主要原因。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不同層次的目標,才能讓課堂中的消極沉默現(xiàn)象得以改觀。這樣的課堂可描述為三階發(fā)展:從“消極沉默”的課堂逐步轉化為“和諧安全”的課堂,再優(yōu)化為“和諧互助”的課堂,最后向“主動學習”的課堂改變。
(一)營造氛圍:打造和諧安全的課堂
小學語文課堂要多一些情境滲透,少一些直接灌輸,通過課堂氛圍的營造,減少學生學習中的過度焦慮,有效緩解消極沉默的現(xiàn)象。
1.傾聽:生成自然的學習狀態(tài)
佐藤學提出,教師傾聽學生的發(fā)言時應關注:這個發(fā)言同該學生的內在性格有什么關聯(lián),這個發(fā)言同已知的學習內容有什么關聯(lián),在學生憑借自身的能力把發(fā)言連貫起來理解之前,教師需要起到穿針引線的作用。可見,要想讓課堂處于一種和諧、安全的氛圍中,教師期待的神情、體貼的動作、溫馨的話語都是重要的要素,這些都會激發(fā)學生語文學習的求知欲,進而敢于表現(xiàn)自我。要想讓學生處于一種自然和真實的學習狀態(tài),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就要重視學生的表現(xiàn),善于傾聽。教師的傾聽就是對學生的理解,是站在學生學習的角度組織教學的表現(xiàn)。以五年級上冊《將相和》一課教學中教師的傾聽為例:導入新課時,引入單元篇章頁,了解單元學習任務,這個環(huán)節(jié)聽興趣點;練習快速默讀時,學習并運用“集中注意力讀”,不停下、不回讀,這個環(huán)節(jié)聽學生的學習效果;拓展訓練快速默讀時,遷移運用課內的快速默讀方法,這個環(huán)節(jié)聽學生的運用能力。
2.容錯:激活學生學習的動能
經調查發(fā)現(xiàn),學生隨著所在年級的升高,消極沉默的程度也在升高。這與學生在課堂上的經歷有關,學生發(fā)言時說錯了,教師一般會無視這樣的發(fā)言,甚至還會批評。學生在這樣的經歷中會變得越來越焦慮。學生的學習過程可描述成“獲取信息—分析—試錯—驗證”,學生時常會在“試錯”環(huán)節(jié)遇到障礙,從而消耗自己的學習動力。對此,教師在課堂上可以通過自身的動作、語言的激勵,喚醒學生的學習動能。例如,學生回答出錯時,教師可以這樣處理(如下圖)。
3.創(chuàng)境:喚醒學生積極的樣態(tài)
學生在課堂上消極沉默,是不愿意、不投入的表現(xiàn),某種程度上脫離了課堂學習的過程。那么,激發(fā)學生“卷入式”學習就顯得尤為重要,讓學生能在學習的過程中體會收獲的快樂,這需要教師在課堂上設計有價值的語文學習活動。學生“卷入”的狀態(tài)一方面表現(xiàn)在發(fā)言上,另一方面也體現(xiàn)在沉默階段的積極投入思考時。對于學習狀態(tài)不佳的學生,則需要教師去喚醒其學習狀態(tài)。例如,四年級下冊《小英雄雨來(節(jié)選)》一課,當學生在快速默讀課文階段出現(xiàn)“不投入式消極沉默”時,教師可以悄悄地提醒,或者通過競賽、游戲等有激勵性的情境活動來激活他們的學習狀態(tài)。在交流“雨來為什么被稱為小英雄”階段,學生出現(xiàn)“不投入式發(fā)言”,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在小組內練說,使學生會說;可以強調“發(fā)言允許有錯誤”,從而營造寬松的課堂氛圍,使學生敢說。
(二)內容重構:實踐和諧互助的課堂
呂叔湘先生指出:語文存在的問題是“少慢費差”,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就是教師沒能解決好“教什么”的問題??梢?,教師設計有效的學習活動,成為提升課堂效率、改變學生消極沉默的重要內容。
1.逆向:設計教學活動有方向
逆向教學設計是指,設計者在開始時就以結果為目標,根據(jù)目標來設計過程的一種教學設計。教師過往的教學設計都是先解讀教材上的課文內容,根據(jù)課文的內容和教參的提示來設計教學任務和活動,而很少關注學生學習這篇課文時已具備了怎樣的語文素養(yǎng),還需要達成怎樣的能力?!澳嫦蛟O計”正是化解此類問題,關注學生和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并以此為目標逆向組織教學活動的一種手段。逆向教學設計的過程主要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預估學習結果。教師在研讀文本時,應首先考慮學生將學到什么。第二階段:確定評估證據(jù)。明確怎樣的學習活動可以用于衡量學生是否達到預期結果。第三階段:設計教學體驗。教師設計學習活動,使學生學會所學知識,達到預期效果。以教學復述故事為例,逆向設計單元教學可以這樣的形式展開(如下圖)。
2.任務:驅動學習方式有互動
“任務驅動式學習”是一種建立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基礎上的學習方法,它體現(xiàn)了以解決問題、完成任務為導向的多維互動式的學習理念,而這也是教師課堂設計的重要手段之一。
(1)菜單式清單,先學先知。教師使用任務驅動的方式組織學習,讓學生在進入正式學習前先進行預習。學生根據(jù)教師提供的預習單,對照著去開展各項學習活動。教師通過對預習作業(yè)的檢查,可以掌握學情,并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設計。教師提供菜單式清單,從感知課文內容、讀書有所疑等方面讓學生擁有更多的自主權。學生則可以選擇感興趣的內容進行預習,逐步養(yǎng)成課前預習的好習慣,并學會搜集相關資料。
(2)自主式展示,交流互助。課前五分鐘,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交流預習所獲”的學習活動。作為課堂熱身的環(huán)節(jié),學生把自己搜集到的內容進行呈現(xiàn),為了補充自己的想法,臺下學生也會全神貫注地傾聽。教師還可以讓學生通過同桌互學、小組互助和集體展示等形式,實現(xiàn)互助學習的效果。
(3)多維式思考,解決質疑。學生到了中高年級,對課文的內容會逐漸產生自己的想法。學生會從課文內容不理解的地方、語言表達有特色的地方、寫作目的動機處進行質疑。例如,五年級下冊《跳水》一課,學生質疑:為什么猴子要拿孩子的帽子?為什么船長要拿槍逼孩子跳水?這些問題就是教師在課堂上需要著力解決的,也是課堂教學的重點內容。
(三)評價:深化課堂干預效果
美國學者泰勒提出的“使能評價”主要指,通過評價者對被評價者的行為進行激勵、診斷、指導等多種途徑對其行為給出評定。在這一基礎上,筆者提出了適合學生的“量表式評價”和“互助式評價”,助力學生敢于打破消極沉默,提升探究學習的能力。
1.量表式評價,增強學習自信
量表式評價的目的在于增強學生的學習自信。學生根據(jù)課堂中自己參與組內討論、舉手發(fā)言、點評等幾個方面進行量化評價,看見自己在課堂中的表現(xiàn)。自評和組長評可實時跟進,教師的評價則可作為補充,教師點評其中幾位,這樣就更能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課堂上的數(shù)字化評價讓學生對自己的課堂表現(xiàn)一清二楚,不僅能開展自我評價,了解今后的學習該如何改進,還會在組長和教師激勵性的評價語中獲得更強的學習內驅力,進而生成更加積極的學習狀態(tài)。
2.互助式評價,促進思維發(fā)展
互助式評價是以教師指導學生學習表現(xiàn)為核心目的的一種評價方式。互助式評價不僅能讓評價者參與評價同伴的學習行為,更能為自己的學習行為明確方向。這種評價可以指向學習方法的評價,可以指向學習態(tài)度的評價,還可以指向學習能力的評價,最終都要促進學習過程的有效發(fā)生。仍以五年級下冊《跳水》一課為例,小組合作的評價中,教師提供了這樣的互助評價要求:用分點描述的方式,先評價你的同伴學習方法有哪些是值得你學習的;再用提建議的方法,說說可以改進的地方,或是你做得比他好的地方,或是你認為存在困難的地方。學生在互相評價中,不僅有效落實了語言實踐的學習任務,增強了辨別意識,還明晰了學習方法,在品鑒中提升了思辨能力。
[本文系江蘇省“十四五”規(guī)劃2021年度課題“小學語文課堂學生消極沉默現(xiàn)象的成因與對策研究”(項目編號:C-c/2021/02/94)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格蘭特·威金斯,杰伊·麥克泰格.追求理解的教學設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
[2]葉建松,陳紅芬.三階構想·激發(fā)活力·觸發(fā)生成[J].浙江教育科學,2021(05).
[3]王志祥.小學生英語學習焦慮現(xiàn)狀的分析與對策[J].小學教學設計,2008(07).
朱海龍? ?江蘇省東海縣和平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