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教師應當積極地發揮現代信息技術資源的優勢,改良過去傳統過時的德育形式。本文在實踐中總結出“以網為媒,活化德育內容;巧借微課,拓展德育渠道;自主上網,增強德育體驗;家校平臺,促進德育踐行”的實施策略,旨在給學生帶來新穎、別致的德育體驗,讓學生在心底綻放美好向上的德育之花。
[關鍵詞] 信息技術;小學德育;道德素養
一、以網為媒,活化德育內容
小學階段的學生對色彩、動態的畫面較為敏感,也容易將目光停留在自己感興趣的視頻、動畫、圖片等形象化的事物上。網絡中海量的資源能為教師提供多樣化的素材,豐富德育的形式。對此,教師要主動地搭乘信息化的快車,積極地根據德育主題,從網絡中搜集靈動的素材,活靈活現地為學生呈現德育知識,在喚醒學生的具象思維中,提升德育的質量。
例如,在開展毒品預防教育的德育活動中,教師先在網絡收集與毒品預防教育相關的宣傳片、圖片等,為后續的教學做準備。在課堂上,教師向學生展示一些毒品的圖片,并提出“你們知道圖片上呈現的是什么嗎”的問題,請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猜測。當學生七嘴八舌地說出許多答案后,教師為學生揭秘“圖片上展示的都是毒品”。緊接著,教師為學生播放一些社會新聞,引導學生認識到毒品帶來的危害。之后,教師再以圖文結合的形式,向學生呈現“預防吸毒十項注意”的內容,活化學生的理解方式,增強學生的記憶。
動靜相宜的德育策略更能打動人心,深入學生的心底。案例中,教師巧妙地搜集網絡圖片、視頻等資料,并以此為媒介向學生傳達高尚的人格情操,能讓德育的過程變得更加多樣,使學生基于靈動的形式將美好的人格品質留在心底,主動地遠離毒品。
二、巧借微課,拓展德育渠道
傳統形式下,德育的節奏由教師控制,學生是被動的機器人,只能跟隨教師的指令行走。微課的異軍突起,讓近年來教師的教學形式發生了轉變。教師可以圍繞德育主題進行微課的制作,并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節奏恰當地安排微課的內容,以便學生利用微課汲取精神食糧,獲得成長。同時,微課還具有強大的功能,能夠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節奏、學習需求,實現個性化施教。對此,教師也應當釋放微課的光彩,巧妙地利用微課拓展學生的學習渠道。
比如,在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的教育時,教師可以先將愛國主義的基本內涵等內容置于微課之中,并按照學生的學習特點,有意識地融入圖片、視頻等元素,讓微課變得更加形象、生動。同時,教師也要根據學生的注意力維持時間,對微課的播放時長進行調整,避免微課成為學生的負擔。在做好微課后,教師將其分發給學生,促使學生通過觀看微課的方式獲取德育知識,逐步將愛國主義精神融入自己的靈魂。在完成微課的觀看后,學生也可以將下載好的微課重新上傳到云端,以便在后續需要時隨時提取。
微課的開發,如同一劑良藥,能緩解當前德育中的許多弊病。案例中,教師發揮微課模塊化、形象化的優勢,為學生制作學習資源,能讓每一個學生依靠微課按照自己的節奏學習德育知識,從而讓德育的過程不再浮于表面,真正實現落地有聲。
三、自主上網,增強德育體驗
對學生進行自學能力的培養,是新課標中對學生發展的基本要求之一。在過去的德育活動中,教師習慣于采取“師講生聽”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德育,在這樣的模式下,學生如同沒有參與感的觀眾,只能靜靜地看教師的表演,教師講解的知識也猶如過眼云煙,難以在學生的心底扎根。而網絡技術的發展,讓“上網”成為一種十分普遍的行為,無論年齡大小,都能夠輕松地利用互聯網尋找自己需要的信息。對此,教師應發揮互聯網的優勢,基于德育主題為學生布置自主查找網絡資源的任務,引導學生運用自身的力量學習德育知識,從而養成良好習慣,強化自學能力。
例如,在以“學雷鋒”為主題對學生進行德育指導前,教師可以先為學生布置“利用網絡渠道,搜集與雷鋒相關的資料”的任務,請學生主動地在互聯網中輸入“雷鋒”等關鍵詞,搜集網絡中有關雷鋒的人物介紹、人物事跡等。面對網絡上魚龍混雜的信息,學生也能自主進行篩選、下載,組建帶有個人特色的資料夾。在正式開展德育活動時,教師為學生搭建小組,請學生在組內分享自己搜集的資料,以便學生進一步了解更多與雷鋒有關的信息。在學生分享的過程中,教師也可以向學生提出“你認為雷鋒是一個怎樣的人呢?雷鋒身上有哪些值得你學習的品質呢”等問題,引發學生的思考,促使學生從雷鋒身上學習“為人民服務”“無私奉獻”等美好品格。
學生自主搜集網絡上的信息,能讓學習的內容變得更加豐富多彩,也讓學習的方式突破原有的壁壘,從而使學生真正地成為學習活動中的主角,增強在活動中的體驗及參與感。案例中,教師請學生搜集雷鋒的相關信息,便能讓學生在提升自學能力之余,從更多角度認識雷鋒,深刻體會雷鋒精神。
四、家校平臺,促進德育踐行
對學生進行德育指導,從來不是教師單方面的責任,家長也在其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然而,部分家長的教育思想過于片面,他們認為只要為孩子提供優渥的生活即可,而對于學生學什么、玩什么,他們較少留心,以至于學生常常誤入歧途。在信息化的社會背景下,學生面對著更多的誘惑,更需要家長、教師的雙重監督。為此,教師應主動地與家長建立聯系,強化家長的德育意識,引起家長對學生道德素養發展水平的關注,并為家長提供正確的家庭德育方向引導,有效增強家校共育的效能。如此,家長與學生一起學習,養成學生文明上網的良好習慣,使網絡成為學生學習的好幫手。
比如,教師可以利用線上交流渠道與家長進行溝通,定期向家長滲透文明上網的意義、網絡世界的兩面性等內容,引起家長對學生上網情況的關注。隨后,教師為家長提供一些建議,強化家長的家庭教育能力,使家長能夠更好地配合學校,引導學生文明上網。同時,教師也要定期與家長交流學生的上網實況,總結學生上網的規律,優化下一階段的德育策略,從而更好地幫助學生文明上網。
總之,信息化的社會發展趨勢,對教師開展德育工作來說既是挑戰,也是機遇,教師既要充分釋放現代教育資源的光芒,照亮德育的道路,讓德育的效果達到預期,也要避免網絡上的不良信息帶給學生傷害,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素養。
[參考文獻]
[1]何亞萍.小學班主任德育工作開展的要點及策略[J].新課程,2020(43).
[2]劉月萍.信息化時代小學班主任德育管理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新課程研究,2021(20).
[3]楊茜.信息化時代小學德育面臨的挑戰和應對策略[J].教書育
人,2022(05).
[4]徐麗娟.新媒體時代班主任德育工作在網絡平臺的延伸及效能提升[J].中小學班主任,2022(20).
[5]金蝶依.揚信息技術之帆,起德育為先之航——教育信息化對小學德育的重要影響[J].知識文庫,2020(14).
陳星辰? ?江蘇省蘇州工業園區星灣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