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希翠
作為幼兒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認識到區域自主游戲在幼兒身心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性。在課程指南的指導下,幼兒教師組織面向幼兒的區域自主游戲,將充分調動幼兒參與游戲的積極性,以此促使幼兒的游戲需求得到充分滿足,更進一步促進幼兒的身心發展。但是要想提升游戲質量,完成游戲教學任務,實現游戲教學目標。就必須統籌思考,在區域自主游戲中積極關注時間、環境、材料等必備資源的合理利用,以及幼兒教師自身的課堂觀察,以此幫助幼兒在認知事物、體驗情感、累積生活經驗等方面的需求得到滿足。為此我們要重視幼兒教師在區域自主游戲中的有效支持策略的積極建構。
從長期的教學實踐和教育實例可以看出,影響幼兒游戲的因素主要有物理環境因素、社會環境因素、幼兒個體因素等。其中物理環境因素包括游戲空間、游戲場地、游戲材料等,例如,部分幼兒園不能保證“每天連續不少于一小時”的基本要求,材料提供的豐富性、可操作性和層次性都不充分。社會環境因素包括幼兒父母(或監護人)的撫育方式、家庭教育氛圍、幼兒父母(或監護人)受教育背景等,例如農村幼兒園以及農村幼兒的家庭教育明顯缺失的現象;而幼兒個體因素則充滿著不可抗拒性,性別無法選擇、年齡客觀呈現、身體狀況短期內無法更改,這些影響游戲效果的因素都各有其特殊性。
但我們更需要關注的是教師對幼兒游戲成效的影響。一方面,幼兒自主游戲活動過程中幼兒的自主性凸顯得不夠明顯。基本的幼教理論告訴我們,教師首先要秉持的理念是——幼兒是游戲活動的主體,要充分發揮幼兒的主體地位。想讓幼兒在活動中達到教師所希望的效果無可厚非,但教師的過多干預會剝奪幼兒自主游戲的權利。另一方面,在幼兒區域自主游戲中經常出現突然被打斷的現象,致使幼兒無法順暢完成區域自主游戲活動。教師的不當介入使幼兒的思緒被擾亂,行為受到外界的干擾,導致游戲過程不連貫,游戲效果不明顯。
幼兒園的環境處處充滿了教育契機,在具體的教育過程中我們要有意識地落實“環境是幼兒園教育中的隱性課程”的理念,致力于創設園所內隨時隨地能與幼兒發生親密互動的環境。教師應該對照身處的幼兒園現有的物理環境因素,結合幼兒的社會環境因素和幼兒個體因素,通過創設豐富的環境,促使幼兒在自主游戲活動中實現游戲能力的有效提升。比如,幼兒園和教師要給幼兒一個可以游戲的活動場地開展自主游戲,如幼兒園的操場、區角、花園的拱形門、感統活動區的迷宮、滑梯、沙水池等。使幼兒自主活動的需求與游戲欲望得以滿足,從而取得理想的游戲效果。總之,游戲環境的創設要做到心中有目標、眼中有幼兒、手中有方法、幼兒有材料。
要想更好地促進幼兒自主游戲能力的發展,在自主游戲活動開展時,教師應改變自己以往指揮者的身份,轉為幼兒游戲活動的支持者。尊重幼兒在自主游戲活動中的游戲行為與想法,盡可能不干預幼兒,對幼兒在游戲中的表現時刻關注,并對他們的游戲需求進行了解,及時調整教學策略,更好地促進自主區域游戲的開展。給幼兒一個寬敞的空間,使幼兒與環境產生互動的興趣與熱情,幼兒能夠利用環境的特點選擇合適的地方、喜歡的材料。總之,營造寬松的氛圍,為幼兒創造貼心的游戲活動和幼兒向往期待的游戲生活,通過游戲喚醒幼兒的潛能、激活幼兒的創造力,讓童真、童趣得到充分的發展。
教師要對幼兒自主游戲活動的整個過程進行細致觀察,為自主游戲趨向更好的狀態奠定基礎。在觀察過程中要對幼兒經常出現的各種情況,包括理念方面、實踐生活方面的問題特別關注。如果能夠及時紓解幼兒游戲過程中的壓力就要當場處理,解決的原則要遵循幼兒主體性地位,對幼兒的自主性予以充分尊重,引導幼兒獨立思考、主動嘗試、大膽實踐,以此來提高幼兒游戲能力。針對幼兒游戲過程的觀察,教師要做好記錄,同時也可以引導幼兒待游戲結束回到教室自主進行游戲記錄,以師生共同參與制作游戲海報、述說游戲故事等方式,引導幼兒隨時翻看、隨時聆聽。幼兒如果能夠結合自身游戲體驗不斷回顧和反思整個游戲過程,就能夠促進幼兒游戲活動的深度和有效參與。
幼兒游戲質量的主要影響因素為材料,材料的類型、材質、大小都可能對幼兒游戲質量產生影響。教材與教師是以往區域材料投放材料的主要來源,要想使幼兒有更多的經驗建構,采用開放、多元的游戲材料顯得十分重要。提供形狀各異、顏色多樣、材質多元、易引發幼兒想象與創造的工具和材料,幫助幼兒不斷探索經驗建構過程中的奧秘,為幼兒提供充足的游戲操作與想象空間必不可少。因此,幼兒自主游戲過程中要在材料上進行調整,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 基于核心經驗,調整區域材料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中所提出的“五大領域的核心經驗”,可以給我們以啟示,如果能夠將功能單一、聯動較少的材料在幼兒實際操作過程中予以創造性地調整,依據材料的類型、材質、大小,引導幼兒“異想天開”般的使用,所呈現出的“創新性”效應將會讓我們眼前一亮。比如,在中班益智區,針對常態化投放的多米諾骨牌,如果不做區域材料調整,幼兒在自主游戲中僅僅是伸手推倒便認為游戲結束了。為了更好地促進幼兒在自主游戲過程中獲得更多的游戲體驗,將多米諾骨牌的多功能性體現出來,教師應引導幼兒將數字、箭頭等符號貼在多米諾骨牌上,引導幼兒認真觀察,能讓幼兒創造新的玩法,如棋類、接龍游戲等。
2. 引導幼兒動手,自主制作材料
以往的組織形式,都是由教師完成區域材料的環境設計、制作、投放、組織實施等。幼兒通常被動地參與到游戲過程中,只能“無奈”擺弄教師制作的材料,幼兒自己動手制作材料的愿望無法達成,在達到鍛煉幼兒的創造能力、實現幼兒深度學習的目標上自然會打折扣。如果教師放手,讓幼兒自主制作游戲材料,將充分發揮幼兒的創造性。例如,對大班的幼兒來說,在角色區如何布置環境,如何擺放材料,把某個材料放在哪個位置,或者用現有的材料進行什么游戲……幼兒之間通過相互交流,完全可以得出結論。幼兒主動思考自主制作游戲材料,對幼兒動手實踐、思維提升、邏輯分析能力的鍛煉都有好處,應該予以提倡并鼓勵幼兒積極嘗試。
3. 打通材料使用慣性,整合課程資源
延續慣性而沿用的幼兒自主游戲模式需要得到一定范圍內的整合,教師要摒棄室內游戲、戶外游戲材料不能混用的慣性思維,大膽打破以往的材料使用慣性和使用界限帶來的固定思維模式,積極推動室內、戶外游戲材料共享與共用,讓材料界限徹底破除,讓材料在幼兒游戲中發揮出更為重要的作用。還可以將班級材料使用界限打通,將“材料超市”設置在每個班級的公共走廊上,使其成為幼兒游戲開展的共享資源,為幼兒自主游戲整合課程資源提供全力支持。
幼兒游戲環境的創設不能剝離幼兒主體,片面“成人化”的創建過程和呈現形式,無法達到游戲育人的目的。教師要站在幼兒的角度,追隨幼兒的興趣,耐心傾聽,悉心觀察,盡可能地給予有效支持。
1. 班級環境留白,拓寬游戲環境設置空間
在幼兒區域游戲活動中,可以對班級環境重新審視,將一些復雜的環境創設去除,只對墻面簡單設計框架,柜面主要對幼兒游戲中完成的立體作品進行展示,墻面區域主要對主題游戲課程中幼兒探索、發現的成果進行展示,可以由幼兒自己決定擺放位置與方向。室內區間游戲環境設置一定要兼顧簡易化與適宜性,不能盲目設置所有區角。當班級環境適應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和興趣愛好時,幼兒才會積極主動地去探索環境。
2. 降低環境高度,提升幼兒積極探索意識
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在順應幼兒天性的前提下,教師對幼兒的體貼與感同身受,有利于培養幼兒積極主動、好奇探究的學習品質。因此,游戲環境的設置不能超出幼兒的認知“高度”。一方面,要考慮幼兒身高,在班級主題墻裝飾中給幼兒一些“跳一跳夠得著”的希望和期待,讓幼兒有更多機會與室內外墻壁進行全方位互動。另一方面,要考慮幼兒的認知經驗,同樣是閱讀區,小班重在游戲,中班則側重互動,大班就要注重探究。“商店”“銀行”等游戲環境則因為幼兒認知“高度”所限,只能在大班予以創設。同時幼兒游戲的設置也要和本地區的歷史文化、自然環境、人口狀況和發展成就相銜接,把各類資源利用好,把地域傳統發揚好,培養孩子們對游戲的深度參與意識。
3. 創設共享型游戲區域,實現資源利用最大化
一方面,要在主題整合方面考慮游戲共享。例如,“多彩的秋天”這一主題活動,可以面向三個學齡段的所有班級的幼兒,只要教師組織到位,幼兒所完成的游戲作品將成為園內所有孩子的共同記憶。另一方面,要在時空領域內實現游戲共享。例如,教師在動物角放置小蝌蚪,引導幼兒自己觀察小蝌蚪的生長過程,這將延續好幾個星期,對孩子來說是一種探索的期待。再如,當教師發現本班幼兒在音樂方面的能力較弱時,可以針對這一問題將某個空間作為音樂表演區,投放豐富的表演材料,使幼兒在音樂區進行唱歌、跳舞等表演活動,發展幼兒的音樂智能。
教師選擇課程內容、組織相應活動之前,需對幼兒的行為表現進行觀察與分析。教師的適度等待,讓孩子在自主游戲中發展、成長是幼兒教育工作者一直在努力的方向。所以,幼兒教師需注重觀察,決不能“游離”于幼兒游戲之外做單純的看客。
1. 主動陪伴兒童,養成觀察習慣
觀察是掌握真理的基本方法,教師要把握幼兒的學習狀態,也要依據觀察,全面的、系統的、五官俱到的觀察才更有可能接近真相。在以往幼兒游戲中,教師通常做著與游戲無關的事情,與真實觀察的“觀察記錄”相脫離,無法對幼兒的游戲行為客觀分析,導致無法取得理想的游戲效果。因此,教師在幼兒游戲中應該陪伴幼兒,并觀察幼兒的真實行為。教師只有養成觀察的習慣,樂于觀察、勤于觀察,態度認真、作風嚴謹,不斷積累觀察經驗,快速而有效地對觀察到的幼兒行為或表現進行甄別和記錄,才能對幼兒的發展情況有更全面的了解。在自主區域游戲中,教師還可以采用掃描法觀察幼兒,需注意盡量不干擾幼兒的自主行為,也不隨意參與幼兒的游戲。在幼兒積極投入游戲活動中時,教師不能隨意的干預,這樣會打斷幼兒的思維,使他們的行為受到束縛,由此無法有效提升幼兒的想象力、創造力。
2. 立足教育實際,科學評價幼兒
幼兒的發展是一個持續、漸進的過程,同時也表現出一定的階段性特征。教師和家長在行為觀察與指導前要了解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一切從有利于幼兒發展的角度出發,尊重幼兒身心發展規律,才能正確地解讀幼兒的行為,科學地指導幼兒。幼兒的學習方式和發展速度各有不同,不同學習與發展領域的表現也存在明顯差異。幼兒年齡越小,個體差異就越明顯。成人不能用固定的標準來衡量所有幼兒,不應要求幼兒在統一的時間達到相同的水平,應允許幼兒按照自身的速度和方式達到某些參考標準所呈現的發展“階梯”。因此,在依據幼兒發展常模與《指南》標準評價幼兒時,應理解和尊重幼兒的個體差異,允許幼兒存在這種差異,因材施教,耐心運用各種方法進行鼓勵、指導和幫助,使每個幼兒都能得到較好的發展。在游戲活動中,教師在觀察幼兒時采用行為檢核、實況詳錄等方式,對幼兒行為與幼兒發展現狀進行分析與評價,以此判斷自己是否需要介入指導,是否需要為后續游戲的開展提供支持策略。
3. 圍繞有效議題,生成游戲課程
兒童是課程的起點,課程的本質就是幫助兒童發展。將幼兒自主游戲與各領域、區域要素融合,在游戲中達到最佳教育效果,是幼兒教育工作者的職業追求。作為教育對象,幼兒在區域自主游戲中充當著主體地位,教師應對幼兒在游戲中的訴求進行傾聽,對幼兒產生的新話題、新觀點進行了解,并根據《指南》,結合幼兒的發展情況來判斷話題的價值。對于有價值的話題,教師可以采用問題討論的方式,讓所有幼兒參與到話題討論中,由此構建區域游戲主題。不同地區、不同區域的幼兒園可以根據本土化的特色設置富有個性的游戲課程,從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領域逐層深入、步步推進,培養幼兒的綜合能力和意志品質。例如,對小班幼兒,教師要用富有感情的語調在游戲進行中講解,以引導小班幼兒特別注意某一動作和規則;對中大班幼兒,教師應多組織主題游戲和模仿性游戲,教師講解的語言要生動形象,以能激起幼兒的想象與情感,讓他們身臨其境,從而能更逼真、有效地做好各種動作,完成游戲的任務。
4. 嘗試支架搭建,助推幼兒深度學習
深度學習是積極主動的情緒狀態,是相互作用的學習,是獲得知識經驗積累的有效學習過程。教師在幼兒游戲中,應通過采取集中活動、圖片等方式給予他們游戲支持。游戲必須在保證幼兒快樂的前提下,著力追求其看得見的成長。深度學習伴隨著幼兒克服困難、解決問題的自主學習過程;深度學習關心幼兒學習自主、自信、合作、探索、創造的興趣與需求,讓幼兒自行選擇學習內容、自主決策學習方式、實施自我評價、實現自我建構等。例如,以象征性的主題游戲為支架搭建的游戲主體,在主題選擇、情節創編、角色協調,創設各種現實事物的替代符號、人際關系的協調等,都能激發兒童的創造和想象,激勵他們提高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我們可以通過對幼兒的作品進行觀察,并組織多項不同的學習任務,由此實現幼兒的深度學習。
總而言之,在兒童成長過程中,游戲發揮著重要作用,我們要珍視幼兒游戲的獨特價值,積極落實“以游戲為基本活動”的學前教育理念。在幼兒自主區域游戲中,教師應該將幼兒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出來,通過空間、材料、課程的調整,支持兒童的有效學習、充分游戲、主動探索,保障幼兒有地方玩、有東西玩、有時間玩,讓幼兒在“玩”中提高動手創造能力,在“樂”中提升實踐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