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晨 上海市松江區九亭第五小學

通常情況下,小學語文學科作業除了配套練習部分之外,主要還有預習、抄詞、聽寫、背誦、閱讀、習作等相關內容,其模式一般是“題型、套路、重復練習”。一些教師也長期受限于這樣一種思維,認為作業就是本學科教材知識點的練習和拓展,甚至有些教師還會依靠作業布置來落實課堂訓練任務、補償課內教學不力與失誤,窄化了作業的功能與價值。
實際上,作業的設計與實施是一項系統工程,作業應是學生提升核心素養的重要途徑,應與學生的全面發展、全程發展、可持續性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系。基于以上思考,上海市松江區九亭第五小學巧妙地將語文作業設計植入學生喜聞樂見的“墨寶農場”情境,實施“智趣勞動作業嘉年華”語文周項目,學生走出教室禁錮,將所學的多學科知識集中呈現在真實勞動情境下,以任務驅動、問題解決的形式,自主合作實現對語文知識的創造性運用和深度理解。
本項目以語文素養為靶心,注重語文與生活、其他課程的聯系,聚焦于農場實際情境,幫助學生發展適應實際生活需要的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能力,正確運用語言文字。將語文知識是否被遷移運用為本項目作業的最終目標(見圖1),引導學生從現實經驗和水平出發,經歷知識被發現、體驗、驗證、歸納的關鍵環節,最后構建自己的知識結構,設計問題解決型作業。

圖1
零散的知識是沒力量的,且在實際生活場景中,大量的問題解決不能僅僅依靠單學科的知識,因此本項目以核心問題和任務解決為主線設計了序列化的,適合一至五年級學生的跨學科作業(見圖2)。作業需要在一周內完成,且作業內容具有一定梯度性和挑戰性,力求學生處于懸而未決又力圖解決的狀態。
“做作業”也是需要“講策略”的,在完成作業過程中融入“經歷感”和“探索感”,學生通過實踐項目嘗試去跨越學科知識邊界是本項目實施的基本思路。
項目一:(一年級)我是小畫家——如果你是農作物寶寶,你能制作一個精美頭飾介紹你自己嗎?
拼音教學是一年級語文教學中的一項重要任務。純拼音的教學是抽象、枯燥且易混淆的,生活化情境式的拼音教學會更易于學生接受。學生首先需要在“墨寶農場”尋找最喜歡的農作物,再運用美術學科的知識把它們畫下來并做成精美的頭飾,同時配上正確的拼音標注。隨后語文教師會在班級召開一場“農作物展示會”,孩子們需要介紹自己是什么農作物,如何才能正確拼讀自己頭飾的拼音。
“農作物展示會”活動示例:
“p”和“b”是我們最容易混淆的聲母啦,要注意哦,卜字的拼音是“bo”,而且我還要提醒大家,讀的時候要“bo”輕聲哦!我還要提醒大家,我是白菜寶寶,拼音是“bái”,我看到另一個同學的頭飾做錯了,他寫成“pái”了!
學生通過“農作物展示會”活動環節,可以反復學習拼讀拼音的知識,有助于學生對易混淆的聲母、韻母進行區分,提升拼音書寫、認讀的掌握率。有的學生還會應用硬筆書法拓展課程上的書寫方法為作品配上娟秀的漢字,讓識字、寫字、拼音教學回歸到生活中,符合學生的學習規律,提高了學習的效果。
項目二:(二年級)我是小主播——如果你是農場小主播,你怎么向別人介紹班級的勞動過程呢?
二年級學生剛開始接觸看圖寫話,不少學生面對圖片“無話可說”,并且存在一定的畏難心理。那我們何不就以學生最熟悉的、每個班級都有的一塊“墨寶農場”去開啟看圖寫話的教學呢?“墨寶農場”里播種、澆水、收獲的每一個環節都是學生們全員全程參與的,所以當聽說要看著照片介紹班級農場過程時,他們個個都興致盎然!學生們能自然而然地從農場中發現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并展開具體的思考。該活動有效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
一些學生、家長甚至到農場實地取景拍攝,訴說自己的見聞、體驗、感受。一些平時“無話可說”的學生也能用連貫的話語來介紹班級農場的作物,還用上了“綠油油的菠菜”“水靈靈的大蘿卜”等生動的語言;還有的學生用俗語“冬吃蘿卜夏吃姜”來形容蘿卜的妙用,這些都令教師們感到無比欣喜!后續如果將這些生動有趣的表達躍然紙上不就是一篇佳作了嗎?作業完成之后,不少學生感嘆“原來看圖說話也可以這么有趣”。實現了勞動情緒、自然知識對學生語言表達與寫作的遷移,不失為一次快樂且有效的“勞動作業”。
項目三:(三年級)我是小園長——如果你是小園長,你怎么向別人介紹農作物的種植生長過程呢?
在三年級的語文習作學習中,教師要求孩子們把最近觀察的一種事物或者一處場景寫下來。但是孩子們在書寫的時候,難以把事物的特點寫具體,把事物的變化說清楚。于是,“墨寶農場”農作物種植觀察日記的作業應運而生。
觀察記錄示例:
這天,我觀察到土豆已經長了90 多厘米了,這幾棵莖的葉子已經長得特別茂密了,綠油油的,就像一把遮陽傘。我還發現莖的最頂端又開出了許多土豆花,土豆花花托是嫩綠色的,花蕊是金黃色的,花瓣的邊緣是淡紫色的,越往中間顏色就越淡,最中間就成了白色的,像一個五角形的小喇叭。
孩子們需要使用到自然學科中植物生長規律的知識,去科學地觀察植物根、莖、葉、果實的變化,并結合美術學科的知識技能,將觀察到的農作物生長形態畫下來,最后將農作物不同時間段的生長變化情況描寫得細膩可感,整個過程讓語文習作學習變得生動活潑、自主高效。
項目四:(四年級)我是小當家——如果你是小廚師,你怎么向別人完整介紹一道美食的烹飪過程?
四年級語文教師們在實際教學中發現,很多學生在記錄一件事時很容易陷入“流水賬”式的簡單直白陳述,內容枯燥無味,缺乏邏輯。如何才能讓學生把一件事記錄清楚呢?那一定是要有體驗。學生們需要經歷選材、切洗、烹飪等一系列復雜程序,還需要掌握各種調味品的使用方法,這些具體的體驗、感受,都是素材的具體來源,這份特殊的“燒菜作業”,就是對陶行知先生“做中學”生活教育理念的最好詮釋。當然,這份實踐性的作業還實現了跨學科融合,繪制雙語菜單、電子菜單、美食菜譜等創意作品層出不窮。
項目五:(五年級)我是小記者——如果你是小記者,如何向校外的觀眾朋友介紹我校的“墨寶農場”?
結合五年級習作單元《介紹一種事物》《____即景》,我們讓學生做起了小記者,用恰當的說明方法,帶上發現美的眼睛,去采訪、介紹“墨寶農場”。在采訪介紹過程中,既需要考慮從哪些角度、方面介紹農場,突出農場特點,又要發現農場的美景并生動展現,鍛煉了學生說明事物的方法,磨煉了學生觀察事物、表達觀點的能力。
要想順利完成此項作業,學生需要咨詢自然學科的老師,了解清楚農場作物的特點;還要詢問數學老師,如何用準確的數據將農場介紹清楚;更要用上語文知識,用恰當的、生動優美的語言表達;運用道德與法治知識,學習和體會農場生態的維護法則,實現了跨學科融合。最后組內成員根據自身能力和特長,選擇更適合自己的分工,如熱愛表達的學生負責出鏡采訪,擅長寫作的學生負責撰寫采訪腳本,數學特長的學生負責收集農場的數據,愛好自然的學生負責農作物的信息收集,擅長信息技術的學生負責錄制視頻,每個學生各司其職,分層合作。
項目六:(四、五年級)我是書畫家——如果你是小小書畫家,請你選擇一種農作物創作一幅國畫并題字。
書法品質是語文素養形成之機,九亭五小始終將書法作為學校辦學特色,在中高年級中全面普及軟筆書法的教學,但有時候語文與書法并沒有得到很好的融合,語文教學中對書法內容一帶而過,書法教學中又脫離了學生回味語文知識的環節,所以我們設計了“小小書畫家”的活動,學生們通過書法用筆的技法進行國畫創作,在教師的指導下表現出蔬菜的根莖細節與造型特征,再為自己的作品題字,也可以配上充滿意境的古詩詞,將語文知識靈活運用于心境表達中。
由于本項目的作業設計不僅包括語文知識點,還結合了多門學科以實踐項目的形式共同開展,因此對學生的完成情況需要在多方面、多標準進行形式多樣的綜合性評價(見圖3),以檢測學生是否以深度學習為核心指標進行評價、跟進、反饋工作。

圖3
尤其是在評價過程中,學校邀請家長協同進行項目評價,并采用信息化的評價手段,對學生參與語文跨學科作業的全過程進行積分賦分,實時反饋和調控學生的學習過程。在此過程中,學校加強監督、指揮,引導教師采取恰當的方式對學生展開過程性指導,并通過建立學生個人成長檔案袋的方式,確保活動不流于形式,學生真正深度經歷實踐項目全過程。
(一)植入有趣話題要素,激發學科知識使用內驅力
玩是形式,學是目標。學生的學習活動往往源于一些特定的話題驅動,吸引學生打開“聽、說、讀、寫”的“閥門”。故而,我們在設計語文跨學科作業項目時,就要重視語文課程對學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在學生感興趣的場所里,選擇學生感興趣的話題,為學生創造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環境,鼓勵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滲透自主學習,從心理層面降低學生的認知負荷,從而真正實現減負提質。
(二)變革傳統作業模式,重構作業質量升級樣態
智趣勞動語文作業周并不是一課一活動的點狀傳統作業模式,而是根據內容結構進行跨學科關聯的整體安排。其摒棄了傳統語文作業默寫、抄寫、背誦等練習模式,在基于學情分析的基礎上,開展了自制拼音頭飾、繪制美食菜譜、觀察種植日記、農場記者主播等創新的跨學科作業形式與實施樣態,綜合運用自然、美術、書法、英語、信息科技等學科知識,以恰當的任務驅動組織方式促進學生自覺成長,是減負提質背景下作業質量的應有之義。
(三)創新評價診斷指標,實現作業質量可控可測
本項目注重評價主體的多元互動,以恰當的評價方式突出評價的整體性和綜合性,著重以表現性評價的方式考量學生在活動中的深度學習情況,而不是僅僅將終結性評價作為甄別和選拔優秀作業的手段。同時積極參考家長、學生的個體評價意見,及時調整和改進作業設計與實施,并在過程中采用建立成長記錄袋的方式,收集、積累反映學生語文學習與發展的資料,記錄學生作業項目參與的全過程,并對學生發放相應的積分和獎狀,以表揚、鼓勵等積極的評價促進學生減負提質。
(一)建立學科邏輯聯系,優化問題解決實踐能力
語文課程是一門實踐性課程,語言文字的運用體現在個體生活、學習、工作的各種領域,如果語文教學僅局限于課堂中,那當學生面臨各種情境的語言文字運用考驗時,就會茫然無措。所以我們在設計和實施作業時,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利用學生身邊的跨學科學習資源,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學生在不同學科內容、方法、技能的相互交叉、滲透、整合中開闊視野,逐步構建知識邏輯網絡,提升靈活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關注生活邏輯意識,培養融合創新思維模式
語文教學十分注重學生的協作、口語交際、搜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而這些能力往往是離不開前期的生活經驗與后期的生活體驗的。學校結合學生的實際勞動生活體驗開展語文跨學科學習活動,既實現了語文的學習目標,又在烹飪體驗、農耕種植、農場播報等實際生活任務中,親歷策劃、組織、協調、實施的全過程,在教師作為指導者、學生作為實踐主體的過程中,培養了學生自主的創新融合思維模式,提高了學生對自然、社會現象與問題的認識與應對能力,有助于學生形成積極、健康、和諧的生活方式,促進終身可持續發展學習。
學校在既有勞動教育的基礎優勢上,嘗試開展了“智趣勞動作業嘉年華”活動,將跨學科作業融入農場真實情境,突破了作業僅作為檢測單門學科知識是否掌握的片面作用,在五育并舉視角下,以勞動實踐為切口,創新了語文跨學科作業的頂層架構,指引教師們從機械操練單一知識技能的單學科作業的設計思路調整至以注重作業實踐性的視角去設計和實施跨學科作業。學生通過作業項目實踐,可以從學生的身份視角切換到“小廚師、小農夫、小記者、小主播、小小植物家、小小書畫家”等,賦予作業新的現實價值意義,讓作業變得有用、有意義、有價值,將作業的實踐效應延續至學生的真實生活中。
“墨寶農場”帶來了果蔬大豐收的同時,打通了書本、教室與真實世界的連接,學生在豐富的勞動實踐與任務驅動中,真正實現“減負增效”的學習。未來學校還將不斷探索、拓寬作業設計與實施的優化路徑,將智趣勞動作業的模式輻射至其他學科作業實踐中去,不斷迭代升級,實現“雙減”下孩子們的暢快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