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運珠 福建省三明市寧化縣第二實驗小學

隨著教育改革的持續深入,核心素養培養越來越受關注。核心素養下的小學數學不僅教材出現了變動,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也不斷更新。大單元教學由于能夠提高數學教學效率,助力學生知識網絡層次構架,也受到廣大教師的歡迎。文章以小學數學大單元教學研究為例,分析了核心素養下進行大單元教學的必要性,指出了小學數學大單元教學有效教學路徑,希望能通過大單元有效教學幫助學生夯實基礎,完善數學知識結構。
大單元教學,是基于學科核心素養和學科知識邏輯體系,在大概念、大主題引領下,將教材知識點打亂,重新組合成大模塊,讓學生通過大任務、大主題展現自我,收獲智慧和成就感的學習模式。大單元教學的重點是教學內容整合重組,二度開發、整合、拓展教學資源,主題設計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學習活動環環相扣,目標明確,教學具有整體性和配備的教學資源。與傳統的單篇或單個知識點教學相比,大單元教學打破了課程界限、年級界限,使教學緊密相連,形成一個完整的整體,有助于學生構建學科知識體系。大單元教學不僅具有整體性,而且具有延展性、靈活性。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教材安排,對單元知識點進行梳理、總結;也可以將有聯系、可共同講解的內容分到一個單元,做好教學加減法,對重要內容進行著重講解;還可以將一個星期、一個月的教學內容看做一個單元,進行一次講解、總結。如此這般,可以讓數學知識在學生腦中有一席之地,使學生的學習不再停留在表面,而是朝更高深的方向發展。
數學是小學基礎課程。小學階段是學生打基礎、養成核心素養的重要階段。小學數學核心素養包括數學抽象、邏輯推理、數學建模、數學運算、直觀想象、數據分析六個方面。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需要通過新教材改革、教學實踐來實現。需要從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入手,讓學生理解數學知識之間的區別和關聯。需要學生將零散的數學知識整合、串聯,構建完整的數學知識體系。小學數學雖然教學內容簡單,但是,傳統的小學數學教材涉及了許多知識,數學教學內容繁雜而瑣碎。在日常教學中,許多教師都是一課一課進行數學知識講解的,數學教學結構體系不完善,教學內容前后缺少關聯。這樣的數學教學,不利于學生數學思維、數學運算能力的發展。
如今,核心素養已經成為教學的重中之重。在核心素養推動下,小學數學新教材改革不斷深入。現行的小學數學教材在全面布局中呈現方式靈活、內容選擇多樣。在此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理念也發生改變,開展單元整體模塊教學,可使教學更加立體,更加有效。為此,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要求“開展單元整體模塊教學,使數學教學更加立體化,讓學生建立自己的思維模式,掌握便捷、快速的數學學習方法,感受數學學習的樂趣”。對于小學數學教師來說,如何在有限的時間,突出學習重點,讓學生有效學習,是他們必須要考慮的問題。單元教學主張基于整體教學深度研究數學教材內容,精簡教學內容,將知識點串聯在一起,突出單元教學重難點,讓學生徹底掌握知識點。大單元教學不僅可以減輕教師工作量,還可使教學更具針對性,使教學內容更好理解,有助于學生核心素養發展。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要樹立大單元教學觀,根據學生實際,因地因時制宜,將教學內容進行精簡、補充和拓展,讓學生集中學習和處理相關內容,使學生的數學知識結構體系更完善。
大單元教學具有復雜性,大單元教學要想取得預期效果,實現既定目標,需要教師根據單元知識結構,從學生心理特點和認知結構出發,分析單元教學內容,確定單元教學目標,找準該單元的重難點,把握教學的關鍵,做好教學設計,使教學具有正確的方向感,讓學生由淺入深,循序漸進,有效學習。而要想了解單元知識結構,需要教師將教學設計作為主要任務,研究數學教材內容,對教材每章節、每單元的內容都了如指掌。還需要教師了解學情,尤其是學生數學知識學習態度、水平和特征,將單元知識、教學內容與學生已知的知識內容、生活結合在一起,在主題意義引領下,讓學生發現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增加教學的活力,為學生形成有邏輯的知識體系助力。
如關于“認識圖形”一課,在教學設計中,教師要明白這一點:并不是每一部分都適合詳細、深度的講解,要注意教學取舍,明確教學目標,節省課堂時間,以確保教學取得良好效果。關于教學目標,教師可以基于單元化處理,設定為:畫圖形,感受各種圖形的特征,建立平面圖形的觀念;能辨認各種圖形,將圖形分類,培養學生觀察、動手和交流能力。根據教學目標,教師借助圖片、多媒體視頻、實物等讓學生認識各種圖形,進行主題學習,還要借助圖表、圖形分類、簡單的計算,引導學生畫圖、分析、判斷、解題,使整個學習過程更加明了、清晰。如針對圖形,可以給出一些圖表類判斷題,讓學生判斷哪些是正方形,什么是長方形,并讓學生分組討論圖形的特征、用途,說說自己在哪些地方見過此類圖形。這樣創設情境,以深化主題,讓學生更好地掌握數學內容。
小學時期,是學生打基礎、培養興趣的階段。小學數學相對簡單,但是,大單元數學教學涉及的知識冗雜繁復,有交叉利用、關系強等特點。由于基礎薄弱,知識儲備不足,一些學生對數學的單元屬性不夠熟悉。如果教師節奏過快,教學范圍寬泛,學生想跟上教師步伐,有一定困難。因此,小學數學教學,每節課都要有目標,有方向感。教師還需要根據數學教材編排特點和新課程標準,按照由整體到局部再到整體的思路進行教學設計,構筑單元教學框架和知識網絡,明確列出單元重難點,將重點知識作為主要講解目標,以重難點為紐帶,使單元教學與每節課建立聯系,讓學生將知識融會貫通,深度學習,這是大單元教學取勝的關鍵,也是大單元教學的價值所在。因此,在小學數學大單元教學中,數學教師要注意教學的整體性,還要增加教學的深度,使教學突破重難點。
如在學習“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知識時,鑒于此前已經學過許多的圖形和幾何方面的知識,而且許多知識是相通、相近的,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將圖形幾何知識都放在一個大單元里,讓學生在特定單元里進行專題學習。在進行大單元講解時,教師要突出重點和難點,以理解和掌握圖形面積、體積計算方法為教學重點。為了突破重難點,教師既要將相關圖形放在一起,讓學生進行概念、形狀區分,還要利用多媒體課件進行重點教學,并將教學內容與實際生活相結合,列舉生活中的一些常見、真實的案例,讓學生了解圖形的多樣性、真實性,使學生從點、線、面出發認識圖形構成,進行圖形對比。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觀察、比較和分析,明確面積、體積計算方法,進行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通過合作學習完成學習任務,感受學習的樂趣。如讓學生用長寬高均為1 厘米的小正方體若干,拼成幾種不同的長方體,并讓學生記錄相應的長寬高,推導體積公式,計算長方體的體積,得出有關體積的結論。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小學數學教材內容的編制,遵循了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規律。學生能否有效學習,實現核心素養發展,與教師的教育、引導和啟發有關,但是,更多的與學生個人興趣、意愿、情感有關。在教學中,激發學生興趣是教學的首要任務,也是教師的責任。激發學生興趣,需要教師樹立“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緊貼學生最近發展區去設計教學,并根據學生身心特點,重組教學內容,擴充教學資源,將重要知識置于特定的語境中,讓學生聯系實際,去解決實際問題,參與到教學里。大單元教學也不例外。因此,在小學數學大單元教學中,科任教師要關注學生全面發展,優化單元整體教學流程,采取有效措施增加教學的趣味性,以興趣為引擎讓學生自主學習,進行思維發散、傳遞和創新,以促進學生學習興趣、素養和能力發展。
如在“多邊形的面積”教學中,教師可以將圖形邊長、周長、面積和體積等內容的學習放在一個單元,以計算和運用為重點讓學生掌握教學內容。在單元教學中,為了激發學生興趣和記憶,教師可以問題導入:之前學過哪些圖形?圖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是什么?圖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是如何推導出來的?為什么在三角形、梯形的面積公式中,都要除以2?關于多邊形面積計算公式,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課件演示多邊形面積計算公式和過程,使學生知道各種圖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是如何得來的。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利用面積計算公式解決有關面積的問題,如在黑板上畫一些圖形,讓學生到黑板前演練,大家一起對學生計算過程、方法、結果進行評議。或者,讓學生用簡單的測量工具,測定校園小花壇的長度,計算小花壇的面積。這樣可以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快樂學習,愛上學習。
小學生雖然身心還不成熟,認知能力有限,但是他們求知欲旺盛,潛能無限。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讓學生掌握學習方法,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小學數學新課標的核心理念。在新課標下,小學數學單元教學首先要弄清單元涉及的知識點在新與舊、難與易方面有哪些聯系、區別。其次是抓關鍵,找準具有牽一發而動全局的重點、難點,傳授學習方法,使學生在已經具備學習新知識的認知前提下,掌握學習本單元的方法,將知識融會貫通。因此,在小學數學單元教學中,科任教師要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系統歸納、梳理數學方法,重視數學方法講解,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意識及運用數學去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學生樹立積極的學習態度,積極主動去探索數學的奧秘。
如在學習“圓”時,學生很容易將圓的半徑、直徑、圓心、周長、面積等概念弄混,或者將圓的面積與其他圖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弄混。為此,教師可以聯系身邊的圓,如汽車輪胎,圓形的蒙古包,下水道蓋子,讓學生知道圓的各部分的名稱、概念及關系。然后,讓學生自己動手,用圓規畫圓,掌握畫圓的正確方法,并讓學生用直尺“量一量,算一算”,進行鞏固練習。然后,根據學生認知能力,讓學生再用硬幣、紙張“拼一拼,折一折”,使學生能通過操作獲得一些數據,進行相關數學結論的驗證。如“圓的大小是由圓的半徑決定的”這個結論是否正確,可以讓學生自己去驗證。這樣可以加深學生的認識,讓學生從中得出結論。
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教師只需要考慮重要的知識點,只要在既定時間內完成教學任務即可。這樣的教學看似中規中矩,很有效率,其實沒有考慮學生接受知識的能力,以及學生已經形成的數學知識結構體系,不利于學生將新舊知識聯系起來進行深度學習。知識的系統化,是大單元教學的前提。完善學生知識結構體系,讓學生實現知識拓展、深度學習,是大單元教學的根本目的。大單元教學需要教師從主題語境出發,有針對性地進行授課,加強教學內容和之前所學內容、知識點的聯系。還需要教師以任務和整體規劃為支撐,緊貼單元主題、重要線索,將零散的數學知識內容串聯起來,拓展教學內容,讓學生對話、溝通、合作、表達和解決問題,幫助學生有效地構筑大單元知識結構體系,保障學科素養順利落地。
舉例來說,在“分數除法”單元教學中,通過分析和研究可以發現,雖說分數有關的知識內容主要集中在六年級,但是,除數卻是小學數學教學中一個非常大的主題。而且,整數乘除法稍加變化,就可以成為乘除法應用題和分數乘除法。如果將新知識和此前所學知識結合起來,進行拓展教學,使知識跨度更大,可以讓學生溫故知新。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先針對整數乘除法進行簡單的復習。再引導學生將整數乘除法問題經過改變,變成分數乘除法問題,如“將8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8 的幾分之幾?”這樣由此及彼,可以培養學生的歸納、推理和計算能力,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體系。
大單元教學,對于學生來說,其目的和價值在于完善學生的學習結構,讓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更具有效性。不過,學生學習結構優化,并不局限于整體性結構,它還包括關聯性結構在內,涉及多種學習結構,需要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有自主學習能力。因此,在大單元教學的過程中,數學教師要聚焦數學知識的“類”,積極優化和完善數學整體結構。還要及時進行復習、總結、評價,開展有價值的學習活動,讓學生積極參與到單元教學復習、總結、評價中去,營造學生深度探索的學習情境,做到以學生為主體進行教學,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讓學生終身受益。
如在學習“圓柱與圓錐”時,雖然學生在課堂上能大致掌握本單元的知識點,在回答問題時也能正確回答。但是在實際做題、練習時,有的學生還是會出錯。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他們對相關知識還不夠熟悉。鑒于此,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結束后,分層進行單元作業設計,讓學生進行分層練習,并讓同層的學生一起批改作業,進行互評和專題討論,讓學生借此發現和總結相關問題。在此基礎上,由教師針對學生易錯點,安排專項復習,并利用多媒體、幫學等,讓學生自學,為學生提供幫助,讓學生以主體身份去學習,運用數學方法去解決數學問題,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綜上所述,大單元教學有助于學生深度學習,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可以大單元教學為工具,進行教學內容調整和教學方法創新,從而提高教學效率,使學生的數學素養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