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一新 上海市青浦區逸夫小學
單元整體視域下的高質量作業設計能夠驅動學生在完成課堂學習后,繼續進行自主學習,幫助學生整合、吸收課堂學到的知識,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目前的單元作業設計缺乏整體規劃,忽視單元知識的銜接。教師根據每節課教學的重點內容來布置相應作業,這樣雖可讓學生把握每節課的重點,但卻無法有效調動學生對單元語文要素的整體認知和把握,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課堂的教學效果。因此教師應以單元統整的思路來設計作業,再運用高質量的作業引導學生對單元學習成果進一步加強和深化,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下面,我就將從以下四方面談談單元統整視域下小學高年級語文作業設計。
小學語文教學目的,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語言能力以及思維能力。因此,在布置作業時,應考慮到作業所要達到的目的,以達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那么增加學習趣味,就要注重作業設計的多樣化,這可以增加學生的學習愉悅感,同時也能發揮作業在提高學生語言能力和思維能力方面的作用。
如常規型作業的布置,一般我們將單元作業目標描述為:能讀準指定的字詞,能抄默指定的詞語,能解釋詞語在語境中的意思等(見圖1)。那么在設計時,可以采用不同的題型指向這些常規目標。如“能讀準指定的字詞”,我們可以設計三種題型“圈出加點字的正確讀音”“判斷加點字的讀音是否正確”(見圖2)。又如“能抄默指定的詞語”,以往常常用抄寫或者默寫詞語的方式布置作業,這樣的作業重復且機械,無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導致學生學習壓力較大。現在可設計為“看拼音寫詞語”“圈出句子中的錯別字,并改正”“按要求整理本單元易寫錯的字詞”等(見圖3)。尊重學生的學習差異性,增加學習趣味性。教師還可以在作業形式上注重多樣化,將紙筆作業、口語表達、演講和制作PPT等方式結合起來,讓學生在多樣化的作業中獲得學習的樂趣。比如,在設計統編教材第六冊《元日》《清明》《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三首古詩的作業時,可以加入與教材意境相關的圖畫作業,通過繪畫的方式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內容(見圖4)。這種設計方式不僅可以有效激發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還能夠促進學生對故事內容的深入理解。

圖1 統編教材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七單元作業目標

圖3 “能抄默指定的詞語”設計題型

圖4 學生作品《元日》詩配畫
單元作業設計注重合作性的目的在于使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實現從“個體”到“團隊”的轉變,發揮團隊的力量,讓學生互相學習、互相影響,做到在交流中建立自信,提高學習效率,增強合作意識。
例如,學習統編教材第五冊第六單元后,設計單元整體作業——跟著詩人去旅行。在走近“詩仙”李白的環節中,教師組織學生以表演的形式感受李白作品的藝術魅力;鼓勵學生用多種形式展示李白的千古名句(見圖5、圖6);在走近“詩圣”杜甫的環節中,為學生搭建詩韻展示的舞臺,組織學生根據古詩內容進行情景劇表演。此外,教師還引領感興趣的學生嘗試組織詩詞大會、一詩一畫、古詩新唱等活動,讓學生在優美的歌聲中對詩句產生更深刻的理解,對古詩中的寫作手法、意境有更深刻的體會;組織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完成古詩文積累的實踐作業,用“飛花令”的方式進行詩句比賽。學生在教師設計的單元作業中穿越古今,通過背誦、吟唱、書法作品等多種形式拓展古詩詞積累,體會詩人的情感,在合作完成單元作業的過程中,提升核心素養。

圖5 學生硬筆作品

圖6 學生手抄報
進行語言文字訓練是小學語文教育的重點,培養學生的語用意識,提升學生的語用能力,離不開閱讀教學,更離不開作業設計。整體規劃和有序推進單元作業設計,讓學生能夠逐步深入地學習單元的語文要素,夯實聽說讀寫等方面的能力,逐步提高語文核心素養。
以統編版教材第五冊習作單元為例。針對“仔細觀察,把觀察所得寫下來”這一單元作業目標設計單課作業時,將“初試身手”這一學習任務分解,在學習《搭船的鳥》一課后要求學生觀察某一事物外形,學習《金色的草地》后要求學生記錄某一事物的變化,并布置了課后觀察實踐作業。“初試身手”要求學生撰寫關于某個事物或場景的觀察所得并與同學交流。這三次作業互相關聯,又各有側重,逐步深入。前兩次作業將為第三次的作業提供基礎,為單元習作做準備。第三次作業又將前兩次作業的觀察結果進行綜合,需要學生根據所學知識進行運用。通過逐步深入的學習,學生能夠更好地了解事物或場景的描寫,提高自己的表達能力(見圖7、圖8)。

圖7 學生1習作作品

圖8 學生2習作作品
又如,統編教材第九冊第七單元作業設計中,就單元重點作業目標“能按照一定的順序描寫一種自然現象或一處自然景觀,表達自己的感受”,分別在每一課作業設計中增加了“日積月累”作業,為習作作鋪墊。在《古詩詞三首》中設計“日積月累:在我國古代詩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手法。一般來說,月亮是思鄉的代名詞,此外月亮還代表人生的圓滿或缺憾……你還知道哪些呢?”并出示范例“詩句: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情感:對親人、對家鄉的思念”。《四季之美》第一課時中設計“日積月累:從課外閱讀中摘錄描寫自然之美的句子,并寫一寫摘錄的理由”。第二課時設計“日積月累:仿照課文,用幾句話寫一寫自己印象最深的某個景致,表達喜愛之情”。最后《鳥的天堂》設計“將你之前所觀察的一種自然現象或者一處自然景觀寫下來,重點寫出景物的變化過程以及自己的感受;寫完后,根據下面的評價要點,和同學一起評一評”(見圖9、圖10)。四次作業設計無論是學習《古詩詞三首》后積累含有景致的詩句,還是在學完《四季之美》后,對課外閱讀中寫出自然之美的句子進行積累并寫下體會,以及對自己印象深刻景致的繪畫與仿寫,這些都是為了讓學生通過摘錄相關語句,留心觀察生活等方式來積累各種素材,最終在習作時做到心中有所沉淀。

圖9 單元“日積月累”設計題型1

圖10 單元“日積月累”設計題型2
一個單元的重點作業目標往往需要通過多個課時的作業實施來完成。可采用分解的方法,通過單課作業的設計來逐步達成單元作業目標。同時,在統籌規劃作業時,需要考慮到具體要求、作業水平、作業類型以及作業時間等因素,確保單元作業在各個課時中合理分布,避免重復和無效訓練。在每個課時中,學生需要完成特定的作業要求,教師據此對作業類型和水平進行相應調整,以適應學生的學習進度。同時,作業的時間安排也會因任務的復雜度和難易度而有所調整,以保證學生能夠在一定的時間內完成作業,并充分掌握相關的知識和技能。
作業評價是作業實施過程中的最后環節,同時也是最為關鍵的環節。教師要轉變評價方式,構建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家長、小組成員為輻射的多元評價。多元的評價方式可以有效激活評價的糾正、反饋和激勵作用,強化評價的導向性。在傳統評價體系中,教師是評價的主體,學生總是被動地接受評價,這樣的評價方式已經不適合素質教育的要求。隨著教育的改革,我們在評價的主體上進行了變革,由傳統的教師為評價主體轉變成以學生為主,教師、家長、小組成員等共同參與的多元評價主體。在多元評價主體下,我們發現學生的作業參與度進一步提升。
例如,統編教材第九冊第七單元主要是讓學生學習靜態描寫與動態描寫的表達效果。在學生完成作業后,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給予學生參與權,讓學生一起制定評價標準并根據標準評價。評價主體分為三類,一是學生自評,一是同伴互評,一是教師評價。三個評價主體按照評價標準用五星等級評價,評價主要集中在學生能否圍繞一處景觀按順序寫出動態變化,表達自己的感受,同時也要關注句子的流暢度、語言運用的科學性等。在進行三方評價后,教師匯總每個學生的最后得星數,并根據結果給學生頒獎。如此,不僅激發了學生作業積極性,還提升了學生互相學習和自我改善的能力(見圖11)。

圖11 習作評價標準
作業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幫助學生鞏固知識、強化能力的主要手段,也是教師評價學生的主要路徑。在單元統整視域下,教師一方面要重視作業的功能,轉變以往的作業設計思路,積極創新設計理念,以學生的心理發展為依據設計不同類型的作業類型,做到多樣化、合作性、實踐性和多元評價。同時也要注重加強作業結構的優化,在內容上力求豐富多樣,以滿足不同學生的不同需求。另一方面還要通過構建完善的作業評價體系,激活作業的激勵機制,真正提高學生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