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月20 日至21 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考察時指出,浙江要在以科技創新塑造發展新優勢上走在前列。
創新是第一動力,總書記的諄諄囑托飽含期許。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開啟新的創新周期,惟有創新才能掌握競爭和發展主動權。
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在全省引起熱烈反響,尤其在各大實驗室、科研機構、大學校園、科創企業中,大家紛紛熱議如何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如何打通科技強到企業強、產業強、經濟強的路徑,如何塑造發展新優勢……
“要把增強科技創新能力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整合科技創新力量和優勢資源,在科技前沿領域加快突破。”
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考察時說的這番話,這些天一直回蕩在浙江清華長三角研究院黨委副書記汪光年腦海中。“總書記強調整合科技創新力量和優勢資源。這對浙江來說至關重要。回望浙江邁向自主創新大省的歷程,關鍵一步就是引進大院名所。”汪光年說。
他清晰地記得,浙江清華長三角研究院從合作意向洽談到正式簽約,乃至奠基,都是習近平同志全程謀劃決策。浙江清華長三角研究院瞄準前沿技術,取得不少突破性創新成果,為浙江區域創新能力提升帶來巨大助推力,生動印證了習近平同志當年的重要論述:“要在全國乃至全球范圍配置創新資源,為我所用,以開放促創新。”
“從總書記考察浙江的重要講話,我們讀懂自己肩負的創新使命,也看到研究院未來發展的清晰輪廓,要全力把研究院打造成區域內一處科技創新動能的策源地,為支撐浙江乃至整個長三角區域進一步增強科技創新能力作出貢獻。”汪光年說,接下來研究院將充分發揮省校共建新型創新載體的優勢,積極參與長三角一體化國家戰略,打造專業化應用基礎研發平臺,并在生命健康、新材料、柔性電子等領域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
通過高效整合優勢創新資源,浙江科創版圖上正浮現出越來越多像浙江清華長三角研究院這樣的高能級引擎。新型實驗室、高水平研究型大學、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群、企業科創平臺……它們以集群態勢,形成了充滿活力的開放型區域創新生態,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注入浙江力量。
之江實驗室是10 家浙江省實驗室中的“領頭雁”,今年獲批建設全國首批、浙江首個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開放創新平臺。“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激勵我們加速智能計算領域的硬核創新,助力新的科學發現。”之江實驗室黨委副書記趙新龍說,實驗室將探索開放科學和“數據+計算驅動”的科研新范式,不斷激發智能計算對產業變革的跨越式推動作用。
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學工學部主任楊華勇表示:“我們要敢于深入‘無人區’,培養獨立自主的高水平研究隊伍,直面國際前沿挑戰。”
楊華勇團隊近二十年來堅持自主創新,實現中國盾構技術“總體并跑、局部領跑”。他正組織起三支前沿研究隊伍,在繼續開展盾構超前研究的同時,跨界開展原子級制造和生物制造的原創性前瞻性工作。
創新,同樣點燃了山區縣希望之火。“總書記的重要指示,讓我們深耕‘小縣大創新’底氣更足了。”新昌縣科技局局長張曉嵐說,該縣的創新服務“云局”在不打破機構設置、不改變編制配備、不調整部門職能情況下,整合33 個創新職能部門,積極探索新時代縣域創新發展新路徑。

供圖/視覺中國
“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把實體經濟作為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根基”“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學習總書記的重要講話,讓省發展規劃研究院副院長蘭建平感受頗深。
“浙江經濟要實現從大省向強省的跨越,最根本的途徑就是抓住科技創新的機遇,再造新優勢,實現從效率型經濟向創新型經濟的轉型。只有這樣,浙江才會有更足的底氣、更強的勇氣、更大的力氣走在前列。”蘭建平說。
先進制造業是浙江經濟的“四梁八柱”,2003 年,“加快先進制造業基地建設”就被寫入“八八戰略”;在調研科技工作時,習近平同志強調,先進制造業基地的“先進”,主要體現在科技含量上。
“從總書記當年來企業考察,到這次對浙江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始終都在強調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海天集團總裁張劍鳴說,“企業距離市場最近,對經濟形勢最敏感,能找準技術創新的發力點。”
張劍鳴表示,海天集團曾嘗過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苦頭,如今下定決心每年拿出銷售收入的5%左右用于技術研發。“2006 年習近平同志得知我們的產品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時,他點點頭說‘這不簡單’,讓我們堅定不移沿著自主創新之路走下去。我們備受鼓舞,這些年一如既往加大研發力度。”
每隔一兩年,海天集團就能拿出一款“創紀錄”的拳頭產品。今年4 月,第五代注塑機推出后,吸引了全球采購商的目光。張劍鳴認為,企業要注重創新文化的培養,從理念到研發到制造,從員工到產品,創新意識要體現在方方面面。
打通從科技強到企業強、產業強、經濟強的路徑,浙江基于傳統塊狀經濟的優勢,提出建設全球先進制造業基地的目標,打造“415X”先進制造業集群。
“總書記在考察中強調,引導和支持傳統產業加快應用先進適用技術。我省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集群,非常有利于促進技術創新和轉化應用。”省經信廳產業處副處長張杰認為,先進制造業集群不僅能實現規模效應和集聚效應,更能加速集群技術外溢、知識學習和創新擴散進而形成創新經濟,打造產業競爭新優勢。
“與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相比,浙江創新資源相對匱乏,這就需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張杰說,浙江為打造“415X”先進制造業集群,重塑先進制造業發展政策體系,已經形成“4+2”財政支持體系,其中,“2”就是人才引育、科技創新兩大支撐。
如今,浙江科技創新的支撐引領作用日漸顯著,推動產業向中高端邁進。今年上半年,浙江新能源產業、裝備制造業、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25.9%、9.4%和8.4%,保持比較快的速度,支撐著工業經濟較快回升、較強增長。
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中指出,加強科技基礎能力建設,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打造科創高地。
不少科技工作者表示,深化科技體制改革,一個重要的目標是激發科技人才的創新活力。人才,歸根到底要從科技創新主戰場中涌現出來,從科技創新主力軍中成長起來。
“總書記考察浙江重要講話,給我們這些不在乎‘板凳要坐十年冷’的科技工作者們,送來了深入科研‘無人區’的信心。”省農科院院長助理孫國倉說。
記得2003年4月,習近平同志到省農科院調研時,農業科技人員反映了在科技創新中面臨的待遇與科研貢獻不成正比的困難和問題。時任省農科院科研處黨支部書記的孫國倉沒想到的是,習近平同志當即表示,財政要不斷加大對這方面的支持力度,要始終關心、支持在農業科研單位工作的科技人員。
“那次調研之后不久,省農科院便成為全國首個純公益性質的農業科研單位,一些困擾已久的問題也得到了解決,大大穩定了農業科研隊伍。”孫國倉說。
翻開省農科院科技人才的成績單,一組數字引人注目:院內的900 余名科研人員,50%具有博士學位,超50%具有副高以上職稱。
如何讓科研人員潛心坐下“冷板凳”?“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我們科研人員都感到歡欣鼓舞。回望浙江人才評價體系改革之路,為‘帽子熱’降溫,沖破了人才‘四唯’的柵欄。”孫國倉說,接下來農科院將靈活采用個性化的培養方案和多元化的考評機制,給科研人員留足施展才能的空間,以自主攻關端牢中國飯碗。
作為親歷者,更是見證者,省科協黨組成員、副主席曾肖芃感同身受:“作為科學家的‘娘家人’,科協更要積極發揮組織優勢,團結引領廣大科技工作者向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進軍。”
接下來,省科協將促進院士專家與青年科技人才對話交流,為青年人才發展搭好階梯、建優生態;同時實施千名院士智匯浙江行動和“千博助千企”促共富行動,鋪就青年博士參與產學研用合作新賽道,助力中小企業創新發展。
除了做“加法”,還需以改革破題,為科技人員“松綁”,拆除各種無形的柵欄。眼下,浙大等35 家單位正在開展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負面清單+包干制”試點工作,賦予科研人員更大的人財物支配權和技術路線決策權,試點項目達361 項、經費3.1 億元。
“從總書記的重要講話里,我們看到了作為我省的‘科創特長生’肩負的重要使命,也看到了抓牢人才是第一資源的重要性。”杭州高新區(濱江)科技局科技服務中心副主任戶鋒剛說,杭州高新區首提建設世界領先科技園區,“鼓勵創新、寬容失敗、支持再創業”的理念依然是一塊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強磁鐵”。
戶鋒剛介紹,接下來,杭州高新區(濱江)將深入探索人才分類放權賦能,精準服務科技人才,以多種形式開展培訓,召開各類科技人才培訓會、“專家門診”,截至目前,該項目已累計服務300 余人次。
諄諄囑托,匯聚砥礪奮進的澎湃動力。浙江科技工作者紛紛表示,將持之以恒深化推進科技創新,于大變局中塑造新優勢,在全國發展大局中展現更大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