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錢卓瑛

金華開發區湖海塘區塊
創新是一個系統工程。近年來,金華市以“打造國際樞紐城、奮進現代都市區”為目標,不斷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為高質量趕超發展積蓄動能。
浙江省第十五次黨代會賦予金華市高水平建設內陸開放樞紐中心城市發展定位,這是金華在新發展階段增創優勢、制勝未來的關鍵之舉。今年以來,金華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忠實踐行“八八戰略”,強力推進創新深化,以省“315”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工程為引領,以浙中科創走廊建設為“創新之鑰”,深入實施市“336”科技創新攻堅行動,加快“510”重大科創平臺建設落地見效,推動浙中科創走廊建設全面起勢,構建開放型區域科技創新體系,科創平臺建設、創新環境營造、創新主體提升等各方面取得長足進步,為打造國際樞紐城、奮進現代都市區提供強勁科技動能。
6 月27 日,在2023 浙 江—澳門·葡語國家經貿合作交流會上,浙江中醫藥大學金華研究院(浙中實驗室)與中藥質量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澳門科技大學)簽約。這意味著,作為“科研新兵”,浙中實驗室將通過借力發展來強基礎、補短板、求突破,從而實現提能升級,推動金華市中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
重大科創平臺是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和綜合競爭力的重要抓手,是激活創新資源、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實現創新驅動的有效載體。近年來,金華市不斷強化重大科創平臺建設,打造創新策源“新引擎”,聚力提升區域科創能級。
圍繞省“315”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工程,實施金華市“336”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工程;印發《金華市科創平臺能級提升三年行動計劃(2022—2024)》,構建“510”重大科創平臺體系;制定《金華市重點實驗室建設與管理辦法(試行)》,加快構建實驗室與技術創新中心梯隊培育體系……一系列舉措推動以浙江大學金華研究院、浙江光電子研究院、浙江大學國際健康醫學研究院、復旦大學義烏研究院、現代農機裝備技術創新中心等為代表的標志性科創平臺建設取得了歷史性突破。
走進浙江大學金華研究院轉化藥學創制中心,研究員龔浩寧十分忙碌,“我們正在進行CAR-T 抗癌免疫治理試驗,通過細胞活性檢測儀,證明微針貼片可作用于癌細胞。”據悉,這一“CAR-T 細胞緩控釋遞技術”項目榮獲2022 年度全國顛覆性技術創新大賽總決賽最高獎“優勝獎”,這也是浙江省唯一一個獲獎的生物醫藥項目。
浙江大學金華研究院成立于2021 年9 月,是金華市區首個重大招院引所項目,也是浙中科創走廊布局建設的關鍵項目。近兩年來,該院招引各類專業人才逾180 人,引進高層次人才35 人,入駐項目團隊28 個,獲批省級新型研發機構。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創新驅動本質上是人才驅動,科技進步最終要靠人才的創新。
數據顯示,金華市已連續四年實現“百千雙十萬”的目標,即每年新引進省級以上高層次人才超100 名、碩博士超5000 名,新增青年大學生超10 萬名、技術技能人才超10 萬名。2022 年發布的《中國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2022》表明,金華市人才吸引力排名從48 名提升至22 名,首次超過天津、福州、南通、泉州等萬億級城市。
近年來,金華市厚植人才成長沃土,全方位培養、引進、用好人才,多管齊下、屢創新招做好產才深度融合文章,大力促進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深度融合,形成“人才緊跟產業走,產業依靠人才興”的互融互促局面。
金華在浙江率先推出“揭榜掛帥·全球引才”機制,借全球大腦解金華“卡脖子”難題。截至2023 年6 月底,累計發布技術攻關需求榜單5063 項,幫助318 家企業解決技術難題480 項,兌現金額超4.89 億元,形成知識產權成果1687 項。
此外,實施“百博入企”計劃,柔性引進全國各地高校院所的博士教授到企業掛職,加速成果轉化落地,助推企業高質量發展。自2019 年以來,金華市共引進509 名全國高校院所專家教授到企業掛職,開展科技創新服務,建成博士后工作站165 家。連續11 年實施“雙龍計劃”人才工程,面向全球重點引進一批在前瞻性基礎研究、產業化應用研究等方面立于“潮頭”、有效助推產業轉型發展的高層次人才及團隊。
“雙龍計劃”領軍人才裴文劍就是其中一個典型。裴文劍畢業于清華大學精密儀器系,2012 年決定回金華創辦浙江閃鑄三維科技有限公司,“金華汽摩配產業的配套比較全面,能滿足研發和制造需要,人才政策也比較好。”當年年底,閃鑄科技入選“雙龍計劃”人才工程,獲得500 萬元項目資助,在發展初期加速站穩腳跟。如今,該公司產值超億元,獲評浙江省隱形冠軍企業,入選省級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融合發展試點示范企業名單。
創新是城市發展的不竭動力。近年來,金華市以創新為要,打出一系列“組合拳”,加快構建良好的創新生態體系。
在全省率先成立浙江大學—金華聯合創新概念驗證中心,構建項目篩選、培育、投資、聯合發展等四大機制。截至目前,入庫項目100 余項,其中30 余項已開展項目評估、技術驗證及落地意向洽談。加快中國技術交易所金華中心建設,打通成果轉化“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推動“一院一基金”建設,持續做大科技成果轉化基金,助推科技成果轉化產業化。
推動金華工科會轉型升級,促進國際科技開放合作。2023 年4 月20日,成功舉辦首屆國際科技開放合作大會(浙江),來自14 個國家的90 余名外賓與企業界開展面對面交流,與會中外嘉賓超400 人,達成科技合作項目186 項,其中國際科技合作項目46 項,總金額超32 億元。
堅持“一廊引領、六城聯動”,構建“1+6”規劃體系和“1+X”政策體系,推動浙中科創走廊建設全面起勢。市委科技強市建設領導小組和浙中科創走廊建設指揮部相繼成立,管理體制機制不斷健全,“創新之鑰”作用日益凸顯。目前,浙中科創走廊集聚了全市50%以上的高新技術企業和在職高層次人才、60%以上的省級高新區和市級以上研發機構、80%以上來自高校等機構的高端人才,以及100%的省級重點實驗室、省級新型研發機構和國家級科技孵化器。
科技永不止步,創新永無止境。下一步,金華市將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整合科技創新力量和優勢資源,加快推進浙中科創走廊建設,不斷健全現代化產業體系,努力打造浙江中西部人才科創中心,為加快打造國際樞紐城、建設高水平創新型城市提供強大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