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劉曉燕

武義農科園區
在茶葉種植基地,萬畝茶樹整齊排列生機盎然,科技特派員正忙著指導茶農養護茶樹;在藥材種植基地,鐵皮石斛、靈芝、西紅花等珍稀名貴中藥材琳瑯滿目,技術員正通過數字顯示屏上的光照、大氣和土壤的溫濕度等數據,查看作物成長情況……一走進浙江武義縣有機茶藥農業科技園區(以下簡稱“園區”),科技的“氣息”就撲面而來,呈現出一幅傳統和現代交織的別樣圖景。
這背后折射的是浙江省農業科技園區創建的突出成效,彰顯的是科技賦能農業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實踐。
武義縣有機茶藥農業科技園,于2020 年列入省級農業科技園區創建名單,是浙江省首批創建的省級現代農業園區之一。自創建以來,園區堅持以科技創新為動力,逐漸成為浙江省集茶葉和中藥材加工、康養等一二三產融合的農業科技成果示范平臺。園區企業R&D 經費投入強度均保持在4%以上,共育成新品種2個,獲批植物新品種權1 個;獲授權專利26 件,其中發明專利10 件;制定標準7 項,其中行業標準2 項,地方標準5 項;獲得科技獎勵9 項。此外,園區還建成農業類高新技術企業6 家,省級以上研發機構12 家,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2 家。
“武義得天獨厚的優勢,具備發展有機農業的先天條件,而科技創新的不斷加持,加速了創新資源不斷釋放,讓有機農業的‘金名片’越擦越亮。”園區的負責人介紹,“我們堅持創新、研發、保護同向發力,推動農業全產業鏈快速發展。”
沿武義王鄭線公路而行,“一心八園”布局清晰可見——“一心” 是有機茶藥科技創新管理服務中心,“八園”即中藥材資源品種園、鐵皮石斛有機栽培示范園、靈芝有機栽培示范園、新舊浙八味示范園、有機國藥循環農業觀光示范園、國藥文化養生園、有機茶生產示范園、大學生創新創業園。“目前完成了80%以上,全部建成后,這里將涵蓋農業科技研發、智慧農業示范、新品種新技術示范、農業產業孵化、休閑觀光等功能,融合集聚效應將更加明顯。”園區相關負責人介紹,“有了載體和平臺,創新、研發和保護體系也將更加健全。”
園區一直致力于有機茶基地建設與區域特色有機茶品牌打造,目前擁有了“武陽春雨”、更香有機茶、鄉雨有機抹茶等多個有機茶品牌,形成集種植、加工、銷售、研發、農旅、外貿于一體的特色有機茶產業帶。同時,還引進了“鐵觀音”“金觀音”“水靈一號”等茶樹新品種,先后與美國梅奧、北大、浙大、省農科院、省農林大學、中茶所等多家高校、科研院所建立產學研合作項目17 項,在新產品開發領域實現深度合作,成功研發武陽工夫紅茶、水靈白毫白茶、金坑烏龍茶,跨越綠茶、紅茶、白茶、黑茶、烏龍茶、花茶等茶類的加工。
園區還注重中藥材的培育,重點開展了靈芝、鐵皮石斛、西紅花等新品種選育工作,其中,兩個靈芝菌種和一個鐵皮石斛新品種更是成功入選神舟十二號的太空培植實驗。園區還注重地方特色茶藥資源的保護。開展武義中藥材資源普查,建成1000多個種質資源圃。編制完成武義縣中藥材長期發展規劃,推選出“武八味”等地方特色中藥材。牽頭成立武義中藥材產業協會,積極推進重點農業文化保護,順利組織申報道地(有機)中藥材生產循環系統重點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規劃。“壽仙谷靈芝孢子粉(破壁)”被列入首批“浙產名藥”目錄,武義縣被定為 “浙產名藥”產業發展大會永久會址。園區積極探索立體種養殖、循環養殖方式,以稻鱉共生系統與靈芝、鐵皮石斛等武義地方特色藥材進行循環輪作,形成稻藥循環輪作系統,成功建立“種養循環、變廢為寶、綜合利用、生態循環”的農業產業鏈。
位于武義縣白姆鄉金坑腳的浙江更香有機茶業開發有限公司數字化茶廠內機器運轉,茶香四溢。這是園區創建的首個茶葉數字化加工生產車間及抹茶數字化生產示范基地。“以前是‘憑經驗做茶’,現在‘看數字做茶’,做出讓普通百姓喝得起的放心茶。”更香公司負責人感慨道,這條數字化生產線不僅能夠保證生產產量,還有效節約了成本,更重要的是保證了茶的品質。
在更香公司辦公大樓的巨型顯示屏上,智慧茶園系統映入眼簾。茶園長勢監測、采摘預測、蟲情測報、土壤及水肥管理以及防凍害管理等情況一目了然,這個“水肥一體化+氣象預報+病蟲害監測+安全監控溯源”技術一體化云平臺,集成應用計算機、農業物聯網、自動控制、氣象預報、病蟲害綠色防控等技術,形成以營養診斷為核心的智能化生產管理體系,實現了對茶園生產進行高效有序的科學管理。
類似的場景在園區“壽仙谷數字工廠”內也在上演。“園區通過科技手段,不但實現了茶藥產量的提高,還實現了品質的提升,研發和推廣了不少新品種,真正讓茶和藥成為了振興這片土地的‘致富葉’。”園區負責人介紹,現代技術為傳統茶產業插上翅膀,數字化引擎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
農業科技創新研究與生產推廣應用往往需要經歷一個漫長的過程,而技術成果轉化帶來的成效卻是實實在在的。
園區通過“核心園+示范園+經營主體”及“龍頭+科技+基地+農戶”的園區建設和產業發展模式,形成技術梯次示范輻射機制,帶動現代農業技術的示范推廣應用。目前,園區累計種植中藥材面積3000余畝、茶葉15000 余畝,帶動周邊2000 家農戶致富增收,園區建設成效初顯,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樹起了“綠色屏障”。
“園區科技創新和技術推廣力量的增強,將促進園區示范、輻射推廣面積的擴大,對于推進產業轉型升級,促進產業整體發展質量的提升,助力武義經濟發展都將起到積極作用。”園區負責人介紹。
“三年來,園區圍繞茶葉、中藥材這兩大主導產業,努力打造特色產業鏈,實現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目前已建成茶葉、中藥材2 條省級農業全產業鏈,主導產業產值15.77 億元,占全縣農業總產值的70%以上,輻射帶動周邊農戶收入人均增長8000 元以上。”園區負責人介紹,“建設期末,園區的經濟發展方式明顯轉變,產品科技含量顯著提升。未來,我們將努力把園區打造成為農業科技創新的高地、農業轉型升級的典范、農民共同富裕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