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婁和軍 李振 于新悅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沒有調查研究,同樣沒有輿論引導權。全媒體時代,信息的傳播技術與傳播方式發生了重大變革。傳播渠道眾多、碎片化的信息鋪天蓋地,更需要傳統主流媒體發揮專業優勢,挖掘更多有溫度有深度有高度的優質內容,以內容優勢塑造競爭優勢。
2020年大眾日報推出“蹲點調查”欄目,特別是今年以來進一步增強力度、完善機制、配強隊伍,推動調查報道提質升級。“蹲點調查”提出“行文五千,必蹲七天”,要求采寫每篇報道的記者至少蹲點采訪一周,不少調查報道蹲點一個月。記者編輯深入基層、深入一線、深入百姓,在蹲點調研中把握社情民意,采寫出大量反映時代精神、貼近百姓生活、引起廣泛共鳴共情的精品力作,被中央和省級媒體廣泛轉載。該欄目獲評山東新聞獎名專欄。
體驗式蹲點調查報道是獲取優質內容、發揮專業優勢、提升傳統主流媒體公信力的有效途徑。今年以來,大眾日報“蹲點調查”欄目刊發數十組專題報道,涵蓋工業經濟調查、民營經濟發展調查、鄉村振興調查、糧食安全調查、民生熱點調查、消費熱點調查等多個重要領域,調查報道被人民網、新華網等眾多媒體廣泛轉載。在欄目運行中,我們深刻體會到:越是復雜熱點越需俯下身,用調查報道給出冷靜判斷;越是社會焦點越需沉下心,用一線調查作出理性引導。可以說,時代需要深度調研,人民需要深度調研。
“蹲點調查”欄目的定位是:聚焦社會的熱點焦點來蹲點;聚焦基層的痛點難點來蹲點;聚焦工作的重點亮點來蹲點。記者通過蹲點調查,努力摸清情況、找準問題、提實對策。
一是聚焦熱點焦點,傳遞理性聲音。強化社會熱點焦點引導,掌握新聞信息傳播主動權,是媒體必須思考的重要課題。體驗式調查報道在眾聲喧嘩中發出真實客觀權威聲音,既講清“怎么看”,又回答“怎么辦”。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也是公眾關注的熱點。今年上半年,網絡上出現一些地方小麥凍害、枯黃等輿情信息。大眾日報監測到相關輿情之后,迅速分析研判,第一時間派記者到多個產糧大縣核實情況、深入調研,推出《產糧大縣的“一年之計”》《高標準農田,建管用各有一本賬》等3萬字深度調查報道和大量新媒體產品,用深度調查開展輿論引導,對網絡上存在認知誤區的信息進行澄清和正面引導。
聚焦社會的熱點焦點,就是要考慮受眾的需求和興趣點,既要聚焦熱點話題或當前事件,又要與百姓群眾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針對百姓關注的“辦不成事”窗口熱點話題,推出《“辦不成事”窗口辦了什么事》,聚焦山東多個縣區行政審批服務大廳設立“辦不成事”窗口情況,就“辦不成事”窗口開設以來運行情況、辦了哪些“辦不成的事”等進行報道。這篇深度報道澄清了部分網友對“辦不成事”窗口的誤解,并對窗口的改進提升以及未來發展進行探討,起到了針砭時弊、引導輿論的效果。今年就業形勢嚴峻,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令人關注。在“金三銀四”校園招聘黃金期,記者前往省內多所高校體驗式蹲點,推出調查報道《畢業生求職,高校忙“推銷”》及新媒體產品。報道對畢業生就業所涉的各方進行深入采訪,讓高校、學生、老師、用人單位等講述對就業的看法和做法,并集合呈現各方為畢業生工作所做的有益嘗試。這些報道找準切入點結合點著力點,透過現象看問題,以扎實厚重的新聞實現有效引導。
二是聚焦痛點難點,推進急難愁盼問題解決。對于新聞媒體而言,樹立問題意識,以深度調查發現并研究重大而緊迫的問題,才能真正把握住歷史脈絡、抓到發展規律。“蹲點”調查欄目聚焦基層痛點難點問題,開展調查研究。
今年進入汛期以來,各地防汛壓力陡增,居民如何安全度汛、防汛工作還存在哪些短板,這是一個大問題。當臺風“杜蘇芮”一路北上,極端天氣頻現,各地防汛在“人防+物防”的基礎上,怎樣向“智防”發力?城市的地下空間向來是城市內澇的重災區,也是防汛的重點,城市地下空間如何安全度汛?帶著這些緊迫的問題,記者前往防汛一線進行為期數周的蹲點,連續推出了《防汛期的地下空間》《一張數據圖,讓防汛更智慧》兩篇深度報道及多件新媒體產品,這種沉浸式采訪摸準了問題關鍵所在。
□ “蹲點調查”欄目打造“1+N”傳播矩陣,在兩微一端推出多款新媒體產品
每年冬天,百姓冷暖,各方關注。2022年記者深入山東5市8個縣區,蹲點城鄉社區、農民家中,推出《農村清潔取暖,如何用得起、可持續》《保供暖,如何向工業要更多“余熱”》,從農村清潔取暖民生賬、工業余熱利用等新角度切入,深度展現各地做好供暖工作新探索,帶來一線實踐思考。小麥秸稈該如何處理是令人頭痛的事。就地焚燒,給大氣造成污染;禁燒后,秸稈如何處理?《麥收之后,秸稈去哪兒了》,記者就秸稈還田、綜合利用、收儲轉運等進行探訪,結合各地創新實踐,提出解題思路。
教育、醫療、住房、生活環境等與民生相關的領域,往往聚集著百姓的實際需求和痛點。“蹲點調查”欄目從細微處發現百姓的急難愁盼,帶著問題去蹲點。
三是聚焦重點亮點,讓主題報道接地氣、聚人氣。
“蹲點調查”在大局中定位,著眼全國大事,聚焦重點工作。多讓事實說話、多讓感情說話,蹲點體驗式采訪讓重點亮點報道接地氣聚人氣。今年疫情防控平穩轉段,工業穩增長和高質量發展面臨新挑戰。春節后,山東召開加力提速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大會,對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作出部署。作為工業大省,山東工業經濟發展,各方高度關注。大眾日報派出4路記者,奔赴16個縣(市、區)開展一線調研。進車間廠房、問企業所盼所需,“蹲點調查”欄目推出了《攻堅“變軌”,競逐新賽道》《“鏈”出發展新活力》等3萬字深度報道和系列新媒體產品,被500多家媒體轉發。這些報道以百姓視角反映大主題,用百姓故事講述大主題,讓主題報道春風化雨潤物無聲。
做好深度調查,非一朝一夕之功,這離不開在幾個關鍵點上的健全機制。
一是“頂天立地”,提高選題科學性。“蹲點調查”從機制入手,建立起“輿情監測—分析研判—產品策劃—采制發布—效果監測—效能評估”的閉環機制。
實現熱點監測研判實時化、日常化。綜合利用人工篩選、大數據、智能分析等多重手段,對熱點實施動態監測,組織人員第一時間開展分析研判,合力優化熱點事件報道的策劃統籌,提高選題的科學性和準確性。
發揮黨報“頂天立地”優勢,精準把握選題方向。政治優勢、政策優勢是黨報的傳統競爭優勢,而長期的一線調查研究,增強記者對社情民意現實把握能力。“蹲點調查”將這兩者緊密結合,落實到輿情研判和選題全過程,既增強政治敏銳性和政治鑒別力,又分析研判網絡輿情、基層民情,讓蹲點調查選題更連“天線”接“地氣 ”。
今年民營經濟發展生存狀況,是公眾非常關注的熱點。許多關于中小企業生死存亡的輿情接連出現。民營經濟發展狀況如何?民企發展需政府部門做什么?民企發展還有何訴求?“蹲點調查”團隊組敏銳捕捉、迅速研判,決定就這一熱點輿情進行調查引導。多路記者深入八個縣市區采訪,推出調查報道《讓政策找企業》《單項冠軍攻略》,成為較早就此開展深度報道的媒體。
二是精準化引導,形成“由快到深”調查報道模式。針對熱點關注的選題,在操作層面不能“一鍋亂燉”,而要分類加工,形成差異化產品,開展精準化引導。
當前,各類公共安全事件、公共衛生事件、突發事件等頻發,而全媒體時代中的個體遭遇、負面事件容易在移動端發酵擴大。因此,“蹲點調查”欄目將重要選題進行分門別類,打造“網絡評論—應急報道—深度調查—參考報道”系列產品,即當一個重點熱點選題出現,最快的引導產品是推出網絡評論,同時記者奔赴一線發回現場應急報道,深入挖掘后推出調查報道,形成“由快到深”的調查引導模式。
三是抓住時間窗口,讓深度報道快速推出。互聯網時代,信息更新速度越來越快,一些熱點話題稍縱即逝,這對調研要求越來越高。只有抓住時間窗口,提高快速反應能力,讓厚重報道更快速推出,才能于眾聲喧嘩中立主導,在多元多樣中謀共識。
蹲點調查從找選題、調研到成稿,需要一定的時間周期。在具體操作中,采取團隊作戰模式,針對熱點話題,派出多路記者分赴多地采訪,以提高報道時效性。
快速機動的背后,是平時的扎實準備。依托常態運行機制,大眾日報在一次次熱點事件、突發事件發生時迅速響應。在團隊人員構成上,老中青搭配,隊伍既有經驗又有闖勁。同時,內部打通,多方聯動,形成合力。
四是重磅報道輕量傳播,以求“大珠小珠落玉盤”之效。高質量內容,如果沒有足夠流量,引導能力會有限。“蹲點調查”欄目打造“1+N”傳播矩陣,即以深度調查重磅報道為引領,同步在兩微一端推出精讀版、蹲點小故事、短視頻影記、網絡評論等新媒體產品……深度調查報道立體化傳播,讓厚重調查在傳播過程中實現了輕量化,取得“大珠小珠落玉盤”之效。
一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用制度強化“與百姓血肉聯系”,傳承弘揚好沂蒙精神。一是建立健全基層聯系點制度。選取山東140多個有代表性的鎮村、企業等基層單位作為聯系點,每個聯系點由記者編輯與聯絡員結對子。二是業務考核、評價標準向蹲點報道傾斜,對年度蹲點報道先進個人和優秀作品,大眾日報專門開會交流研討、通報表彰,并納入年度重大獎項。三是把新聞觸角深扎大地。蹲點調查記者每到一個地方采訪,在完成正常調研題目之外,還要專門拿出時間到基層村鎮街道調研,全面了解基層情況。同時走好網上群眾路線,注重網絡熱點、焦點問題搜集分析,借助網絡充分了解社會關注、公眾訴求。“蹲點調查”始終站穩人民立場,尊重人民意愿,把群眾訴求作為報道主題,把普通百姓作為報道主角,做到為時代瞭望、為人民調研。
二是堅持問題導向。樹立問題意識深入調查,才能透過現象看本質,既講清“怎么看”,又回答“怎么辦”。“蹲點調查”緊緊聚焦實踐遇到的突出問題、改革發展穩定存在的深層次問題、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國際變局中的重大問題,今年以來,“蹲點調查”圍繞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推動經濟持續平穩健康發展、深入實施科教強魯人才興魯戰略、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加快打造改革開放新高地、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等領域,推出系列重磅調查報道。強烈的問題意識,讓調查報道善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直面問題、研究問題、回答問題,從而積極推動問題的解決。
比如,推動消費擴容提質,是黨和政府關心、百姓關注的問題。各地推出多種消費券,市場恢復情況如何,消費券是否帶來乘數效應,百姓究竟買不買賬?記者到3個地市蹲點采訪。圍繞消費券推廣“雷聲大雨點小”、使用量很少問題,采寫出深度報道《消費券外傳》,及時發現消費券背后存在的發放平臺缺陷多、各行業專用消費券少等問題,推動問題解決。再如,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是篇大文章,其中熱點往往蘊含百姓訴求。就農民工欠薪問題,大眾日報關注黨報熱線、群眾來信、網絡留言等線索,派出多路記者到四市采訪,對話農民工、企業、政府相關部門、專家等,形成多篇報道。報道刊發以后,社會效果顯著,幫農民工討回欠薪數百萬元,農民工不遠數百里送來錦旗感謝。
三是堅持深化調查研究常態化。大眾日報把深化調查研究作為一項基礎性工作,在制度化上下功夫,建立完善調查研究報道長效機制,以制度機制創新確保深度調查研究成為廣大采編人員的行動自覺。
重塑日常運行機制。大眾日報成立熱點引導調查條線,把調查報道作為提升輿論引導力的重要內容。日常運行中,輿論監督部(應急報道組)牽頭,多部門參與,按照“講政治、重專業”“一體化、協調性”“帶隊伍、成范式”要求,提高調查報道整體性、協調性、聚光度。
強化隊伍建設機制。做好蹲點調研,關鍵因素在人。大眾日報強化隊伍建設機制,一是強化采編人員業務能力培訓。通過開展專題培訓,引導創新工作理念,塑造多種技能于一身的復合型調查記者,為滿足大眾多樣化新聞閱讀需求提供保障。二是推行師徒結對制度,組建以老帶新師徒小組。部門主任、編輯部資深記者等作為指導老師,從編輯部選取年輕記者,組成師徒小組,指導老師從選題、采寫、改稿、新媒體產品衍生等各環節,對年輕記者悉心指導。這一制度有效傳承大眾報人精神品質與文化理念,幫助年輕記者提高專業能力、改進工作作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