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秀玲
【摘要】隨著我國教育教學不斷改革與發(fā)展,在素質教育如火如荼的今天,不再以學習成績作為衡量學生的標準,注重對學生綜合能力、思維方式等方面的培養(yǎng)。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思辨能力的培養(yǎng)成為當前教育教學的重大目標,鍛煉學生思維分析、應變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等,以生活為背景,圍繞實際生活,培養(yǎng)學生辨別是非對錯的能力,幫助學生提升思維視野,學會通過多視角來分析、判斷。教師在課堂上可以引入生活元素、生活實例等,讓學生參與思維辯論之中,接觸到更加廣泛的知識,充分了解這一學科的本質特點,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有效促進學生綜合水平的全面發(fā)展。基于此,本文主要對以生活為背景——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提升思辨能力的研究進行了分析,以期幫助學生實現更好的發(fā)展。
【關鍵詞】生活背景? 小學道德與法治? 思辨能力? 教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G623.1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3)10-0049-03
小學道德與法治這門學科本身具有一定的思考性價值,貼近學生真實生活,通過所學內容能夠轉化為學生實際應用能力,通過教材學習了解道德、法治、規(guī)范、秩序等與生活息息相關的知識,培養(yǎng)學生知識整合能力及應用能力。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是當前教育教學的主流趨勢,一方面讓學生們分辨是非;一方面讓學生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知識掌握程度、運用能力,并對學生情商培養(yǎng)有很大的幫助,增長學生見識,拓展他們知識空間。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要加強培養(yǎng)學生思辨能力,通過多種視角、多方面來進行觀察、探究、摸索,了解各種不同的現象,提高學生思想認知水平,對生活中遇到的事情能夠快速做出選擇或判斷,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質和道德行為,為今后的成長之路打下基礎。
一、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培養(yǎng)思辨能力的重要意義
由于小學階段學生年齡較小,思維、能力、認知等各個方面處于起步階段,一些家長會為孩子灌輸一些道德品質方面的行為,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但是過于片面化,含有大量的說教成分。而經過學科式教育,能夠讓學生學習更加全面、立體,逐漸提高思想認知水平,幫助學生建立是非觀。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需要科學、合理引導,幫助學生樹立三觀,正確認識學科的本質特征,對學生今后的學習、生活起到積極促進的作用。同時,還能讓學生掌握更多知識與技能,如:同學之間如何相處、遵守秩序、學習法律、遇到陌生人應當怎樣應對,如何學會保護自己等。引導學生,能夠通過接觸的事物,自主性進行劃分、排除,了解事物的利弊,避免造成不良后果。在教學期間,教師要用善于發(fā)現的眼光,不斷挖掘學生身上的閃光點,鼓勵學生積極發(fā)表自己的想法和觀點,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行動力,用自己的力量去影響周圍,帶動整個班集體進步,讓學生們能夠感受到眾人拾柴火焰高的深刻含義,培養(yǎng)學生團結合作、奮起直追的精神品質。思辨能力的提升帶動學生身上方方面面的進步,通過引入生活實例,貼近學生實際生活發(fā)揮真正學科價值,讓學生意識到知識與生活的關聯(lián)性,在理論知識中、實踐活動中提高思辨能力,有效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與發(fā)展。
二、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提升思辨能力的研究
(一)深挖教材,思辨意識
小學生年齡小、思想單一,面對一些問題時,只能看到表面現象,難以深入了解,也不能通過理性思維、理性角度去看待問題,不知問題產生的根源,導致一些問題重復發(fā)生。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作為學生的領路人,帶領學生學會在問題中成長,從遇到的問題著手,如何挖掘問題本質,如何思考分析和判斷,將要從教材中一步步挖掘。教師需要對教材進行潛心鉆研,深知教材編寫的目的和內涵,通過多方面搜集相關資料,結合教材內容聯(lián)系生活實際,巧妙設計相關問題,在不斷引導下拓展學生思維能力。教師需要將教材內容吃透,涉及到知識重點、難點,化繁為簡,創(chuàng)設相關情境,開啟理論+實踐的教學手段,注重讓學生在實踐中運用、在實踐中體驗,從而達到高效教學效果。
教材是教師實現教學目標的手段,它為教師備課、上課等提供了基本材料,也是學生在校獲得系統(tǒng)知識、進行學習的主要材料。教師只有在深入鉆研教材的基礎上,正確領會編者的意圖,把握具體教學目標、要求及重難點,再從自己班級學生角度出發(fā)對教材進行分析、梳理,才能更好地使用教材,恰當地把握課堂教學,深入淺出,游刃有余。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當尊重學生之間的個性化差異,脫離以往“一刀切”的教學方式,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優(yōu)化教材。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在開展教學工作時,應當將教學內容與學生實際生活相結合,在研讀教材中根據教學內容給出的具體要求,深入分析與生活中產生的聯(lián)系性,通過穿插生活元素,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便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這樣的教學方式,教師將理論與實踐整合一體,一方面能夠檢測學生知識掌握程度;另一方面能夠鍛煉學生知識整合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培養(yǎng)學生嚴謹的學習態(tài)度,提高學生實際應用能力,有效實現學以致用的教學效果。
例如,在學習《爸爸媽媽在我心中》這節(jié)知識時,這節(jié)課程的內容主要讓學生們理解父母對自己的關愛,學會換位思考,同時會表達自己對父母的愛,用實際行動去感恩和回饋,尊重父母、孝敬父母,通過自己的方式去表達。首先,教師通過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創(chuàng)設生活氛圍,播放一曲《奉獻》讓學生們能夠體會母愛的偉大,父母的付出和無私的愛,讓學生傾聽后說一說自己的感受。其次,教師向學生發(fā)起提問:“請同學們回憶一下,父母生氣時的樣子。”學生們對這個問題產生興趣,議論紛紛、自由暢談,作為教師認真傾聽,并對學生的想法進行整理,在討論完畢后再進行評價。通過整理學生想法,繼續(xù)發(fā)起提問:“父母生氣的原因是什么呢?”“做了哪方面的事情導致父母產生壞情緒的?”這樣的問題提出,有的學生能夠正視自己的錯誤,有的學生摸不著頭腦,繼續(xù)引導:“在什么情況下父母會給予獎勵或鼓勵?”這時,學生們將兩個問題進行比對,認識到自己存在的問題,而父母的批評也是為了能夠讓自己變得更好,只是有時在生氣的情況下,溝通方式欠考慮,但父母對自己的愛是不變的。這樣的問題引導,讓學生一步步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學會自我反思,并能夠推理出一個新的解決辦法,以后不會再讓父母著急、生氣,讓學生們能夠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對父母多關心、多孝順,從教材出發(fā),實現知識內化,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理解,這也是思辨能力培養(yǎng)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二)小組合作,知識辯論
雖然小學生年齡尚小,但是他們具有天馬行空想象力,思維跳躍性較強,具有很強的可塑性。思辨的培養(yǎng)離不開表達,多說多辯是開啟思維的金鑰匙,在教學中,教師除了要求掌握課內知識之外,還要加強培養(yǎng)學生思考能力、辨析能力,樹立正確價值觀和道德觀。在學習中積極思考、積極發(fā)言,為學生提供辯論機會和平臺,讓學生能夠在辯論活動中發(fā)揮所長,提高自身應變能力、思維能力,打造一個活躍、生動、歡騰的道法課堂,帶動學生積極性和參與性。這就需要教師結合教材內容,將教材中的知識點貫穿為一條主線,幫助學生建立全面的知識體系,結合教學內容創(chuàng)設多元化情境模式。教師可以將班級學生劃分為多個學習小組,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彰顯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性,組織學生參與辯論大賽,結合所學知識以及學生特點來設計相關辯論點,一方面能夠加深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另一方面能夠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鍛煉學生思辨能力,使學生在今后的學習過程中更加有動力和熱情,有效提高學生綜合能力及學科素養(yǎng)。
例如,在學習《合理消費》這一知識點時,通過題目能夠直觀了解到這節(jié)課程主要是讓學生學會合理消費,養(yǎng)成勤儉節(jié)約的生活習慣,反思自己的消費行為,能夠辨明自己想要和真正需要的東西。教師在這節(jié)課程中組織學生參與辯論活動,給出題目“小學生應該有零花錢嗎?”的辯論,讓學生們提前搜集相關的資料,每組為八名學生,正反兩方各四名,讓學生們在課堂上展現自己真正的實力,并有理有據開展辯論活動,擦出思維火花。在辯論期間,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引導、點撥,利用客觀事實進行辯論,避免脫離生活實際,將問題與生活融合,提升學生思維能力,從而達到學以致用的教學效果,幫助學生鞏固知識,體驗實踐的意義。小組合作模式不僅能夠彰顯“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還能夠讓學生積極參與實踐,在實踐中驗證理論,積累經驗,使學生保持積極向上的學習態(tài)度,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機會和空間,拉近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距離,在相互辯論中摩擦思維,不同小組可以參與不同的辯論題目,還可以讓學生自由搭配,培養(yǎng)學生團結合作精神、集體意識,提高學生綜合素養(yǎng)。
(三)社會熱點,強化能力
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與日常生活密不可分,通過學習能夠讓學生熟知身邊事,這也是十分接地氣的一門學科。在開展教學活動時,教師可以將生活中的時事新聞、社會熱點、生活瑣事等真實案例引入課堂,讓學生能夠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中,學會觀察、思考、分析、推斷,積累豐富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充分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通過一件真實事件可以理性分析事件的因果、是非,培養(yǎng)學生是非觀、道德觀。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引入生活實例能夠提升課堂學習氛圍,引入生活化元素,讓學生能夠感受生活中的大事小情,模擬一些生活中的情境,在課堂上進行1:1的還原。讓學生們能夠在課堂上獲取真實體驗感,并能夠彼此之間產生更多的共鳴,用生動、使學生更有話題感、帶動感,讓學生能夠快速投入學習和討論,通過生活中的現象進行探究,發(fā)表個人觀點,學生之間提出質疑,有理有據,對自己的想法進行反思等,形象的情境模式感染學生、吸引學生,使學生能夠沉浸在課堂教學之中,從而有效提升學生思辨能力。
例如,在學習《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這一知識點時,這節(jié)課程的主要內容需要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了解公共生活需要良好的秩序來維護,培養(yǎng)學生秩序觀念、規(guī)則意識。正式進入主課之前,教師向學生引入問題:“如果我們的生活沒有秩序,乘車不排隊、不走斑馬線、隨意闖紅燈會是一種什么樣的現象?”學生們議論紛紛,發(fā)表著各自的觀點。這時教師運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們播放一個視頻短片,引入生活中的真實新聞,“這是發(fā)生在某年12月31日的上海,人們聚集在上海外灘度過跨年夜,由于人流量過大,在觀景人行橫道處有人跌倒,導致多人摔倒、疊壓,導致踩踏事件發(fā)生,造成36人死亡,49人受傷。”好事變成壞事,通過這樣的社會新聞,讓學生了解排隊的基本行為,能夠充分感受到集體活動中秩序的重要性,需要具備自我保護意識,加強防范意識,無論何時何地都要遵守規(guī)則、尊老愛幼。讓學生們討論視頻中的事件,導致事故的原因和相關防范措施,積極參與到互動交流 之中。
因此,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應當從生活的角度去分析、去判斷,引領學生結合所學知識聯(lián)系到實際之中,自主搜集相關社會熱點,讓學生具備自學能力,根據所學知識自主引入生活實例,培養(yǎng)學生多思多問、活學活用的學習習慣,有效提高課堂教學的整體效率。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真實情境,創(chuàng)建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通過一些社會現象、生活案例等,讓學生們能夠意識到學習道德與法治的重要性,樹立正確的法治觀念,時刻保持積極向上的學習態(tài)度,使學生具備辨別是非的能力、應變能力以及承擔公民義務,對生活、對學習有一個全新的認識,敢于承擔、敢于創(chuàng)新,做一個合格的公民。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要以生活為背景培養(yǎng)學生思辨能力,立足于教材內容,結合學生的學情、性格、認知等特點,創(chuàng)設多樣性教學模式,通過引入社會時事、生活實例,開展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獲取豐富知識和經驗,深刻領悟和體驗,明確法律之間的關系,加強培養(yǎng)學生法治意識、規(guī)則意識以及思想道德意識,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道德觀、法治觀等,不斷積累生活中的經驗,利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而促進小學生身心健康、思想道德的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周艷.思辨能力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的運用初探[J].智力,2021(21):127-128.
[2]陳周麗.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思辨能力的方法[J].求知導刊,2021(26):68-69.
[3]盧淑平.探究思辨能力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策略[J].教師,2021(12):88-89.
[4]宋真真.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提升學生思辨能力的策略[J].安徽教育科研,2020(16):77-78+60.
[5]趙彥.小學低年段“道德與法治”教學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思辨能力的探索[J].現代教學,2019(20):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