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保長
農村公共服務運行維護資金(以下簡稱運維資金)主要用于村級公共服務設施的維修改造和運行維護。監督是紀檢監察機關的基本職責、首要職責。紀檢監察工作的重點在于監督執紀,難點在于監督,尤其面對“熟人社會”更是難上加難。近年來,為解決基層監督工作中面臨的人情干擾大、處置力度軟等監督難題,鄉城縣紀委監委探索從整肅好社會風氣、嚴處監督對象、提高紀檢監察干部能力等多個方面,讓監督“長牙”“帶電”,進一步提升監督質效,破解“熟人社會”監督難。
整肅社會風氣,營造風清氣正的良好政治生態
政治生態是一個地方黨風、政風和民風的綜合體現,鄉城縣紀委監委多措并舉,積極營造一個良好的政治生態。
建立兩張關系網。全面厘清監督對象的關系網,收集梳理全縣黨員干部工作履歷、家庭情況、社會關系、任免情況、信訪舉報、線索處置、黨風廉政意見等數據信息,建立監督對象廉政檔案信息化平臺;厘清紀檢監察干部的關系網,全方位掌握紀檢監察干部的思想、作風、學習經歷、履歷、家庭背景等情況,嚴格執行回避制度,從源頭上隔離紀檢監察干部的不良社會關系網。
落實登記報備制。對說情打招呼、干預插手線索處置、審查調查、監督執紀等的要及時登記,必要的進行錄音,并在48小時內主動、如實上報案件監督管理室備案,情節比較嚴重的立即移送問題線索,屬于上級紀委監委監察對象的,及時移送上級紀委監委。
破除各種潛規則。堅持依法治縣、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落實廉政教育、風險防控措施,常態開展領導干部預警談話,健全機制管控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嚴厲查處違紀違規潛規則行為,提高破壞規則的成本,全力營造“對事不對人”“公事公辦”和公平公正、民主透明的社會氛圍。
改革“熟人社會”風。界定正常禮尚往來,深化開展家教家風建設、文明城市創建、鄉風文明建設、鄉村治理等工作,開展破除陳規陋習系列專項整治行動,積極引導全縣干群主動踐行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打破人們對人情和關系的心理依賴,使人情文化向制度文化轉變,使熟人社會向法治社會轉變。
緊扣關鍵節點,讓監督對象習慣在“聚光燈”下
鄉城縣紀委監委建立健全監督管理制度、強化教育監管舉措,把權力曬在陽光下。
把好準入退出關口。明確初始提名規范、要求和責任追究規定,根據崗位需求和工作實際,從嚴從實考察干部,延伸到八小時外和關系網,做好黨風廉政意見征求結果,充分運用巡視巡察反饋結果,建立干部選任倒查機制,真正落實干部能上能下機制,堅決防止“人情提”“關系提”。
強化教育監管舉措。把干部教育監督管理融入日常、抓在經常,前置并常態開展政治教育、學習教育、黨性教育、警示教育及廉政教育等有效舉措,建立干部監督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實施干部監督信息定期研判機制,構建部門聯動、信息聯查、結果聯用的立體化、全方位干部監督體系,有效防止干部監督管理寬、松、軟。
壓緊監督政治責任。壓實“一把手”主體責任和分管“一崗雙責”等,充分發揮“關鍵少數”引領“絕大多數”的關鍵作用,把監督的觸角延伸到各個層級、各個領域,覆蓋到全體黨員干部和公職人員,引導形成“正確對待監督、自覺配合監督”“視監督為愛護,習慣在監督的‘聚光燈下開展工作”的良好風氣。
提升能力素質,在監督執紀中鍛造紀檢鐵軍
鄉城縣紀委監委嚴格按照打鐵必須自身硬的要求,通過固思想、強監督、嚴考核等方式抓好紀檢監察隊伍自身建設,打造忠誠干凈擔當的執紀鐵軍。
以“配”和“學”強思想。堅持“人崗相適、人事相宜”原則,強化招錄、調整、提拔等多種舉措,打造一支善于監督、敢于監督、能夠監督的紀檢監察干部隊伍;圍繞國之大者和省、州、縣之大計,采取“集中學+個人學”“上派學+上掛學”“關鍵學+常態學”等方式,增強紀檢監察干部監督意識,打消“熟人社會”形成的思想顧慮。推行鄉鎮紀檢監察體制改革,實現鄉鎮紀委書記、專職紀檢干部專職專責,人、財、物上收縣紀委管理。
以“交”和“提”強質效。一方面,推行片區交叉、鄉鎮交叉、室室交叉等監督模式,同時,加大紀檢監察干部在更高層面的交流力度。另一方面,積極開展“提級監督”,確保監督干部都能甩掉“人情包袱”、動真碰硬。
以“建”和“嚴”強保障。建立健全監督工作考核、監督懲戒、監督回避、回訪督查、監督內控等制度;建立剛性的問責追責機制,突出考核追責、問題倒查追責、履職不力追責三個重點內容,嚴處搞“人情監督”、跑風漏氣、以案謀私的紀檢干部。同時,疏通紀檢監察干部輸出渠道,對優秀紀檢監察干部及時重用、適時提拔,提高干部工作的積極性。(作者系鄉城縣委常委、縣紀委書記、縣監委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