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素平 趙利梅 王瑋娜 孫 靜
《中國惡性腫瘤流行情況分析報告(2019 年)》指出,目前我國惡性腫瘤的發病率及死亡率每年都在上升,不僅患者承受了巨大的身體痛苦及心理壓力,患者家屬也因為各種壓力,如住院費用、生活照護、人際交往及工作調整等,背負著沉重的“行囊”[1]。此時,如果家屬經歷同病室患者被搶救無效死亡應激事件時,會產生一定心理變化,常因缺乏正確科學的疏解方法產生不良情緒,會對患者的治療、照顧及心理產生一定負面影響[2]。因此,在發生搶救失敗事件時,及時了解患者家屬的心理體驗,對于進一步開展干預性研究至關重要,對家屬應對應激事件及保障家庭支持有著重要意義。
選取我院腫瘤內科2022 年6—12 月收治的住院患者11 例,男7 例,女4 例;年齡33 ~65 歲;學歷:初中及以下5 例,高中或中專4 例,大學2 例;原發病:食管癌、乳腺癌各2 例,軟組織惡性腫瘤、腸膜上皮樣惡性間質瘤、宮頸癌、卵巢癌、肺癌、結直腸癌、前列腺癌各1 例;病程2 個月至14 年。訪談人數以不能再獲取新的有價值的信息為原則;本研究共訪談住院患者照顧者11 名,男6 名,女5 名;角色:丈夫、女兒各3 名,妻子、兒子各2 名,父親1 名;年齡26 ~63 歲;學歷:初中及以下2 名,高中3 名,大學6 名。納入標準:① 經歷過因搶救失敗而死亡病例在同病室;② 意識清楚,語言表達清楚;③ 自愿參加本研究并同意錄音。排除有精神疾患。
1.2.1 訪談提綱
訪談問題如下:① 當您經歷同病室患者搶救失敗時,內心是什么感受?② 您對家人的健康/治療狀況有什么新的擔憂/考慮嗎?③ 您認為哪些措施可以減輕患者離世對您造成的一系列(心理/身體)沖擊呢?
1.2.2 資料收集
首先與納入的研究對象約定訪談的具體時間及地點,并向其解釋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及錄音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取得對方的知情同意。采用半結構式訪談法進行資料收集,1 名患者家屬由2 名研究者同時訪談,其中1 名研究者按訪談提綱提問題,另1 名則進行筆錄,重點觀察和記錄家屬的面部表情、情緒變化、語調及肢體語言等非語言性信息。訪談過程持續10 ~20 分鐘;地點在腫瘤內科會議室,患者家屬不僅對環境熟悉,不會因陌生感緊張而影響訪談內容的真實性,而且環境較安靜,可保證訪談過程的完整性。
1.2.3 資料分析
訪談結束后24 h 內將錄音轉錄為文字,逐字整理并提煉出關鍵語句。若在轉錄時有任何疑問,研究者現場與家屬溝通,若患者已出院則通過電話聯系被訪談者以確認相關疑問。研究對象使用P1 ~P11 編碼,數據分析采用Colaizzi 七步分析法:① 反復閱讀并理解訪談對象的敘述及體驗;② 提取直接相關的重要描述;③ 為提取出的重要陳述制定含義;④ 將含義歸類并驗證;⑤ 通過整合這些歸類,描述這一現象;⑥ 驗證訪談結果;⑦ 若有任何變化納入現象的最終描述中。
對11 名研究對象的訪談資料進行反復逐字閱讀、比較、理解、歸納及提煉后,得出患者家屬在經歷同病室患者因搶救無效死亡事件后心理體驗的3 個主題:恐懼與擔憂、成長與獲益、規避與應對。
受訪者表示在經歷這種事件后,自己會害怕、恐懼。P5:“和電視上看到的不一樣。”同時,受訪者也會為家人的健康及病情預后感到擔憂。P7:“更擔心我媽,畢竟她也是患者,就怕她也突然發生這種事情。”
2.1.1 恐懼與害怕
在被診斷為腫瘤時,患者及家屬均承受了巨大心理壓力,但隨著醫療水平的改善,新技術新藥物不斷在臨床上應用,以及患者對自身健康更加關注,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腫瘤患者的生存周期也在不斷延長,在這種日復一日的照顧過程中,家屬逐漸接受了家人這種“帶病”狀態。P7:“她的病情10 多年了,每次都能扛過來,加上別人說這是慢性病,心態慢慢就沒那么緊張了。”P10:“嚇死了,連續兩天碰到這種事情,今天還跟主任說能不能換個病房,我心里好慌,就特別慌,不敢進去(病房),等有人了再過去,我們下去做檢查,都不想上來。”這位訪談對象較特殊,連續兩天都經歷了這種事件,還表示“這種事情就是你碰到了你不想都不行,你看到別的事情,腦子里突然(語調加重)就冒出來了(語氣加快加重),昨天晚上都沒怎么睡,害怕。”但P8 表示,“沒什么感覺,醫院就是這個樣子。”
2.1.2 焦慮與擔憂
在經歷同病室患者搶救失敗事件后,一方面重新引起了家屬對患者病情的顧慮,不得不重新認識疾病的不確定感及各種風險。P2:“我們本來就有這個病,現在又直觀去感受到這種(搶救失敗事件),一下子就把我拉回剛被診斷時,感覺她隨時都會離開,本來心里接受了(這個病),現在看到這個,就覺得這種事情不知道哪天也可能發生在她身上,心理又開始難受了,一抽一抽的疼。”另一方面,家屬也擔心此類事件會對患者產生不好的影響,首先表現在當下的舒適方面。P4:“我爸爸會感到緊張、焦慮、不安、煩躁,搶救氣氛比較壓抑,節奏也比較快,人來人往比較吵鬧,沒辦法好好休息。” P4:“如果搶救無效(患者)不幸離世,(我們)會對治療產生疑慮、不安,會不自信。”
2.2.1 獲得社會支持
多位訪談對象均表示,當自己處于應激狀態時,受到了來自同病室患者及護理人員的關心與支持。P9:“那個場景就跟放電影一樣,腦子里一直在想這個畫面,幸好我住的病房,隔壁有個80 多歲的老人給我那種精神鼓勵非常好。非常樂觀,兩個都80 多歲了。”P11:“我們都沒有碰到過這種事情,就害怕,特別害怕,我就在外面(走廊)坐著,護士看見了就說給我們找個有人的病房晚上先過去休息,好好睡一覺。”
2.2.2 增加家庭支持
經歷過這種事件后,訪談者表示更加珍惜患者,想要給予更多的陪伴。P1:“我本來想說回去休息,還沒走出去,她(同室患者)就這樣子了(搶救無效死亡),我就想著還是留下來多陪陪她(媽媽)吧,原來是護工在照顧她,現在就是更加珍惜身邊的人,會更擔心我媽。”P10:“前幾天我都沒有經常過來看她(患者是妻子),她乏得很,下樓買吃的都不行,吃飯都是讓工友幫忙買的,現在經歷了這個事兒,我晚上都會過來陪她,怕她胡思亂想,兩個人還能說說話什么的。”
2.2.3 感受生命易逝
訪談者表示事件發生非常突然,速度之快,眨眼之間生命流逝,讓人來不及惋惜,猝不及防。P1:“太快了,前幾分鐘(患者)還在給家人講話啊什么的,后幾分鐘就沒有了,就幾分鐘,我就上了個洗手間,出來就不行了。” P6:“很快,當時他說難受,叫他老婆快點叫醫生啊,上霧化器啊,什么喘不過來氣啊,醫生都還沒到就……唉,下午的時候他老婆還說沒事、沒事,晚上想吃點什么,人生啊真的是太無常了。”
2.3.1 有效規避
訪談者均表示不想遇到此類事件,如果真的發生不希望看到過程,希望通過看不到來規避此類事件帶來的負面影響。P7:“沒有看到的話,就還好,當時就在旁邊,心里就毛毛的。”P6:“我把床簾拉上,他(父親/患者)問我怎么了,我說有人做手術,沒什么。”
2.3.2 應對策略
應對策略主要體現在醫護人員搶救過程安靜有序、被搶救患者家屬情緒控制、應對策略三方面。① 醫護人員在搶救過程中,尤其在發現患者病情變化初期,應鎮定處理,以免引起患者家屬及同室其他人員的恐慌。P7:“搶救的過程節奏比較快,同時人來人往的,搞得患者就會很不安。”搶救過程處理得當,訪談者就表示“沒什么大不了的。”P9:“就覺得你們處理得很好,很安靜,好像沒什么大不了的。” ② 被搶救患者的家屬情緒也會對同室其他人員產生一定的影響。P2:“看見人在哭,我也想跟著哭。”P7:“就聽家屬喊,患者快不行啦,快來啊,喊得我心慌。”③ 有訪談者從患者角度出發去應對此類事件。P3:“條件允許的話,(患者)可以適當到戶外散散步、透透氣,轉移注意力。”也有訪談者從及時發現問題方面出發。P4:“我覺得前面那個時間段沒有把握好,她不是說每天都這樣,處于一個虛弱的狀態,這一天就轉變了,這種事情應該馬上叫醫護人員,不應該再拖了,后來就不行了。”
在面對搶救無效事件后,家屬既要扮演照顧者的角色,又要獨自承受巨大的心理壓力,我們在關注患者的同時,也應將注意力放在其家屬身上。照顧者在經歷搶救失敗事件后,存在恐懼與害怕、焦慮與擔憂,無處傾訴,醫護人員可充當傾聽者的角色。護理人員應及時與其建立良好關系,明確其在家庭中的責任及地位,重拾信心,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事件的負性影響。部分受訪者很容易將此類事件“套用”在自己家人身上,醫護人員應及時發現問題,主動解釋患者病情及相關癥狀,可采用理性情緒療法、專科護士-疾病同伴者-家屬參與心理逆轉干預療法支持和疏導患者照顧者。
照顧者的關注點都放在患者身上,對于其他應激事件預見性較差,他們也不愿意將事情往壞的方向去想。因此,照顧者對同室病友搶救失敗沒有心理預期及心理準備,此方面知識與技能也是空白,故醫護人員應加強早期個體化干預。制作健康教育手冊放置于科室宣傳欄位置,供患者家屬翻閱及學習;制作院外搶救(心臟按壓)視頻并進行現場演練培訓患者家屬實地學習,提高對搶救的認知,降低恐慌感。
醫護人員搶救過程的順利與否直接影響同室患者的心理狀態,故在臨床實踐中,醫院及科室應注重加強對急救能力的培養,尤其是護士。急救能力不僅包括危急病情的觀察能力、急救時的反應能力、急救理論知識的儲備,還包括對于患者家屬的人文關懷[3]。在日常演練中,較重視搶救過程的熟知及技能的練習,但在人文關懷方面關注較少,尤其是患者家屬,甚至有些演練并未涉及妥善處理被搶救患者家屬。若護理人員對于家屬安撫及溝通有效,一則可以緩解其本身對搶救的害怕、緊張及不知所措,二來其情緒穩定,可以避免帶給同病室患者及其他人員一些負面心理影響。
綜上,在面對同病室患者搶救失敗事件后,患者家屬會經歷恐懼與害怕、擔憂與焦慮等心理體驗;同時也會獲得同病室其他患者及護理人員的社會支持,自身也會更加珍惜家人(患者),家庭支持更加積極。照顧者也采取一些應對方法,如及時拉上床簾;外出散步,避開搶救現場;與醫生溝通病情及治療方案,增加信心;盡量降低被搶救患者家屬悲傷情緒的波及。此外,醫護人員在搶救過程的沉著冷靜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