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躍
近年來,呋喃唑酮廣泛與其他藥物聯合治療幽門螺桿菌感染,可引起發熱等不良反應?,F回顧性分析我院應用呋喃唑酮治療幽門螺桿菌感染致藥物熱5 例患者的病例資料,探討呋喃唑酮引起藥物熱的特征,以提高診治能力。
收集我院2020 年1—12 月因呋喃唑酮治療幽門螺桿菌感染致發熱的患者5 例,均無其他明顯發熱病因,停用治療幽門螺桿菌感染相關藥物后體溫逐漸下降至正常?;颊唧w溫正常3 天后,服用呋喃唑酮片再次出現發熱,停藥后體溫又逐漸恢復正常。其中男1 例,女4例;年齡30 ~47 歲,平均(37.4±6.6)歲?;颊呔捎盟穆摲桨钢委?,3 例采用呋喃唑酮片(天津力生制藥股份有限公司,100 mg/片)1 片、阿莫西林膠囊[石藥集團中諾藥業(石家莊)有限公司,0.25 g/粒]4粒、雷貝拉唑鈉腸溶片[雙鶴藥業(海南)有限責任公司,10 mg/片)1 片、枸櫞酸鉍鉀膠囊(濟川藥業集團有限公司,0.3 g/粒)2 粒四聯用藥,均每天兩次口服。1 例存在青霉素、頭孢類藥物過敏史,采用鹽酸多西環素腸溶膠囊[永信藥品工業(昆山)有限公司,0.1 g/粒)]1 粒,每天兩次口服代替阿莫西林膠囊。另1 例采用克拉霉素片(浙江貝得藥業有限公司,0.25 g/片)兩片,每天兩次口服代替阿莫西林膠囊。
5 例發熱均無明顯誘因,無畏寒,無咽喉疼痛、咳嗽、咳痰,無鼻塞、流涕,無胸悶、胸痛,無腹痛、腹瀉,無尿頻、尿急、尿痛,無出血,無關節紅腫痛,無皮疹,大便正常,白帶無殊。體格檢查:頸軟,咽部無紅,扁桃體無腫大,皮膚無瘀斑、瘀點、皮疹,鞏膜無黃染,牙齦無滲血,胸骨無壓痛,心律齊,無雜音,未聞及干濕啰音,腹軟,無壓痛,肝脾未觸及,雙下肢無水腫,無關節紅腫壓痛。5 例醫囑均為停用抗幽門螺桿菌藥物,監測體溫,若超過38.5 ℃口服布洛芬混懸液10 mL。
例1:患者口服呋喃唑酮片、多西環素膠囊、雷貝拉唑鈉腸溶片、膠體果膠鉍膠囊10 d,發熱1 d,38.2 ℃。監測體溫,第2 天仍發熱,最高達39 ℃,布洛芬混懸液對癥治療好轉,第3 天開始體溫恢復正常。
例2:患者口服阿莫西林膠囊、呋喃唑酮片、雷貝拉唑鈉腸溶片、膠體果膠鉍膠囊四聯治療6 d,發熱2 d,38.0 ℃。監測體溫,患者停抗幽門螺桿菌藥物后第3 天體溫逐漸降至正常,惡心癥狀消失。
例3:患者口服阿莫西林膠囊、呋喃唑酮片、奧美拉唑腸溶膠囊、膠體果膠鉍膠囊13 d,發熱1 d,37.7 ℃。監測體溫,患者??褂拈T螺桿菌藥物后第2 天體溫降至正常,惡心癥狀消失。
例4:患者口服阿莫西林膠囊、呋喃唑酮片、雷貝拉唑鈉腸溶片、膠體果膠鉍膠囊四聯治療11 d,發熱1 d,38.5 ℃。監測體溫,患者??褂拈T螺桿菌藥物后第2 天體溫降至正常。
例5:患者自服克拉霉素片、呋喃唑酮片、雷貝拉唑鈉腸溶片、枸櫞酸鉍鉀11 d,發熱1 d,38.0 ℃。監測體溫,患者??褂拈T螺桿菌藥物后第3 天體溫逐漸降至正常。
我國為幽門螺桿菌感染高發和高耐藥國家[1]。大量研究證實,呋喃唑酮治療幽門螺桿菌感染耐藥率低,且價格低廉,已被國內外共識推薦為根除幽門螺桿菌的一線治療用藥[2]。呋喃唑酮不良反應主要包括以下方面:① 發熱、頭暈、食欲缺乏、惡心、嘔吐等表現;② 周圍神經炎表現;③ 皮疹、溶血性貧血表現;④ 雙硫侖樣反應表現[2]。發熱是呋喃唑酮不良反應之一,與感染性疾病導致的發熱難以鑒別,早期較難確診,易導致誤診、誤治[3]。分析5 例患者特征如下:① 發熱多見于用藥后4 ~12 d,平均(9.0±3.0) d。② 除發熱外,患者可伴有惡心、納差等胃腸道反應,部分患者伴頭痛、肌痛等癥狀。無其他明顯的發熱病因,或不能用其他原因解釋。③ 實驗室檢查白細胞計數在正常范圍,C 反應蛋白正常或輕度升高,肺部影像學陰性表現。④ 治療上停用抗幽門螺桿菌藥物,高熱時用退熱藥對癥治療,停藥后1 ~3 d 內體溫降至正常。⑤ 患者體溫正常3 d 后,因治療幽門螺桿菌感染服藥呋喃唑酮片1 片,再次出現發熱,停藥后3 d 內體溫恢復正常。
目前,診斷藥物熱尚無特異性標準,多根據臨床表現、用藥史、停用或替代可疑致熱藥物、激發試驗等綜合判斷。藥物熱通常依靠排除性診斷,本文5 例患者除發熱外,伴惡心、納差等胃腸道反應,與呋喃唑酮的不良反應相符,無其他明顯發熱病因,需考慮呋喃唑酮致藥物熱可能。5 例患者停用可疑藥物,高熱時對癥治療,停用可疑致熱藥物后3 d 內體溫逐漸降至正常。患者均采用四聯方案,不易判斷為何種藥物引發藥物熱,先停用所有藥物,待體溫恢復正常后再分別謹慎試用可疑藥物,使用某類藥物后再次發熱者應考慮其藥物熱可能[3]。本文5 例體溫正常3 d 后,口服呋喃唑酮出現發熱,故考慮呋喃唑酮導致藥物熱。如懷疑抗生素致藥物熱但又不能排除合并感染時,可選用另一類分子結構完全不同的抗生素[3-4]。
發生藥物熱時,患者白細胞計數多在正常范圍內,可作為區分非感染性發熱和感染性發熱的重要依據[4]。發生藥物熱合并感染時可出現白細胞計數增多,故發生藥物熱患者白細胞計數不都在正常范圍內,需進一步病原學檢查明確[5]。有研究報道,藥物熱患者可出現嗜酸性粒細胞計數增多發生率較低[4]。本文5 例血嗜酸性粒細胞計數未見升高,C 反應蛋白正?;蜉p度升高。
總之,在臨床實踐過程中,醫師對呋喃唑酮所致藥物熱仍缺乏辨識,需要多積累經驗,早期診斷明確,避免引起誤診、誤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