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璠 楊磊
收稿日期:2023-06-12
基金項目:2023年度滄州市社會科學發展研究“基于農文旅視域的滄州市特色農產品推廣策略研究”(2023096)。
作者簡介:王璠(1986—),女,河北滄州人,本科,講師,主要從事電子商務研究。E-mail:308525421@qq.com。
王 璠,楊 磊.基于農文旅視域的滄州市特色農產品推廣策略探析[J].南方農業,2023,17(16):-213.
摘 要 為進一步推動農業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促進農村經濟的繁榮,通過對河北省滄州市特色農產品進行概述,分析其市場潛力和推廣現狀,提出了農文旅視域下的特色農產品推廣策略,包括整合農業、文化和旅游資源,打造農文旅融合品牌;開展特色農產品體驗活動和文化交流活動;利用農文旅平臺推廣特色農產品;建立農產品供應鏈和銷售渠道。在實施方案和措施建議方面,提出了具體的推廣方案,分析了可能遇到的問題和挑戰,并提出了措施和建議,包括提高市場競爭力、打造品牌形象、建立完整的供應鏈、提高消費者的認知度。
關鍵詞 農文旅視域;特色農產品;推廣策略;河北省滄州市
中圖分類號:F323.5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3.16.065
河北省滄州市作為中國北方的一個重要農業產區,擁有豐富的農業資源和特色農產品。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們對生活品質要求的不斷提高,特色農產品的推廣和銷售變得越來越重要。然而,在當前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下,如何有效推廣滄州市的特色農產品、提升其市場競爭力和知名度,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本研究以農文旅視域為出發點,旨在探討基于農文旅視域的特色農產品推廣策略。農文旅視域作為一種新的視角和思路,將農業、文化和旅游資源相融合,以農產品為媒介推動經濟發展。農文旅視域不僅可以提升特色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和知名度,還可以促進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1 滄州市特色農產品概述
滄州市地處華北平原腹地,擁有寬廣的平原、肥沃的黑土地及四季分明的溫帶大陸性氣候,這為農業生產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區位和資源優勢。在傳統農業的基礎上,滄州市依托本地資源稟賦,發展出一系列獨具特色的農產品品牌,成為滄州市乃至河北省的農業特色和優勢代表。
1.1 泊頭鴨梨
泊頭鴨梨是滄州市的一大農業名片,也是中國四大名梨之一。泊頭鴨梨種植歷史悠久,清代乾隆年間已小規模栽培。20世紀80年代起,泊頭市全力發展梨業,種植面積從1980年的0.22萬hm2增長到2023年的
1.67萬hm2,年產量在100萬t以上,被譽為“中國梨都”。
泊頭鴨梨果實水嫩多汁,糖度高,風味獨特,深受消費者青睞。2004年,泊頭鴨梨獲國家級地理標志保護,其品牌影響力進一步提升。目前泊頭鴨梨已成為滄州市乃至華北地區最具影響力的農產品品牌之一,是滄州市現代農業發展的標志性成果。
1.2 獻縣小棗
獻縣小棗是滄州市的另一特色農產品。獻縣小棗樹型優美、結果早、產量高、風味佳,被譽為“棗中之棗”。早在明清時期,獻縣小棗就已小有名氣。獻縣小棗果皮紅潤,果肉細膩,含糖量高,營養豐富,深受消費者喜愛。2006年,獻縣小棗獲得中國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目前已成為滄州市乃至華北地區有重要影響力的特色農產品之一。
1.3 青縣羊角脆
羊角脆,甜瓜的一種,瓜形羊角狀,肉厚2 cm左右,含糖量高,甜度可達20~26度,口感獨特,味香,質脆。羊角脆的種植歷史可以追溯到1 000多年前的宋朝。目前青縣羊角脆年產量24萬t,是全國最大的羊角脆生產基地,羊角脆已成為青縣農村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2015年,原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批準對“青縣羊角脆”實施地理標志產品保護。
1.4 黃驊冬棗
黃驊市是“中國冬棗之鄉”,已有3 000多年的種植歷史,黃驊冬棗具有皮薄、肉厚、核小、酸甜適口的特點。黃驊冬棗營養豐富,富含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目前,黃驊冬棗產業已成為黃驊市農業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滄州市農業資源豐富,特色農產品在品質、地域特色和市場潛力方面具備獨特優勢。由于人們對健康和綠色生活方式的追求,特色農產品市場需求不斷增長。消費者越來越注重食品的品質和來源,傾向于選擇天然、綠色、無污染的農產品。滄州市的特色農產品正符合這一市場需求,具有廣闊的市場潛力。
2 農文旅視域下的特色農產品推廣策略
2.1 農文旅視域的概念和意義
農文旅視域是指將農業、文化和旅游三者有機結合的發展視角和理念。在農文旅視域下,滄州市特色農產品不僅僅是食物或商品,更是具有豐富文化內涵和旅游體驗價值的產物。這種綜合性視域的提出對于推廣特色農產品具有重要的意義[1]。
農文旅視域的意義在于創造獨特的品牌形象和價值定位。通過將當地特色農產品與文化、旅游資源結合,突出特色農產品獨特的地域特色和文化背景,形成具有吸引力和競爭力的品牌形象。同時,農文旅視域下的特色農產品也能夠提供豐富的旅游體驗,滿足消費者對于文化探索、休閑度假和親近自然的需求。
2.2 特色農產品推廣策略
2.2.1 整合農業、文化和旅游資源,打造農文旅融合品牌
在推廣特色農產品時,可以將農業、文化和旅游資源有機整合,打造農文旅融合品牌。通過精心策劃和設計,將獻縣小棗、泊頭鴨梨、黃驊冬棗、青縣羊角脆等特色農產品與當地的文化、景點和傳統活動相結合,形成獨特的品牌形象和故事。這樣的品牌定位可以吸引更多的消費者,增加產品的市場認知度和美譽度。
2.2.2 開展特色農產品體驗活動和文化交流活動
特色農產品體驗活動和文化交流活動是推廣特色農產品的重要手段。可以組織旅游者參加鴨梨、小棗、脆棗等農產品的觀光、采摘體驗活動,讓消費者親身參與農業生產過程,感受特色農產品的獨特之處。同時,可以舉辦農產品文化節、傳統工藝展示等活動,促進文化交流和產品推廣。
2.2.3 利用農文旅平臺推廣特色農產品
隨著互聯網和新媒體的發展,農文旅平臺成為推廣特色農產品的重要渠道[2]。建立農產品電商平臺或合作伙伴關系,通過在線銷售和推廣,將滄州市特色農產品送達更廣泛的消費者群體。同時,通過社交媒體、短視頻等形式進行宣傳和推廣,提高產品的曝光度和影響力。
2.2.4 建立農產品供應鏈和銷售渠道
為了確保特色農產品的順利推廣和銷售,建立高效的供應鏈和銷售渠道至關重要。與農業合作社、批發商、餐飲企業等建立合作關系,確保產品的供應和銷售渠道的暢通。同時,積極參與農產品展銷會、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以下簡稱農交會)等活動,拓展銷售渠道,增加產品的曝光度和銷售機會。
綜合運用以上策略,可以有效推廣特色農產品,提升其市場影響力和競爭力,促進農業經濟的發展。
3 實施方案和措施建議
3.1 實施方案
3.1.1 創建農文旅融合品牌形象
整合農業、文化和旅游資源,將其與當地的文化、景點和傳統活動結合,打造獨特的農文旅融合品牌形象,以講述故事和傳遞價值。例如,每到踏青賞花的好時節,泊頭市都會舉辦梨花節,各部門借此機會紛紛組織文化活動,吸引各路游客。游客可在梨園內觀花賞景,體驗民俗文化,梨花節上設有特色小吃區和綠色農產品展示區,梨樹下還有刻瓷藝人、剪紙藝人、吹糖藝人等向游客展示技藝。泊頭梨花節的舉辦不僅以花為媒,招攬了八方游客,還提升了泊頭鴨梨的知名度,打造了獨特的品牌形象。
3.1.2 開展特色農產品體驗活動
組織特色農產品的體驗活動,如農田觀光、果蔬采摘、畜牧體驗等,吸引消費者參與,并讓他們親身體驗特色農產品的生產過程,增加產品的認知度和親和力。例如,青縣在發展特色農產品的同時不忘發展采摘業,多數采摘園區配套服務功能完整,田間道路暢通,停車場設施健全,采摘園內一般配有農家樂餐廳,滿足不同層次游客的需求。
3.1.3 舉辦文化交流活動
組織文化交流活動,如農產品文化節、傳統工藝展示、農民市集等。通過這些活動將特色農產品與當地文化結合,提供豐富的文化體驗,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消費者。早在2019年,黃驊市就舉辦了“農民豐收節暨黃驊冬棗節”,活動以“歡樂共享豐收季,五谷豐登慶華誕”為主題,以棗為媒介,搭文化臺,唱招商戲,對外宣傳推介“冬棗之鄉,品質黃驊”城市名片。另外還舉辦了攝影、書畫創作展,多名國家級書畫名家現場獻藝;游客在采摘品嘗冬棗之余,還可就近一享文化盛宴。
3.1.4 利用農文旅平臺推廣
建立農產品電商平臺,通過在線銷售和推廣,將特色農產品推廣至更廣泛的消費者群體。同時,利用社交媒體、短視頻等新媒體形式進行宣傳和推廣,增加產品的曝光度和影響力。2020年5月,獻縣縣委書記宮建軍現身網絡直播間,為千年古縣農產品代言,推廣宣傳金絲小棗等特色農副產品。此次直播帶貨有
107萬網友同時在線觀看,1 000件鮮蒸棗上架即售光,直播開始5 h售出金絲小棗3 000 kg。經過這次直播帶貨的嘗試,獻縣未來還將進一步加強與電商平臺的合作,把獻縣名優產品帶給全國更多消費者。
3.1.5 建立供應鏈和銷售渠道
與農業合作社、批發商、餐飲企業等建立合作關系,確保特色農產品的供應和銷售渠道的暢通。參與農產品展銷會、農交會等活動,拓寬產品的銷售渠道,增加銷售機會。滄州市各地特色農產品可通過各種形式的展覽會、博覽會進行展示、展銷與貿易合作,吸引更多的生產經營者進入滄州市特色農產品產業化經營鏈條,擴大特色農產品的市場,促進產銷對接,促進農業增產和農民增收,推進特色農產品發展。
3.2 問題和挑戰
1)市場競爭。特色農產品市場競爭激烈,需要與其他地區和品牌競爭。產品的獨特性和品質是突出競爭的關鍵。2)品牌建設。打造農文旅融合品牌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人力和資源,品牌形象的塑造和推廣是一項長期而復雜的任務[3]。3)供應鏈管理。建立穩定的供應鏈和銷售渠道需要解決供應商合作、物流配送等方面的問題,管理供應鏈的復雜性和成本是一個挑戰。4)消費者認知度。特色農產品可能面臨消費者對新品種、新口味接受度的問題,消費者對特色農產品的認知度和接受程度需要通過宣傳和推廣來
提高。
3.3 措施建議
3.3.1 提高市場競爭力
通過分析滄州市特色農產品行業狀況,對特色農產品市場進行調查,了解類似農產品的供求信息、價格信息、競爭信息等,同時了解消費者需求和市場競爭情況,以便更好地定位和推廣當地特色農產品。例如,獻縣金絲小棗近年來率先改良棗樹品種,培育出“仲思仙棗”這一棗中極品,衍生出鎖鮮棗、醉棗和鮮蒸棗等系列產品,在提高市場占有率的同時滿足不同消費者的需求。
3.3.2 打造品牌形象
特色農產品的品質是吸引消費者和增加市場競爭力的關鍵,滄州市特色農產品在確保產品質量和安全的基礎上,注重產品的包裝和外觀,打造統一的品牌形象[4]。例如,泊頭鴨梨出口到40多個國家,不同的國家有各自的認證標準,梨業協會針對不同標準在不同的果園實行統一規范操作,即統一修剪、統一施肥、統一套袋、統一防治、統一收購,保證泊頭鴨梨的品質。
3.3.3 建立完整的供應鏈
傳統的農產品供應鏈是生產者經各級批發商到零售商再到終端消費者,這種供應鏈成本高、質量監管難、農產品損耗嚴重、價格“剪刀差”過大,已經不適合當前的發展,因此必須創新流通管理模式,促進特色農產品與當地農業合作社、旅游機構、文化機構、電商直播、網絡平臺等建立合作伙伴關系,共同推動特色農產品的推廣和銷售,形成新的供應鏈。
3.3.4 提高消費者的認知度
通過多種渠道進行宣傳和推廣,包括線上渠道、線下活動、媒體報道等,提高消費者的認知度和接受度。近年來,滄州市特色農產品多次參與政府、媒體、電商組織的網絡直播活動專場,為優質農產品出村進城直播帶貨,擴大銷路,提高知名度[5]。
4 小結
農文旅視域不僅能夠提升特色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和知名度,還能促進農業與文化、旅游等產業的融合發展,推動地方經濟的繁榮。通過農文旅視域的推廣策略,可以實現農業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提升農民收入水平,促進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為農業產業發展和農村經濟的繁榮提供更加有效的支持和指導。
參考文獻:
[1] 于超,毛小萍.三陽集鄉探索農文旅融合發展助力鄉村振興[J].老區建設,2020(13):79-83.
[2] 任艷萍.“互聯網+”時代下推動農業經濟發展探索[J].鄉村科技,2019(36):48-49.
[3] 薛芮,余吉安.基于地方品牌建構的鄉村文化旅游活化路徑[J].經濟地理,2022,42(6):198-205.
[4] 馬曉紅.河南省特色農產品品牌建設必要性[J].中國商貿,2011(28):64-65.
[5] 龍琳麗.湖南農產品品牌營銷研究[D].長沙:中南林業科技大學,2012.
(責任編輯:張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