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稿日期:2023-07-08
作者簡介:丁文鑫(2002—),女,山東周村人,在讀本科生。E-mail:2939980485@qq.com。
丁文鑫.德州市數字農業發展現狀問題及對策[J].南方農業,2023,17(16):-247.
摘 要 隨著高新技術的快速發展,數字技術開始廣泛應用到農業生產當中。《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強調,數字化是農業現代化的制高點和發展方向。山東省德州市作為農業強市,目前已經通過實施智能大棚項目、構建模塊化的智慧農業大數據平臺、完善“互聯網+”農業管理與服務體系等舉措步入了數字化農業的初級階段。但德州市數字農業的發展過程中仍存在“數字化人才匱乏,農戶對數字農業認知有限;數字農業投資成本高、風險大;農業數據利用率低;基礎設施薄弱”等問題。為了助推德州市數字農業發展,針對德州市數字農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加大農業人才扶持力度,做好農戶信息技術普及工作;探索融資新模式,助力數字農業發展;提高農業數據利用率,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等改善措施。
關鍵詞 數字農業;發展現狀;山東省德州市
中圖分類號:F327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3.16.076
隨著云計算、人工智能、5G等高新技術的快速發展,數字化轉型不斷滲透到社會經濟的各個領域,全球數字化的腳步已勢不可擋。在轉型的浪潮中,數字化技術在我國農業發展中得到越來越多的應用,農民開始了解和接受這種通過高新技術加速農業生產的方式。隨著高新技術在農業發展中的應用不斷完善,人們將深刻地感受到農業數字化轉型帶來的高效便捷;高新技術在農業中的應用,也將推進鄉村振興、加快現代農業的發展[1]。近年來,雖然我國在農業數字化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但是在發展過程中也面臨著農村地區網絡基礎設施薄弱、創新能力不足、復合型人才匱乏、數字化設施應用率低等諸多挑戰。如何應對這些挑戰并做出相應調整,將是我國數字農業下一步發展的重點。
雖然山東省德州市地處黃河故道、運河之濱,是全國重要的糧食、蔬菜、畜牧產區,但仍存在農業經營規模化程度低、農業產業結構不協調、農業穩定性較弱等問題。數字農業通過農業物聯網、農業大數據、精準農業等手段為德州市農業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新動能。但受到德州市實際環境和目前我國數字農業所處發展階段的限制,數字農業在德州市的發展過程中仍面臨著很多問題。
1 數字農業前沿研究
當前我國數字農業正處于快速發展時期,相關領域學者主要針對我國數字農業發展的必要性、制約發展的因素和克服存在的問題3方面進行了我國數字農業發展現狀的研究。1)在數字農業發展的必要性方面。宋常迎等分析了我國數字農業的發展歷程,認為新形勢下的農業現代化,必須以數字經濟的優勢為基礎,推動數字農業的快速發展[2]。盧方元等從數字化基礎設施、數字化生產要素、數字化經營體系、數字化外在環境4個層面,建立了數字化農業發展水平的綜合評價體系[3]。2)在制約數字農業發展的因素方面。盧大洋等指出數字農業發展中存在數字技術與農業生產融合不足、數字農業人才隊伍建設不足的問題[4]。徐曉陽認為目前我國數字農業發展潛力巨大,但基礎工程比較薄弱[5]。3)在克服數字農業發展存在的問題方面。譚秋成提出要加大對農業農村基礎設施的投資,切實保障農民的合法權益[6]。王淑霞提出要盡快將智能設備納入農業機械購置補貼的范圍,建設農業大數據示范區,積極探索5G技術在農業生產實踐中的應用,加快將農業技術轉化成現實生產力[7]。
2 發展現狀
2.1 智慧農業基地集群式崛起
近年來,德州市將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數字化技術與農業生產深度融合,全力推進智慧農業大棚項目建設。自2017年起,德州市先后建設了凱盛浩豐德州(臨邑)智慧農業產業園、水發(慶云)現代農業產業園和德州智慧農業產業園等智慧農業大棚項目,發展規模和質量檔次均居于全國領先位置,其中德州智慧農業產業園項目通過使用無土栽培技術、綠色生物技術、物聯網技術、無人駕駛運輸系統等多項黑科技,促進了農業生產的高度規模化、工廠化、集約化,實現了農作物的增效提質,為德州市農業的高質量發展增添了新動能。
2.2 智慧農業大數據平臺初具規模
智慧農業大數據平臺貫穿于農業生產過程的全產業鏈,實現了農業數字化和信息化管理。該平臺的農業環境監控、農作物病蟲害防控、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名優農產品展示推介及農業價格監測預警等功能不僅能對農產品的行情做出預測,使農民能夠及時調整產業結構,還能為涉農企業、合作社及農民提供網上銷售宣傳渠道,實現農產品供需精準匹配,對提高農民收入、農業生產效率具有重要的作用,推動了德州市農業的高質量發展。
2.3 “互聯網+”農業管理與服務體系日趨完善
德州市積極推動農村技術服務與農村經營管理的信息化、智能化,“縣有技術專家、鄉有技術指導員、村有科技示范戶”的三級農技服務網絡在各縣市建立。此外,德州市在陵城區、平原縣、禹城市、齊河縣
4個縣市區組織實施農技推廣信息化應用示范建設,搭建起專家與農技人員、農技人員與農民、農民與產業間的信息化橋梁。在農村經營管理方面,積極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信息應用平臺建設,在12個縣(市、區)建立了公益性農村產權交易中心,打造“縣級交易中心—鄉鎮交易所—村級聯絡員”的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提高了農村土地流轉的效率,促進德州市農業向集體化、規模化發展。
3 制約因素
3.1 現代農業人才匱乏,農戶對數字農業認知有限
數字農業是一種將遙感、地理信息系統、計算機技術等高新技術與地理學、生態學、土壤學等基礎學科有機結合起來的現代化農業生產方式,涉及多個領域,這就需要既懂農業生產、又熟悉信息化等新技術的跨界復合型人才,但目前此類人才嚴重匱乏。農業信息化人才體系及隊伍建設的不完善,從根本上制約了德州市數字農業的進一步發展[8]。除此之外,農戶對數字農業的認知程度也對數字農業的推廣起著關鍵性的作用。但近年來,德州市老齡化問題加劇、青壯年勞動力外流嚴重,農業生產經營者的年齡普遍較大,文化程度較低,對數字化接受程度不高,這嚴重影響了數字信息技術在德州市農業農村領域的推廣應用。
3.2 數字農業投資成本高、風險大
數字農業發展中通常需要使用物聯網傳感器、智能化農機、無人機、衛星等高科技器材,這意味著發展數字農業需要高額的資金投入,一般的農企農戶根本無力承擔。同時,農業受自然因素的影響較大,具有弱質性和不穩定性,易因為極端天氣、自然災害遭受毀滅性的打擊,農業風險很大,即使一年來風調雨順,農民的經濟收益也處于較低水平。低收益、高風險意味著較長時間內無法收回其高額的成本,導致多數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或者農戶沒有轉型升級、更新數字化農業設備的意愿,這也意味著數字農業難以進行大面積的推廣應用,不可避免地成為制約德州市數字農業發展的原因之一。
3.3 農業數據利用率低
要使農業數據的應用產生真正的價值,需要保證數據的真實性和準確性。但德州市在農業生產的重要環節,如在記錄種子的來源或農作物的用藥施肥量等相關數據信息時,大多采用手動錄入,無法自動抓取生成,因此其真實性和準確性往往存在較大的爭議。近年來,雖然德州市人民政府與農業龍頭企業在數據采集上投入了很多,但是缺乏明確的業務化方向和必要的數據運營技能,在獲取數據的質量控制、分析加工和建模應用方面的工作相對滯后,導致出現“有數據,不能用”的現象[9]。
3.4 基礎設施建設薄弱
健全配套措施是發展現代農業的前提和保障,但目前德州市農村地區數字農業的基礎設施建設相對薄弱,比如5G基站、光纖寬帶等,并沒有實現廣泛建設和普及應用。發展精準農業和智慧農業的基礎設施不完善、終端設備不足,導致根本無法滿足當前德州市現代化農業的發展需求。
4 對策建議
4.1 加大農業人才扶持力度,做好農戶信息技術普及工作
1)在人才引進方面,德州市應該進一步建立健全人才引進制度,通過提高住房補貼、增加薪酬補貼、完善人才優待政策及搭建良好的人才能力施展平臺等舉措不斷吸引農業數字化高水平人才去服務鄉村。2)在人才培育方面,德州市人民政府可以積極發揮本土高校人才培養和智力支持的作用,鼓勵本土高校開設與數字農業、智慧農業等相關的專業。還可以加強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聯合培養科研骨干和數字農業技術帶頭人,為德州市輸送更多高水平的復合型人才。此外,通過開展繼續教育培訓的方式,以農業技術管理人員、農業生產經營主體負責人為重點,加強物聯網、大數據、電子商務等信息技術應用培訓,加快培育一批懂技術、會操作的智慧農業應用人才。
而農戶對數字農業認知有限的問題可以從以下兩方面入手。1)通過政府引導建立“農業企業+農戶”“農技推廣站+農戶”的模式對農戶進行信息技術普及。2)德州市可以通過鼓勵規模化生產經營主體積極示范應用農業物聯網技術、農用無人機和機器人等現代化技術,讓農戶更好地認識數字農業。
4.2 探索融資新模式,助力數字農業發展
數字農業投資能直接影響數字農業發展的速度和規模。1)德州市人民政府應制定和完善數字農業財政補貼政策,為數字農業的發展提供更多的資金支持,助力德州市農業的現代化發展。2)除了依靠政府的資金支持,德州市可以通過鼓勵大型農戶與銀行建立合作關系、推出惠民農業貸款產品等方式,為農戶提供便捷的服務。3)德州市財政局、農業農村局應加強與各級部門的溝通交流,各級部門應加大數字農業投資和政策傾斜的力度并充分發揮中國農業產業發展基金的作用,實現投貸結合。
4.3 提高農業數據利用率
農業數據是數字農業的基礎資源。1)目前農業數據多為手動輸入,在傳輸過程中損耗較高。若要提高農業數據利用率,德州市必須要在數據采集和儲存方面進行革新,使用更加自動化和高效的數據識別采集系統進行農業數據的收集。2)數據的獲取與應用是一個雙向互動的過程,德州市今后在進行數據收集時要避免只囤積數據、不更新數據的情況出現,以免造成數據獲取與應用脫節;同時應積極推廣“科研院所+龍頭企業+政府”的合作模式,做好農業數據的分析處理工作,更好地為數字農業添翼賦能,助推德州市數字農業高速發展。
4.4 完善基礎設施建設
農村基礎設施薄弱,已經成為制約農業農村朝著現代化發展的瓶頸之一。完善德州市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需要從以下兩方面入手。1)德州市各級政府部門應加大對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優先保障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同時制定相關扶持制度并鼓勵金融機構提供貸款支持[10]。2)德州市應推動市場化改革,引導企業、合作社與農民多方共同參與建設,構建多元化的投資體系,鼓勵和吸引社會資本對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
5 結語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必然要求。而數字農業是實現鄉村振興的基礎性先導性工作。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農業數字化發展,不斷強調數字化是農業現代化的制高點和發展方向,把數字農業、智慧鄉村擺在突出重要的位置。文章以山東省德州市的數字農業發展現狀為落腳點,并從中探索出可供其他地區借鑒、推廣的數字農業發展新模式,以期推動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進程。
參考文獻:
[1] 常力強.以數字化引領驅動農業現代化[N].農民日報,2022-09-05(2).
[2] 宋常迎,鄭少鋒,鄭雯雯.“十四五”時期數字農業關鍵技術發展的創新路徑[J].科學管理研究,2022,40(1):79-85.
[3] 盧方元,王肅坤.中國數字農業發展水平研究[J].統計理論與實踐,2022(3):3-9.
[4] 盧大洋,李鳳.鄉村振興背景下數字農業發展的路徑研究[J].南方農機,2022,53(4):116-118.
[5] 徐曉陽.新發展階段我國數字農業發展的現狀、難點與趨勢[J].黑龍江糧食,2021(5):55-56.
[6] 譚秋成,張紅.我國數字農業發展的可行性、存在的問題及相關建議[J].經濟研究參考,2022(2):23-29.
[7] 王淑霞.數字農業的發展趨勢與推進途徑[J].農業工程技術,2021,41(6):36-37.
[8] 蘇皓.深挖產業發展潛力 助力鄉村振興[J].云南農業,2023(5):39-41.
[9] 馬麗.淺談數字農業[J].云南農業,2020(7):23-24.
[10] 張淑華,崔麗娜.德州市智慧農業發展現狀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8(17):249-250.
(責任編輯:劉寧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