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銳
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是南陽未來發展的重要戰略目標,也是南陽實現高質量跨越發展的重要歷史機遇。我們既要改革做法,也要改進想法,既要眼光向外,也要刀刃向內,既要對標向上,也要對口向下,既要完善硬件,也要提升軟件,以不斷優化的營商環境,助力南陽更好更快推進副中心城市的建設。
2021年10月,河南省第十一次黨代會明確提出“支持南陽建設副中心城市”,這一發展定位,對于南陽未來高質量跨越式發展,帶來了千載難逢的歷史性機遇。我們必須緊緊抓住“十四五”關鍵時期,以營商環境的不斷優化,助力南陽更好更快地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
一、建設副中心城市是實現南陽崛起的歷史機遇
在“兩個一百年”的歷史交匯點上,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南陽的開局之年,建設“副中心城市”的宏偉目標,成為南陽實現高質量跨越發展,努力趕上時代,突破局限加速超越,完成歷史性崛起的重大機遇。
(一)建設副中心城市是實現南陽現代化進程的“接力棒”
自2017年以來,南陽市從省委十屆四次全會部署建設“豫鄂陜交界地區區域性中心城市”到省委十屆七次全會規劃建設河南省“大城市”,從市委六屆十二次會議提出建設“新興區域經濟中心”再到省委十一次黨代會確定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省委市委為南陽制定的這一個個不斷升級的目標,既見證著“十三五”時期南陽穩步走來的發展成果,又昭示著“十四五”時期南陽邁步提升的發展未來。未來五年南陽發展的“6333”目標已經確定,即:經濟總量突破6000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達到300億元,中心城區建成區面積力爭達到300平方公里,人口達到300萬,人均主要指標接近或達到全省平均水平,經濟實力力爭進入全國地市級城市50強。
搶下“接力棒”,跑出加速度,南陽建設副中心城市既是事關全省發展的重大戰略部署,也是實現“兩個確保”重要目標、優化省域發展格局、完善中原城市體系、加快南陽發展步伐的重要舉措。
(二)建設副中心城市是提升南陽地位形象的“金招牌”
所謂省域副中心城市,通常是指在一省范圍內,綜合實力較周邊城市強大,經濟輻射力超出了自身管轄的行政區范圍,擁有獨特的優勢資源或產業,且距離中心城市有一定距離,能夠帶動周邊區域良好發展的大城市。從經濟實力看,2022年,南陽經濟總量為4555億元,僅次于鄭州和洛陽,繼續穩居全省第三。從行政區劃看,南陽市總面積2.66萬平方公里,下轄2個區、11個縣市、4個開發區,常住人口約971萬,是全省面積第一大市和人口第二大市。從區位優勢來看,南陽地處河南省的西南部,位于鄭州、武漢、西安三大都市圈合圍300公里的中心地帶,具有承東啟西、連南貫北的地位,并輻射整個豫南,可與信陽、駐馬店協作互動。可以說,以對綜合實力、發展潛力、以及輻射力、影響力的高度認可為前提,“副中心城市”這塊沉甸甸的金字招牌,南陽可謂是當之無愧。
(三)建設副中心城市是提升南陽影響力、輻射力的“聚寶盆”
副中心城市的發展定位,意味著南陽未來會有更好的政策機遇、更強的競爭優勢、更多的產業匯聚和更廣的發展空間。任何一個城市的發展都離不開政策的支持。政策才是城市發展所需的各種資源中最為緊缺的部分。建設副中心城市不僅是南陽的大機遇,更是全省的試驗田;不僅是經濟發展的高地,更是制度創新的高地。
同時,南陽在吸引產業項目和招商引資等方面也將更具競爭優勢,而產業做強的同時,也必將為人才提供更大更多的發展機遇和空間。人才資源的不斷凝聚,又可為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動力。因此,“副中心城市”必將成為南陽獲得更多優惠政策待遇、產業發展機遇和人才吸引匯集的“聚寶盆”,大大提升南陽作為中心城區的經濟首位度和對周邊縣域及城市的影響力和輻射力。
(四)建設副中心城市是助力南陽高質量發展的“推進器”
近些年來,由于各種原因,南陽的發展逐步落后,經濟總量增長緩慢,資源受“虹吸”效應較為明顯,與周邊城市相比,總體呈現出“標兵越來越遠,追兵越來越近”的格局,競爭壓力日益凸顯。通過建設副中心城市,實現南陽各領域全面快速發展,同樣未來可期。加快推進南陽副中心城市建設的六條路徑,即:要堅持規劃先行、規劃引領;要著力做強產業、做強企業;要建強交通樞紐、新型基建;要緊抓第一動力、第一資源;要保障水質安全、工程安全;要加強組織領導、市域治理。這幾方面來看,建設副中心城市必將成為推動南陽實現高質量全面系統跨越發展的重要力量。
二、營商環境為副中心城市建設提供重要支撐
營商環境是一個城市最核心的競爭力,是城市治理水平和治理效能的綜合體現。打造全國一流的營商環境,對于南陽建設副中心城市必將起到十分重要的支撐作用。
(一)以更好的營商環境鍛造產業發展集聚力
建設副中心城市,必須要有強大的產業為基礎。南陽與先進地區的差距,主要差在工業、弱在企業。要推動南陽產業高速發展,加快實現“強鏈”“延鏈”“補鏈”目標的關鍵,根本在于優化營商環境。在項目謀劃上,要做好項目前期規劃、科學布局;在招商方法方面,要充分發揚“六皮”招商精神;同時,嚴格落實“13710”工作制度,實行重點項目推進跟蹤,嚴格落實“周例會、月簽約、季集中開工、半年觀摩、年終考評”工作制度等。
這一項項改革舉措,正是推動南陽產業加快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提高產業集聚力、帶動力、輻射力,努力打造全省、全國乃至全球具有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的根本途徑。
(二)以更好的營商環境營造人才創業吸引力
城市的發展,歸根到底是人的發展;發展的成果,歸根到底也是為了人。因為人既是生產力也是消費力,既是創造力也是創新力,既是發展力也是持續力。因此說,建設副中心城市,依賴于人,有人才有一切。更好的營商環境,正是吸引人才源源不斷流入的根本舉措。
要正視南陽區位發展程度相對落后的現實,以更優的用人環境,開辟更多的用人用智渠道,逐漸形成擴散效應。繼續升級實施“諸葛英才計劃”,不斷拓寬獲得和使用人才的方式。良好的營商環境具有“連鎖反應”,能發揮出“一花引來百花香”的效果。在高端人才上,核心是引、育、用共同發力,還可以通過租、借、購等形式,在發達地區設立研發中心、借力科研院所以及通過并購擁有研發實力的企業等多種方式,實現不拘一格用人格局。
(三)以更好的營商環境打造交通體系輻射力
建設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是省委、省政府對南陽新的賦能定位。“十四五”時期南陽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要走在全省前列,實現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建設取得重大突破,形成與副中心城市相適應的基礎設施支撐體系。這是南陽把握發展大趨勢、服務國家大戰略的重要舉措,也是提高經濟影響力輻射力的根本保障。
因此,必須搶抓機遇,不斷構建南陽現代化的立體交通網絡,加快完善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新型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推動大數據與綜合交通運輸深度融合,暢通經濟要素流動通道,以交通樞紐地位的提升帶動營商環境的提升,為南陽發展提供新平臺、新支撐。
(四)以更好的營商環境塑造城市品質親和力。
加快實施城市更新提質行動,重塑城市空間,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增強城市吸引力、承載力、凝聚力、競爭力,塑造更有親和力的城市形象和城市品位,這既是提升城市營商環境根本要求,也是打造南陽副中心城市的根本任務。
借力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南陽城市環境、面貌不斷改善,但基礎設施欠賬多、功能不完善、特色亮點不突出的問題仍然存在。要堅持“精筑城、強功能、興產業、廣聚人”的要求,攜河發展,高品位扮靚白河,高標準發展沿河經濟,打造白河生態經濟帶,讓“一河兩岸”成為南陽的“外灘”“陸家嘴”和“網紅打卡地”。在南陽新城區,隨著月季大觀園、白河濕地公園、福海等綠地水系項目相繼建成或加快推進,一個“向水而居”“推窗見綠”的新城區,彰顯了城市的靈動和氣質。以此,打造南陽宜居宜業宜游宜樂的現代化城市新形象。
三、不斷優化營商環境助推南陽副中心城市建設的對策建議
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是一項全方位工程,需要全市上下各個領域、各個環節、各個部門系統集成、全域推進、整體發力、久久為功。
(一)優化營商環境,既要改革做法,也要改進想法
改變保守陳舊的思想觀念,來一場“頭腦風暴”和觀念革命,是南陽建設河南省副中心城市、實現高質量跨越發展必須首先進行的課題。與發達地區相比,南陽干部最大的差距是思想觀念的差距,最大的短板是能力作風的短板。要堅決打破“小富即安、小進即滿”的盆地意識,自覺摒棄“妄自尊大、妄自菲薄”的錯誤心態,主動跳出得過且過的安逸陷阱,推動形成“政治堅定、紀律嚴明、善謀發展、勇爭一流、行動迅速、大抓落實、廉政為民”的濃厚氛圍。在解放思想、更新觀念上求突破。強化拼爭意識,克服“躺平”思想,逢一必爭、逢冠必奪,做到工作落后無地自容、不是一流寢食難安,用今天的“拼搏力度”換取明天的“發展高度”,用政務服務改革的力度換取企業群眾的滿意度。
(二)優化營商環境,既要視野向外,也要刀刃向內
優化營商環境,首先是一場視野向外的改變。必須走出南陽,通過與先進地區對比,才能真正認識到自身的落后與不足。開放是解鎖河南省副中心城市建設的關鍵密碼。通過開展赴先進地區考察學習,跳出南陽看南陽、跳出河南看南陽,打開大門搞建設,以達到對標先進、開闊視野、增長見識、認清差距的目的。
同時,優化營商環境也是一場刀刃向內的改革。各級政府部門和領導干部,既要低頭看自身不足,更要抬頭看企業所盼,既要考慮“我能為企業做什么”,更要考慮“企業需要我做什么”。同時,還要沖破各自為政的利益藩籬,把眼光放得更高,多算全市的大賬而不是地方的小賬,算經濟的總賬而不是部門的分賬,算發展的遠賬而不是眼前的近賬,以放出活水才能養好魚的胸懷,不斷放開審批的閘門,降低市場的門檻,盡一切可能減少市場主體的運營成本。
(三)優化營商環境,既要對標向上,也要對口向下
優化營商環境,首先要按照打造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營商環境的要求,根據全國營商環境評比的指標體系和評分標準,針對21項一級指標特別是其中15項具有可比性指標,進行“照方抓藥”的整改與完善。
同時,也要對口向下,瞄準并聯單位、串聯部門、辦事流程、企業反饋等方面,完成自我審視與改進。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各部門協同合作,打破職權壁壘,打通職能界限,實現開辦企業全流程“一件事一日結”。全面推廣“宛快辦”APP,聚焦減環節壓時限,深入推進政務服務“一網、一門、一次”改革,以平臺整合服務、聯通信息、統一標準,努力打造無證明城市。
(四)優化營商環境,既要完善硬件,也要提升軟件
優化營商環境,要不斷提高城市基礎設施的硬件建設和智慧城市的軟件改造,通過交通體系的大改善,助力副中心城市建設的大進步。
引入智能停泊車系統。可借鑒外地先進經驗,提升停車場標準化、規范化、智能化管理水平,取締非法停車場,合理配置公共停車區域位置及容量,規范統一停車場計費標準和收費系統,停車場空位快速導引,引入推廣不停車收費等。提高重點路段、重要地點、景點的交通指示標志的密度和更新效率,在主要干道和重點路段普及運用與全市交通指揮系統聯網的智能電子路標系統,便于對道路交通和停泊車擁堵狀況進行提前預警。
加快數字化城市建設。以數字化方式服務城市公共資源、政策圖譜、企業信息在全市范圍內高效精準匹配對接,實現不見面通辦、無接觸溝通,優化辦事流程,提高審批效率,激活跨區域招商引資,促進鄉村產業振興,為地方城市高質量發展貢獻顯著價值。同時,進一步完善相關政策和法規,加強政企合作,擴大行業合作,優化配置流程,提升環境基礎,利用配置數據,重點解決地方政府營商環境中的痛點、堵點、難點,采取有針對性的數字化服務,推進智慧南陽和數字政府建設,完善政務服務載體,賦能副中心城市建設。
(作者單位:中共南陽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