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玨
活動化學習是指在語文教學中設置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活動的過程中完成教學任務,提高學習積極性。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智慧課堂為活動化學習提供了便利,能夠讓教師通過現代科技手段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進一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在活動中習得知識,提高能力。
游戲對小學生來說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尤其是低年級的小學生。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注重把握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設置游戲活動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教師應該抓住游戲與學習之間的聯系,找到其中的平衡點,讓游戲成為幫助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工具。
比如,在教學統編版一年級上冊第10課《大還是小》時,教師可以利用智慧課堂來引導學生學習新的知識點。在教學活動前,教師可以通過投屏的方式讓學生有大小的概念,如在屏幕上放一大一小的蘋果讓學生來觀察和描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對大小有直觀的感受。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開展游戲活動,加深學生對大小的印象。同時,做游戲還可以快速激發學生的熱情,讓學生在愉快的氛圍中開展學習活動,為后續學習作準備。
新課程改革更加注重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包括學生的思考能力和辯論能力。教師應該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設置討論活動,通過反復的討論來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
比如,在學習統編版六年級上冊第23課《京劇趣談》時,課前,教師可以通過微信群收集學生對京劇的認識和看法,也可以列舉自己喜歡的劇目。課上,教師可以播放京劇片段讓學生對京劇有一定的了解,向學生講解京劇的基礎知識。課后,結合學生對基本知識的掌握情況,教師可以設置討論活動,通過互動平臺來舉行。首先,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分組,學生以小組的方式討論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在討論的過程中,教師要通過互動平臺進行巡察,看哪組的學生討論積極性高,對積極性不高的小組進行指導,激發學生討論的積極性。在討論結束后,教師要求每個小組對討論結果進行記錄,然后在課堂上進行展示。
小學生對世界充滿了好奇心,對事物有著探索欲望同時也有著強烈的表演欲望,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通過表演活動來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知識,提升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功能。教師可以將學生的表演欲望轉化為學習的動力,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尋找自主表達的機會,提升理解能力。教師在教學中可以緊抓學生對表演的欲望來設置一些與課文內容相關的角色,讓學生進行角色表演活動,將課文的內容轉化為生動的表演,在智慧課堂的輔助下,營造活躍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展示自我魅力。
比如,在教學統編版六年級上冊第6課《狼牙山五壯士》時,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學情,指導學生開展角色表演活動。對于小學生而言,英雄的故事總是格外有吸引力,尤其是對男生而言,扮演士兵和英雄是他們的夢想,教師可以緊緊把握這一心理來引導男生進行角色扮演活動,以舞臺劇的形式進行表演。首先,教師可以指導學生組成舞臺劇表演小組,讓學生自主選擇演員、設計臺詞。教師可以播放一些視頻,讓學生了解故事情節,確定每個角色的扮演者。其次,教師可以租賃一批道具,提升學生的表演體驗感,幫助學生更好地將角色扮演好。在學生表演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視頻的方式記錄下來。通過表演活動,學生能夠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的內涵,進一步提高思考能力。
教師組織學生開展專題實踐活動能夠將學習中類似的專題統一,讓學生在專題的學習中形成歸納總結的習慣,有利于學生在未來學習中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繪制思維導圖的形式來完成專題活動的設置。在選擇專題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生活來選擇,有利于學生進一步將知識與生活相結合,更好地掌握相關知識。
比如,在教學統編版二年級下冊第2課《傳統節日》時,我們可以這樣提問:我國的傳統節日有哪些?在傳統節日中會有什么特色的慶祝活動?我們當地的特色活動有哪些?古代的慶祝活動和我們現代的慶祝活動有什么不同?教師精心設置這些問題,讓學生進行討論和回答。教師也可以在節日前后舉辦一些慶祝活動,通過這些實踐活動來加深學生對傳統節日的認知。此外,教師還可以將一些講解傳統節日的視頻導入智慧平臺,讓學生在課后自由學習,反復觀看,通過不同的學習方式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實踐證明,教師通過專題教學活動不僅可以營造輕松的學習氛圍,還可以讓學生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自由表達自己的看法,提升語言表達能力。同時,在專題探究中,學生還能夠培養聆聽別人觀點的習慣。
總之,活動化學習方式在當前小學語文教學中是一項重要的改革活動,通過活動的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將文字轉化為活動,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在教師和學生的交流互動中,提高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