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松蘭
所謂“幼小銜接”是指學生從幼兒園向小學階段過渡的特殊時期,這種過渡將影響學生整個基礎階段的學習質量。新課標提出“注意幼小銜接,減緩坡度,降低難度,增強學習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從路徑與策略層面指出了“幼小銜接”如何突破現實中的難點問題。教師要以學生發展為中心,認真梳理“幼小銜接”存在的復雜化、單一化等問題,采取有效策略幫助學生順利完成學習過渡。
在教學中,“幼小銜接”的問題是客觀存在的,教師要解決這方面的問題,就要弄清楚問題到底出在哪兒,這就需要對現實教學中“幼小銜接”的難點進行認真梳理。
一是從課程設置層面梳理。幼兒園和小學相比,學生學習的課程有顯著的區別。這種區別在于幼兒園遵照“教養并重”的原則,設置“五大領域”的課程,突出啟蒙性和綜合性的特點。以語言學習為例,它滲透在各個領域的教學活動中,幼兒在語言表達上有進步、有發展就是教學追求的目標。所以“五大領域”的課程落實都不是以幼兒學會了多少為標準,而是重在考察幼兒“養成教育”取得的成效。在小學階段,課程設置以新課標為準,遵循的原則是“以教為主”,小學階段已經設置了語文、數學等課程,還有綜合類課程,如科學、藝術等。以語文學科為例,新課標強調“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說明語文教學在課堂實踐中通常重于教育,即使是第一學段的語文教學強調不考試,但評價學生學習效果的紙筆測試仍然是有效的方法。正是這種課程設置上的復雜化,導致學生一時難以適應,學生在課堂上感到茫然。
二是從教學目標層面梳理。教學目標作為課堂教學的指揮棒和教師教學的依據,在幼兒階段和小學階段的區別同樣明顯。在幼兒階段,課程設置的綜合性決定了教學目標通常比較籠統,以“語言領域”的目標為例,主要體現在“認真聽并能聽懂常用語言”“愿意講話并能清楚地表達”“具有文明的語言習慣”等。在小學階段,從學段要求看,以識字學習目標為例,新課標提出的要求是“認識常用漢字1600個左右,其中800個左右會寫”。正是教學目標上的這種差異化,需要教師引導學生重視語文學習從淺層向深層的過渡。
三是從課堂形態層面梳理。課堂形態主要指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形式。幼兒園教學的突出特點是寓教于樂,教師經常采用兒歌、游戲、表演等活動形式,讓幼兒在玩中學,在學中玩,課堂氣氛非常活躍。在小學課堂上,學生在日常的識字、寫字、朗讀等學習活動中,該靜下來認真學習的時候就不能隨便玩鬧或做小動作,否則就會影響學習。不難看出,從幼兒園到小學,在課堂形態上有趨靜的態勢,這種變化就需要教師善于引導,讓學生逐漸接受并逐漸適應。
針對“幼小銜接”方面的難點,教師要采取合適的教學策略,確保學生能夠順利地進入小學階段的語文學習。
一是豐富對接課程的設置。從課程設置看,幼兒園在“五大領域”中設置的語言主要指向培養幼兒聽與說的良好習慣,小學階段的語文是各學科學習的基礎,又有其他學科無法代替的專業知識。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在幼兒園的學習習慣與特點,找準學生進入小學學習語文的起點,將學生引入語文學習的最近發展區。這種最近發展區集中體現在統編教材中的《我上學了》,還有其他的對接課程。教師在學生從幼兒園升入小學的開始階段,不是急于教學生識字、學拼音,把入學準備課當成可有可無的擺設,而要認真設計“幼小銜接”課,豐富學習形式。教師要以《我上學了》為抓手,消除學生的陌生感,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具體地說,教師可以讓學生結合教材中的《我是中國人》《我是小學生》,從認識新校園開始,依次認識新伙伴、新課程,進而完成自我的重新認識——“我是小學生”;接下來,教師可以對學生開展規則意識教育,包括文明禮儀、規矩習慣等,讓學生明確在小學校園里同在幼兒園中的聯系與區別。值得注意的是“幼小銜接”課程的開展最好與真實的學校活動結合在一起進行,每次重點解決一個方面的問題,多以直觀示范的形式呈現,避免以知識教育的形式呈現,這樣學生才能學得快,適應得快。
二是重視學習興趣的激發。從幼兒園進入小學,改變最大的是課堂上知識學習方面的要求。在幼兒園,學生聽故事大致能記一些再說出來就行;上一年級后,學生開始學習漢字,要準確把握漢字的形音義。很顯然,學生對這種知識上精細化的學習,覺得比較枯燥,難以適應。對此,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特點,想方設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幼小銜接”階段迅速適應精細化學習目標的要求。
三是創設適宜的學習情境。學生在幼兒園以玩游戲、聽故事為主。語文作為“幼小銜接”的課程,教師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不妨適當借助游戲、故事來創設學習情境,讓學生在熟悉的環境學習語文。以一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識字教學為例,教材安排學習的多是獨體字、象形字,教師在教學具體的漢字時,可以將這些漢字通過學生熟悉的游戲來呈現,如“猜猜我是誰”,通過猜謎語的形式,讓學生根據事物特征猜出謎底,再用課件呈現該漢字從甲骨文逐漸演變成現在的樣子,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學生通過猜一猜進入漢字學習情境中,再借助看一看、想一想、讀一讀、說一說等形式,逐漸認識這些漢字。
總之,在教學中,針對“幼小銜接”的難點,教師需要結合學生的學情,將“入學教育”內容進行優化組合,引導學生整合多方面的資源,有效突破“幼小銜接”教學的難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