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昌
從北京安定門往南不遠,有一條很古老的國子監街。四座完整的過街牌樓,金碧輝煌,至今還聳立在這條不算太寬的街上,遠遠的,就能看見牌樓上的斗大藍底金字。
東西口的兩個牌樓上寫著“成賢街”。再往里不遠的兩個牌樓上,寫的字則換成了“國子監”。這兩個街心牌樓的中間,當然就是著名的國子監了。
坐北朝南的國子監,在古代的地位大約相當于今天的清華、北大,是元、明、清三代的國家最高學府。校長叫“祭酒”,校長助理叫“司業”,教務長叫“監丞”、總務長叫“典簿”,學生叫“監生”,學員宿舍稱“號”,畢業證叫“監照”。明朝的時候,在南京的國子監稱為南監,北京的國子監又稱北監。一個“監”字,聽起來格外嚴厲和刻板,有點把學生們統統“監”起來的感覺,缺少了“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現代學術氛圍。
進入國子監大門——太學門,即可見到一座氣勢很大的琉璃牌坊,南面的題字是“圜橋教澤”,北面的題字是“學海節觀”,據說都是乾隆的御筆。東西兩廊各有房33間,設監內“六堂”:東為率性、誠心、崇智,西為廣業、正義、修道。國子監的學生平時就在這六堂之中上課。正義、崇智、廣業是初級班,修道、誠心是中級班,率性堂是高級班。六堂往北,東西兩面各有兩個廳:東為典簿、繩愆,西為典籍、博內。繩愆廳是糾正過失、懲戒學生的地方,令人望而生畏。國子監的學規有多么嚴厲?倘若聽聽明太祖的圣旨中訓示太學生的敕諭,或許你的心中就會產生一份惶惑——明太祖在圣旨中說,祭酒“定的學規,恁每當依著行。敢有抗拒不服,撒潑皮,違犯學規的,若祭酒來奏著懲呵,都不饒!全家發向煙瘴地面去,或充軍,或充吏……今后學規嚴緊,若有無籍之徒,敢有似前貼沒頭帖子,誹謗師長的……將那犯人凌遲了,梟令在監前,全家抄沒,人口發往煙瘴地面。欽此!”這段話基本上是白話,并不難懂。對于嚴重違反學規的人,除了體罰,除了凌遲,甚至連全家都要受到連累。這段諄諄“教導”,后來刻成碑文,樹立在國子監里,現在還能見到。這時候的國子監與其說是一所高級學府,不如說更像一所管理制度嚴明的學監。這樣的嚴管之下,培養出來的肯定都是溫馴的綿羊,絕不會是嘯傲河山的猛虎雄獅。這同時也可以解釋為什么國子監的規矩這樣嚴厲,學生們這樣刻苦,而從這國子監里出來的人才,在歷史上卻寥若晨星……而到了長篇諷刺小說《儒林外史》的作者吳敬梓筆下,監生們就更是成了一個個酸辣的笑料了。
國子監的監生,也被稱為太學生。據明史記載:“入國學者,通謂之監生。舉人曰舉監,生員曰貢監,品官子弟曰蔭監,捐貲曰例監……”也就是說,明代監生分為舉監、貢監、蔭監、例監四種。舉監是由翰林院擇優錄取的,貢監是由地方學校保送的,蔭監是有各種加分的官員子弟,例監是指捐獻了錢財的自費生。監生畢業后分配為公務員,可以做知縣(相當于今天的縣長)、縣丞(相當于今天的縣委常委兼公安局長)、訓導(相當于今天的教育局長)等。另外還有一種特殊的用途,是調到朝廷里的專設機構去擔任專業謄抄。明朝的《永樂大典》、清朝的《四庫全書》的底稿,其中許多館閣體的抄本,就是出自國子監監生的手筆。
國子監中心的建筑叫辟雍,是個美麗的、獨特的建筑,被稱為與天安門、天壇祈年殿、故宮角樓齊名的北京四大最美古建。辟雍按照古人的說法:“辟,明;雍,和也。所以明和天下也”,這也就是說,辟雍的本義是“明”與“和”的意思。其實就是在平地上開出一個正圓的池子,當中留出一塊四四方方的陸地,上面蓋起一座四四方方的大殿,上面搭起一個金光燦燦的大頂子——這樣的建筑造型,也有一些具體的象寓意義:“辟者,璧也,象璧圓又以法天,于雍水側,象教化流行也。”也就是說,這圓池方殿寄托著的,是“圓而像天,于陽德之施行,取流無極,使學者進德而不已”的寓意。不過辟雍殿四邊的池子里,其實整年都是干的,只有在夏天大雨之后,各處的雨水一齊匯流到這里面來,才算有了一點濕潤的感覺。可這水是混濁的死水,就像封建時代的教育制度一樣。
沒有源頭活水,怎能有勃勃生機呢?辟雍的圓水池旁,高矗一棵主干呈羅鍋狀的古槐,上部向南傾斜,而且在樹干北側的羅鍋部位還有很像被用利器砍過的痕跡。人們呼其為“羅鍋槐”。可以說,這棵古槐,倒像那被扭曲、被砍斫的一代代士子的靈魂。
出了辟雍,向北走,就看到一個石橋,橋上掛滿了表達心愿的紅牌,寫著:“祝某某考上清華大學”“祝某某考上北京大學”之類的心愿。舉目一望,漢白玉的欄桿幾乎掛滿這樣的紅色小牌,像晾在太陽下的一顆顆祈福的心……這些小紅牌在清風的吹送中,發出嘩啦啦的聲音,訴說著風一樣自由的歡快和奔放。
我們報社過去曾經在雍和宮大街戲樓胡同的柏林寺辦公,離國子監這里很近。我曾有一段時間,幾乎天天從國子監門前走過。那時這里是首都圖書館的館址,對外開放,可以隨便進出。后來又有一段時間,我的孩子在國子監對面的學校讀書,我也有機緣常常到這里走走。雖然那所學校并不是讓家長們津津樂道的重點學校,但我還是常常自豪地說,我的孩子是從國子監中學畢業的。上溯歷史,這是多么漫長的一條古老文脈啊。而今昔對比,在自由自然、尊重個性的環境中接受教育的時代氛圍,又是何其美好啊。
選自《中國文化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