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顥璇
(內蒙古藝術學院 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21 世紀以來,傳統音樂文化受到廣泛關注。學校在音樂教學中提高了對傳統音樂文化的滲透,但在許多方面仍有很大的改進空間。因此,教師應在教學中適當運用傳統音樂,優化教學方法,豐富音樂課程的教學內容,激發學生的興趣,為學生創造更好的學習體驗。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傳統文化的傳承要從青少年抓起,要讓他們從小就遠離糟粕文化的侵蝕,立志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踐行者和傳播者。《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指出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并且在2021 年出臺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提倡學習了解不同民族的民族文化有助于中華傳統文化交流與融合。因此,加強中學音樂教育是傳統音樂文化傳承的有效途徑,也是音樂教育發展的關鍵。
中學老師在傳統音樂文化方面有一定的知識儲備。高校作為中小學教師培養的基地,在課程設置中開設了部分相關傳統音樂文化的課程,這些課程為中小學音樂教師的傳統音樂文化素養打下了基礎。但教學中還有很多的不足之處。第一,部分老師對學生的認知上存在問題,教師片面地認為學生對傳統音樂文化學習的興趣不高,對于傳統音樂文化的學習有些排斥難以接受,認為學生更重視主課的學習。第二,部分老師認為自己對于這方面的知識和技能掌握不夠全面和熟練,不能很好地講述和示范。第三,對于教材的重難點定位不準確。中學的音樂教育不僅注重音樂特征和專業技能,還注重學生音樂素養的培養以及核心價值的引導,中學生的接受能力強,在教學中加深授課內容符合中學生的教學標準。第四,還有一小部分老師認為教材需要有一定的補充,教材編寫得不夠有吸引力。
學生音樂素養參差不齊。21 世紀以來,家長注重學生音樂素質的培養,課外學習民族樂器、民族舞的學生增多,也有部分學生學習西洋樂器,對傳統音樂的認知程度不一,增加了學校音樂的授課程度。
學生對傳統音樂文化接受程度不高。學生從小就接觸電子設備,對于網絡的潮流和新鮮事物比較好奇感興趣。學生追求時尚,對韓流等多元音樂學生樂在其中,而傳統音樂內容多、難度大,學生有些陌生感和畏難情緒,甚至部分學生還有抵觸情緒,這也加大了學校音樂的授課難度。
教材的內容設置上,對于我國傳統民歌種類設置還是比較詳細,比如地方民歌包括最常見的少數民族蒙古族、藏族等,可以使學生感受到不同民族的風格特色,還包括一些勞動號子、小調等,都歸納在一個單元,有利于學生的學習。在教材使用中,也有很多不足之處,其一有些內容設置比較單一不具體。其二,教材內容以及圖片的排版跟不上學生的審美,卡通民族圖片形象不突出,導致學生看不懂也對傳統音樂的學習興味索然。其三部分教師不能充分使用教材。
音樂課堂作為學生學習傳統音樂文化的主要途徑,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對傳統音樂文化知識的掌握十分關鍵。首先,教師在高校所學專業不同,對于傳統音樂文化的掌握情況也有所不同,學習民樂、民族舞的教師對于傳統音樂文化的知識熟悉,學習西洋樂器、美聲專業的教師對于傳統音樂文化的知識還有欠缺。此外,教師學歷不同,對于音樂的理解深度也有很大的不同。因此教師由于所學專業和學歷不同造成素質參差不齊,一些老師在示范比較有特點的地方民歌、山歌不能很好地表達出這些作品的風格特征。與此同時,因為一些老師從小接受藝術訓練,導致基礎文化知識薄弱,在教學準備和授課過程中有一定的局限。
其次,部分教師對于音樂教學的內容定位不精準。現在的音樂課大多都采用PPT 授課的方式,可以給學生更好地展示與教學內容有關的知識。但是,大部分教師在乎的只是學生要學會這首歌曲以及音準問題,多媒體放音樂學生機械跟唱,忽略了學生在課堂的主導性。這樣的教學方式課堂氣氛比較沉悶,缺少師生互動,使許多學生失去學習動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會感到很費勁。這樣的教學模式,使得教師在授課中只注重課本內容表面的學習,沒有深入體會該課程設置中應有的審美價值和情感體驗。
從小學習民樂、民族舞的學生對于傳統音樂文化的學習比較容易,對于學習西洋樂器的學生來說學習傳統音樂文化比較陌生,而傳統音樂也不像流行音樂會推廣自身的優勢,走進大眾的生活中,因此人們對于傳統音樂的關注度低。由于中學學生都處于青春期,學習比較被動,很多學生把音樂課當成“休息課”“敷衍課”。
當前,應試教育還是發展主流,音樂課得不到重視,傳統音樂文化更是無法充分學習。隨著時代的發展,西方音樂的推廣比傳統音樂的推廣做得好,學生們更愿意學習西洋樂器。此外,流行音樂的娛樂性被無限放大,它的教育功能被忽視,有些音樂起到一定的減壓作用,但是大部分流行音樂的歌詞內容都與情愛有關,起不到任何積極作用,只有少部分歌詞積極向上。上述因素使得學生對傳統音樂的學習有排斥和抵觸心理。
受傳統培養教育的影響,傳統課程的設置音樂課時少,與音樂有關的活動在中學開設的也比較少。中學生正處于心理發育的黃金時期,思維活躍,巧妙運用當下網絡所流行的元素與傳統音樂文化相結合等課程設置還有待提高。
學校傳統音樂教學設備不足。我國民族樂器種類繁多,每一種樂器都有自己獨特的演奏風格和流派。環境建設不足,學生就不能很好地體驗傳統音樂課程。學生對民族樂器的應用也會太少,只能片面地從網上了解,不能透徹掌握。因此,校園音樂文化的環境營造對傳統音樂教育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中學傳統的課程中有少部分教師對教材的使用情況不充分,一些師生對教材的編寫不是很滿意。根據當地特色校本研發資源較少,部分校本在研發過程不合理。再者,校本研發需要教研室的老師們一起研究編寫,對于當地民族文化的考察研究編寫耗費時間長,研發審核難度大。因此,校本研發的資料較少。
教師具備專業的技能是中學音樂教育的必要條件,中學音樂課堂以欣賞課為主,教師在演唱、彈奏等方面做出好的示范可以提升學生的感受體驗。提升教師的技能和教學能力可通過以下手段:
第一,鼓勵教師積極參加專業技能比賽。教師在比賽前期的準備過程中專業技能得到提升,在作品處理時重新學習了解作品后,有了更深的感悟,增加了教師的音樂素養。同時,在比賽過程中豐富了教師們的舞臺表演經驗并且促進學習交流。教師技能的提升還可以通過聽音樂會、觀摩大師課等方式借鑒學習。
第二,鼓勵教師積極參加各類民族文化講座,開展講課比賽。教師參加有關傳統音樂文化的講座、課題或者開展傳統音樂作品的講課比賽等,在開展的過程中,相互學習交流自己對于相關民族文化的認識和理解。借助活動的開展不僅提升了教師的教學氛圍,而且使學生受益。
第三,合理提升教師綜合素質。教師所學專業不同,對傳統音樂文化相關技能和知識儲備也不同,例如聲樂專業的教師不了解樂器和舞蹈方面的相關知識和技能,根據課程的需要,教師要適當補充自身不足之處。教師可以合理使用多媒體,給學生播放一些帶有民族樂器作為伴奏的民族舞視頻,不僅可以了解到民族樂器還可以了解到本民族舞的一些特征。
首先,教師要通過音樂教育培養學生的民族審美,達到美育思政的目的。教師可以通過學生分組搜集整理其創作背景,最后總結引入核心價值觀。
其次,教師要創新教學手段,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將學生引導到課堂教學中。學生對流行樂的興趣很大,可以通過流行音樂引入傳統音樂文化。例如周深的《光亮》,歌曲中運用了中國傳統戲腔元素,弘揚了中國傳統唱法,歌詞意義積極向上。在教學過程中,此類歌曲的引入,讓學生們更容易接受、理解傳統音樂文化,深刻體會到傳統音樂文化的魅力和與時俱進。同時,舉一反三,通過戲腔了解其他地方戲種。
除此之外,通過引用流行樂、明星網紅等當代膾炙可熱的話題進行討論,引導學生朝著積極、正能量的方向去選擇音樂和網絡內容。教師可以通過這些人的代表作、成名作將學生的興趣引入到傳統音樂文化的教學上。比如綜藝《閃亮的樂隊》里周潔瓊將傳統藝術與流行樂相結合,將琵琶彈奏出吉他的音效。網絡現在傳播的歌曲有很多正能量的,也有很多不值得借鑒觀看的,再如小潘潘演唱的黃梅戲《女駙馬》,遭央視批評,對傳統曲藝的改編脫離了經典作品原本所要表達的內容,是對國粹的不尊重。創新教學手段可以使學生學習的熱情增加,有利于傳統音樂文化的教學而且還促進了學生學習的創造性。
學校可以自行設定課后活動時間,既培養了有音樂天賦的學生和對音樂感興趣的學生,滿足了部分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又豐富了校園活動,起到了一定的減壓作用。通過課后活動,可以為學校的合唱團、管樂隊等做人才儲備。合理規劃時間,還可以邀請家長來參加各個樂團的訓練,使家長感受到“雙減”政策下的教育變化。多開展與民族元素相關的活動月、藝術節,組織學生多參加相關表演。學校建設民族文化環境需要加入各種民族樂器,可以成立民族樂團。結合當地的民族文化開展一系列講座,加強學校的傳統音樂社團建設,可以多種組合,比如民族樂隊、民族合唱團。在平時排練的過程中,不僅可以學到相關理論知識,也學習到了演奏技巧,培養了舞臺表演素養。
除了使用國家統編教材外,學校還可以納入當地特色音樂文化內容,開設一些有當地民族特色的校本課程,將學校原有的資源更好地發揮出來。首先可以通過當地的博物館、圖書館了解到當地的民族文化,利用遺留保存下來的相關資料和影視資料,將其整理成一系列的手冊或報紙。其次,可以通過教師分工定期組織傳統音樂講座,日積月累歸納整理形成本校的研發課程。
綜上所述,傳統音樂文化的教育在中學音樂課堂的教育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值得所有從事音樂教育行業的人員關注。音樂是文化發展、進步和傳承的重要載體。因此,當前的傳統音樂文化教育直接影響下一代對傳統音樂文化的觀念和態度。將傳統音樂文化融入中學音樂課堂,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有效培養學生良好的愛國情感素養和科學音樂素養,引導他們逐步形成科學、正確、健康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