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興悅
有人說,缺少德育教育,跟孩子缺愛一樣可悲。貝多芬曾經說過,把“德性”教給孩子,使人幸福的是“德性”,而非金錢。
當孩子成為數字原住民,互聯網中的道德教育就變得尤為緊迫。
當下社會,網絡已成為孩子成長過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和互聯網使用相伴相生的各類問題也愈加凸顯。比如,隨著在線教育的迅速普及,學生依靠技術作弊、入侵課堂,做鍵盤俠,下載盜版資源,等等。如此種種,父母該怎樣做好互聯網中的道德教育呢?
父母應緊跟時代、更新觀念,主動提高互聯網使用能力。在關心孩子現實生活的同時,父母要試著走進他的虛擬世界,增進了解,良好的親子關系永遠是開展教育的前提。
新一代的孩子是成長于互聯網中的數字原住民,線上交流已成為他們與人溝通的重要方式。2022年11月,《青少年藍皮書:中國未成年人互聯網運用報告(2022)》發布。報告顯示,未成年人近半年內的上網率高達99.9%。
如果父母發現孩子在面對面交流中難以敞開心扉,不妨嘗試以文字、表情包等形式,在微信、QQ等社交平臺上與他(她)對話。溝通方式的轉換或許能夠減輕孩子的壓力,使得那些羞于啟齒的心里話借由網絡表達出來。
另外,孩子往往走在互聯網沖浪的第一線,普遍具備高于父母的網絡使用能力。父母可以通過向孩子請教網絡流行語、軟件使用方法等拉近與孩子的距離,激發孩子的分享欲。父母只有真正了解孩子在想什么,才能更好地引導孩子。

父母可以與孩子討論互聯網相關的社會事件,探討其中的道德問題。舉個例子,2022年11月,河南省新鄭市第三中學一名歷史老師在網課后意外離世,“網課爆破”現象進入大眾視野。當時,部分人員組織起來,有計劃地對在線課堂進行擾亂,輕則播放音樂打斷講課,重則用污言穢語辱罵老師,造成極為惡劣的影響。父母可以就類似的事件與孩子展開討論,問問他的看法,同時引導孩子意識到,“網課爆破”是一種不道德的行為。
父母還可以和孩子一起分辨新聞信息的真假,分析事件中各方的行為、動機與后果。在共同學習中深入思考,提高批判性素養,實施家庭德育。需要注意的是,父母要把握好討論的氛圍,不要把“探討”變成“說教”。訣竅在于多讓孩子發表看法,多肯定孩子的想法。在需要糾正、引導的時候,父母也應該采取先肯定后否定的方式,首先肯定可取之處,再提出可能存在的問題。
有的父母在對孩子進行道德教育時,經常會感到沒有抓手,只能空談大道理。孩子不僅難以接受,還可能會被激起叛逆心理,產生負面效果。不妨以影視作品或其他富有價值的文學作品、短視頻、話劇、音樂劇等為抓手,讓德育變得不再生硬。
如果父母沉迷網絡、不加分辨地傳播謠言、觀看盜版視頻等,孩子又如何能形成對互聯網中道德問題的正確認識呢?律人先律己,父母要有意識地培養自己的網絡素養,與孩子共同學習、共同成長。
(摘自《婚姻與家庭·性情讀本》)(責任編輯 史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