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中的文學性是一個既古老又新穎的話題。從電影誕生之初,就有人試圖探索電影與文學之間的關系,比較二者的異同,分析二者的互動與轉化。然而,隨著影視技術的發展和影視市場的繁榮,影視中的文學性似乎逐漸被忽視或淡化,人們將更多的關注放在了商業價值、娛樂效果、社會影響等方面。在這樣的背景下,上海戲劇學院嚴前海教授撰寫了《影視文學批評學》一書,試圖重新審視和思考影視中的文學性問題,為影視批評提供了新的理論框架和方法。
本書共分為八章,分別以敘事批評、身體批評、權力批評、城市批評、接受批評、女性批評、神話批評和跨文本批評為線索,全方位地展現了全球與中國影視傳播現象,并進行了深度解讀。作者在書中指出:中國目前影視市場的繁榮,無法掩蓋作品內涵及形式上失重的事實,不論是敘事手法還是精神生產,尚未有世界性影響力的一系列作品出現,這與其文學性缺失密不可分。因此,作者認為,“在這個具有挑戰性的歷史階段,影視文學批評將是中國影視內涵繁榮與表現繁榮、形態繁榮與類型繁榮形成過程中不可或缺的認知性能量”。
作為國內首部關于“影視文學批評”的學術性著作,本書提出了“影視文學”的概念,不僅突出了影視作品與其他藝術形式的區別和特點,也強調了影視作品與文學作品之間的聯系和互動。本書建立了一個系統而全面的理論框架——“影視文學批評”,不僅涵蓋了影視作品的各個方面,也融合了多種批評理論和批評方法,為影視批評提供了新的視角和有效工具。作者以大量的影視作品和文學作品為例,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深入地探討了影視中的文學性問題,展示了影視作品的多樣性和復雜性,也揭示了影視作品的內涵和價值。
縱觀全書,其對于影視中的文學性探析主要體現出以下三個特點:
一是跨學科的視野。作者在書中不僅借鑒了文學理論、文學批評、文化研究等相關學科的成果,也引入了身體學、神話學、城市學等新興學科的觀點,使得影視中的文學性問題得到了更廣泛而深刻的闡釋。
二是跨文化的比較。作者在書中不僅關注了中國影視和文學作品,也涉及了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影視和文學作品,使得影視中的文學性問題得到了更豐富而多元的呈現,為影視文學批評學的發展提供了多元視角。
三是跨時代的反思。作者在書中不僅回顧了影視史上的經典作品和文學作品,也關注了當代影視市場上的熱門作品和文學作品,使得影視中的文學性問題得到了更現實而前瞻的思考。例如,在“敘事批評”一章中,作者分析了《羅生門》等經典電影與《指環王》《哈利·波特》《阿凡達》等當代電影在敘事結構、時間聚焦、節奏控制等方面的區別,探討了影視作品如何通過敘事來構建邏輯、真實和奧秘。
綜上所述,本書不僅為影視批評,也為文學批評提供了全新的理論視角和研究方法,既可以幫助影視創作者更好地運用和發揮文學性元素,也為文學愛好者和研究者提供了更廣闊的視野。
(中國藝術研究院安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