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青,梁曉涵,王 丹,符金玉,伍立鋒*
(1.海南省食品檢驗檢測中心,海南海口 570314;2.國家市場監管重點實驗室(熱帶果蔬質量與安全),海南海口 570314)
百香果又名西番蓮(Passiflora edulisSims),是一種生長于熱帶地區的常綠藤本植物,其原產地為北美洲的安的列斯群島,在我國主要種植在兩廣、福建、海南、云南等地[1]。近些年由于飲料市場的大量使用,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食用百香果。百香果也因其特殊的香氣和酸甜適中的口感贏得了越來越多消費者的喜歡。百香果根據其果皮顏色可分為紫色百香果和黃金百香果。這兩種百香果中都含有豐富的生物活性成分,主要包括黃酮類如芹菜素、槲皮素等;酚類如兒茶素、沒食子酸、柚皮素等;生物堿類如哈爾醇、駱駝蓬靈、駱駝蓬堿等;花青素有矢車菊素、錦葵素等;苯丙素類化合物如丁香脂素-4-O-β-D-吡喃葡萄糖苷、鵝掌楸苷、長花馬先蒿苷B、淫羊藿苷E5、丁香苷、松柏苷、芐基蕓香糖苷和苯乙基蕓香糖苷等[2-5]。
百香果含有豐富的營養成分,主要包括可溶性固形物、維生素、微量元素、有機酸和16種游離氨基酸[6]。目前根據百香果的自身特點、營養成分、活性物質和生理功能,研究嘗試將百香果應用在食品、生物技術、生物醫藥和生態環保領域。百香果除了直接食用外,還被制成果茶、復合果汁、發酵果汁、果醋和果酒等[7]。果肉則被開發成果醬、果脯和果膠,種子被用于制備百香果籽油和纖維素等[8-9]。近年來,隨著百香果普及性越來越高,百香果種植得到了迅速發展,貴州種植面積超過1.07 萬hm2[10],廣西種植面積超過2 萬hm2[11],海南百香果種植面積約為1 333.33 hm2[12]。隨著百香果種植面積的大量增加,病害問題日趨嚴重,目前我國百香果主要病害有莖基腐病、炭疽病、果腐病等[13]。現階段為了防治病蟲害的發生,一般采用噴灑或根部給藥的方式進行藥物防治。目前關于百香果果肉中農藥殘留的研究較少,本研究在海南地區超市、農貿市場等地抽取百香果樣品,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譜-串聯質譜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ic,HPLC-MS/MS)對11 批海南地區生產的百香果果肉進行31 項農藥的檢測,旨在明確海南地區百香果果肉的農藥殘留污染與膳食攝入風險情況,為其安全生產和農藥的規范合理使用提供理論支持。
從昌江、陵水、三亞、海口等地采購百香果樣品11 份,每份樣品重約3 kg。將采集的單個樣品用四分法取樣,取出其果肉充分混勻后放入勻漿機混合均勻,勻漿后的樣品置于待測樣品瓶,標記編號后于-20 ℃保存。每個樣品處理后都要清洗制樣工具,防止交叉污染。
31 種農藥標準品(1 000 μg·mL-1)如表1 所示,均購自農業農村部環境保護科研監測所;乙腈、甲醇,美國賽默飛;甲酸,德國默克公司;QuEChERS 提取鹽包,北京科德諾思技術有限公司。

表1 檢測的31 種農藥
TQ-S 超高效液相色譜-串聯質譜聯用儀,美國Waters 公司;H1850 離心機,中國湘儀;攪拌機,荷蘭PHLIPS 公司;超純水機,德國默克-密理博公司。
1.3.1 前處理和檢測方法
參照《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植物源性食品中331種農藥及其代謝物殘留量的測定 液相色譜-質譜聯用法》(GB 23200.121—2021)前處理步驟,稱取10 g 樣品于50 mL 塑料離心管中,加人10 mL 乙腈及1 顆陶瓷均質子,劇烈振蕩1 min,加入QuEChERS提取鹽包,劇烈振蕩1 min 后4 200 r·min-1離心5 min,吸取上清液過微孔濾膜于進樣瓶中,上液相色譜質譜檢測。
1.3.2 色譜條件
色譜柱:Waters ACQUITY UPLC BEH C18(2.1 mm×100 mm,1.7 μm); 柱溫:40 ℃; 進樣體積:2 μL;流速:0.3 mL·min-1;流動相:A 為甲酸銨-甲酸水,B 為甲酸甲醇;電噴霧離子源;正負離子同時掃描。
1.3.3 風險評估
針對本次采集樣品的農藥殘留檢測結果,依據GB 2763—2021 中規定的農藥最大殘留量(Maximum Residue Limit,MRL)判定農藥殘留超標情況。以食品安全指數(Index of Food Safety,IFS)評價農藥攝入的安全風險,如IFS≥1,表示存在安全風險;IFS≤1 表示風險可接受[14],計算公式如下。
式中:EDIC為農藥實際攝入量估算值;Ri為農藥的殘留平均值,mg·kg-1;Fi為每人每日攝入量,kg;Ei為可食用部分因子,以0.4 計[15];Pi為處理加工因子,以1.0計;SIC為農藥安全攝入量,以ADI值計;bw為人的平均體重,以60 kg 計;f為安全攝入量的校正因子,以1.0 計。因國際膳食消費數據中國區暫無百香果的消費數據所以采用中國區漿果和其他小型水果類平均消費0.65 g·(kg bw·d)-1進行計算。
在本次抽檢的11 批百香果樣品中共檢出8 種農藥,包括噻蟲胺、吡蟲啉、噻蟲嗪、唑蟲酰胺、霜霉威、多菌靈、吡唑醚菌酯和烯酰嗎啉,其中殺蟲劑3 種、殺菌劑4 種、殺蟲殺螨劑1 種。霜霉威、多菌靈、噻蟲胺和噻蟲嗪都是具有內吸作用的農藥,施藥后能迅速被植物吸收,并傳輸到植株的各個部位;吡唑醚菌酯是新型廣譜殺蟲劑,也具有從葉片滲透進植物的作用;烯酰嗎啉一般用來防治果樹的霜霉病和晚疫病,但其對水體具有很大的危害,能快速殺死水中魚類等生物。
檢出的8 種農藥的殘留水平如表2 所示,噻蟲嗪、霜霉威和多菌靈的檢出率最高,為100%;噻蟲胺、吡蟲啉、吡唑醚菌酯和烯酰嗎啉檢出率均大于50%。噻蟲胺、吡蟲啉、噻蟲嗪、多菌靈均未超出國家判定標準;唑蟲酰胺、霜霉威、吡唑醚菌酯、烯酰嗎啉沒有判定標準不做判定。由于本次研究的樣本量較少,故果肉的農藥殘留水平不代表海南整體百香果果肉的殘留水平。

表2 果肉中農藥殘留水平
從表3 中可看出,吡蟲啉的每日攝入量最高為0.006 09 mg,IFS值為0.000 68,較其他檢出的農藥高,但總體上看所有檢出農藥的IFS 值均遠小于1,表明百香果的食用安全風險極低。

表3 農藥殘留風險評估結果
通過對百香果果肉中31 種農藥進行檢測,檢出了8 種農藥,農藥的檢出率為25.8%。其中噻蟲胺、噻蟲嗪、吡蟲啉、霜霉威、多菌靈、吡唑醚菌酯和烯酰嗎啉這7 種農藥的檢出率均超過50%,應多加關注,加強安全監管。膳食風險評估結果表明,所有檢出藥物的IFS 值均遠遠小于規定的可接受水平,表示此次百香果檢測樣品不會造成食用安全風險。檢出率較高的霜霉威、吡唑醚菌酯和烯酰嗎啉在百香果中未登記使用,限量標準中也未規定有限值,屬于超范圍用藥,應予以重點關注。特別是烯酰嗎啉對水中有機物、魚類等具有毒副作用,更應加強指導用藥,增進日常監管。
未來可以考慮加強對百香果產業鏈中危害因子的分析檢測和風險評估研究。同時,由于百香果營養價值豐富且百香果制品深受消費者喜愛,可以開展新型保鮮加工技術、提取技術在百香果產品加工中的應用以及百香果新型活性物質的作用機制研究,進一步為百香果的深加工利用提供理論基礎和技術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