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卿
摘要:小學班級管理缺乏愿景規劃且成人化現象較為嚴重。班主任應該基于兒童視角管理班級,制定美好的班級愿景并促使其有效落地。應該分三步走:第一步,深化調查,基于兒童視角慎思愿景;第二步,搭建平臺,基于兒童視角激發愿景;第三步,立足現實,基于兒童視角印證愿景。做細做實這三步,對于學生成長、班級凝聚力的形成與學校德育的內涵式發展,皆有一定的意義和促進作用。
關鍵詞:兒童視角;愿景規劃;深化調查;搭建平臺;印證現實
一個富有生機與活力的班集體一定是有愿景規劃的———心中有愿景,腳下有干勁。美好而長遠的班級愿景規劃對于班級凝聚力的形成、學生的品性純化及學校德育內涵式的改革皆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好的愿景不只是成績方面的提高,而是學習成績、道德品性、集體凝聚力等方面的理想狀態,而這與“雙減”精神一脈相承。“雙減”不是“減”去所有負擔,而是有“減”有“增”,其中“增”的這一部分,一定與學生的全面發展有關系,與班級的和諧、文明與愿景有關系。
踐行富有理想化與建設性的班級愿景需要基于兒童視角,“想兒童心中之所想,急兒童心中之所急”,基于兒童天性與實際,基于童心、童趣和童性,與兒童同心、共情。如果班級愿景都基于“成人視角”,而缺乏“兒童視角”的考量,那么,無論其規劃多么細致、全面,都有可能是得不償失的。
班級愿景規劃必須以學生與班級當下的真實狀態為切入點,基于兒童視角,指向現實需求。當下的班級規劃不乏一些遺憾,如短視化現象、應試化特征、集中化傾向等。鑒于此,學校深化調研力度,基于兒童視角慎思愿景,設計了關于班級和諧與愿景的12道題,包括:你會隨意為班上同學起綽號嗎?你會隨意去告黑狀嗎?教師、班干部有霸權主義現象嗎?班級的民主氣氛如何?你個人的理想職業是什么?你所在的班集體能為你理想的實現提供寬松的條件嗎……以上問卷設計為深入細致地摸排奠定了基礎,也為以下調查結論的提煉提供了依據。
(一)短視化現象
部分班級有發展規劃,但僅針對本月、本學期或本年度———只有眼前,沒有長遠;只有“一次性”,沒有遞進性、連續性與長遠性。一些班級的學期行事歷,表面看,計劃周全、細致、全面;細里看,急功近利,學期與學期、年度與年度之間沒有聯系,缺乏大局觀,前后缺乏關聯性與遞進性,很少有長達三年甚至更長的班級愿景。就學生而言,將來發展為一個什么樣的人,未有清晰而長遠的規劃,僅僅就是本學期要達到什么樣的目標。這樣的短視化現象換來的就是:班級的后勁不大,沒有后續力;學生只看眼前,沒有美好愿景,缺乏長期努力的動力。
(二)應試化特征
觀察部分班級的學期行事歷,不難發現,應試化特征十分明顯:本學期一定要提高幾個學困生的成績,一定要提高本班的考試成績如優良率、及格率及平均分。至于那些與考試無關的基本沒有規劃,比如,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率方面沒有規劃,“誠信、利他、環保、責任”等方面要達到什么樣的標準,更是沒有細致計劃與愿景。這樣的班級愿景其偏頗、功利特征比較明顯,只有壓力沒有動力,只有局部未能考慮全局,無益于學生的整體發展,起不到全面的激勵與導向作用。
(三)集中化傾向
傳統的班級管理是自上而下的科層制模式,缺乏兒童視角[1]。一些班主任或科任教師常常以自己的“一廂情愿”替換學生的個性追求,忽視、無視甚至遮蔽學生的個人意愿。比如一定要讓學生考上教師或成人心中理想的中學、大學;一些班規的制定,未能基于兒童視角,出現諸如“男女生不能說話”“課間十分鐘不能在走廊說話”的奇葩規定;班干部的任命也是由班主任說了算,難有民主氣氛與公平競選的做法。如此,班級內的“命令式與控制性”成為常態,所謂的“分權化”成為奢望,班級愿景大多出于“成人視角”。
美好的愿景并非一開始就在學生的心中,而是需要激發。班主任應該基于兒童視角,積極為學生搭建平臺,引導兒童推開一扇認識世界、內觀自我的門[2]。
(一)敘說故事,聯結愿景
教師有針對性地選擇初中、高中、大學的三位學生,以“我想對你說”為主題分別錄制短視頻,對小學四年級的學生說點心里話。視頻中要有自己認為學校中最有特色的因素,如氣派的圖書館、具有人文氣息的校園小徑、充滿生機與活力的班集體、特色班規或班級文化、理想的班級愿景規劃、豐富多彩的藝術社團及自身感受的介紹等。與此同時,教師搜集這三位學生所在班集體以及所在學校的資料,總結其“閃閃發光”的一面,為激發學生愿景而奠定基礎。
選擇一節班會課,教師播放上述三個視頻。隨著視頻情境的展開,相當一部分學生的向往與渴望之情愈來愈強烈。之后,教師聲情并茂地講述了三個學生所在班集體及學校的情況———生與生、生與師之間不設防,互相信任;師生之間愿意說私密話,有“私誼”;班級內有明確的半年、一年、三年等目標規劃,人人為目標而努力;目標不僅是成績提高,還關乎到品性成長等。
通過看和聽,學生將高于自己班級的美好場景與自己的情感建立了聯結———有一顆種子已經在學生心底發芽,激發了他們內在的動力:學習得更好,成長得更快,生活在更好的環境中。
(二)分析現實,描繪愿景
看完視頻,引領學生積極分析現實與描繪愿景不可或缺。比如,不妨討論以下問題:當下,班集體中存在什么問題?我能為優良班集體的形成做些什么?我希望我所在的班集體應該是什么樣的?為了這個愿景目標,我該怎么做?個人愿景與班級愿景能否有效掛鉤?
眾多答案在心中萌生后,教師引領學生在紙上寫下答案,通過可視化痕跡為自己的進一步決斷提供依據。所謂進一步“決斷”,是指學生的一些答案可能是不成熟的,需要篩選與甄別。之后,教師組織學生以“我來說說心目中理想的班集體”為題與同學分享,初步描繪個人愿景與班級愿景。
(三)寫入日程,共建愿景
僅僅當眾描述是不夠的,班級美好畫面還需得到認同,才能成為學生為之執行的愿景。班主任結合大部分學生的個人愿景,挑出那些具有共性的美好圖景,制定班級共同愿景,比如“書香盈室”班級、“勵志故事王”班級、“詩樂園”班級、繪本班級等。在此基礎上,班主任以“美好或特色班集體向你們招手”為主題進行勵志演講,不僅表達教師對全體學生的美好期待,同時描繪具有無限吸引力的班級美好愿景,激活學生為愿景而努力奮斗的興趣、動力與熱情。
接著,班主任組織學生設計“愿景說明書”,包括愿景口號、愿景“XX年”實施步驟、達成目標、具體行動內容等,張貼在教室后墻。“愿景說明書”既有學習提高規劃,也有道德成長規劃;既有階段性目標,也有長期落地任務;既有定期檢測與評估內容與時間規定,也有調整或更新的規定與自由。
在班級愿景的踐行過程中,一定有一些現實性的生成。班主任及家長應該及時關注這樣的生成,基于兒童視角印證愿景,將成功做法及有效經驗及時總結并分享出去。
(一)激活即時性生成
班主任可以組織班會引領學生就個人行為變化、班級和諧情況等進行討論,激活即時性生成。比如不妨進行“實話實說”活動,如下的每一詞都與“班級與愿景”有關,請選擇相應的一個詞,針對自己實際與班級實情進行表述與討論。
1.容———曾經有人給你起了個比較難聽的綽號?你還生氣嗎?班會中,我們根據“不允許對學生起綽號”這一現象,選擇兩個為此鬧矛盾從而影響班風的學生上臺分享經歷,其中讓給別人起綽號的學生寫好一封真情實意的道歉信,班會中親自讀信,真誠表達歉意。之后,班會主持人當場詢問另一方:此時的你還在為這個綽號而煩惱嗎?
2.舍———一個家長說:“五六年級了,學習任務重了,至于學琴、畫畫、唱歌等興趣愛好該取消了,專心學習語數英才是對的。”但是,如果你特別喜歡畫畫或者彈琴,你會舍棄嗎?你未來最想做的事與現在的興趣愛好有關聯嗎?如果有,你會因為與學習成績的抵觸與矛盾而舍棄嗎?
3.融———俗話說:“莫管他人瓦上霜。”我們只需做好學習這件事就行了,班集體的好壞、愿景規劃與榮辱與我無關系。你同意這種說法嗎?相信肯定有相當一部分人同意,那么,你是如何做的呢?
通過以上“實話實說”活動,學生有了即時性生成:為了班集體的和諧與先進,我們應該多一些寬容,多一些有意義的選擇與舍棄,多一些主動參與。不給別人起綽號、堅守自己的初心、堅持自己的興趣愛好,意識到集體是重要的,公民美德與公民人格的成長離不開班級,為實現班級愿景而人人行動是必要的。
(二)實現可視化生成
班級愿景有效落地以后,學生對愿景有了更深的理解與期待,并努力落實到自己的學習與成長中。一年、兩年……其中的改變與效果從哪里體現出來呢?“回望是意義發生的方式”———班主任再次呈現調查階段的12道題,讓學生重新打“√”與打“X”號,對比分析前后在“短視化現象、應試化特征、集中化傾向”方面有無改變,并請學生說明理由,實現可視化生成。
針對“短視化現象”,學生的觀點及生成的行為是:不只是針對半學期或一學期制定個人愿景,而是針對一年以上,甚至針對將來的中學、大學而進行生涯規劃與愿景設計。針對“應試化特征”,教師引領學生不但提高學習成績,而且在道德成長方面有清晰的目標與具體有效落地的行為,如部分學生已經改變了隨意撒謊、給別人起綽號、不遵守社會公德的行為。針對“集中化傾向”,其可視化生成是:班干部民主選舉、班規自己制定、個人愿景充分考慮到自己的興趣及喜好……如六年級一個班級的班規:允許剛剛轉校而來的學生在相當一段時間內說方言。這樣的班規基于生命個體,對于和諧班集體的形成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如此,通過關于班級和諧與愿景的前后對比測試題,學生發現班集體更和諧了,能夠讓自己更好地學習與成長,朝著美好愿景挺進,實現了生成的可視化。
(三)延展永久性生成
美好的班級愿景規劃必須落地生根,才能為學生的成長與班集體的良性發展而助力,比如某個班集體的愿景規劃是打造一個“勵志故事王”班級———人人有一句勵志名言、人人會講一個勵志故事,以勵志故事浸潤心靈,以情境激勵學生茁壯成長。
1.勵志故事搜集活動。故事不僅是課堂教學的天然載體,也是班會隊會的有力載體。與教師的直面詰問相比,故事更容易得到學生的認可。搜集一些勵志故事,可以消除學生在踐行班級愿景中的乏味感與疲勞感。比如,《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負荊請罪》《臥薪嘗膽》等。
2.課初五分鐘演講活動。學生已經收集了不少勵志故事,如何將這些故事內化為自己成長的精神骨骼呢?課前五分鐘的演講不失為有效的方法之一。如果說搜集活動是“吸收”,那么演講就是“傾吐”。由“吸收”到“傾吐”,實際上就是不斷內化、升華和轉化的過程。
3.名言激勵活動。根據前兩個活動,每一個學生確定一句最能激勵自己的名言,可以是已經存在的名人名句,也可以是自己與老師、家長原創的句子。選擇好名言后,適當修飾,放置于教室課桌左上角,也可以裝裱成畫框,懸掛于自己家中的寫字臺上方,時時激勵自己,朝著夢想與愿景砥礪前行。
以上的現實印證活動,因為“雙減”政策的落地而有了實現的可能。反過來,班級愿景的制定及落地生根為“雙減”的落地提供了持久的動能。
良好的班級應該讓兒童找到生長點,并且生長出面向愿景與未來的力量[3]。這樣的“生長點”應該基于兒童視角,應該對兒童天性有更多的體察與順應。班主任和家長應該通過富有美好憧憬的班級愿景,點燃學生砥礪前行的明燈,使之朝著正確的方向不斷努力。我們有理由相信,基于兒童視角,依托“雙減”所帶來的政策支撐與寬松的大環境,理想的愿景規劃能夠一步步實現,而學生也得以健康、全面的成長。
參考文獻:
[1] 杜佳慧,童小龍.有機結構下班級自主管理模式研究[J]. 中小學德育,2021 (5).
[2] 黃旭升.以“自然”的姿態走進自然教育[J].福建教育(初中版),2021(10).
[3] 朱寶玉.班級規劃,讓成長踏歌而行:五育融合背景下初中班級管理的新樣態[J].讀與寫:中旬,2021(2).
課題項目:甘肅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3年度一般課題“‘雙減背景下基于兒童視角的小學班級愿景規劃及有效落地的實踐研究”(GS[2023]GHB0368)
編輯/陸鶴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