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彬
“宗族成年男性抽生死簽,抽到死簽的就去跟拆宗祠的人以命相搏,身后事及家人由宗族負責。想不到現在還有這么有血性的漢族人。”網上正在流傳的這個段子,看起來慷慨激昂,瞬間就燃了起來,可惜這是一則謊言,是借著新事件講的老都市傳說。
最近,浙江溫州蒼南黃氏宗祠將要被拆。這座新建的宗祠,畫梁彩柱、飛檐斗拱、蔚然壯觀,拆了著實可惜。但是當地政府也作出了明確回應,這個宗祠本身就不是文物,之前拆遷重建的時候,有人故意違規造大了面積,建了一千八百多平方米的商鋪。從法律程序上說,這當然是個違法建筑,而且已走到了法院強制執行的階段。
現代城鎮的發展和傳統祠堂的延續,到底怎么平衡,的確值得討論。當地政府也釋放出信號,希望能夠穩妥解決問題,并不是一拆了之。

近年來修祠堂成了很多地方時髦的事情,但是不要忘了祠堂在歷史上長期和宗法制度深度綁定。我們驚嘆于現代祠堂的魅力,但不是為已經逝去的封建宗法制招魂。
就像文章開頭那個段子里,一些人要保護的祠堂,不是站在現代法治保護所有權的角度,而是徹頭徹尾把祠堂看成了召喚宗法制度的魂器。把封建械斗糟粕當成了正能量,既不符合新聞事實,也不符合現代法治,只是一些人對歷史的無知,自以為是的Cosplay(角色扮演)。
歷史上的械斗并不美好,宗法制度也是血跡斑斑。劉平的歷史名著《被遺忘的戰爭——咸豐同治年間廣東土客大械斗研究》,介紹了基于宗法制之下的民間械斗是多么殘酷,讓人不忍卒讀,因為那時缺乏現代法治,缺乏現代產權觀念,政府也缺乏現代治理手段,才需要宗族以血去維系生存環境。
有的人因為喜歡傳統文化,索性喜歡起了宗法制度,愛屋及烏起了祠堂里的趙七叔公、貞潔牌坊、木驢沉塘、祖宗家法。這樣的傾向是值得警惕的,近百年前魯迅先生就講過“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了,但是現在在互聯網的流量面前,一些人卻變得香臭不分、囫圇吞棗起來。
比如,南方一些地區端午節龍舟賽盛行,但龍舟文化里面的厭女封建糟粕也興盛起來。一些地方賽龍舟要過橋洞,要求站在橋上的女性走開,不走開的話就會有水瓶扔過來。橋是公共設施,為什么不許女性站在橋上呢?恐怕有些糟粕也被復活了。
不久前北京大暴雨,市內一些地方汪洋一片。結果,網上一些人陰陽怪氣講段子:六百多年都沒被水淹過的故宮,在經過現代的專家一番改造之后,如今也被淹了。之后,故宮工作人員不得不出來辟謠,其實故宮也被淹過。比如光緒十一年(1885)的陰歷四月,從東華門到西華門這一帶積水“數尺不等”。
故宮是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產。我們不應該捧殺古人,更不能借“老祖宗”來和現代科技唱對臺戲,乃至個別人夜郎自大地以為“老祖宗的智慧就是頂級”,把現代科技貶斥為“下坡路”,這既不是健康的民族自豪感,也會妨礙科技的交流和進步。
“尊古不復古,守正不守舊”,蘊含著革故鼎新、與時俱進的精神氣質。將民族自豪感,褊狹地理解為“老祖宗的智慧天下第一”“祖宗之法不可改”,結果必然是固步自封,成為魯迅先生批判的“九斤老太思維”。
如果宗族制度、封建禮教那么好,為什么會有五四運動?中國已經把很多糟粕扔進垃圾桶里面了,就別再撿回來了。
【原載《新民周刊》,本刊標題有改動】
插圖 / 破除封建宗族制度 / 佚 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