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課本上,選錄了唐代李紳的古詩《憫農二首》。這詩寫得通俗易懂,生動感人,很多人從小就會背誦。
其一:“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其二:“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沒有看過農民種地的人,寫不出這樣的詩句。沒有體察百姓疾苦的人,不會有這樣的感觸。所以在很多人的心目中,都把《憫農二首》的作者李紳,當作是中國農民的代言人。
按說,李紳也屬于“干部子弟”。他的父親李晤,曾經擔任多地的縣令。只可惜,在李紳五歲時,其父就因病去世了。此后李紳與母親相依為命,生活水平一落千丈。母子倆借房子住在縣城郊區,與周圍的農民一樣,過著吃了上頓沒下頓的日子。由于營養不良,李紳身材矮小,被人稱作“短李”。
因為沒錢,上不起私塾,母親就在家里教李紳學習經文。到十五歲時,才有機會到無錫惠山寺讀書。看慣了農民揮汗如雨的勞作身影,聽多了饑寒交迫的街坊哀鳴,所以,剛過弱冠之年的李紳便寫出了《憫農二首》,抨擊“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的現實,為農民吶喊。
李紳還告訴人們,即便是在天氣最熱的中午,依然有農民在田地里勞作。我們每天碗里的飯食,每一粒都是農民汗水的結晶。輕視農民就是無道,浪費糧食就是犯罪。
這些話,農民們記住了,市民們記住了,小學生們記住了,大學生們記住了。而李紳自己,卻很快忘記了,全都忘記了!他忘記了自己的初心,忘記了自己的吶喊,忘記了為官的責任,忘記了做人的本分!
李紳的仕途并不是很順利。二十四歲和三十歲的時候,兩次進京趕考,雖然也找了一些關系,但都名落孫山。他并沒有氣餒,發誓要通過進入官場來改變自己的命運。此后,他繼續發奮努力,終于在三十四歲考中進士。以后官越做越大,在多地擔任刺史,最后還當上了宰相。
當官之后的李紳,似乎變了一個人,每日沉迷于吃喝玩樂,花天酒地,成為一個典型的享樂派官員。據說他一頓飯的開銷,就等于普通百姓一年的生活用度。李紳自己吃喝無度,揮金如土,卻對百姓的死活不聞不問。他在擔任淮南節度使時,治下的百姓窮苦不堪,恰逢趕上旱災,很多土地顆粒無收,大批災民紛紛逃往外縣謀生。李紳不但不反省自己,反而嘲諷逃難的百姓都是糟糠。
李紳步步高升,官架子越來越大。年少貧困時,有個叫李元將的人經常接濟他,李紳也稱李元將為叔叔。而當李紳發跡之后,非讓李元將叫他爺爺,才肯見上一面。有個姓崔的巡官,與李紳是同科進士。只因沒有及時拜訪李紳,李紳就將這個崔巡官綁起來,打了二十杖,然后當作囚犯流放秣陵。
很多人不解,當初那么“憫農”的李紳,為什么會這么快就忘記了初心,變成高高在上、腐化墮落的貪官和惡官?
有人說,是他所處的位置變了。在什么位,便有什么樣的思維。生活在民間,則思民苦;高居在官位,則想官威。
有人說,是因為他嘗到了權力的甜頭。雞鴨魚肉,比糠麩野菜順口;呼來喚去,比親自動手得意。為此,他只想著維護已有的權威,盼著得到更大的權力。
有人說,自私是人類的本能,貪婪是世界的規律。如果失去了制度的約束,任何人都可能為所欲為,得志便猖狂,擁權則忘本。
李紳《憫農二首》感情純真,思想純正,膾炙人口,自古為發蒙絕佳教材。其實,作為反面教材,李紳為何失去“憫農”初心,也永遠值得后世思考、警醒。
【原載《義烏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