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河湖是水資源的重要載體,是生命的源泉、文明的搖籃,建設美麗幸福河湖是民生最大的福祉。努力構建河湖管護長效機制,鞏固石羊河示范河湖建設成果,全力推進河湖長制從“有名有責”轉向“有能有效”,對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具有重要意義。文章從西營灌區基本情況出發,分析了西營灌區在全面落實河長制工作存在的問題、采取的措施以及取得的成效。在此基礎上,進行了經驗總結和思考,以期為其它地區全面落實河長制工作提供經驗借鑒。
關鍵詞:示范河湖;河湖長制;鄉村振興;幸福河湖
文章編號:1674-7437(2023)09-0122-04? ? ?中國圖書分類號:TV213.4? ? ? 文章標識碼:A
全面推行河長制,是黨中央、國務院為加強河湖管理保護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落實綠色發展理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內在要求,是解決我國復雜水問題、維護河湖健康生命的有效舉措,是完善水治理體系、保障國家水安全的制度創新。石羊河是河西走廊北部的生態保障,阻止了巴丹吉林沙漠和騰格里沙漠在民勤盆地北部匯合。石羊河流域是我國干旱內陸河區人口密度最大、水資源供需矛盾最為突出,也是人類活動對生態環境造成影響最大的流域。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條件,石羊河流域是我國西北地區的重要“生態門戶”。以鞏固石羊河全國示范河湖創建成果,立足西營河實際,將石羊河西營河段打造為“河暢、水清、岸綠、景美、人和”的美麗幸福河湖,實現“防洪保安全、優質水資源、健康水生態、宜居水環境、先進水文化”目標,做到“三健全”(河湖長制制度體系健全、工作機制健全、管護體系健全);“四無”(無河湖“四亂”問題、無重大水環境問題、無涉河湖違法行為、無妨礙河道行洪問題);“五規范”(涉河建設項目管理規范、河道采砂管理規范、入河排污口管理規范、水域岸線管理規范、水資源利用管理規范);“六到位”(責任落實到位、日常監管到位、污染控制到位、安全保障到位、效益發揮到位、文化引領到位)。全面展現西營河的“安全之美、靈動之美、健康之美、古韻之美、和諧之美”。
1? ?西營灌區基本情況
西營河發源于祁連山脈東段冷龍嶺和卡洼掌大雪山,是石羊河水系上游八大支流中水系較大的一條支流,流域面積 1 455km2多年平均徑流量 3.76 億 m3 ,居石羊河水系上游八大支流之首。河流覆蓋范圍涉及青海省門源縣仙米鄉、張掖市肅南縣皇城鎮、涼州區7個鄉鎮及民勤縣蔡旗鎮,于涼州區四壩鎮境內匯入石羊河干流。上游主流寧昌河于張掖市肅南縣鏵尖納入支流水管河后始稱西營河,至涼州區截河壩以下改稱為北沙河。河流出山口以上主要支流有響水河、土塔河,出山后無大支流匯入,河流全長 141.1km。西營河涼州區與上游張掖市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分界于土塔河入口,涼州區境內河長 75.0km,西營灌區段河長48.0km[1](其中:土塔河入口至西營水庫段長13.0km,西營水庫至西營河渠首段長10.0km,西營河渠首至陳春村段長25.0km)。西營河豐樂鎮下游約 27.0km 河段為武威市與金昌市界河,左岸為金昌市永昌縣,右岸為武威市涼州區,四壩鎮約4.13km為涼州區與民勤縣界河,左岸為民勤縣范圍,右岸為涼州區范圍。沿河涉及涼州區西營、康寧、豐樂、永豐、洪祥、雙城和四壩 7 個鎮。本次探討的經驗做法主要是對西營灌區管理的48km河段進行總結。
2? ?西營灌區全面落實河長制工作存在的問題
第一,制度建設還不夠全面細致,河道彩砂監管及日常巡查力度偏弱,水管單位“線”上巡查與鎮村“面”上巡查結合聯動不夠,有時甚至存在脫節,出現巡而不查、查而不治的現象。
第二,一些鎮村河(湖)長責任落實不到位,河湖日常巡查保潔等制度落實還有差距,個別鎮級河長、村級河長對河道內巡查發現的問題清理整治工作不夠重視,處置的力度及時效性不夠,存在推脫及應付的現象。
第三,社會參與不足,全民愛河護河意識較差,群眾在河湖邊亂倒亂堆垃圾現象時有發生,現狀農業生產過程及農村生活中,廢舊農膜處理率、尾菜綜合利用率仍需進一步提高;畜禽養殖廢棄物綜合利用率仍需進一步提高;部分農民環保意識欠缺,宣傳監督不到位,個別河道沿線居住的村民、緊鄰河道的集鎮商鋪還存在向河道管理范圍內傾倒垃圾雜物的現象,造成河湖清潔反復,清潔成本增加。
第四,河道現狀水環境保護監管水平有限,水環境監管力量不足,信息化、科技化、專業化水平不高,未對區域進行網格化、信息化建設,隨這社會發展,與水環境保護工作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不相適應,水環境監測、執法、應急和風險防控等能力尚不能適應當前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需要。特別是執法監管信息化建設滯后涉河行政執法監管主體在開展執法行動、執法監管及做出執法決策時面臨信息不全面、不及時等信息障礙,缺少綜合性信息共享平臺及宣教平臺,信息溝通不暢,部門聯合執法監管難度大。
第五,西營河自然地理條件復雜多樣,地面植被差,溝壑縱橫,暴雨山洪頻發,山區河流及山前小沖溝坡度大,匯流速度快,常發生強度大,暴漲暴落,成災嚴重的山洪。雖然目前干流段河流、重點河段修筑了基本滿足現狀防洪標準的堤防工程,但仍存在防洪工程體系不完善問題[2],未形成完整防洪體系;山洪災害防御體系不完善,預測預警站點稀疏、功能不全,缺乏設備運行維護專業人員,出現問題不能及時得到解決。同時已建防洪工程主要為砼護坡形式,渠道化比較明顯[3],周邊基本無綠化植被,生態岸線水文化保護利用及景觀建設嚴重滯后;水系岸線生態規劃治理、鄉村濱水人文景觀建設嚴重不足,河流生態空間保護不足。
3? ?西營灌區全面落實河長制工作采取的措施及取得的成效
3.1? ?強化制度體系建設,推進共建共管責任
以“河暢、岸綠、水清、景美、人和”為目標,按市、區河長制工作相關政策、法規,結合自身工作實際建立健全了《西營河河(湖)巡查管理制度》《西營河河(湖)網格化管理制度》《西營河河(湖)長制工作督查制度》《西營河河(湖)管理保護監督考核和責任追究制度》等各類管理制度,對河道進行分片劃段明確巡查管護的責任范圍、責任人及職責。按照“河長負責、鄉鎮為主、部門共治”的原則,灌區對河湖管理保護范圍內亂倒、亂排、亂采、亂占、亂建等違法違規行為進行綜合整治。鄉鎮河長責任對相關河湖組織開展轄區河湖垃圾清理、河湖清淤、沿岸綠化、排污監管、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等日常工作,開展動態巡查監管,發現問題及時處置。
3.2? ?強化河湖督促巡查,健全聯動整改落實
河湖巡查是落實河湖七大管理保護任務的核心環節(水資源保護利用、水域岸線管理保護、水污染防治、河湖采砂管理、水環境治理、水生態修復、執法監管),健全完善河湖巡查組織體系,及時更新河湖長及河湖巡查網格員,是落實河湖管理工作的前提。西營水管處嚴格按照“六步工作法”開展日常河湖巡查監管,即“周巡查、周反饋、周復查、周報告、周通報、周驗收”的閉環管理模式。水管處河湖股組織各管理站每周一、二對轄區內負責河道(水庫)開展巡查,每周三水管處對巡查情況進行匯總、反饋,反饋形式為“兩步走”工作法,第一步先由管理站向相應村級河長反饋(反饋形式分為電話反饋或微信反饋,電話反饋時告知發現垃圾的地點和情況,微信反饋將垃圾點帶有經緯度、地址、拍攝時間的水印照片),村級河長向由相應鎮級河長匯報后對責任河湖湖垃圾清理處置,周四、五水管處對問題地段進行復查、驗收,若反反饋問題已處理,則報告已清理,也不進行函告,若問題依然存在,則開展第二步,報告水管處分管領導,由水管處領導決定,對相應鎮發告知函,即進行周通報,對周通報情況在下周一、二巡查時進行查看,若垃圾仍然未清理,水管處向區河長辦以《河湖發現問題報告單》形式報告,由區河長辦向責任鎮督辦未清理問題,河湖巡查監管工作全過程形成閉環。在巡查過程中,同時對河道沿線設置的河(湖)長標識牌及公示牌進行監管,按屬地管理原則,對公示牌的日常維護和衛生保潔工作,公示牌如有破損、傾斜等情況,應及時上報河長辦進行修復或更換。
3.3? ?規范河道采砂工作,開展依法依規監管
加大對西營河重點河段、水庫、采砂企業的管控力度,開展了以打擊非法采砂為重點的涉河違法專項整治行動,進一步規范采砂行為。河道采砂須經有關河道主管機關批準。未經批準,不得從事河道采砂活動。按市區河湖管理權限和編制的采砂規劃,開展河湖采砂任務的監管。制定了《西營河河道采砂巡查監管制度》,將河道采砂列入河道整治工作巡查內容。河道采砂監管巡查工作的主要內容包括:貫徹執行河道管理法規政策和組織制定相關工作制度的情況;落實河道監管巡查責任人和公示情況;河道采砂現場監管、日常巡查等情況;河道管理范圍內亂傾亂倒、亂搭亂建、亂挖亂采、亂耕亂種等違法行為的監管和查處情況;河道采砂許可制度的執行情況;采砂作業范圍、時間、方式,開采方案、種類、數量,砂石堆放、棄料清運及采砂安全生產作業等河道采砂現場監管情況及河道其他監管巡查工作。各管理站所是轄區內河道監管巡查工作的責任主體,負責所轄區域河道監管巡查工作。水管處落實河道采砂監督巡查制度,對河道采砂開展日常巡查監管。堅持明查與暗訪相結合,采取定期巡查和不定期抽查、常規巡查和專項檢查等方式。水管處及各管理站所每月至少組織一次對轄區內河道的巡查。建立河道巡查記錄臺賬,實行各責任單位對所轄區域內河道監管巡查記錄和臺賬登記制度。落實河道監管巡查工作信息報送制度。各責任單位每月20日前向水管處報送當月監管巡查情況,水管處每月向區水旱災害中心上報河道非法采砂情況專報,每年底報送年度河道監管巡查總結。每年在禁采期前向企事業發函告知,以確保采砂企業人員及車輛安全,既落實了河道采砂許可證規定的時間,也保障了汛期泄洪河道的暢通。在非禁采期,西營河渠首在突遇山洪進行泄洪時,水利股向該企業及河道下游沿線相關單位告知渠首泄洪時間、流量及可能持續時間,做好防御準備,防止災害事故發生。
3.4? ?加強涉河建設項目管理
嚴格按照《水法》《防洪法》《河道管理條例》以及《甘肅省河道管理范圍內建設項目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嚴格涉河建設項目監管。對已建和在建涉河工程項目履行水行政許可手續和建設方案執行情況進行摸排并建立詳實臺賬,對未批先建、違法建筑要督促責任單位及時補辦水行政許可手續或進行清理整治。持續清理整治“四亂”和危害河道防汛安全、影響河湖面貌的各類問題,確保涉河無違建,在建項目依規落實。
3.5? ?嚴格水電站生態流量監控
持續鞏固祁連山自然保護區水電站關停退出整治成效,落實河湖長制水生態修復工作內容,加強水電站生態流量泄放在線監控,要將水電站生態流量監管納入河長制年度考核內容,建立定期檢查制度,確保將生態流量落實到位。推動河湖面貌持續改善,為鄉村振興提供健康水生態、優美水環境。
3.6? ?加大河湖問題監督舉報力度
根據《武威市河湖問題有獎舉報管理辦法(試行)》,設立公布灌區監督舉報電話,統籌安排工作人員做好值班值守,暢通各級監督舉報渠道,方便群眾參與河道管護監督,鼓勵社會公眾踴躍舉報反映涉河湖違法違規行為,及時發現、控制和消除河湖安全隱患,倡導全社會關愛、珍惜、保護河湖。
4? ?經驗和思考
4.1? ?加快智慧河湖建設
結合數字孿生流域(河流)建設,完善現有河湖遙感監控平臺,通過對區域內河流水系遙感拍攝,對遙感高清影像的智能識別和卷簾分析,識別河湖“四亂”問題的具體點位、水域面積和岸線變化情況,促進圖斑智能識別、疑似問題預警預判,及早發現侵占河湖問題,并且及早進行制止和有效的處置。同時,還要著力于河湖監管智能化和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加快推進河湖視頻監控系統建設,通過引進國內先進的停機坪無人機,無人機自動巡檢、自主充電、調度室視頻實時監控、巡河問題系統自動識別推送,利用云邊融合的智能感知能力和識別模型+算法,實現采砂、水域岸線破壞、影響水環境的事件的智能識別和預警,構建“天上飛、地上巡、河上看、網上管”的“大數據+河湖長制”監管模式,為河湖管理提供豐富、全面、直觀的綜合信息查詢和分析處理模式。
4.2? ?加強宣傳教育,增強群眾參與度
加大河湖長制宣傳力度,充分利用互聯網、媒體、手機、微信公眾號、宣傳標語等方式進一步做好宣傳輿論引導,廣泛開展河流保護科普教育,普及河長制工作的必要性與關鍵性,從而使整個社會對河湖庫渠管理保護的責任意識和參與意識都能夠有所提升,扭轉部分群眾意識不到位,對河長制工作缺乏了解,河道內傾到生活垃圾,對保護河湖環境責任感和意識明顯不足的現情,營造全民參與、管水治水的濃厚氛圍,提高全社會對河流保護工作的責任意識和參與意識,使珍惜關愛河湖觀念深入人心,群眾參與度、滿意度明顯提升。
4.3? ?加強水域岸線管理保護,提高山洪災害防御能力
根據河道管理范圍劃定成果,嚴格落實監管責任,嚴禁非法占用和束窄水域岸線;對西營河水域岸線進行分區強化管控,可將其分成是個區域,即保護區、保留區、控制利用區、開發利用區,在開發利用方式、強度方面予以嚴控,嚴格管控各類水域岸線利用行為;從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入手,通過中小河流治理[4]、防洪減災等項目,加強險工險段和薄弱堤防治理、加高加固堤防,恢復河流通暢行洪的自然屬性,有效提升防洪能力。始終將人民和生命放在首位,以防洪薄弱環節為要點,基于對“消隱患、提標準、控風險”要求的嚴苛遵從,做好灌區防洪布局的完善,從而使妨礙河道行洪突出問題得以解決,重點區域應對洪水災害風險的能力得到較大的提升。加強山洪災害監測預警預報,建立以群測群防為主、群防與專防相結合的山洪災害防御體系[5],修訂優化西營水庫、西營河重點段防洪搶險應急預案,開展應急演練活動,注意層次的多樣性,以使防汛搶險應急處置有所提高。
4.4? ?推動河湖法治建設
建立以水務、環保、國土、公安、安監等部門共同負責的聯合執法機制和日常監管巡查制度,嚴格執法監管。通過行業執法、專項執法、部門聯合執法、綜合執法,加大河湖管理保護和執法監管力度,嚴厲打擊涉水違法行為,在水行政執法和刑事司法、公益訴訟的銜接協作方面加大強度和力度,做好對跨縣域行政執法聯動機制的補充與改進,提高水行政執法質量與效能。將水資源與水環境監管法規制度落實到位,加強日常執法巡查與現場執法的力度,做好各個專項執法檢查工作,包括水資源保護、水安全生產、水權制度落實、河湖監管等,依照相應法規對各類涉水違法行為進行查處與嚴厲打擊,力爭根除河湖頑疾,使河湖健康生命得到有效的維護。
5? ?結束語
河湖是水資源的重要載體,是生命的源泉、文明的搖籃,建設美麗幸福河湖是民生最大的福祉。努力構建河湖管護長效機制,通過各部門、鎮村共同努力,使灌區水資源得到有效保護,水環境得到明顯改善,水生態得到顯著修復,將西營河打造為“河暢、水清、岸綠、景美、人和”的美麗幸福河湖。
參考文獻:
[1]蔡天超.西營河河道河長制落實工作的思考與建議[J].四川水泥,2019(12):300.
[2]高連全.談行洪河道管理范圍內建設項目的審批[J].河北水利,2004(08):16-17.
[3]俞曉春,高中衛,湯同巖.涉河建設項目全過程管理實踐與探索[J].中國水利,2013(02):24-26.
[4]高巖.水環境綜合治理工程水土保持設計研究[J].甘肅水利水電技術,2018,54(10):171-174.
[5]岳發鹍.寧夏山洪溝道防汛管理經驗與思考[J].中國水利,2014(23):53-54+52.
作者簡介:劉德仲(1984-),男,漢族,甘肅武威人,本科,工程師,研究方向為水利工程建設及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