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晨暉 連蓮



摘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既離不開物質文明建設,也離不開精神文明支撐。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途徑。自2003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以來,經過十幾年的城鄉統籌發展,農村基礎設施水平切實提升,農民收入大幅增加,農村風貌得到極大改善,但在鄉村文化振興的道路上還存在著居民認知程度不高、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之間產生沖突、鄉村文化建設主體缺失、農民傳統價值觀念遭遇瓶頸等問題。為此,本調研以正處轉型期的濱江社區和傳統自然村董墅村為例,主要采取訪談和問卷的方法,探究鄉村文化振興的發展困境及路徑選擇,以期為新時代鄉村文化的合理發展提出有益借鑒,進一步自覺加入到鄉村文化建設的一線,助力鄉村文化振興。
關鍵詞:鄉村振興;文化振興;實地調研
文章編號:1674-7437(2023)09-0157-05? ? ?中國圖書分類號:D422.6;G249.2? ? ? 文章標識碼:A
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于2020年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舉行。 全會明確提出,要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1]。“全面”二字內涵深刻且豐富,不僅說明了鄉村振興已經取得了階段性成果,而且還指向未來發展將往提質增效方向發力。這意味著,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加快推進鄉村文化振興,有利于補齊鄉村振興短板,提高鄉村振興發展質量,并為全面鄉村振興的順利實施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為助推“十四五”規劃的有效實施和鄉村全面振興的早日實現,本次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調研旨在深入了解常州市鄉村文化振興的現狀,剖析其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困境,并著力嘗試探究出一些有助于常州市鄉村文化發展的路徑。為此,2021年5月至8月,常州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三下鄉”暑期社會實踐團一行12人,首先前往常州市新型鄉村——任葛村、楊樹村進行采樣,之后以濱江社區和董墅村兩地為中心開展系列文化共建活動并進行實地調研。此次調研運用了文獻法、實地觀察法、訪談法、問卷法等,覆蓋領導干部、社區工作者、村民和志愿者等調研對象。實踐活動過程中,我們分別在江蘇少先隊微信公眾號、江蘇有線智慧社區電視臺、常州晚報、常州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官方網站、常紡馬克思主義學院網站等,共發表省、市、縣區、校級報道12篇,并積極制作宣傳視頻,引發了廣大青年學生乃至全社會對助力鄉村文化振興的思考。
1? ?訪談結果研究
1.1? ?濱江社區的訪談結果分析
濱江社區位于常州市新北區原春江鎮,2020年,以原春江鎮的徐墅、百丈、象墩、錄安洲、春江、友誼河、濱江、東海、黃海、龍圩、圩塘11個居委會區域,劃為春江街道行政區域。在對濱江社區楊書記談話中了解到,濱江社區正處于農村集體向城鎮社區過渡的轉型期,無論是在經濟開發還是在傳統文化上都經歷了一些沖擊和變革,主要問題在以下幾方面:一是農村向城鎮轉型過程中發生沖突。村民對于城鎮化發展變革的不理解、對新環境新生活方式的不適應、對宣講教育的選擇性漠視,都是阻礙文化建設的絆腳石。尤其是村民到了新社區群體居住環境中,其在村里自由的生活習慣遭到了嚴重沖擊,往往會產生一些急躁情緒,發生不文明行為。比如,電梯的不規范使用、垃圾不分類投放、高空拋物等,容易引起居民不滿甚至會引發公共安全事件。另外,村民法治意識大多較為淡薄,不懂法、不用法,個別大學生甚至也存在不守法的行為,這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農村向城鎮轉型過程中沖突事件的發生。因此,加大社區的法治宣傳教育、切實提升居民尊法守法用法的法律意識和能力,勢在必行。二是社區提供的文化設施利用率不高,文化活動參與度有待加強。因濱江社區正處于向城鎮轉化的過渡期,很多都是臨時建房,雖然體育設施、文化空間等都在盡可能的補充,但社區居民的生活作息和生活理念仍然較為封閉,缺乏積極參與文體活動的主動性。三是社區文化建設投入力度不夠。由于社區也在整合規劃,很多基建設備,如道路改造項目都在進行,現在最緊急的是提升經濟建設質量,但社區資源有限,因此,在資金方面難免會有所傾向。僅僅簡單地給居民發發小禮品或宣傳冊,并不能讓居民或村民有實實在在的收獲。為此,濱江社區的楊書記在剖析文化發展存在問題的同時也明確表示,濱江社區已經制定了未來五年的“社區文化振興遠景規劃”,未來,濱江社區有可能會引入第三方機構,通過政府購買的方式,定期組織村民開展文化活動。此外,濱江社區將持續開發之前投放建設的法治宣傳主題公園,后期將打造法治宣傳角,提升居民的法治素養。同時,加強資金和人力資源投入,重點在于改變居民的陳舊生活觀念,提高居民的整體素質,使濱江社區文化建設再上新臺階。
1.2? ?董墅村的訪談結果分析
在與董墅村黨總支陸書記訪談過程中了解到,董墅村物產豐富、人杰地靈、擁有豐厚的人文歷史資源。比如,生長在董墅村的著名農民作家高曉聲,民間曲藝人陸云飛,企業家朱國良、吳甫昌夫婦、姚世坤等。但對于董墅村來說,鄉村文化建設任務仍然道阻且長。具體來說,一是人才隊伍缺乏。作為一個傳統的自然村,隨著城鎮化建設提質增效,董墅村的青壯年勞動力大多外出務工,村里老少群體占幅較大,鄉村“空心化”明顯,因此,村莊里無論是策劃活動,還是組織互動,都缺乏高素質的人才。二是村民主人翁意識有待提升。據陸書記介紹,董墅村在鄉村村容村貌和文化建設方面還是花了不少心思。之前,村里整體風貌較為雜亂、綠化較差、河道水質及沿岸環境衛生情況不好,而現在的董墅村,路面整潔寬闊、綠樹成蔭,稻田規劃有序、風吹麥浪,呈現一派鄉村恬靜之美,村容村貌已經煥然一新。然而,部分村民卻依然改不了頑固陋習,亂堆亂放生活垃圾、私搭私建、言語粗鄙,不僅道德行為會存在失范的情況,甚至還有可能會觸碰法律紅線,走上不法之路。因此,需要加強村里的規則教育和文化宣講教育,增強村民愛家愛村的主人翁意識和集體榮譽感。三是文體設施相對缺乏。董墅村文化建設的最大問題就是資金薄弱,除了廣播、宣傳欄、發放宣傳資料以外,并未投放更多充足的文體設施,因此,該村還需要在積極籌措或申請經費上下功夫,建構更多文化空間,讓鄉村文化振興成果切實走進村民生活。調研最后,陸書記向我們介紹,董墅村在籌備“高曉聲故居修繕計劃”及“鄭陸鎮美麗鄉村景觀提升工程(董墅村)”,進一步提升河道景觀、道路修補、優化空間、完善設施,并且加強村民教育,提升村民的主體意識、責任意識和規則意識。
2? ?問卷數據分析
由于疫情原因,本調研對象以濱江社區和董墅村兩地村民(居民)為主,通過發布網絡問卷的方式進行開展,兩調研地線上線上共收集網絡問卷332份,有效問卷330份,現從中篩選出部分數據做客觀性分析。
2.1? ?對鄉村(社區)公共文化建設關心度有待加強
問卷調查中,有56.02%的民眾對其所在鄉村或社區的公共文化建設有著較高的關注度和積極參與的熱情,還有很大的挖掘空間(見圖1)。
2.2? ?鄉村(社區)現有的相關文化設施分布不均
從整體情況看,基礎文化設施產品種類較多,但是存在分布不均衡、使用不夠充分等問題(見圖2)。
2.3? ?鄉村(社區)開展集體性文化活動力度不夠
從民眾感知角度得出,鄉村經常開展公共文化活動的比例不到一半,村“兩委”組織開展文化建設活動的力度不夠(見圖3)。
2.4? ?對村里(社區)文化服務建設現狀滿意度有待提高
從鄉村文化活動的舉辦次數,活動的多樣性創新性,文體活動的主題、科技知識課堂普及、文化欄內容宣傳等問卷數據來看,有62.65%的村民(居民)對村里(社區)文化服務建設現狀比較滿意,但也不能忽37.35%的小半部分民眾意見,應積極汲取他們的建議,不斷提高滿意度。
2.5? ?村民(居民)文化活動的選擇多偏向于實用技能型
村民(居民)更加注重技能培訓等實用價值高的文化活動,對偏向傳統或偏向新潮形式的文化輸入的接受度都不高。
2.6? ?村民(居民)的建議多偏向于外部條件提升和骨干力量的領導
村民(居民)不僅要求持續完善鄉村公共文化基礎設施,也希望能夠參與有良好體驗的文體活動,無論是配備完善的設施設備,還是強調文化骨干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開展活動,都是更加偏向于外部力量主導,而相對忽視對于自身本土文化挖掘和扶持。
3? ?研究結論
鄉村振興是國家振興的“主戰場”,也是推進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主陣地”。而鄉村文化振興,又是鄉村振興的“根”與“魂”,沒有文化振興,鄉村振興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現結合調研實際情況,梳理出鄉村文化振興的發展困境及路徑構想。
3.1? ?鄉村文化振興過程中的困境
3.1.1? ?鄉村公共文化短缺
就調研情況來看,在國家相關政策的指導下,常州市各鄉村都積極開展了系列鄉村文化改革與建設,并且取得了實質性的進步,但現有所取得的階段性成果,仍處于一種不平衡和不充分狀態。從調研的數據來看,55.12%的鄉村有文化活動室,57.83%的鄉村有健身場所及健身器材,圖書室普及率只有42.77%,文化廣場的建設率在43.67%等,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村民的業余文化生活,但是缺口仍然很大,由于資金缺乏,劇場、影劇院、農家書屋、電影放映等文化建設形式式微。除此之外,自上而下的公共文化產品供給內容相對單一,同質化問題比較嚴重,不能因地制宜結合本村特色去設計開發產品,并且,文化人才相對缺乏,一些工作人員缺乏必要的專業能力,因此,鄉村公共文化就會因為缺乏吸引力而很難激起村民的認同感難以產生共鳴。
3.1.2? ?鄉村“空心化”問題明顯
隨著城鎮化建設的發展,城市就業機會增多,大量農村中青年勞動力涌向城市,這些勞動力在城市謀求更好的職業和發展機會,導致農村人口流失嚴重。加之,城市的基礎設施、醫療、教育等資源更加豐富,而農村地區相對落后,這種差距促使農村人口外流,因此,農村文化建設主體力量薄弱。董墅村陸書記在采訪時說道:“近幾年看,我們村里的土地基本上已經流轉了,不用種田,年輕人外出創業的比較多,現在村里的老人和孩子占比比較大,老人在接受文化改造過程中存在現代與傳統沖擊碰撞的適應問題,他們不會使用新式的科技設備,不能接受網絡信息聯通,在文化塑造這塊接受能力較弱,而孩童正處于價值觀塑造的關鍵時段,沒有強有力的文化人才主體進行道德普及和示范,就更加不會自主形成主人翁意識和規則意識。”由此可見,鄉風民俗生存空間有所萎縮,難以形成濃厚的文明鄉風和道德氛圍。
3.1.3? ?思想道德建設遭遇瓶頸
鄉村文化是鄉村農民生產生活過程中創造的物質和精神成果的總和。居民或村民的物質生活水平得到了質的飛躍,然而,在經濟大力發展的同時,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設并沒有能跟上經濟發展的步伐。在與濱江社區干部訪談中了解到,鄉村在向城鎮化過渡的過程中,可能會受到外來文化的沖擊,受到中國傳統文化傳承斷裂的挑戰,造成思想道德建設的滑坡。
3.2? ?鄉村文化振興的路徑選擇
3.2.1? ?強化財政支撐,強化隊伍建設
鄉村文化振興需要各級政府將財政和資源下移,把更多人、財、物以及服務引向農村。具體來說:一是拓展籌資渠道。科學、合理地制定鄉村文化振興財政預算,使之能夠覆蓋到鄉村文化振興項目的范圍和內容;加大財政資金監管力度,對每筆專項資金進行嚴格審核,從支出到收入都進行嚴格把關,秉持公開透明使用的原則,確保資金不挪用、不擠占,進而發揮最大效用[2];促進資金籌措渠道多元化,制定財政優惠等相關的政策,引入社會資金,激勵企業、團體及個人投資興建鄉村文化活動設施,贊助鄉村文體活動,建設文化惠民工程。二是強化隊伍建設。針對鄉村文化產業及文化宣傳專業人才短缺的問題,各級黨委、政府需要制定系統的人才培養計劃,除了注重對優秀青少年學生的鼓勵表彰、號召他們學成回鄉助力鄉村文化振興以外,還需設立專項文化人才培養項目,優化鄉村文化人才隊伍建設,激發他們自主和帶領村民創作新作品、謳歌新時代的積極性。另外,還要注重將鄉情、鄉音和鄉愁等作為紐帶來創建“鄉賢會”,開展“學鄉賢”“親鄉賢”“敬鄉賢”活動,以此來吸引和凝聚各類鄉賢,支持家鄉經濟文化建設,同時,倡導村民向鄉賢看齊,學習他們的優良品質和擔當精神,積極為鄉村文化振興貢獻自己的一份力[3]。
3.2.2? ?加強頂層設計,挖掘本土特點
可以針對中國特色的農事節氣設計具有鄉土氣息的節慶活動;可以挖掘具有地域特點的民間藝術開發文化產品;也可以宣揚耕讀傳家,誠信重禮的家規家訓和鄉風民俗,這都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中華的傳統文化。因此,尋回夢想家園,筑牢文化根基,迫在眉睫。
一是制定長期規劃。各級黨委、政府應引起重視,可以在制定“經濟發展五年規劃”的同時,配套制定“鄉村文化建設五年規劃”,真正將文化振興上升到當地政策文件當中去實施,根據發展的階段性成果不斷去調整目標進程,充分調配公共資源,使政府、企業、村民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合力,扎實打造集生產、生活、生態、文化為一體的美麗鄉村。
二是挖掘本土特點。可針對各村實際情況,對鄉村遺址、遺跡、文物等進行深度挖掘與開發,帶動鄉村旅游;須注重村內非物質文化遺產,如剪紙、秧歌、戲曲等傳承與“活化”,可采取“送文化”“育文化”的形式開展交流;組織有藝術功底的村民發揮才能進行設計創作,將文化表演或文化產品產業化,使之形成相應的文化品牌[4];也可深度挖掘本村的好人好事,定期召開“好媳婦”“孝心青少年”評比,設置年度鄉村優秀道德文化墻展示道德模范事跡等,通過弘揚優秀家風、家教、家訓,營造鄉風文明建設的濃厚氛圍。
3.2.3? ?加強宣傳教育,注重文化傳承
自強、勇敢、勤奮、進取等優良傳統是中華傳統文化是鄉村文化振興的底色,要營造濃厚的文化氛圍。
一是利用多種宣傳形式。充分利用現有平臺和場所,開展紅色故事宣講、有獎競答、文化長廊張貼、廣播定時播報等,加大宣傳力度,形成鄉村文化振興整體大環境,讓村民耳濡目染,形成文化自覺。
二是豐富文化宣傳內容。比如,定期宣講新時代黨的文化建設方針政策;普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理論;宣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涵;開展法治宣講教育活動,解讀法律法規法條,分析法治案例;宣講國學經典,中華文明禮儀等,由此,提升村民的道德素養和法治素養,增強其建設家園、為集體貢獻力量的自覺性和主動性。
三是注重科學知識普及。除了思想道德建設外,也要注重引進先進的種植養殖技術講座、開展法律知識宣講、倡導綠色生活理念,尤其是針對后疫情時代,要更加注重公共安全衛生,開設針對老年人智能手機使用的培訓班等,守正創新,加快推進數字鄉村建設,推動鄉村管理服務數字化,使鄉村文化振興提質增效。
4? ?結束語
文化是鄉村的靈魂所在,文化振興是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的活力之源。鄉村文化振興是村民共同的價值追求,也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題中之義。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鄉村文化建設,強調“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別要注重提升農民的精神風貌”。因此,在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對于鄉村文化振興,要不斷強化財政支撐、注重頂層設計、加強宣傳教育,針對提升農民的精神風貌,不斷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不斷推動鄉村文化振興與生態振興、產業振興等融合發展,真正助力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5]。
參考文獻:
[1]中國政府網.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公報[EB/OL].(2020-10-29)[2020-10-29].https://www.gov.cn/xinwen/2020-10/29/content_5555877.htm.
[2]佘明月.美麗鄉村建設中鄉土文化的傳承發展路徑研究[D].成都:西華大學,2021.
[3]龔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鄉村文化振興協同治理探析——基于廣西賀州的思考[J].行政與法,2019(02):84-94.
[4]趙琦.鄉村振興視角下鄉村文化建設研究[D].長春:長春理工大學,2020.
[5]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EB/OL].(2018-02-25)[2018-02-25].http://www.moa.
gov.cn/ztzl/yhwj2018/spbd/201802/t20180205_6136480.htm.
基金項目:2021年常州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八五普法視閾下江蘇高職院校學生法治素養培育探究”(RDS202103)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嚴晨暉(1989-),女,漢族,江蘇鎮江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
連蓮(1985-),女,漢族,江蘇常州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