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丹榮
(玉林市水利電力科學研究院,廣西 玉林 537000)
隨著玉林市玉州區社會經濟的快速增長,建筑市場發展迅猛,砂石需求量日漸增大,特別是近年來,玉州區內河道非法采砂現象時有發生,過度采砂導致局部河段出現崩岸、塌灘,影響堤防涵閘、跨河橋梁等涉水建筑物的安全,亂采亂堆則影響河道正常泄洪、排澇,對沿河居民生產生活造成威脅。通過編制采砂規劃,對玉州區主要河道內的礦石資源有所控制地進行有序的開發利用,使可利用河砂資源與河道承受能力相適應,既考慮發展用砂的需求,又要避免對河道內其他綜合利用功能的影響[1]。因此,開展玉州區主要河道的采砂規劃編制工作,對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玉州區境內地表水主要為南流江水系,總集雨面積457.80 km2,年平均總徑流量5.07億m3。區內主要有清灣江、仁東河、大良江、朱砂河、東慶江、龍表河、雞母河、六珠江、路垌江、六燕河和上羅江共11條河流,其中流域面積100 km2以上的有2 條,即清灣江和仁東河。
玉州區采砂審批和監管部門主要為玉州區水利局,監管方式一般以水利部門日常巡查為主、其他有關部門聯合統一執法為輔。根據玉林市水利局、玉州區水利局等關于河道采砂綜合整治工作的相關文件要求,玉州區轄區內所有河道全部劃定為禁采區,禁采區內河段禁止一切采砂活動。截至目前,玉州區轄區內主要河道均未編制采砂規劃。
(1)非法采砂屢禁不止。由于監管得力,近兩年玉州區內未發現非法采砂行為,但隨著經濟發展,建筑用砂需求增長迅猛,河砂價格節節攀升,在巨大利益的驅使下,非法采砂有死灰復燃的可能。采砂者大多缺少法律意識,對相關法律法規視而不見,在沒有辦理相關的采砂手續的情況下進行非法采砂。
(2)管理能力薄弱。玉州區現狀水政執法人員少,經費少,監管設施不完善,執法裝備落后,不能滿足管理需要,且區內河道岸線長,點多面廣,導致河道采砂管理難度大,水政執法力量不足與執法范圍廣、任務重的矛盾突出。另外,由于河道采砂管理涉及水利、公安、自然資源、生態環境等多個部門,形成多頭管理,協調、配合難度大,容易形成多家爭利、責任不明的局面,不利于監管。
(3)河道采砂缺乏統一的規劃指導。目前,玉州區河道采砂缺乏統一的規劃指導,采砂管理缺乏科學依據。區內河道均未進行采砂規劃編制,采砂分區、控制開采總量等沒有做統一規劃,也沒有出臺針對性的相關規定,造成區內河道采砂管理無據可依。
(1)落實河長制采砂管理的需要。根據全面推行河長制的有關要求,各級河長對本行政區域河湖管理和保護總負責,各河段河長負責牽頭組織對非法采砂等突出問題進行整治,將河道采砂管理成效納入河長制管理考核體系,要建立河長掛帥、水利部門牽頭、有關部門協同、社會監督的采砂管理聯動機制,形成河道采砂監管合力,因此,編制采砂規劃是落實河長制采砂管理工作的前提和重要依據。
(2)落實《關于促進砂石行業健康有序發展的實施方案》的需要。《關于促進砂石行業健康有序發展的實施方案》指出:要合理開發利用河道砂石資源,加快組織編制河道采砂規劃,在保障防洪、生態、通航安全的前提下,合理確定可采區、可采期、可采量,鼓勵和支持河砂統一開采管理,推進集約化、規模化開采,盡量清理調整不合理的禁采期和不切實際片面擴大設置的禁采區,糾正沒有法律法規依據所實施長期全年禁采的“一刀切”做法。通過制定科學的合理的采砂規劃,對區內河道采砂行業進行專業指導,有利于構建供需平衡、生態環保、優質高效的砂石產業體系,助推經濟社會又快又好發展。
(3)水生態和環境保護的需要。無序的采砂活動,破壞了可采區砂石采補平衡,將導致采砂范圍附近水文地質條件發生變化,進一步破壞水生態和水環境。通過制定科學的合理的采砂規劃,規范河道采砂活動,使采砂河段的水生態和水環境得到有效保護[2]。
(1)堅持保護優先、健康發展的原則。規劃應符合各河道特性及其河床自然演變的趨勢與規律,符合河口發展的趨勢與規律,滿足河道生態健康需求,重視規劃的科學性和適度超前性。
(2)堅持休采平衡、遠近結合的原則。規劃應合理安排采區及采砂時間,既充分利用泥沙資源,又不對河道造成掠奪性的破壞,同時與遠期的綜合規劃協調一致。
(3)堅持因地制宜、因勢利導的原則。規劃應以保證涉水設施安全為目的,不得破壞河道防洪排澇體系,要確保河道原有防洪、供水等綜合利用功能不受影響。
(4)堅持統籌兼顧、突出重點的原則。規劃應與流域綜合規劃、防洪規劃、水利現代化建設規劃、相關專業規劃、其他相關行業規劃及生態環境建設規劃等充分銜接;與岸線控制、灘涂整治與開發利用、河道整治、生態環境改善等相結合;并遵循近期與遠期相結合的原則,與社會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相協調。
(5)堅持總量控制、分年實施的原則。規劃應突出宏觀性、指導性、適應性和可操作性的要求,為采砂管理提供基礎依據,指導各級政府編制相應的采砂管理規劃實施方案。
(6)堅持監管為主、有序開采的原則。規劃應從滿足河道采砂管理工作實際需要出發,進一步加強河道采砂管理的制度化、規范化、標準化建設,實現砂石資源的有序開采。
規劃范圍為玉州區境內主要河流,共11 條,分別為清灣江、仁東河、大良江、朱砂河、東慶江、龍表河、雞母河、六珠江、路垌江、六燕河和上羅江,河道總長81.23 km(見表1)。

表1 采砂規劃河道統計表
本次采砂規劃基準年為2022年,河道采砂規劃是一項限制性規劃,具有很強的時效性。考慮到河道的動態變化特征與規劃的時效性要求,本次規劃水平年為2027年,規劃期為2023—2027年,規劃期內根據河道形勢、政策變化等具體情況可適時補充或修編[3]。
規劃河道河床沖於主要受流域地形地貌、降雨等天然因素影響,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排除人為影響的情況下,河床的沖淤保持相對基本平衡。有歷史資料記載以來,各規劃河道均未曾出現過河道改道事件。
規劃河道上游多為山區,人類活動影響相對較弱,多以自然演變為主,下游多為平原,相對平坦,河道綜合比降較緩,岸線基本固定,河道的橫向演變受限制,以縱向演變為主,主要表現在沖刷和淤積兩方面,基本遵循“洪淤枯沖”的規律。同時受河道地形變化影響,河道水流變幅較大的河段,河床受到較大的水流作用力,存在一定沖刷現象,且上游來沙不易在上游河床中淤落,一般是通過水流向下游輸送,容易在下游寬闊河段的緩流區或彎道凸岸邊灘淤積[4]。堤防護岸、跨河橋梁等工程的建設對局部河段沖淤變化也存在一定影響。
本次規劃河道中,清灣江、雞母河、六珠江、路垌江和六燕河5條河流不具備采砂條件或無可采資源,不再進行可利用砂石量分析。
根據規劃河道現狀,結合經驗分析,造床泥沙分界粒徑為0.1 mm,對于粒徑小于0.1 mm 的懸移質粉砂基本上不沉積。流域沉積的懸移質按5%考慮,即各河道年均河砂補給量按推移質輸沙量加上5%懸移質輸沙量進行估算。參照類似工程經驗,河道泥沙多為非密實狀態,與自然堆積狀態較一致,河砂堆積密度多在1.45~1.70 t/m3之間,本次取中值1.58 t/m3為河砂密度。河砂補給量計算結果見表2。

表2 規劃河道多年平均輸沙量及補給量計算成果表
按照以往類似項目工程經驗,河道砂石資源儲量主要根據河床砂石沉積特征,采用水平投影法估算砂石資源儲量。根據泥沙級配,只有部分砂石可直接作為建筑用砂,大部分砂石需經過二次破碎也可滿足建筑用砂要求。為了使得采砂不會對岸坡造成影響,土質岸坡和部分砂泥巖岸坡河段應設置開挖坡底、開挖邊坡比等確定采砂距河岸安全距離,且考慮到采砂邊界條件確定后邊界外儲砂無法開采。綜合考慮各項因素,結合河床砂質情況、砂層厚度等確定本次折減系數為0.85。
根據規劃河道面積、平均儲量深度及各河流的不同砂石占比,本次規劃河道河砂總儲量為86.65萬m3(見表3)。

表3 規劃河道儲砂量統計表
6.1.1 禁采范圍的確定
(1)水利工程。根據《廣西壯族自治區水利工程管理條例》劃定的管理范圍和保護范圍均列為禁采范圍。
(2)跨河橋梁。根據《公路安全保護條例》《鐵路安全管理條例》等有關規定劃定禁采范圍。
(3)《河道采砂規劃編制與實施監督管理技術規范》(SL/T 423-2021)規定的其他應劃定禁采區的河段或區域。
6.1.2 劃定成果
根據上述確定的劃定原則,結合現場查勘及各河道實際情況,本次規劃共劃定20 個禁采區,禁采區河長70.14 km,其中清灣江、雞母河、六珠江、路垌江和六燕河5條河流全段均劃分為禁采區。
6.2.1 規劃方案
根據河段河床演變特點,綜合考慮河勢穩定、防洪安全、沿岸工農業設施正常運用、水環境保護等多方面的要求,結合來水來沙條件、河段泥沙補給情況,本次規劃河道不涉及保留區,除劃定禁采區以外河段均劃為可采區,共11 個,可采區河長11.09 km。
6.2.2 可采區年度控制開采量
為防止過度采砂對河勢穩定帶來不利影響,本次規劃按照多年平均泥沙沉積量及未來來沙可能變化情況提出年度控制采砂總量。采砂控制總量按以下原則確定:
(1)科學合理性原則。結合河道演變和泥沙補給分析,合理確定開采范圍、深度等指標,適量開采,避免過度采砂影響河勢、防洪、供水等。
(2)需要與可能的原則。充分考慮各河道沿岸經濟發展狀況、砂石供需關系等因素,按照統籌、平衡的原則,合理確定各可采區的年度采砂控制總量。
(3)適度適量控制開采的原則。根據相關地形圖和區域地質以及現場踏勘調查資料,對可采區范圍大小、控制開采深度、年度采砂控制總量等綜合指標進行控制。
根據河道近年來沙特性,平均預測規劃周期內來沙趨勢,并結合河道演變特性、采砂的可能影響等各方面因素,泥沙補給按照年均泥沙沉積量的90%作為開采量上限。經計算統計,本次規劃可采區年度采砂控制總量3.80 萬m3(見表4),規劃期5年內采砂控制總量為19.00萬m3。

表4 可采區統計表
本次規劃河道總長81.23 km,共劃定禁采區20個,可采區11個,其中禁采區河段總河長70.14 km,可采區河段總河長11.09 km,年度控制采砂量3.80萬m3,規劃期內(2023—2027 年)采砂總量19.00 萬m3。通過采砂規劃可指導采砂區內河砂資源合理有序開發利用,確保河砂開采不會影響河勢穩定、防洪安全、涉水設施正常運用、水生態與環境保護等方面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