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礦 黃旭
作為中華文明發源地之一,成都長久以來占據著長江上游古代文化發源中心的地理要塞,它不僅是古蜀文明最為重要的發祥地,也是連接古代亞歐文明的南方絲綢之路與茶馬古道的重要樞紐,而且在中外文明交流互鑒中發揮著不可估量的作用。積淀了3000多年歷史的巴蜀文化是成都寶貴的精神財富,多元的文化為影像創作提供了充足的敘事空間。影像在展示城市空間的同時,也對城市空間及其文化內涵進行能動的建構。微電影憑借微敘事、微制作、微投資以及微傳播等特點成為當今傳播城市形象以及宣傳地域文化的重要力量。成都以天府文化為引領,全力推進“三城三都”建設。微電影中城市空間的景觀、符號、飲食與文化成為分析電影空間的著力點。列斐伏爾的空間生產觀是一種多層次的、具有辯證思維的理論,這種凝結了辯證法的空間認知圖繪的方法論,不但有助于分析微電影影像中的成都城市形象,探索城市文化與影像生產之間的關系,而且在社會媒介層面可以建構“三城三都”與世界文化名城的差異化想象,在社會形態上可以有效融合大眾的城市形象認知和日常生活中的文化消費。
法國社會學家亨利·列斐伏爾在《空間的生產》中把空間分為物理空間、心理空間和社會空間,與之對應為空間實踐、空間再現和再現空間。城市作為一種空間存在,空間也是社會的產物。此外,列斐伏爾也倡導從“空間中的生產”轉向“空間的生產”。①“空間中的生產”注重將空間作為人們實踐活動的容器,人們通過知覺感受到周圍的物理空間。而“空間的生產”在進行物質生產外,更側重精神生產。馬賽爾·馬爾丹在《電影語言》中提出“電影是空間的藝術”,通過影像能直觀地認識空間中的物質媒介及景觀特征。在影像的空間生產中,不僅展現著城市形象,同時也在能動地建構著城市文化空間的表征與內涵。影像的空間生產借助電影文本生產城市空間,拓寬了人們對空間的認知范圍,完成了社會性、歷史性和空間性的“三元辯證”。隨著時代變遷和傳播媒介的更迭,傳統的報刊、雜志、廣播、電視等媒介在傳播城市形象上顯示出相對的信息局限性和傳播實效的滯后性,而微電影在面對當代信息碎片化和閱讀轉向視覺化的格局時,可以在碎微空間中游刃有余地以靈活生動的藝術方式,通過恰如其分的鏡頭語言來充分調動觀眾的想象力和實踐感,在打造城市文化品牌的同時,凸顯城市的人文符號和歷史底蘊。
法國社會學家布爾迪厄認為,城市不僅聚集人類的財富,而且作為文化生產的容器,城市形象嬗變在某種程度上體現著人文精神的不斷創新。自古有“天府之國”美譽之稱的成都是全國十大古都和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古蜀文明發祥地。在3000多年的發展歷史中,成都積淀著獨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并在當下的新時代散發出歷久彌新的璀璨光芒。成都是擁有“世界文化遺產”和“世界自然遺產”的“雙遺”城市,獨具一格的地理、人文、生態和文化為影像生產與城市形象建構提供了充分的美學想象與創新可能。2017 年12 月,中共成都市委十三屆二次全會明確提出,要通過全面塑造發展環境提升城市軟實力,積極建設世界文化名城、旅游名城、賽事名城,高標準打造國際美食之都、音樂之都、會展之都,通過塑造“三城三都”城市品牌,提升城市文化溝通能力和全球傳播能力。②以“全媒體時代城市形象國際傳播新路徑”為主題的第五屆成都論壇于2019 年12 月11 日在成都舉行,會上發布了《城市形象全媒體國際傳播的成都倡議》。成都作為一個具有厚重歷史和文化資源富集的城市,在融媒體時代必須有互聯網思維和整合思維,全方位展現和傳播良好的城市形象與文化品牌。③正如美國城市學家芒福德所言:“城市形象是人們對城市的主觀印象,是由大眾傳媒、個人經歷、人際傳播、記憶以及環境等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彪S著Web3.0 時代的到來,微電影成為一種新的傳播媒介,憑借著微敘事、微制作、微投資以及微傳播等特點嶄露頭角。自2011年中國第一部城市微電影《相約山楂樹》上映以來④,相繼出現《蘇州情書》《如果我在富陽遇見你》《我和南京有個約會》等多部書寫城市形象的微電影。在互聯網高速發展的當下,微電影通過視聽語言直觀地展現城市的物理空間,訴說城市的文化空間,并且在城市空間的生產過程中深入詮釋著城市的精神空間。微電影作為打造城市形象的一種新興傳播樣態,能夠充分展現城市符號、弘揚城市文化、深化城市內涵,通過影像生產完成城市形象的構建與傳播。
民國著名學者衛聚賢在其主編的《說文月刊》中指出,巴蜀文化是巴文化與蜀文化的合稱,主要包含民俗風俗、傳統建筑、三國蜀漢文化以及宗教等獨具特色的地域文化。隨著時代的發展,當今的巴蜀文化又被賦予了更具現代性的內涵,體現并滲透在四川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文化成為塑造城市形象、生產城市空間的有效方式。地域文化成為集體無意識的來源,并作為一種符號存在于城市空間的各個角落,成為記憶和歸屬感的根基。城市處在客觀的地理環境之中,一個城市的自然、景觀、建筑、方言等符號與元素共同完成了城市空間的立體建構。城市空間是城市特征的物質化體現,在物理空間的生產過程中,空間實踐能夠使接受者憑借直觀的知覺與客觀的經驗,感受城市中最易識別與記憶的部分。因此,在微電影運用視聽語言客觀展現城市空間的同時,城市也間接地作為敘事主題,使受眾在觀看影像的過程中能夠直觀地接收到不同城市空間中的差異部分,識別城市空間中的標志性文化景觀和符號。愛奇藝于2012年推出的《城市映像》微電影集中,8 部作品分別在8 座不同的城市展開,觀眾能夠在成都篇中感知巴蜀文化,在南京篇中體驗金陵文化,在上海篇中領略海派文化……通過微電影的影像生產,不僅展現了不同城市之間的外部物質性差異,也探究了城市空間與文化所浸染下的人的關系。邁克·克朗認為,地理景觀可被視作可解讀的“文本”,因為其不僅展現出物質地貌,還產生不同感知。⑤城市空間差異性特質的展現,不僅能滿足受眾的獵奇心理,也能讓觀眾在想象中介入影片的地域意象。
“實體空間的特定場景,不僅提供了人們進行公共交往的平臺,而且構筑了城市居民的集體記憶和地方感,這種嵌入日常生活場景的實體媒介,對于城市生活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意義?!雹蕹啥甲鳛橐蛔鶜v史悠久的城市,城市空間中承載著古蜀文化3000多年的歷史。杜甫草堂、明蜀王陵、金沙遺址、寬窄巷子等諸多帶有巴蜀印記的自然景觀、人文符號成為人們了解和認識這座城市的載體。此外,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在諸多影像中,不僅有城市空間的直觀展現,還有成都的古蜀文化、飲食文化等。相比于其他媒介,微電影影像能夠通過視聽語言的方式更為直觀地展現城市符號,塑造城市形象,完成城市的空間生產。一方面,影像在攝制過程中必然要有客觀實在的環境空間作為依托;另一方面,影像可以對于空間本身進行能動的建構。微電影能夠呈現城市物質空間的差異性,是公眾了解城市的重要媒介。
自然地理、人文特色、生態環境和城市景觀為物質空間的運用以及微電影的拍攝提供了充分的美學空間以及多元的創新路徑。成都市溫江區文化館出品的微電影《成都知音》獲得了2021猛瑪“城市之聲”全球大賽最佳視頻獎,影片中隨處可以看到巴蜀符號。影片講述了年輕時曾為川劇演員的大爺退休后與身為傳承人的孫女之間互相理解的故事。影片中麻將、茶館、川劇、火鍋等文化元素和飲食元素的運用,充分利用了成都的文化資源,展示了城市獨有的景觀符號。首部聚焦于“蓉漂”人才的微電影《選擇這里成就更好的自己》則講述了一名應屆畢業大學生只身來到成都闖蕩的故事。在這部作品中,天府綠道、339電視塔、太古里等具有成都標志性的景觀應有盡有,這些獨有的巴蜀符號和城市景觀融入場景鏡頭中,可以充分提升影片內涵,加深城市空間的認同感和影響力。
“一個沒有文化的城市不是一個完整的城市,也可以說,根本就不是一個城市?!雹叱鞘械乩?、風俗、歷史、種族、方言等的差異,會生成不同的城市文化。從地理位置和歷史發展上看,成都是西南地區的中心城市,也是歷朝歷代移民、流放的首要選擇,這些社會歷史因素促使成都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包容開放的文化場域。城市空間作為承載文化的載體,不僅是被人感知的物質空間,也是蘊含意象與記憶的精神空間。在城市的空間生產過程中,文化或直接或間接地促進著城市中的“空間的生產”。首先,城市并非單純承載物質的載體,人們在城市空間的生產生活中,存在著更多情感化的精神空間。其次,在城市的空間生產過程中,由于集體無意識的心理積淀,城市文化會潛移默化地浸潤于人們的尋常生活中,人們會產生一種強烈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在攝制微電影的過程中,一方面,由于拍攝空間的界定,創作者會不自覺地認同該城市空間中的文化;另一方面,創作者可以對不同城市空間中的差異性文化進行創新性的表達。例如,《南京2014》中的總統府、中山陵、玄武湖、夫子廟等展現了金陵的歷史韻味,而《約會搖一搖》中的東方明珠、外灘、陸家嘴、城隍廟等體現了獨特的海派文化。
成都是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位居“2023福布斯中國·消費活力城市榜”第6名,是西南地區的科技中心和商貿中心,具有多元并存、古典與現代結合、傳統與開放交織的文化特質。在積蓄3000多年文明的古蜀之都中,川劇文化、茶文化、麻將文化、川菜文化已完全融入尋常百姓的生活中。在微電影《愛,在四川》中,在講述情侶之間的愛情故事的同時,展現了成都獨具特色的飲食文化和休閑文化。影片由閃回介紹三大炮、缽缽雞、麻婆豆腐、回鍋肉等飲食,并且隨茶館、麻將館、火鍋店等場景空間的置入,深化了成都作為“休閑之都”的城市形象。非遺紀錄片《大隱工匠·四川篇》非常巧妙地結合當下年輕人的體驗視角和審美趣味,以小而微的日常生活審美為出發點,在娓娓道來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故事的同時,不僅凸顯了傳統工藝活態傳承的價值,而且在融入地域文化的特異性美感上,用明白曉暢的視聽語言串聯起宏大敘事下的文化記憶,從而激發觀眾對天府文化和工匠精神的情感共振。
美國社會學家卡斯特將空間生產引入到消費領域,認為空間生產是針對特定人群,借助特定文化氛圍創造的一種消費空間。⑧隨著消費主義的盛行,酒吧、咖啡館、商場、寫字樓等現代性消費空間在微電影中隨處可見。這些消費場景承擔著微電影的敘事功能,通過場景的構建與場景內故事的開展,最終指向城市的休閑文化與消費文化。在趙雷演唱的歌曲《成都》火遍大江南北后,成都的玉林路、小酒館吸引了更多人的關注,成都的酒館文化、旅游文化也逐漸成為城市興起的文化特色。例如,侯祖辛導演的微電影《成都》講述了經營一家酒館的女孩在酒館因機緣巧合而認識了來成都旅行的男生,在共同經歷了一系列事件之后兩人墜入愛河的故事。在這部微電影中,酒吧不僅僅是推進故事發展的關鍵,在酒吧的空間中也生產出一套融合民謠、酒、休閑等特點的文化符碼。在有關成都的微電影中,我們能看到成都這座城市既有傳統的安逸與舒適,也有現代的新潮與活力,在古典與現代的并置中孕育出創新創造、優雅時尚、樂觀包容、友善公益的天府文化特色。
列斐伏爾在論述空間生產的重要性時,特別強調要將社會、歷史、空間形成三元辯證。在對于空間的研究中,務必結合歷史文化與社會發展等多元角度來進行考察。在列斐伏爾之后,法國哲學家米歇爾·福柯在列斐伏爾的空間生產理論基礎之上,側重研究空間與身體、空間與權力的關系,以及空間中的組織與分配關系。對于城市空間,除了關注空間本身,還應該反思空間中人際交往關系、人類的生存處境,關注空間中人物的所思所想以及人物的身份表達。因此,在研究影像中的城市空間特性時,除了關注物質空間和文化空間,也應當關注精神空間。
微電影作為一種傳播媒介和表達途徑,應當關注人的命運與意義,揭示個體在城市空間中的生存狀態與價值。在通過影像展現空間的同時,也應將鏡頭對準城市中市井人物的精神空間,反映出城市空間生產過程中人物的喜怒哀樂和價值訴求。例如,在成都大運會形象宣傳片《成都無邊界》中,導演用117 個鏡頭串聯起蓉城古典與現代的面容,他們將鏡頭聚焦在百余名成都市民身上,通過數字攝影、航拍、延時拍攝、高速拍攝等技巧,全面演繹了“三城三都”的文化無邊界、時間無邊界、生態無邊界、幸福無邊界,給城市的歷史文脈、文化自信和生活美學做出了最佳注解。再如,微電影《變臉》講述了兒子作為川劇傳承人,在川劇的衰落下為了生計而不得不在外“賣戲”,父親作為老一輩川劇表演者內心十分不認可這個兒子。在影片片段中,觀眾能夠看到父子在合江亭上練聲,在武侯祠景區表演。在消費主義的影響下,傳統景區日漸商業化,傳統藝術有所消解,而川劇父子傳承者的影像則記錄了藝術家對藝術追求的堅定信念和孜孜不倦的藝術傳承行為。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城市空間迅速擴張,城市文化迅速變革,這給城市空間中的尋常百姓帶來了生活方式上的巨大改變,導致人們對自我身份產生懷疑與困惑。在車水馬龍的水泥城市中,人們不斷在自我與空間的關系中尋求身份認同。從某種程度上說,身份認同是指人與特定社會文化、空間的認同。微電影以平民化的視角展現城市空間中社會群像的生存狀態時,也在物理空間、心理空間和社會空間三位一體的城市空間中實現了對社會生活的現實隱喻。例如,榮獲第四屆金沙短片扶持計劃最具成都特色獎的微電影《沸騰三國》講述了關羽一夢醒來,意外空降至幾千年后的成都,展開了一系列既溫暖又幽默的奇遇故事。影片通過將穿越而來的關羽置身于武侯祠、九眼橋、春熙路、IFS廣場、339電視塔和寬窄巷子等場景中,使其在傳統和現代的景觀建筑中錯亂了自我的身份,并借關羽之口感嘆“此地仍為蜀地,卻已不是當年”和“天府之國歷時千年,富庶依舊”。在時代的演進和社會的發展中,成都被貼上了“包容”“開放”的標簽,但有些傳統文化難免會稍遜于時代步伐,大眾難免會產生對自我、文化、身份的懷疑。例如,微電影《變臉》《成都知音》都探討了老一輩川劇表演者如何面對城市空間生產過程中自我處境的現狀:一方面,要嘗試著接受現狀;另一方面,要改變自身,迎難而上。
巴蜀文化深厚的歷史底蘊、豐富的地域資源、多樣的城市景觀成為影視創作取之不竭的創作來源。隨著新媒體的發展,微電影作為一種新的傳播樣態,成為城市形象生產和傳達的有力載體,在展現城市形象、呈現城市文化以及彰顯城市精神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微電影通過城市景觀和城市符號的展現,能使受眾直觀迅速地認識城市的物質空間,并通過文化空間的呈現讓受眾形象生動地感受城市特有的文化氣質與人文內涵。在互聯網語境下,通過將外化的物質空間、并置的文化空間和內化的精神空間之間的混合內嵌到城市形象和城市軟實力之中,微電影逐漸成為成都城市形象和巴蜀文化傳播的強有力介質。
注釋:
①包亞明.現代性與空間的生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47.
②何非.成都推進“三城三都”城市品牌塑造的路徑思考[J].新西部,2019(36):25-26.
③程華薇,黃妍,李太斌.融媒體視野下成都城市文化品牌傳播策略研究[J].西部廣播電視,2021(23):39-42.
④吳朋珊.當城市遇見微電影——城市微電影發展現狀研究[D].南昌:南昌大學,2014.
⑤[英]邁克·克朗.文化地理學[M].楊淑華,宋慧敏,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3:51.
⑥孫瑋.作為媒介的城市:傳播意義再闡釋[J].新聞大學,2012(02):41-47.
⑦李娜娜.城市旅游與城市文化建設關系探討[J].旅游縱覽(行業版),2012(08):51-54.
⑧徐小蘭,李榮.空間理論視角下微電影電視化的范式——以陜西衛視《華夏微電影》為例[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3(07):9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