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媛媛 張丹
隨著中國傳統文化的蓬勃發展,文化的復興熱潮帶來了國內對傳統手工業的關注。陶瓷工藝及其發展成為承載文化的重要符號,以此加深國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弘揚傳統文化。紀錄片作為一種媒介形態,反映著陶瓷工藝技術和歷史發展的真實性和紀實性。陶瓷紀錄片在傳播陶瓷文化、推動傳統手工業在新時代傳承與發揚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手造中國》作為一部陶瓷紀錄片,以江西景德鎮為拍攝地,以較全面的視角拍攝制瓷匠人的故事。全片共5 集,每集圍繞一個主題進行拍攝,分別為“水土”“器度”“畫心”“守藝”“薪火”,從瓷器的原料選擇到燒制成形,再到手工繪畫,將全過程濃縮在5 個不同的專題里。團隊耗時3 年拍攝20 多位人物的故事,以人為載體,通過手造瓷器展現中國人的精神世界。手工匠人們沿襲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創造出了極具審美的瓷器,瓷器也因匠人們十年如一日的堅守承擔起文化傳承的使命,同時在國際交往中彰顯中國文化特色,反映著中國人民的社會生活。擁有2000多年冶陶史的景德鎮,創造出了無數造型美觀、工藝精巧的瓷器。在高速發展的現代社會,景德鎮的制瓷技術仍沿襲古法技藝,從材料到加工再到成瓷,無一不有所考究。正因如此,景德鎮才有“世界制瓷看中國,中國瓷器看景德”之稱。
在《手造中國》中,制瓷技術離不開原材料的選擇。景德鎮以山地為主,周邊地區瓷石豐富。高嶺土的發現地位于景德鎮市浮梁縣瑤里鎮東埠村高嶺山,因此以“高嶺”命名。此后,高嶺土成為制作瓷器的關鍵原料。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在其著作《中國》中詳細論述了景德鎮瓷石,英文“kaolin”便成了制瓷原料的國際通用術語。利用高嶺土燒制的瓷器,其耐火性能都有極大提升,降低了高溫燒制的變形率和報廢率。在中國乃至世界陶瓷史上,高嶺土的發現與利用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在原材料的加工上,水碓的使用體現著景德鎮的地理條件在人們手里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清代朱琰所著的《陶說》稱:“土人藉溪流設輪作碓,舂細淘凈,制如土磚,名曰白不?!雹龠@句話的意思就是把采集到的瓷石先用人力壓碎,通過河流兩岸安裝的水輪車,利用流水的動力落差帶動水輪車轉動,不同規格大小安裝的碓的數量也不同,通過重力擊打成粉狀再細細淘洗,最后做成白色土磚狀,成為白不?!端痢分械睦险彩蔷暗骆偸鞋幚镦倿閿挡欢嗟氖仨匀酥?。他的工作從清洗石塊開始,需要肩扛盛著幾十斤石塊的擔子,反復蹲起,直到河水將礦石表面的浮土沖洗干凈,再將礦石敲碎成雞蛋大小的石塊后送上水碓。歷經十幾天的捶打,這些礦石成為可以送入沉淀池的泥土。水碓的使用與景德鎮古法制瓷相互依存,充分體現了人對自然資源的利用和循環再生關系。
“在陶瓷歷史發展的長河中,景德鎮祭祀禮俗的文化本性直接體現于各種祭祀活動中,而文化的本性是貫穿著人文關懷的理念,體現著一個民族善良靈魂的依守?!雹谠凇妒衷熘袊返摹缎交稹芬患校善鲝膼鄹G里燒制,在薪火中淬煉,蘊含著匠人們用自己的雙手創造的燦爛陶瓷文化。《考工記》指出,“天有時以生,有時以殺;草木有時以生,有時以死;石有時以泐,水有時以凝,有時以澤,此天時也?!币睙捥沾尚枰槕疤鞎r”,窯內的火候溫度會根據日夜交替、氣溫變化而更改,代代相傳的祭拜儀式或許就是陶瓷師傅們與自然溝通的方式。由此可見,在古代造物觀念里,工藝不單純指技術,還包含冶陶師傅們的思想情感、倫理道德和神秘化因素。在古代,生產技術水平不夠發達,陶瓷生產基本是“泥做火燒”,通過人力可以把控泥土的造型,但一旦進入燒制階段,僅依靠匠人們長期燒制的經驗也不能做到對出窯瓷器的精準把控。當技術和組織手段都無法處理這些問題時,高變形率和報廢率迫使人們將目光投向了超脫自然的力量,乞求能夠幫助他們解決人力無法處理的難題,這就需要祭祀儀式。在陶瓷行業里,行業神崇拜最為普遍。行業神也稱行神,各行各業的人們供奉行神用以保佑自身所在行業生意興旺、吉利順遂。例如景德鎮瓷器生產的祭祀神,人們祭拜瓷土神乞求掌握高嶺土的使用方法?!缎交稹芬患?,匠人們的祭拜對象是燒窯行業的師祖——風火窯神童賓。窯火是上天賦予瓷器的最后一道自然之力,因此瓷器也被稱為“火的藝術”。作為本行業的創造者,行業師祖承載著人們對現實生活的美好愿景,受人崇拜,匠人們相信先人能夠指引他們走出困境,開創新的道路。
受傳統儒家“以‘和諧’為核心思想,重視美與藝術的陶冶、協和”③的影響,人們將對自然美學的感悟逐漸融入生活美學之中。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學派,在自然山水與人文精神之間的聯系上有著獨到的解釋?!叭收邩匪?,智者樂山”,水川流不息,智者行動迅速,思維敏捷,同樣具備“動”這一特點;而山巋然不動,仁者沉穩自持,處變不驚,同樣擁有“靜”的特點。“仁”與“知”既是自然間山與水的本質特征,又體現了人格達到一定境界后顯現出的特質。從原話中我們可以知曉,儒家追求的終極人生哲學境界與山水自然高度統一。在儒家觀念中,萬事萬物都處于對立統一的相互聯系之中,人理應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感知山水意趣,在符合客觀規律的基礎上創造美。陶瓷文化在整個中國的歷史文化長河里發揮著重要作用,我們可以根據瓷器的形制特色,去感受不同朝代的人文特征,根據瓷器意象領悟古人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關系的思考。瓷器之美,意境使然。青花寫意,畫師們有關山水之美的感悟來自儒家的“山水精神”,隨之衍生出花草之美的靈感。景德鎮的青花陶瓷之美,與畫師們受自身生活環境的影響不無關系。紀錄片中,青花畫師江姐擺放在畫室中的物件除了有繪制工具,還有各式各樣的花草。江姐每日悉心照料,與花草為伴,在工作之余看草木枝葉卷皺舒展、花開花謝,從自然中汲取靈感,在繪圖前可憑胸臆創作構畫。遠離塵世,立于山水之間,表現在瓷器上的是滄海一粟的筆墨意境;身處人間,行于喧囂塵世,落筆在陶瓷上的是沉穩淡然的處世智慧。
紀錄片從對人物、地點、情境和事件的具體描述開始,但它的成功更多地取決于能引導我們從其提供的細節中獲得更多的經驗教訓、更廣闊的視野或更全面的理念。比爾·尼克爾斯(Bill Nichols)專注于紀錄片與現實之間的索引關系,從而把觀眾帶入影片關注的問題上。人們能在影片中獲得細節、引發思考、引起共鳴,關鍵在于影片題材和主題的巧妙選取。陶瓷紀錄片的創作從題材選取上傳遞著中國傳統手工藝復興,也從審美價值上滿足著觀眾的感官需要,觸發他們對美的思考和追求。
《手造中國》在真實展現景德鎮陶瓷藝術的同時,運用不同的鏡頭語言,為觀眾提供了良好的畫面觀感。紀錄片中運用的特寫鏡頭能夠給觀眾帶來強烈的沖擊力。紀錄片的拍攝范圍廣泛,一般為了還原場景,其拍攝范圍內常出現多個拍攝對象,為了具體凸顯某個重點的人或物,就需要利用特寫鏡頭。用鏡頭將觀眾的興趣點引導到導演預設的位置,既能弱化外部環境,更能有力地表現被攝對象的具體特征,又能放大人物的動作和面部微表情,更加立體地刻畫人物肖像。
在展示隱雕陶瓷制作的過程中,紀錄片運用了較多特寫鏡頭。74 歲的返聘工程師王工,他的工作是“試照子”,就是嘗試把來自全國各地的礦石原料組合配比,配制出新的泥料和釉料。王工說:“陶瓷是科學和藝術的綜合產物?!迸臄z制作照子的特寫鏡頭有兩處,一是拍攝王工用布滿老繭的雙手揉打配制的泥坯,手把手教習學徒小宇把控揉制的力度,蒼老的手和稚嫩的手在特寫鏡頭的組接下形成強烈對比;二是對王工面部表情的捕捉,由于材料配比復雜,所耗費的時間和人力與投入不成正比,愿意留下的學徒僅有小宇一人。面對照子研制的傳承困難和現實壓力,鏡頭放大了王工緊鎖的眉頭和緊閉的雙唇。特寫鏡頭以強大的表現力向觀眾展示了瓷器制作的細節,使他們感受到老匠人身上的時代印記和無愧于心的薪火傳承精神。
視覺語言是構成紀錄片的基礎,構圖是影響紀錄片視覺語言的要素之一。為了使屏幕前的觀眾更好地領會影片的內涵,需要用富有美感的構圖第一時間抓住觀眾的眼球。同時,應通過場面調度,從二維的畫面展示到三維的空間構想,使人們能夠產生聯想。藝術家在創作繪畫作品時,視覺走向、明暗關系對比都只為處于視覺中心的主要人物或事物服務。導演利用鏡頭,把想要表現的視覺中心“框”進鏡頭之中,使其在畫面占據一定的面積,配體需要配合主題,達到主次分明、和諧互補且暗含深意的目的。觀眾作為作品的評判者,對美有直接的感受,當畫面和諧、統一、協調時,能夠在視覺上讓人感覺舒展。只有合理地組合,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手造中國》的《畫心》一集中,方麗邀請朋友們幫助繪制粉彩瓷器百鹿尊。碩大的素瓶懸在桌角,畫師持筆在瓶身作畫,昏暗的空間里一束暖光打在潔白的瓶身上,前景是方麗看著畫師朋友繪制瓷瓶,后景是其他畫師給小型瓷器上色,一高一矮,一前一后,導演利用門窗構圖,使景深層次分明。門框取代原本的畫幅,構成“景中景”,觀眾的目光完全聚焦在導演勾畫的方寸之間。隨著鏡頭慢慢推進,觀眾也逐漸被拉入到制作過程中?!肮o所不用其極,技無所不用其絕,料無所不用其稀?!币患善魃?,畫山石,則峰巒峻拔;畫樹木,則鶴骨松姿;畫動物,則千姿百態。不同的材料、畫法、畫師共同完成同一個杰作,“畫心”這一主題就呈現在構圖形式的極致美感中。
考慮到紀錄片的真實性,光效的運用能夠更好地幫助片子展現主題、渲染環境。光效又可以進一步細分為自然光效和人工光效。自然光效在還原場景和保護自然環境上運用較多,能還原現實的真實面貌,反映真實的拍攝環境,注重現實的客觀表達。在光線主要來自自然光的情況下,要因時因地制宜選取光線。要處理好自然光線與被攝對象之間的角度關系,在拍攝時靈活運用順光、逆光、側光,有時可以達到超乎意料的畫面效果。人工光效更多出現于室內打光,光線的明暗變化能將被攝物體的形制與影像之間的關系更加豐富地展現出來。布置燈光應遵循三點布光原則,由紀錄片的主題確定主光色調,利用補光和背景光進行調試補充。
在紀錄片《手造中國》中,人工光效在展示隱雕陶瓷作品時得以充分運用。拍攝團隊在室內采用中和暖光來凸顯被攝物體,此時的補光和背景光均弱于主光,特寫鏡頭還配合了光影中的側光面,也就是光與被攝物體處于并列位置,通過光影來強調畫面的主體部分,側光與被攝主體形成了一定角度,明暗的變化更顯物體的質感??紤]到隱雕陶瓷的特點,打光還可以很好地呈現器物元素。隱雕陶瓷在日常光下光滑無痕,但是在太陽光直射下,暗紋雕花就驟然浮現。隱雕陶瓷細膩潔白,在昏暗室內的柔光照射之下,其雕刻紋樣流轉浮現,仿佛答案揭曉一般。這是藝術與美結合的產物,更是匠人們不斷嘗試將科學和手藝結合的產物。
總而言之,陶瓷紀錄片在展現陶瓷工藝上有著很好的宣傳作用,《手造中國》立足于工匠們的瓷器制作技術和個人故事,真實地反映了當代陶瓷手工業發展狀況,其中還蘊含了人與自然共生共存的理念。該紀錄片在拍攝手法上極力展現不同瓷器的特質與美感,帶領觀眾了解瓷器的生產加工過程、陶瓷文化的發展歷史以及對未來的展望,在敘事過程中做到了傳統文化宣傳和中式美學表達的統一。
注釋:
①傅振倫.《陶說》譯注[M].北京:輕工業出版社,1984:15.
②于芳.景德鎮祭祀禮俗的文化本性及其現實意義[J].景德鎮高專學報,2012(05):112-113+106.
③李白璐,方一舟.淺談儒家美學思想與景德鎮陶瓷藝術創作[J].求知導刊,2017(17):153-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