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咪
媒體融合進一步深化,各媒體競相通過各種創新方式參與國家重大時政活動宣傳。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全國兩會等重大時政節點期間,電視媒體紛紛推出特別節目對活動進行延伸報道。全國兩會是全國人民政治生活的大事,各大媒體力求搶占這一重要時間節點、重大主題的宣傳優勢,如湖南廣播電視臺、山東廣播電視臺、河北廣播電視臺、河南廣播電視臺等均推出特別節目,對全國兩會進行全方位報道。廣西廣播電視臺推出《奔跑向未來——2023 全國兩會特別節目》(以下簡稱“廣西2023 年全國兩會特別節目”),該節目是廣西廣播電視臺《廣西新聞》的重要補充,于2023年3月4日至3月13日在廣西衛視播出,共10期。作為多層次、多角度、多樣態宣傳全國兩會聲音的重要窗口,廣西2023年全國兩會特別節目為廣大觀眾開拓出一條掌握全國兩會最新政策方針、獲取經濟信息、了解社會熱點的權威渠道。
廣西2023年全國兩會特別節目秉持以民為本的用戶思維、內容創新的報道理念,打造接地氣的兩會報道;融合流行文化新語態,呈現輕量化的內容形式;以技術賦能制播機制進行新探索,提升報道效率和效果;充分整合傳媒資源,借力大小屏聯動,搭建融媒體傳播矩陣,切實提高節目的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本文以廣西廣播電視臺2023年全國兩會特別節目為例,通過對節目內容、技術運用和制播方式的歸納分析,梳理其創新實踐路徑,進行總結和再思考,試圖為各媒體在參與重大時政活動報道中進一步提升傳播力與輿論引導力提供參考借鑒。
廣西2023年全國兩會特別節目通過大數據技術對網絡關于全國兩會數據的抓取、處理、分析,能夠實時掌握廣西群眾對全國兩會話題的關注度。廣西2023年全國兩會特別節目堅持以民為本的制作理念,基于大數據兩會熱點的分析,在節目各板塊中設置關聯話題報道,更多元、更精準地回應民之所切,而不是單向度地傳達。①數據顯示,宏觀經濟、外貿外資、民企信心、“一帶一路”、數字經濟、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鄉村振興、向海經濟、RCEP、民生福祉、社會保障、正風反腐等話題是關注熱點。廣西2023年全國兩會特別節目在《兩會云訪談》《履職新愿》《箱有“金點子”》《東盟友人看兩會》《Z世代問兩會》等節目板塊中均有針對熱點話題的體現,例如2023年3月8日的《【兩會云訪談】王雄昌代表:高水平共建西部陸海新通道在融入新發展格局上跑出欽州速度》、3月11日的《【東盟友人看兩會】阮氏清心:我們從RCEP中獲益希望中越拓展并推進多元化合作》、3月12日的《【Z世代問兩會】就業“太卷”?“躺平”不如拓寬選擇》等。每一期節目結合大數據關注度,多層次、多角度、多方面地豐富版面內容,在有限的時間里做到信息量傳播最大化。據統計,廣西2023年全國兩會特別節目中,采訪對象包含政府官員、專家學者、各領域領軍人物、群眾代表以及東盟友人等,他們的出生時間從20世紀60年代跨越至2000年后,切實將以民為本的理念落到實處。
代表和委員履職一年來,如何當好黨和國家密切聯系人民群眾的橋梁紐帶,怎樣推動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是兩會報道的常規內容。廣西2023年全國兩會特別節目創新開設《箱有“金點子”》系列報道,以第一視角“探秘”的Vlog形式,尋找代表委員行李箱攜帶參會的小物件,用物品串聯出一個個履職背后的故事話題,以小見大,巧妙折射出廣西的大變化,又展現出社情民意和發展良策,輕量化敘述了代表委員履職時政熱點。該系列報道共推出8條?!丁鞠溆小敖瘘c子”】壯錦要織密中國—東盟萬縷情緣》里,韋朝暉委員用融合了老撾和廣西元素的壯錦,帶來關于設立中國—東盟織繡聯盟的提案,希望加強中國—東盟織繡的交流與合作,為構建更為緊密的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匯聚更多的情感認同;《【箱有“金點子”】電動工程機械:自主創新助力民族品牌高質量發展》中,周穎峰代表帶來了柳工最新自主創新研發的電動挖掘機模型,提出優化產業工人培養模式的建議,呼吁為產業工人職業發展建立更好的機制,在培養人才的同時留住人才……這組報道形式新穎、節奏輕快、語態年輕,充分挖掘物品背后兩會的熱點議題②,展示壯鄉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內容貼近實際、貼近群眾、貼近生活,是踐行“四力”的生動實踐。
廣西是中國對東盟開放合作的前沿和窗口,是中國東盟戰略合作的積極推動者、深度參與者。為了把獨特區位優勢更好轉化為開放發展優勢,廣西2023 年全國兩會特別節目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繼續發揮好“東盟”的品牌效應,創新推出《東盟友人看兩會》板塊,邀請東盟友人以自己所在領域為切口講述對中國兩會的關注,并表達對推動中國和東盟國家友好往來的期許。③2023年3月11日發布的《【東盟友人看兩會】賴仕球:共建“一帶一路”期待南寧和怡寶兩市締結友好城市》的報道中,中國亞洲經濟發展協會中馬合作委員會執行會長兼秘書長賴仕球提出,共建“一帶一路”,推動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和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同時在國家糧食安全方面、低碳能源方面和新能源汽車方面展開合作,期待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和馬來西亞霹靂州怡寶市建立友好城市。
新冠疫情發生后,各媒體紛紛取消了在北京搭建演播室。廣西廣播電視臺派出由4人組成的精英小分隊前往北京,承擔前期采訪及相關工作的任務,將報道主陣地后移回廣西演播室“大本營”,打造“一次采集、多元生產、多平臺引流”的生產流程,沿用“云采訪”“云制播”的方式,高質量完成全國兩會報道。④
1.搭建融媒體制作體系,技術為報道保駕護航
融媒體制作體系主要由數據查詢系統、后期編輯系統、多鏈路傳輸系統、線上審片系統和輔助系統組成。為保證“大本營”文稿數據庫的保密與安全,報道團隊在北京重新搭建文稿服務器及其數據庫系統,在新的數據庫中導入廣西廣播電視臺新聞中心所有欄目的新聞數據。前方記者使用新的文稿服務器編寫新聞稿件時,可以在不影響“大本營”數據庫的情況下實現數據共享。
前方記者采訪完成后,分別通過大洋工作站、P2對編器、移動非編系統進行新聞素材剪輯,做到隨采隨編,多存儲卡組合剪輯。為確保素材的傳播安全和傳輸速率,團隊設計了多鏈路傳輸系統,采用“光纖傳輸+IP編碼傳輸+5G背包”,制定主、備應急方案,使新聞素材能及時回傳,搶抓新聞時效性。
報道團隊還專門開發了一套基于網絡流傳輸的線上審片系統,將制作好的成片通過視頻板卡的SDI 輸出端口送入視頻編碼器,同時在編碼器直播界面設置審片專用的網絡推流地址,即可實現遠程拉流審閱成片,有效簡化審核流程,提高審片效率。
2.創新采訪方式
受北京工作團隊人數限制影響,一些會議和采訪記者無法到場拍攝。以往,全國政協委員會以界別分組,分散入住不同的酒店。為了保證全國兩會期間政協“不缺位”“不缺聲”,在全國兩會召開之前,廣西廣播電視臺專門開設“電視新聞報道拍攝要求”課程,邀請到北京參會的全國政協委員擔任全國兩會特邀宣傳員,對他們進行現場培訓,主要教授特殊情況下手機的拍攝使用方法、時政新聞拍攝規格、拍攝畫面構圖和畫面時長、如何傳輸新聞素材等,并為宣傳員制作詳細的教學PPT手冊。授課記者針對會議新聞、主題類報道、反響類報道三類的實際拍攝操作進行詳細講解,確保全國兩會特邀宣傳員能迅速掌握。委員們與記者握指成拳,共同發力,“云聯動”完成“云采訪”,保證新聞的時效性、完整性,實現全國兩會新聞報道的高質量產出。
3.構建傳播矩陣,提升時政新聞傳播效果
廣西2023年全國兩會特別節目結合近年來的融媒體發展趨勢,整合前端統籌和終端分發機制,充分運用大小屏聯動、新媒體平臺多端同步播發的傳播矩陣。⑤節目在大屏播出前,分別在廣西視聽App、廣西新聞頻道微信公眾號、視頻號、抖音官方號等新媒體平臺優先推出符合網絡受眾視聽習慣的精簡版本,當晚再由大屏播送完整、深入的新聞報道。各新媒體平臺端口的視頻播放拉長了傳播鏈條,熱點新聞的二次傳播率有效提高,新聞內容呈現形式的創新和特色凸顯,節目對年輕受眾實現了“破圈”傳播。新傳播矩陣的構建,使特別節目的受眾覆蓋面、話題關注度較往年直接翻番。
廣西2023年全國兩會特別節目利用VR技術制作虛擬演播室,將實景和虛景融合,通過攝像機現場拍攝,對圖像進行數字化建模后,合成不同的虛擬場景,提高了節目制作效率及演播室利用率。虛擬演播室的使用改善了傳統實景演播室功能及視覺效果單一的缺陷,實現場景靈活控制,賦予節目創意發揮的空間。主持人和虛擬動畫特效進行互動,為觀眾提供良好的觀看體驗。虛擬演播室能呈現出擴大空間、豐富場景的效果,不需要重新搭建和裝飾演播室,有效降低節目制作成本。⑥
一是內容的深度解析與輕量化傳播的關系需要再平衡。無論是政府頒布的工作報告、出臺的政策還是代表委員提出的議案建議,其內容都涵蓋范圍廣、專業性強,而廣西2023 年全國兩會特別節目在報道和解讀過程中缺少必要的深度解析。如節目中設置的板塊《兩會云訪談》《履職新愿》《箱有“金點子”》《Z 世代問兩會》比較全面地囊括了廣西社會各界的意見反饋,也對政策、議題等信息實現輕量化的快速傳播。但相關話題深度解析與輿論引領的缺失,使受眾難以意識到這些議題與政策規劃將給未來的生活帶來改變。重大時政節點新聞產品的根本出發點在于正確的輿論導向,要牢記把關人的使命,即通過反映民意來促進社會輿論合力的生成。正如諾依曼所言,“輿論是我們的社會皮膚”,感知輿論、發現問題、引導修正問題,才能促進社會發展。
二是新聞產品同質化問題凸顯,需要尋求規避路徑。新技術的引入和創新為時政新聞產品的制播搭建了一條快車道,但創新的噱頭也引發了新聞產品的同質化競爭。同樣,在技術外殼下的全國兩會特別節目層出不窮,內容設計與策劃缺乏創意。以5G技術支持下的視頻連線訪談類節目為例,廣西2023 年全國兩會特別節目開設了《兩會云訪談》,河北廣播電視臺開設了《新開局新征程兩會云訪談》,江蘇衛視則開設了《兩會云客廳》,這些節目的內容基本是主持人在演播室與代表委員及群眾通過云連線對兩會話題進行探討。因此,究竟是利用創新技術在困難環境下實現原有節目的復刻,還是以新技術為方法融合打造出新的新聞產品,是今后需要進一步探討的方向。
三是應進一步深挖地方元素,打造專屬品牌。廣西2023年全國兩會特別節目新推出《東盟友人看兩會》板塊,為中國與東盟國家搭建溝通橋梁,但東盟友人傳遞的聲音稍顯“單薄”。記者前期準備工作不夠充足,沒有深入挖掘外國人視角下的中國兩會與他們的關系。東盟友人所享受到的福利政策、遇到的問題都是可以延伸的話題。各媒體要充分發揮地方優勢,凸顯當地元素,打造專有的特色品牌。
融媒體時代,新聞產品通過5G+、AI、VR等手段得以技術賦能,但新聞產品要逐漸回歸引導輿論這一本質,而不是單純依賴新技術的疊加。在未來,如何提升節目影響力,制作出好新聞、好報道,實現新技術與內容高質量融合,仍是時政電視新聞報道不斷探索的方向。
注釋:
①谷小龍.智媒時代主流媒體兩會報道的創新與探索——以人民網2021 年全國兩會專題為例[J].出版廣角,2021(09):73-75.
②廖媌婧.全國兩會媒體創意報道的融合傳播策略研究[J].傳媒,2022(18):32-34.
③殷陸君,張洪超,賈賀.鮮亮行業報道特色樹立中央媒體品牌——全國性行業類媒體2019全國兩會宣傳報道紀實[J].傳媒,2019(07):22-24.
④胡濱,龍小燕,張林,李超,全偉.基于5G與多協議實現全國兩會全媒體“云采訪”[J].現代電視技術,2021(05):86-89.
⑤張靜,孫昕.2022年河南廣播電視臺全國兩會報道的創新實踐[J].視聽,2022(10):163-165.
⑥郭小平,彭媛.從技術可供到技術賦能:新型主流媒體兩會報道的融合創新[J].電視研究,2022(04):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