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義濱
(安徽商貿職業技術學院 國際商務與旅游學院,安徽 蕪湖 241002)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工業化、城市化快速推進,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也帶來了城鄉發展不平衡等一系列問題。2005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合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文化建設的意見》,為新時期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建設指明了方向。經過連續三個“五年規劃”期的發展和建設,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建成,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基礎設施基本實現標準化。黨的十九大作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決策部署,文化振興、文旅融合成為解決城鄉發展不平衡的重要手段之一[1]。本文梳理目前鄉村公共文化建設存在的困境及其成因,并從文旅融合視角探討鄉村公共文化建設困境的應對策略,以期為后續研究提供參考。
內生性文化資源是鄉村文化旅游開展的重要基礎,也是鄉村文化旅游發展的主要動力源泉。在鄉村文化旅游發展過程中,存在內生性文化資源存量不足的現象。鄉村文化資源有限、分散的現實狀況,導致鄉村文化難以集中體現,并且單個鄉村難以對文化內涵進行深入挖掘。一些地區嘗試通過引進大型游樂項目等外來資源的方法提升自身的文化旅游特色,但是引進的外來資源存在嚴重同質化現象,難以體現鄉村文化旅游的特色,進而影響本地鄉村文化旅游的長遠發展。民間藝術以及民間傳統技藝缺乏傳承人培育機制,導致很多民間藝術以及民間傳統技藝失傳。有的地區過于注重旅游經濟的發展,甚至為了促進旅游經濟發展而過度開發鄉村傳統文化資源,缺乏對傳統文化資源保護的重視,致使鄉村文化資源遭到破壞。
傳統的鄉村公共文化設施以文化廣場、特色文化墻等形式為主,形式單一且數量嚴重不足[2]。即使有的地區開始注重這方面的建設,但受制于基層人力、財力和物力,也難以形成規模,對促進鄉村文化旅游發展的作用有限。鄉村公共文化活動多以線下形式開展,且多以自主性活動為主,與游客進行互動的文化活動形式較少,影響鄉村公共文化活動的開展,導致游客缺少參與感。
鄉村文化服務和供給主要由鄉村公共文化服務機構負責,普遍存在供給效率低的問題,難以滿足多元文化需求,也與文旅融合的要求不符。鄉村公共文化服務機構缺乏專職管理人員,相關工作人員的創新意識不足,一般以第三方視角進行相關宣傳活動,很少以鄉村為主體挖掘文化特色,使鄉村文化的吸引力大打折扣。
近年來,主流媒體對鄉村的報道與宣傳力度不斷增加,使鄉村面貌得到了較好的展現。但是,這種做法的受眾群體數量有限,影響力不足。一些地方政府部門會結合當地特色自行制作宣傳片,積極向外界展示本地的鄉土風貌,但自行制作的宣傳片缺乏亮點,內容同質化現象嚴重,難以全面彰顯當地鄉村公共文化特征。受制于人員、預算等多方面限制,有關宣傳對新媒體技術和手段的重視程度不足[3]。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離開農村到城市發展,鄉村人口老齡化以及空心化趨勢日益顯著,鄉村老年人成為鄉村公共文化活動和文化設施的主要參與者和使用者[4]。這部分老年人文化程度較低,普遍沒有閱讀的習慣,對農家書屋的書籍不感興趣,對鄉村基層文化設施的使用率低。另外,農村居民在公共文化服務中的話語權普遍缺失,也是導致參與度不夠的重要原因之一。隨著新媒體的發展,都市文化的影響力不斷提升,都市文化元素大量涌入鄉村,對鄉村文化產生了巨大的沖擊,使村民更加熱衷于都市文化,逐漸喪失對鄉村文化的認同感,也不注重對鄉村文化的挖掘。
1.建立鄉村文化資源檔案
對鄉村公共文化,要以保護為基礎,實現其長遠、健康發展。首先,要建立鄉村文化資源檔案,更好地保存鄉村文化資源,避免出現鄉村文化資源流失等現象。在建立鄉村文化資源檔案的過程中,應做好鄉村文化資源普查工作,對當地的歷史遺跡、文物古跡等資源進行調查、梳理與登記,全面掌握鄉村文化資源狀況。要進一步加強立法工作,以法律的形式作出約束與規范,更好地促進鄉村文化資源的保護[5]。其次,要充分發揮村史館以及鄉村博物館的作用,厘清二者的定位,充分調動鄉村百姓的積極性,廣泛收集代表鄉村文化特色的元素,積極編撰鄉村史志,拓寬村史館和鄉村博物館的公共文化服務功能。再次,要構建完善的傳統技藝傳承人培育機制。由于傳承人培育機制不完善,很多傳統技藝已經失傳,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為改變這種情況,應構建更加完整的傳承人培育機制,同時加強對傳統技藝的宣傳,促進傳統技藝向產業化、商品化轉化,使旅游商品的價值得到提升。最后,要建設各類傳統文化資源數據庫,收集、儲存和保留影像、文字等資料,并借助網絡特別是移動互聯網進行傳播,使傳統文化資源得到傳承和發揚,進一步拓展傳統文化資源的影響力[6]。
2.建立鄉村公共文化資源共建共享體系
單個鄉村難以深入挖掘文化內涵,也很難形成規模效益。針對這種情況,應積極構建鄉村公共文化資源共建共享體系。應以村為單位,組織號召臨近鄉村共同參與鄉村公共文化資源共建共享體系建設,提升鄉村公共文化發展的科學性與規范性,避免重復性建設以及雷同性發展,更好地解決旅游產品分散的問題,形成鄉村文化旅游合力。將臨近的多個鄉村納入鄉村旅游圈,既能使鄉村文化旅游資源更加豐富、多樣,也能更好地打造鄉村旅游品牌,增強鄉村文化旅游的影響力。通過共用場地開展不同的文化活動,在各個鄉村進行流動演出,提升各項旅游資源的利用率,可以進一步拓展鄉村文化旅游的服務功能,促進服務效益的提升。
1.升級鄉村公共文化場館功能
在文旅融合背景下,鄉村公共文化設施要具備更加完善的功能和作用,不僅要為當地村民開展各類文化活動提供有力的支持,還要滿足外地游客的需求。因此,應結合鄉村公共文化發展需求以及鄉村文化旅游的要求,加強鄉村公共文化設施建設,注重對基礎性公共文化設施的升級,使其功能更加豐富、完善。還可以對鄉村公共文化場館進行改造,如將鄉村文化活動中心改造成為鄉村文旅中心,既為當地村民文化活動的開展服務,也為外地游客提供相應的服務,從而增強鄉村公共文化場館的影響力與知名度[7]。
2.加強文藝表演團體培育
文藝表演是鄉村公共文化活動的主要形式,也是吸引游客、塑造旅游品牌的重要手段。從現實情況來看,鄉村文藝表演團體數量較少,藝術水平不高,無法滿足大型文藝表演活動的需要。為此,要加強對文藝表演團體的培育,打造高素質的優秀表演團體。可以聘用優秀文藝工作者負責具體的指導工作,同時鼓勵村民積極參加文藝表演團體。
在文化旅游宣傳方面,要在傳統宣傳形式和宣傳渠道的基礎上,更多地借助微博、抖音、小紅書等新媒體手段加強宣傳,并發揮自媒體靈活多變的優勢,進一步拓展文旅宣傳渠道。要完善宣傳內容,向公眾展示鄉村建設成果。各個鄉村要結合自身的特點與優勢,積極開展專題宣傳,向外界展示自身的特色,以便更好地吸引游客。在注重線上宣傳的同時,也要重視線下宣傳,在人流量大的地點如車站、市中心等采用多種形式進行文化旅游宣傳,提升鄉村的知名度,讓更多的人了解鄉村文化特色。此外,還要加強文化創意產品的開發,并對相關作品進行展示,促進鄉村知名度的提升。這既能為鄉村旅游創造更多的經濟效益,也能借助相關的文化創意產品帶動當地旅游的發展。還要注重鄉村智慧文化旅游服務平臺建設,提升鄉村文化旅游服務智能化水平,以便更好地滿足游客的個性化需求。如利用大數據分析游客的旅游需求,向游客進行有針對性的旅游內容推送,為其提供個性化的服務[8]。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強調:“堅持農民主體地位。充分尊重農民意愿,切實發揮農民在鄉村振興中的主體作用,調動億萬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把維護農民群眾根本利益、促進農民共同富裕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促進農民持續增收,不斷提升農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9]。要通過鼓勵、引導等多種方式,激發農民參與農村公共文化建設的主體意識,保障農民參與鄉村公共文化的積極性和話語權,挖掘農民的文化需求,不斷擴大文化服務的受眾面,精準開展各項公共文化活動。要通過短期文化培訓和技術培訓等方式,不斷提升農民的文化素質,為各項鄉村文旅活動的開展提供足夠且合格的人力資源支持。要通過農民在鄉村公共服務文化中的話語權表達,發揮農民在鄉村公共文化建設中的主體地位,為農民參與建設的新型鄉村公共文化空間的形成奠定堅實的基礎[10]。
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要不斷深化鄉村旅游與鄉村公共文化的融合,促進鄉村公共文化傳承與鄉村全面振興。要進行統籌規劃,分析鄉村公共文化建設面臨的困境及其成因,通過加強對鄉村文化資源保護、豐富公共文化活動形式、拓展文化旅游宣傳渠道和發揮農民在鄉村公共文化建設中的主體地位等措施,積極探索更加有效的發展路徑,以促進鄉村公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