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紅霞 張郅郁
摘 要: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規定和奮斗目標,繼承了古代中國政治家的理想追求,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人民立場。鄧小平共同富裕思想以底線思維探索共同富裕的發展路徑,創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模式。追溯鄧小平共同富裕思想形成的理論淵源,深入研究鄧小平共同富裕思想中蘊含的底線思維理論貢獻,對于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富裕理論,指導新時代共同富裕偉大實踐,具有重要的當代價值。
關鍵詞:鄧小平;共同富裕;底線思維
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新中國成立初期,毛澤東的共同富裕實踐強調過程公平;鄧小平經過對國情的反復思考,開創出允許私有制、先富幫后富的共同富裕道路,其中諸多重要觀點和方案蘊含著底線思維,對我國經濟健康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產生了長久的積極影響,直至今天仍有重要意義。鑒于此,對鄧小平在共同富裕實踐中堅持公有制為主體、避免兩極分化等思想蘊含的底線思維進行系統梳理和闡釋,為我國共同富裕實踐的健康發展、從容應對各種風險挑戰提供有力的方法論支撐。
一、鄧小平共同富裕思想形成的理論淵源
鄧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形成有深厚的歷史淵源,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理想追求,也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目標。鄧小平對共同富裕理論的發展,繼承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大同社會”的富民理念,符合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對于未來社會共同富裕思想的理論邏輯。在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實踐探索下,鄧小平通過對前人經驗的繼承和創新,形成了科學的共同富裕思想。
(一)共同富裕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理想追求
中國古代思想家認為“大同社會”是人類理想社會的最高層次,受到歷代儒家學者的推崇。《禮記·禮運》中系統闡述了儒家“大同社會”的理想模式:“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1]“大同社會”提出了以公有制為基礎,整體和諧、平等、民主的社會模式,表現出古人對于美好生活的期盼與向往。在封建社會的生產條件和社會狀態下,儒家“大同社會”并不符合當時的生產力發展水平,但作為儒家學者的終極目標,其中蘊含的價值觀念影響著后世的治國理念,也成為中華民族的理想與追求。
19世紀中葉,中國農民階級為反抗封建統治、抵御外國侵略者,發起太平天國運動,在其綱領性文件《天朝田畝制度》中也提出了一個充滿理想化的平均主義社會。《天朝田畝制度》將土地以好壞分等,按人頭分配,提出“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2]政策。這種理想化的土地分配制度,在實際推行過程中受到新生人口出現、原有土地擁有者去世以及人口居住地遷移等多個變量影響,缺乏科學性、實操性,因而無法實現。在所有制上,太平天國運動主張在小農經濟的基礎上廢除私有制,絕對平均化地分配財物,在當時連年征戰的歷史條件下無法實現。作為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農民革命,太平天國運動中的一系列政策主張體現了勞苦人民對理想社會的憧憬。盡管太平天國運動最終陷于失敗,但這場農民階級表達的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的理想社會,深刻反映了近代以來深受苦難的中華民族的頑強力量和對美好社會的憧憬,也體現了農民對土地和富裕生活的深切訴求。
20世紀初,孫中山在革命活動中提出三民主義,其中民生主義涉及土地分配、改善民生等多個方面,是中國近代革命黨人對“大同社會”的思考與展望。在孫中山看來,土地分配問題是農業國家穩定發展的根本,主張將土地所有權歸國家所有,以有效杜絕土地買賣;再將占有權和經營權讓給農民,保障“耕者有其田”;同時實行土地的增價歸公,以協調各階級間的利益訴求,促進整體和諧穩定。孫中山指出,當大多數人的經濟利益保持一致時,社會才有可能進步,反之則會發生因貧富差距而引起的社會動蕩。這一時期的富民探索,通過“節制資本”“平均地權”對防止社會貧富分化進行了初步嘗試,與馬克思主義追求的共同富裕有著基本一致的價值訴求。雖然存在理論與時代的局限性,但革命黨人追求共同富裕的思想理念,提高了中國人民的民主意識,具有超越時代的理論價值。
總之,幾千年來在華夏大地上人們對共同富裕的追求從未停止,由于“大同”理想帶有濃厚的平均主義色彩,缺乏科學理論的指導,全民族的富裕成為一種空想。在馬克思和恩格斯認識到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規律、探索科學社會主義理論之后,中華民族對于“共同富裕”的向往正從理想變為現實。
(二)馬克思與恩格斯關于共同富裕的理論思考
馬克思與恩格斯雖未明確提出共同富裕的概念,但其在多部理論著作中通過對資本主義現有生產與分配矛盾的分析,揭示了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是社會前進的動力源泉,在釋放社會生產力與調整生產關系等方面對未來共產主義社會提出設想,論述了社會成員在追求物質與精神上獲得極大滿足的共同富裕思想。
在《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中,恩格斯通過對資本主義社會中普遍存在的無政府狀態及生產混亂秩序的考察,闡述了變革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的重要作用。面對資本主義社會里,生產發展的巨大張力與生產資料歸私人占有下不斷激發的資本主義生產周期性危機,以及社會中有產者和無產者之間的階級對立,恩格斯指出資本關系的矛盾中包含著解決沖突的線索,無產者在生存的威脅下將完成變革的道路,“無產階級將取得國家政權,并且首先把生產資料變為國家財產”[3]。生產力的發展要求生產資料趨向于集中的社會化,只有變更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在進入社會主義后將私有制變成以公有制為基礎,才能奠定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穩定根基,建立實現人民共同富裕的必要前提。恩格斯在書中對于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研究概述,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有重要啟示,要在認清資本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基礎上,充分釋放生產力發展活力,同時承擔起國家在調整社會生產上的宏觀調控作用,為保持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和諧狀態持續發力。
在《政治經濟學批判(1857—1858年手稿)》中,馬克思通過分析資本主義背景下人的異化勞動,提出未來社會實現人的發展與解放的必要性。馬克思表示經過生產力的日益增長,共產主義社會“生產以所有的人富裕為目的”[4],將進一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使全體社會成員在物質、精神方面獲得豐富與滿足。馬克思的科學論述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中堅持發展生產力指明了方向,也為中國共產黨的共同富裕道路規劃了追求人的全面發展的奮斗目標。
在《哥達綱領批判》中馬克思以唯物史觀的視野,科學地論述了實現共產主義的路徑指向。以生產力發展水平為依據,工人階級經過斗爭后建立起來的共產主義社會將分為兩個階段。處于第一階段的共產主義社會由于受到資本主義既定條件的限制,在各方面還帶有舊社會的痕跡,社會生產力水平也未實現高度發達,這一階段里社會不承認任何階級的差別,以每個人勞動權利的平等為基礎,生產者從社會中領回的正是他提供給社會的。但由于個人在體力與智力上的天賦不同等,社會成員在消費資料占有量上顯示出差異。在共產主義社會高級階段,全體人民物質與精神的極大滿足將在此實現。生產力的高度發達使社會財富充分流動,勞動成為個人的第一需要,社會也得以實現各盡所能,按需分配。
馬克思與恩格斯對于未來社會實現共同富裕的若干想法表明,首先,共同富裕進程具有階段性。第一階段和高級階段的共產主義社會具有不同的發展著力點,隨著生產活力的釋放,人們的富裕程度也會逐步提高[5]。其次,共同富裕在實踐路徑中允許差別。處于第一階段的社會主義社會強調勞動權利的平等,是允許差別的富裕階段;當生產力充分發展,將建成輻射更廣的富裕范圍,人民富裕程度也將大幅提高。同時,共同富裕以全體成員的全面發展為目標,不僅包括物質資料極大豐富,還將使人民精神生活得到滿足。馬克思與恩格斯的共同富裕思想對于指導共產黨人探索實踐具有重要的理論參考價值。我國在新中國成立后將馬克思主義共同富裕理論與本國國情相結合,探尋著中國的共同富裕道路,為此做出了長期艱苦的努力。
(三)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對共同富裕的初步探索
自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就把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作為使命擔當。新中國成立以后,以毛澤東為核心的中央領導集體,堅守初心、踐行理論,對中國的共同富裕道路進行了初步探索。
在新中國成立初期,面對占中國人口中最大群體的農民階級,毛澤東指出農民階級共同富裕起來,才能使工農聯盟獲得鞏固。1953年12月,“共同富裕”這一思想明確在《中共中央關于發展農業生產合作社的決議》中提出,強調要解決農民貧困,應該從調整生產關系入手,進行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1955年,毛澤東進一步提出,在推進手工業、工商業資本主義改造的過程中,有序展開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以合作化消滅富農經濟和個體經濟制度,使全體農村人民共同富裕起來[6]。隨著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的完成,我國的經濟結構發生根本改變,以生產資料私有制為基礎的階級剝削制度基本消滅,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初步確立,實現共同富裕有了政治保障。
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受到對國內外形勢偏差判斷的影響,在國內將階級斗爭放在了中心位置,使共同富裕道路走向了曲折的發展階段。在建設生產合作社到成立人民公社的過程中,由于缺乏經濟建設經驗,我國更大范圍地推行公有制,采取了與當時生產力水平并不匹配的發展舉措,意在逐步取消私有制,以消除貧富差距、達到同步富裕,由此產生了一些問題。正如鄧小平在總結歷史經驗時所說,達到共同富裕是走社會主義道路的根本目標。但是共同富裕不是平均主義,“過去搞平均主義,吃‘大鍋飯’,實際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貧窮,我們就是吃了這個虧”[7]。
回望這一時期的理論與實踐探索,盡管由于建設經驗不足以及對資本主義因素的警惕,在單一的集體經濟結構下擺脫貧困、實現共同富裕的做法,挫傷了農民的生產活力,使實現共同富裕的過程艱難曲折[8]。但應該看到中國共產黨人努力讓全體人民過上富裕、平等、幸福生活的追求并未改變,對于共產主義的堅定信念始終如一。在此階段,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確立為實現共同富裕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為國家穩定發展提供了具有顯著優勢的制度保障。
鄧小平在繼承與反思毛澤東對共同富裕的各項探索中,汲取了其中積極合理、符合生產力發展規律的內容,糾正了前人在共同富裕實踐中出現的偏差和失誤,厘清了共同富裕與“同步富裕”的本質差別,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符合中國國情的共同富裕理論,找到了一條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共同富裕道路,開啟了改革開放背景下以發展生產力、激發勞動者與生產要素活力為出發點的實踐探索。
二、鄧小平共同富裕理論中的底線思維
“底線思維”是預估風險、堅守底線,以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把握發展主動權的認識工具與實踐方法[9]。堅守底線思維,就是堅持憂患意識、防患于未然,在風險挑戰中保存實力,在政治建設中不偏不倚,在經濟建設中穩中求進,是對唯物辯證法認識邏輯與處理原則的基本遵循。鄧小平底線思維的形成,既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邏輯必然,也是以唯物辯證法全面認識社會實踐條件的現實需要。在對共同富裕的探索中,鄧小平以底線思維邏輯,堅持公有制的主體地位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科學方向,將多種所有制經濟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補充,激發了社會生產活力,同時提出先富帶后富,有力地推動了我國的共同富裕實踐。
(一)在堅持公有制為主體中運用底線思維
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是生產關系的基礎,不僅決定生產過程中人與人的關系,而且決定社會制度的性質。在解決“左”傾錯誤造成的嚴重危害,提高國家生產發展水平時,鄧小平多次強調以堅持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特征。同時指出,加強經濟、發展生產,是解決國際國內問題最主要的條件。因此,鄧小平始終強調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即“一個公有制占主體,一個共同富裕”[7]。不論是同意發展個體經濟,或是準許外資企業發展,鄧小平堅持現代化建設的正確方向,以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體,并在此基礎上發展其他所有制經濟,充分調動勞動者和生產要素的積極性,滿足了人民的多種生活需求,為經濟發展延展出更廣闊的空間。
實踐證明,在經濟建設中以公有制經濟為基本,對于穩定和發展社會主義經濟意義重大。在改革與發展中需要進行大量的探索,但保住公有制這一條,即使在發展過程中出現貧富差距拉大、地區差距懸殊等問題,也可以用協調區域發展、調動調節機制等手段逐步解決發展中的問題,保證共同富裕具有扎實的經濟基礎。
(二)在避免出現兩極分化中把握底線思維
鄧小平以撥亂反正為起點解決中國現實問題,他果斷地作出將全黨全國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以“發展才是硬道理”“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等創新觀點,有力地推動了個體經濟和私營經濟的發展,有效地激發了人民的生產積極性。在國家政策的支持和法律保護下,私營經濟得到迅速成長,活躍了市場,人民多方面的生活需求得到滿足,為公有制經濟帶來必要且有益的補充[7]64,使社會財富充分涌流。
在放手發展私營經濟的過程中,鄧小平表達了對兩極分化的擔心,因為先富是手段而非目標,先富應該幫助、帶動后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對此,鄧小平保持著高度的警覺,在重大會議和重要活動中,他多次指出避免兩極分化、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并表示如果我們的政策導致兩極分化,就算失敗了。這種既對國家發展和人民富裕有著強烈愿望,又對避免走入“邪路”保持高度警覺的清醒意識,體現了一位馬克思主義者對事物不可逾越的底線的把握,以及對量變達到質變的臨界點的嚴守。
(三)在分配制度中運用底線思維
鄧小平指導國家工作后不久,面對新的歷史條件下擺在人民面前的溫飽問題,為了最大限度地解放與發展生產力、使全國人民脫離貧困走向富裕,鄧小平強調實行按勞分配的重要性。對于勞動報酬制度中的平均主義傾向,鄧小平指出平均主義看似公平,但違背了按勞分配原則,更無法調動生產活力。所以,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前夕,國務院發出通知重啟了停止十多年的獎勵制度和計件工資制,拉開了我國分配制度改革的序幕。實踐證明,打破集體分配,實行按勞分配和獎勵制度,鼓勵多勞多得,有力地調動了人們的生產積極性,使生產力得到加速發展,人民的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面貌也有了很大的改觀。
經過迅速發展之后帶來新的分配問題,同樣得到鄧小平的關注。1990年,鄧小平與幾位中央領導談話時強調,共同富裕是允許存在差別的,像過去一樣搞平均主義是發展不了經濟的,但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必須搞共同富裕,這樣社會就穩定了。由此,鄧小平強調必須重視分配,解決這個問題比解決發展起來的問題還要困難。鄧小平具有前瞻性地指出需要保持高度警惕,重視分配制度改革,對于今后發展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向全體黨員敲響了警鐘。
(四)以社會主義制度保障提升底線思維
在制度保障上,鄧小平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社會主義制度以公有制為主、生產以最大程度地滿足人民需要為目的,因此,堅持以社會主義制度為保障進行共同富裕建設,是使各項工作得以順利展開的根本前提。由于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中國人民在共同的社會政治理想和幸福觀念的引領下,取得了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極大滿足。
在迅速發展的過程中,對于出現的片面理解社會主義生產帶來的不良思潮,鄧小平對全黨作出提醒,指出要堅決與阻礙我國現代化建設前進的思想作斗爭,并肯定了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先進性和優越性。鄧小平在制度上對經濟發展和共同富裕作出的底線要求,使共產黨員的立場更加堅定,在此基礎上進行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有力地保障了整個社會主義事業不動搖。
底線思維不是消極被動思考,而是主動出擊,在探尋規律的基礎上,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化被動為主動[10]。在共同富裕實踐中,以鄧小平為代表的黨中央領導集體運用底線思維,堅守了社會主義制度,始終保持憂患意識,以高度的理論自覺與理論自信踐行了馬克思主義共同富裕思想,奮力探索我國的共同富裕道路,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人的堅強領導和責任擔當。
三、鄧小平共同富裕底線思維的當代價值
鄧小平以底線思維促進各類風險因素的最優轉化,使社會主義制度優勢與人民群眾的智慧合力充分釋放,對中國共產黨人探索共同富裕實踐具有繼往開來的深刻意義。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帶領人民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使奔向美好生活的道路越走越寬,人民離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越來越近。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續推進共同富裕偉大實踐,仍然需要深入研究、認真理解鄧小平的底線思維及其現實影響,并使之結合新的歷史條件得到豐富和發展,推動共同富裕穩中求進、進中提質。
(一)為共同富裕樹立明確的政治立場
鄧小平關于共同富裕的底線思維堅持人民立場、守住了人民底線。在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開創中確立了維護個人正當權利的價值定位,實現了對人民根本利益的維護,為共同富裕樹立了明確的政治立場。在對共同富裕的探討中,鄧小平多次強調,社會主義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將人民群眾的富裕視為最終目標,凸顯了人民群眾的主體力量。我國改革開放與現代化事業順利推進并取得矚目成就,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黨中央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為各項事業的展開打下了堅實的群眾基礎。在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明確提出,要推動人的全面發展、推動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這是黨中央對人民立場的堅持,也是保障人民在發展中享有平等權利、實現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要求。中國共產黨人在時代中前進,在實踐中進取,堅持保障和改善民生,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面對城鄉發展和收入分配上的難題,黨中央把持續推進經濟發展與改善民生有機結合,民生領域存在的問題正在一步一個腳印地解決[11]。
經濟發展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前提,也是達到共同富裕的物質保障。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鄧小平指出沒有經濟社會的有效支撐,共同富裕就無法獲得實質性進展。在此基礎上,鄧小平闡述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的思想,為“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兜住了發展底線。通過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我國在經濟發展與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上取得了偉大成就,創造出更多的就業機會,實現了經濟發展與改善民生的良性互動。隨著共同富裕工作的深入推進,中國共產黨人牢牢把握著主動權,將實現高質量發展放在更突出的位置,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富裕程度,建立在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基礎上的共同富裕指日可待。
(二)豐富了共同富裕模式的路徑選擇
在改革開放新時期,鄧小平以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對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提出“三個有利于”的判斷標準,在守住發展底線的基礎上指導黨和國家事業的建設方向,豐富了共同富裕模式的路徑選擇。
鄧小平推動共同富裕的建設思路,強調發展底線,以生產力發展標準、綜合國力提升標準、人民幸福標準,探索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在具體路徑上,鄧小平通過對國情的現實考察,提出了“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發展思想,將“共同富裕”作為社會主義的本質和基本特征加以明確,領導全國實現了工作重心向經濟建設的轉移,為實現共同富裕奠定了物質基礎。與以經濟建設的中心議題相適應,在經濟體制改革中,鄧小平提出重視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系統地在農村和城市進行經濟體制改革,向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斷邁進,最終在黨的十四大上明確將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作為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為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提供了良好的市場環境。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持續探索中,中國共產黨人科學認識市場經濟蘊含的內在價值規律,有效利用市場經濟中包含的更多形態的資本要素,促進社會資源合理配置,在競爭環境下使生產效率得到明顯提高。同時,既注重發揮資本作為生產要素的積極作用,又利用宏觀調控手段控制市場的消極作用,充分發揮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使經濟活動服從于社會主義生產目的[12]。通過正確認識與把握市場特性,中國共產黨人在遵守生產規律、堅守發展底線的基礎上,推動人民共同富裕不斷取得進展。
鄧小平堅持底線思維的現代化建設思路,注重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對于探索符合我國國情的發展模式,滿足人民物質富裕與精神富裕需要,具有深遠持久的意義。新時代下,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正接過接力棒,開啟了先富帶后富的更加精準的共同富裕發展階段。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提出,要在高水平發展下實現共同富裕。在今后的共同富裕實踐中,堅持理論與實踐的守正創新,把握生產與發展,兼顧效率與公平,促進地區相互協調、資源有序分配,向達到高質量的共同富裕邁著堅實的步伐。
(三)為扎實推進新時代共同富裕提供思想指引
鄧小平對底線思維的運用,以大局視野抓住發展中的主要矛盾,彰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全局觀,開拓了思維境界。鄧小平對共同富裕的探索,全面考慮并規劃了在基本原則、實現路徑、協調機制等方面的嶄新視野,為扎實推進新時代共同富裕提供思想指引。
在共同富裕的基本原則上,鄧小平強調要始終堅持公有制占主體,大力發展生產力,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打下堅實的物質基礎。當今世界科學技術迅猛發展,抓住信息技術革命浪潮對發展生產力、促進新興產業與傳統工業融合上的作用日益凸顯。因此,把握科技革命浪潮,合理規劃各類產業發展將在很大程度上釋放社會生產活力,有助于高質量發展的實現。在共同富裕的實現路徑上,鄧小平以“先富帶后富”的階段性發展思想著眼于沿海與內地、城市和鄉村的差異,通過國家戰略規劃促進區域發展,取得了積極成效。立足當今時代,推進共同富裕在具體機制上仍需尋求突破,以建立“先富帶后富”的長效機制,達到高質量發展下的富裕要求。在共同富裕的協調機制上,鄧小平多次闡述馬克思主義的按勞分配原則,確定了按勞分配為主的制度要求,同時指出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不能搞收入懸殊、造成兩極分化,通過對分配制度的不斷更新、完善,促進了社會的分配公平。隨著社會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和生產要素的多樣化,新時代分配制度改革應更重視變量因素,協調生產與分配之間的相互關系,保障人民的基本勞動所得,營造鼓勵探索、包容多樣的社會勞動氛圍。
四、結語
在中國共產黨的科學領導下,我國已經贏得脫貧攻堅戰,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共同富裕已擁有良好的發展條件。立足新的歷史起點,接續前行、賡續奮斗,解決發展中的問題,需要把握底線思維和紅線意識,以全局的高度破解區域發展問題,在理論與實踐上探索創新,推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
參考文獻:
[1] 王文錦.禮記譯解[M].北京:中華書局,2016:258.
[2] 王明前.《天朝田畝制度》“田政”考辨[J].中國農史,2006(4):55.
[3]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812.
[4]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786-787.
[5] 張丹.馬克思恩格斯關于未來社會普遍富裕的思想及其當代啟示[J].理論視野,2021(12):23-28.
[6] 毛澤東.毛澤東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437.
[7]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55+110+64.
[8] 李瑗.防止兩極分化,實現共同富裕:毛澤東、鄧小平共同的政治遺產[J].理論學刊,2013(12):23-27+127-128.
[9] 張琳.習近平關于“底線思維”重要論述的理論闡釋[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0(11):34-39.
[10] 王炳林,周凱.中國共產黨運用底線思維的百年考察[J].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研究,2021,7(2):102-111.
[11] 辛向陽.習近平的共同富裕觀[J].新疆社會科學,2022(1):1-7+146.
[12] 孫智君,范嘉旭,吳傳清,等.習近平新時代共同富裕思想的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J].金融經濟學研究,2022,37(1):3-17.
基金項目:安徽財經大學研究生科研創新基金項目(ACYC2022222)
作者簡介:魏紅霞(1973- ),女,安徽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理論與當代社會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