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克
摘要:根據中央一號文件精神,未來“三農”工作的中心將轉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而產業振興在鄉村振興中居于火車頭般的引領位置,是物質基礎,產業振興中農村地方特色產業的發展具有舉足輕重作用,起到關鍵的引領作用。文章圍繞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鄉村產業振興的重要講話和中央一號文件精神,對農村發展特色產業的重要性,存在的問題,以及如何發展農村地方特色產業進行了深入分析和論述,具有正確的理論價值和實踐參考價值。
關鍵詞:鄉村振興;產業振興;特色產業
2022年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目前我國“三農”工作的重心已經發生歷史性轉移,由脫貧攻堅轉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項重大任務,要舉全黨全社會之力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讓廣大農民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我們在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時,要結合黨中央國務院對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最新部署學習,學有所悟、學有所得,并應用落實于實際工作中。
一、習近平總書記在地方考察重點之一是鄉村特色產業,體現了對產業振興和鄉村振興的高度重視
回顧2023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地方考察的歷程,鄉村產業振興,特別是當地特色產業的發展,是他考察的重點,具有連貫性和針對性,體現了對產業振興和鄉村振興的高度重視。2021年2月,總書記在貴州重點考察了當地的特色苗繡、蠟染;2021年3月,總書記在福建考察了武夷山燕子窠生態茶園的巖茶和沙縣小吃;2021年4月,總書記在考察了葡萄種植和廣西特色螺螄粉;五月份總書記在南陽重點考察了月季產業、艾草產業和獼猴桃產業。2023年,習近平總書記又來到廣東,考察當地的獼猴桃種植。地方特色產業所具有的獨特性,能區別于同類產品,所以具有較強的競爭力,要善于挖掘和利用本地優勢資源,加強地方優質品種保護,統籌做好科技推進產業發展,文化促進科技進步這篇大文章。從習近平總書記在國內不同省份考察的對象,可以看出,他的考察具有連貫性和針對性,所謂連貫性,是指總書記的考察聚焦各地特色農產品及其產業;所謂針對性,是指無論是艾草產業或是月季產業,都屬于產業振興的內容,而產業振興又屬于鄉村振興中五大振興的理念,所以總書記考察和關注的重點是如何通過農村的產業振興來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二、特色產業是鄉村振興事業的王牌,要高度重視
(一)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產業興旺是解決農村一切問題的前提、從五大振興之間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關系上看,產業振興是關鍵環節,是整個鄉村五大振興的基礎和重點,有了產業振興,就有了資金,有了資金就可以吸引高素質的人才,同時為鄉村文化發展提供物質基礎,為生態保護、生態進步提供資金支持,當然,文化振興為產業振興提供良好的法治環境、營商環境;生態振興為產業和人才提供宜居宜業的生活環境,人才振興是產業振興的支撐力量,也是鄉村產業振興必不可少的條件。產業振興排在五大振興之首,產業振興不但對五大振興起到引領作用,而且對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起引領作用。從五大振興之間密不可分、相互關聯的關系上看:農村需要物質條件去吸引人才扎根農村,文化建設、生態建設同樣需要巨大的資金投入、物質投入,組織振興也離不開資金的投入,產業振興起到了核心的引領作用,為鄉村振興的開展提供充足的物質基礎;組織振興是保證,組織振興強調的是黨的領導,無論是農村的產業發展、生態環境建設,或者鄉村的社會治理,必然要有一個堅強的組織者、領導者,沒有黨組織的堅強領導,鄉村全面振興的美好愿景,將如地基建立在沙子的大廈一樣,難以長久。
產業振興同時,對于農村就業具有巨大的支持作用。如果農村產業不能欣欣向榮,那么農村將不能提供足夠多的就業機會,勞動者無法在農村就業,農村勞動 力和人才資源會大量流失;從收入和人才資源的關系來看,如果農村無法實現第二、第三產業的發展,產業振興,農民的收入來源也是單一的第一產業收入,也就是傳統的農業種養殖收入,城鄉收入較大的差距,將引發虹吸效應,使更多的農村勞動者用腳投票,離開農村,勞動力的流失,同時也會帶走人才、資金等生產要素,農村人口的流失帶來的是農村空心化,沒有了人氣,農村文化就像沒有了靈魂,不可能發展起來。(2018年2月份國家統計局公布的經濟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7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000多,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000多,這個差距,就是2.7比1)。
(二)以特色產業引領產業振興
發展農村特色產業有利于發展農村實體經濟,要促進其不斷壯大,不斷進步,要了解特色產業和產業振興,必須首先對農村產業的內涵有一個準確而深刻的把握,才能更好地認識特色產業和產業振興。農村產業,又稱為農村產業化,首先和市場密切相關,在國內外市場需求的刺激下,特別是隨著鄉村旅游、鄉村休閑度假及現代農業的深入開發,農業分工更趨細致,區域化特征愈加明顯,市場化導向愈加明顯。農村產業化的作用,首先是提高了勞動效率,通過產業結構升級、產業鏈的建立、技術的不斷進步,從而提高企業的經營效益;農村產業化的第二個作用是增加農民就業機會,產業鏈的建立,保證了農民不但可以在產業初期的種養殖業就業,而且可以在農產品加工業、服務業、銷售業獲得就業機會,從而提高農民收入,例如南陽發展月季產業,解決數十萬農民就業問題。
農村特色產業屬于農村產業的一部分,是產業振興的關鍵組成,除了具有市場導向、效益最大化的共同屬性之外,他的特點體現在特色兩字,這種特色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第一,充分利用本地獨特氣候、地理、土壤等自然資源稟賦發展方面的優勢,發展農業產業;第二,擁有長期形成的產業基礎、歷史文化傳承、技術優勢;第三,區別于傳統農業提供產品的同質化、普遍化,特色能提供差異化、高質量、高效益的產品,從而滿足市場需求,壯大農村經濟實力。
三、發展農村特色產業中存在的問題
我國各地農村在發展特色產業上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是也存在不少問題,主要體現在:第一,品牌意識不強,農產品認證意識有待加強。隨著特色知名農產品越來越為市場所認可,生產經營者的品牌意識越來越強,但是整體上重視程度不夠,對品牌打造的重要性認識不足。不善于把當地特色農產品通過價值提煉、設計包裝、多渠道線上推廣等與市場對接;對農業產品品牌打造的創新性、特殊性、戰略路徑缺乏足夠認識。第二,龍頭企業引領不足。目前國內不少農村地區已經形成不少特色農產品的產業鏈,例如福建的沙縣小吃、廣西的螺螄粉等,但是國內知名的產業龍頭企業還比較少,典型示范帶動作用有待加強。第三,雖然在一些方面,我們取得了農業科技進步的突破,但是整體上,農業科技相對于國際上發達的農業強國,還有較大的差距,存在很多不足,例如在種子知識產權方面,大量專利掌握在他人手中;第四,小農戶在和現代農業關聯銜接上,存在關系不多,聯系不緊不密切,小農戶仍然占我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的大部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比例上,數量還較低,融入現代農業的渠道和路徑不多,抗風險能力較弱,難以適應現代市場經濟瞬息萬變的市場競爭。第五,注重傳統農業,即產中領域的種植業、養殖業、林業、牧業的發展,但現代農業體系的產前領域、產后領域卻漏洞較多,現代農業體系包括產前領域、產中領域、產后領域,三大領域,我們在產前領域和產后領域還存在空白和不足,例如:農業產業大而不強,農業產品多而不優,一二三產業融合不深,缺乏與需求市場的有效對接途徑,適應市場需求的能力不足,例如在農產品和城市大型超市對接,鮮活農產品與城市對接等方面還存在不足和空白。
四、農村發展特色產業,高質量推進鄉村振興的路徑與思考
我們要認真學習領會黨的二十大精神,結合黨的二十大報告最新的精神,結合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鄉村振興的最新論述,談談對于農村發展特色產業的思考。
(一)要貫通產加銷,融合農文旅,拉長產業鏈,實現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對于找準優勢,大力發展農村特色產業,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反復強調其重要性。農村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具有以下含義:第一,要改變農村發展僅靠傳統農業的思路,要發展農村經濟、提升農民收入水平,必須要重視農村農業。工業、服務業的共同發展,不能為了傳統農業而忽略農村第二、第三產業,也不能為了發展農村第二、三產業,而忽視傳統的種養殖業。無農不穩,無工不富,無商不活。農村不但要發展第一產業,而且也應該發展第二產業、第三產業,提高農民收入,讓工業拉動農業,工業反哺農業,讓第二、三產業支撐農村農業發展。只有實現了農村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發展,農民收入才能實現多元化增加,農民不但要獲得種養殖業收入,也就是傳統第一產業收入,而且還應當在農產品加工業,在農產品倉儲、運輸、銷售等領域獲得務工收入;第二,要實現農村第一、第二、第三產業融合發展,形成產業鏈條。融合發展主要有四種類型,分別是:1. 推進規模種植與林牧漁融合,稻漁共生、林下種養;2. 推進農業與加工業、流通業融合,農超對接;3. 推進農業與文化、旅游、教育、康養融合;4. 推進農業與信息互聯網融合。
以艾產業為例,艾產業是河南省南陽市的特色產業,2021年5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南陽依托艾草資源優勢和中醫藥文化發展特色產業。南陽發展艾產業貫通產加銷,融合農文旅,是第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代表,主要有以下優點:第一,因地制宜,利用本地資源稟賦,發展艾產業。土壤氣候適合艾生長,收獲的艾草葉大、片厚、氣味足、藥性好,深受消費者認可;第二,打好文化牌,融合農文旅利用好文化資源。南陽是醫圣張仲景故鄉,建有醫圣祠,便于依托中醫藥文化,發展旅游產業;第三,滴水穿石,持續發展,規模效應顯著。南陽種植艾草面積24萬畝,各類艾制品企業1529家,年產值上億元有3家,各類艾制品年產量占全國70%的市場份額,出口市場的90%,年產值110億元。(全國最大艾草種植基地、艾草收購集散地、艾產品加工地);第四,貫通產加銷,形成了完備的產業鏈結構。一棵草長出大產業鏈,逐步完善形成了艾草種植,加工(艾茶、艾皂、艾精油、艾條千余品種)、研發、銷售(電商3000家)、特色餐飲、文化旅游、健康養老等一體化、全鏈條艾+產業之路;第五,全產業鏈的建立,促進了農民就業增收,帶動10萬農民增收就業;第六,政府大力扶持。建立全國第一個地級市中醫藥發展局、制定《艾產業規劃》。
(二)發揮好規模優勢,著重培育產業鏈的龍頭企業,發揮好其引領作用
抓住龍頭企業是農業產業化諸要素中的重中之重。在農村產業中培育龍頭企業,有利于增強產業的品牌效應和定價能力,有利于帶領全產業鏈抵御市場風險。
(三)以科學布局優化鄉村產業發展空間結構
強化縣域統籌,推進鎮域產業聚集,構建縣鄉聯動、以鎮帶村、鎮村一體的格局。并且盡量把產業鏈的核心留在縣城或者核心鄉鎮。 把產業鏈的主體留在縣城,主要是便于農民在家鄉就近就業,把家庭成員留在農村,保持好農村的勞動力和人才資源。
(四)激發農村創新創業活力,注重打造特色農業品牌
要培養農村產業的品牌意識,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人們對農產品的質量有了更高層次的要求,不滿足于吃飽,更在乎農產品的健康、美味,所以下一步,要以質量興農、綠色興農為抓手,促進鄉村產業實現健康成長。要培養農業經營者的品牌意識,注重利用好本地自然、氣候、土壤等優勢,積極培育綠色、無污染的有機農產品,積極培育在國內市場甚至是國際市場品牌。
要激發鄉村創新活力,增強創新意識,善于利用好本地的資源稟賦,因地制宜發展適合本地發展的產業,切不可人云亦云、盲目照搬。例如河南淅川縣發展石榴產業就體現了創新理念,淅川縣位于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地,附近有南水北調中線源頭丹江口水庫,對水資源的保護要求水庫周邊在進行農業種植生產時,不得使用農藥、化肥等,淅川縣經過不斷的嘗試,發現軟籽石榴非常適合淅川的土壤和氣候,收獲的軟籽石榴“吃石榴不吐石榴籽”,美在“九分甜一分酸”,推廣軟籽石榴產業,目前種植面積已達數萬畝。以該縣九重鎮的張河村為例,張莊村南水北調主干渠不到一公里,在南水北調工程啟動以前,該村曾因辣椒產業而聞名,是當地農民致富增收的支柱產業,辣椒在上市時,各地客商云集,高峰時,每天的交易量達到上千噸。但是,隨著南水北調工程的啟動,環保的要求越來越嚴格,不能使用化肥農藥,但因辣椒生長過程中要求大量化肥和農藥使用,引發土壤污染,水質氨氮超標,為保護水源,張河村在當地縣委縣政府的指導下,多方實驗,多方考察,發現當地的氣候條件、土壤條件適合軟籽石榴種植,于是引進了突尼斯軟籽石榴,近年來張河村引進河南省仁和康源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將全村5000畝土地流轉。并帶動附近九重、厚坡、香花等鎮,大規模發展軟籽石榴,共流轉土地18000畝地,從事軟籽石榴的規模化種植,不但帶來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同時,附近800多村民在果園務工,不但獲得了每畝800元的租金收入,同時也獲得了打工收入。
要激發鄉村創新活力,增強創新意識,善于利用好本地的資源稟賦,因地制宜發展適合本地發展的產業,切不可人云亦云、盲目照搬。例如河南省桐柏縣新集鄉磨溝村,由一個貧困村華麗轉身為河南鄉村旅游特色村,依靠的就是創新的活力。桐柏縣新集鄉磨溝村既有綠水青山,又有紅色革命資源,“紅綠”資源融合發展,助力鄉村振興。磨溝村是紅25軍長征轉戰南陽的重要駐扎地,依托這一歷史背景打造“紅色山村”,高標準建成全國首家村級長征紅色文化展覽館——紅軍長征轉戰南陽展覽館,發展紅色旅游。同時綜合開發田園綜合體,堅持“慎挖山、少砍樹”盡力保持田園之美、自然之美,單日最高接待游客達3萬人。被評為國家森林鄉村、河南鄉村旅游特色村、南陽十大美麗鄉村稱號。就是利用好了本地的兩個資源發展旅游,一個資源是紅色旅游資源,一個資源是山水田園綠色自然資源。
(五)鄉村產業振興應當立足“現代農業”
鄉村產業有兩層含義,第一是不能好高騖遠,脫離本地實際搞產業,在市場、資源、技術、資金、人才匱乏的情況下,盲目上馬項目,造成投資失誤和浪費。第二,產業振興應主要建立在現代農業體系基礎之上,現代農業體系主要由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現代農業生產體系、現代農業經營體系三部分構成。 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絕非僅指傳統的種養殖業、林業等,而是相互關聯、相互依存、共同促進的產業生態體系,從產業種類上看,它包含了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從生產過程來看,它涵蓋了從產前、產中、產后三個階段。具體來說,它包含了從生產到管理,從粗加工到深加工,從運輸到儲存,從銷售到消費,從種養殖業到生態旅游業。 這個系統內一、二、三產業相互融合,共生共榮,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共同發展,是高度市場化、信息化的農業產業。 通過現代科學技術和發展理念作為支撐、依托先進的現代經營方式、圍繞市場需求變化而生產;種養殖業僅僅是現代農業體系中的一個環節,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構建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其直接決定了農業能否邁入現代化,能否實現建成農業強國的目標。
(六)發展特色產業,離不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培養
根據2022年的人口統計數據,目前居住農村的人口大概有5.9億人,全國農業經營主體中,百分之九十以上是承包面積在30畝以下的家庭承包戶,2015年底,全國土地規模經營面積占到40%,家庭農場、種養大戶、合作社及龍頭企業已達到250萬家。培養大量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有利于發揮好規模經營的優勢,有利于新技術新科技的大規模采用,從而降低成本。目前我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比例還是過低,不利于我們實現農業的現代化,不利于我們建設農業強國。所以,我國應該著力培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為龍頭、農民專業合作社為骨干、家庭農場、種養大戶為重點、普通聯產承包戶為基礎,各類社會主體共存共榮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七)積極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社會化服務,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黨和國家對于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高度重視,因為他是實現產業振興,提升農民資產性收入的關鍵,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一是堅持農民土地集體所有制所有不動搖,堅持農民集體所有制,就是在農村堅持公有制,不能搞農村土地的私有制,承包地再延長三十年,不代表土地私有,土地仍然是集體的;二是堅持農民權利不受損,改革的目的是提升農民的生活水平,所以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要注意保護農民的合法財產,是人民中心思想的體現,決不能把農民的財產權利改虛了、改少了、改沒了。這是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兩個最基本的要求。
實施“三變改革”助推農業現代體系建設,讓農民獲得資產性收益。“三變改革”是目前農村正在開展的改革,具體指“資源變股權、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長期以來,農村資源不集中、資金分散規模小的狀況比較嚴重,難以適應農村現代化發展需要,集體經營性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滯后,導致農民有資源沒資本、有村集體成員權利卻沒有相應的財產權利,農村產權領域的“三變改革”,是一項行之有效重大改革,通過盤活農村勞動力資源、土地資源、旅游資源、資金、生態環境資源進行現代化的股份改造,使之產權清晰,進而增加農民和集體的資產性收入,同時避免集體資產流失,推進農業的全面現代化,進而推動農村的全面發展。
(八)大力提升農業科技水平,提高農業生產效率
現代農業的發展要依靠科技進步和機械化經營,但是目前,我國農業還存在農業生產手段落后、農業新技術使用較少,良種良法不足的問題。下步,應堅定不移推進農業生產體系建設,要使現代機械設施、技術裝備、綠色生態生產手段全方位應用于農村,提高農業機械化、良種化、科技化、信息化、標準化水平。在農業信息產業領域,現農業信息資源的匯集,特別是能夠對農產品消費端的信息及時把握,使農業生產者及時把握市場行情,從容應對市場挑戰。
參考文獻:
韓長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建設現代農業體系[N].人民日報,2016-05-18.
(作者單位:中共南陽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