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江凝

幼兒期是審美敏感期,是進行審美教育的重要階段。在家長和教師的引導下,幼兒能夠通過觀察、探索等方式形成一定的審美傾向和審美素養。繪本作為當下流行的幼兒適讀讀物,是幼兒的“第一本書”,其圖文并茂的形式與豐富有趣的故事情節成為輔助幼兒閱讀理解、建構精神世界的重要媒介。在幼兒園以繪本為載體開展多樣化的審美教學活動,可以讓幼兒與美邂逅、被美滋養,形成良好的審美價值。基于此,筆者結合相關教學案例,具體分析了繪本閱讀活動中的審美內容與價值,并提出了幾點培育策略和方法,以期為教師開展相關活動提供新思路。
一、繪本閱讀活動中的審美內容與價值
繪本是圖畫和語言文字的結合,從形式和內容來看,其兼備文字語言的生動和圖畫的多彩。因此,在開展相關繪本閱讀活動前,教師可以捕捉和挖掘繪本中有趣、有價值的內容,并以此為基點豐富課程的內涵、延伸課程的形式,以啟迪幼兒心靈,培養幼兒的審美觀念,促進其欣賞、表現、創作等多種能力的發展。
1.感悟繪本內涵,拓寬審美外延
繪本作為一個融合了語言、故事、圖畫等多種要素于一體的綜合藝術作品,作者在進行創作時會或多或少、或顯或隱地融入自身的審美標準、態度或思想。
目前,國內市場上受歡迎的原創繪本有很多都是以中國傳統神話、民間習俗、節日等為主題,再結合水墨、拼貼等多種形式進行表現。幼兒在閱讀過程中,能夠初步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特表現方式和審美意蘊。除此之外,少數民族原創繪本、外國經典繪本讀物等來自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作者將其文化精髓和多樣的表現風格融入繪本中,幫助幼兒拓寬審美外延,引導幼兒在感受別樣文化風情的同時,培養傳承傳統文化與思辨外來文化的美好品質。
2.體會繪本意境,豐富審美情感
幼兒在表達自身情感時往往是極為直接的,他們開心時會大笑、難過時會哭泣、驚喜時會大叫……這種強烈且外露的情感表達方式也正是童心之純真的體現。在幼兒學習和成長的過程中,其情感會變得更加豐富,表達的方式也會隨之發生變化。
繪本作為幼兒日常生活與學習的重要媒介,其圖畫與文字的結合會營造出多種多樣的意境,幼兒在閱讀的過程中很容易與繪本中的角色共情,將自己代入為故事的主角,并隨著情節的跌宕起伏而產生悲歡愁苦等多樣情緒。由此可見,繪本中的意境成了幼兒豐富情感體驗的直接途徑。幼兒先初步感受繪本中的氛圍和意境,再結合自己的實際經歷產生新的思考,從而形成多元的審美情感。
3.品味繪本語言,培養審美思維
為了滿足幼兒的閱讀需要,繪本語言往往精簡凝練、通俗易懂、韻律感強且趣味性高。比如,在繪本《一園青菜成了精》中,作者用“韭菜使出兩刃鋒”“黃瓜甩起掃堂腿”等童謠故事賦予蔬菜擬人化的形象,這樣詼諧幽默、朗朗上口的文字為幼兒呈現了一出精彩紛呈的“菜園大戲”。這樣的語言文字符合幼兒的認知水平,能夠充分激發幼兒的興趣,促使其在短時間內集中注意力最大程度地完成閱讀。
繪本是圖文交織的作品,語言所占據的篇幅雖然較少,但這些經過千錘百煉、不斷優化的故事語言卻絲毫不顯勢弱。在與圖畫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同時,繪本中的文字以通俗卻不失生動的表達方式引導幼兒結合日常生活獲得豐富的審美體驗,讓幼兒在趣味學習中認識世界,在潛移默化中發展出分析比較、概括判斷、聯想抽象等一系列審美思維。
二、基于繪本活動培育幼兒審美素養的具體路徑
在閱讀繪本時,幼兒可以自主欣賞、思考,自由想象、探索,構建屬于自己的“審美世界”。因此,教師應利用好繪本這一媒介,充分挖掘繪本中的審美價值和教育功能,為每個幼兒形成自己的審美價值觀、提升自身審美素養提供幫助。
1.多措并舉:兼顧審美心理與教學趣味性
生動的圖文、有趣的故事讓繪本成為培養幼兒多種綜合能力的優質媒介之一。教師可以將繪本中多樣的元素作為基礎內容,以培育幼兒審美素養為目標,重點把握閱讀材料的童趣美、語言美和情感美,再從發現美、感受美、理解美、欣賞美和創造美這五個維度出發,采用多元化的方式,兼顧審美心理與教學的趣味性,讓幼兒能夠在真實的情境及新鮮的體驗中獲得多種能力的發展。
比如,在《小老鼠又上燈臺嘍》的繪本閱讀活動中,教師可以挑選幼兒十分喜愛的幾個場景插圖,配合中國傳統剪紙的形式和創作手法,帶領幼兒一起感受中國傳統工藝的魅力,并引導幼兒動手嘗試創作剪紙作品。再如,在繪本《猜猜我有多愛你》中,教師可以將小兔子和大兔子的故事轉換為劇本,安排幼兒以角色表演的形式進行沉浸式閱讀表演,讓幼兒在表演過程中感受語言美、情感美,提升表達美及創造美的能力。
此外,教師還可以借用多媒體技術、戶外活動、游戲互動等方式,讓繪本閱讀活動不僅僅局限于“一堂課”,而是通過引導、互動等環節讓幼兒能夠真正享受閱讀,并意識到繪本閱讀活動中的無窮樂趣,時時對審美性繪本閱讀活動的開展保持新鮮感,激發幼兒參與的興趣與內生動力。
2.同課異構:多角度解讀繪本
在同一個園所內,教師擁有的繪本資源幾乎是相同的,但同樣的閱讀材料通過不同的角度、方式進行解讀,其效果和側重點也有很大不同。以繪本《奶奶的絲線,爺爺的船》為例,在開展活動時,有的教師引導幼兒與伙伴們交流討論,在問答中形成自己的閱讀思考,更加深入地體會文化之美與情感之美。有的教師以情景表演的形式,讓幼兒身臨其境,在體會意境之美、品味語言之美的過程中豐富審美體驗。還有的教師在繪本閱讀活動的基礎上延伸出藝術活動《做香包》,引導幼兒通過手工活動實現繪本中元素的創作,豐富幼兒的審美體驗。
此外,教師們還可以基于美學理論,將幼兒閱讀時所涉及的審美心理與具體的活動步驟一一對應起來,在每個相同大主題的活動中設計并串聯不同的小主題。以繪本《如果我是一片雪花》為例,教師可以首先讓幼兒朗讀繪本中的詩歌內容,引導幼兒將繪本內容與自身已有經驗相聯結,感受散文詩中優美的語言、豐富的形象和唯美的意境。接著,教師可以設計繪畫環節,讓幼兒在繪畫中根據詩歌的意境展開聯想,圍繞“我愿變成什么”這個主題,通過繪畫創作屬于自己的美好形象。最后,教師可以設計詩歌仿編的環節,讓幼兒根據自己的畫作,以“我愿飄到……變成……”的句式為作品添加文字內容,創作屬于自己的篇章。無論教師選擇哪一種教學形式,都是從美學視角出發,遵循“以幼兒為本”的理念,在幼兒心中架起一座座美育的橋梁,讓幼兒與美相遇。
3.環境創設:營造全語言的審美閱讀情境
生活是美的孕育地,處處都可以成為幼兒欣賞美、品味美的場所。因此,基于繪本閱讀培育幼兒的審美素養,不僅應在充滿激情的集體教學活動中體現,還應該蘊含在幼兒一日生活的細枝末節中。教師應善于根據幼兒心理發展的特點,創設豐富的、立體的全語言閱讀環境,在潛移默化的滲透中激發幼兒的興趣,引導其更好地感知和理解作品之中的韻味,從而進一步提升自身的審美素養。
比如,在繪本閱讀活動《彩虹色的花》中,教師可以根據繪本內容搭配相關背景音樂或音效,通過繪本與音樂的結合烘托故事情境,讓幼兒更直觀、更立體地感受繪本中的情感表達。此外,教師還可以在閱讀角中布置一些柔軟的靠墊和可愛的小動物沙發,在主題墻上設置專門的閱讀區域,展示幼兒自主編創的詩歌或故事、幼兒和家長共同制作的親子繪本等,讓幼兒在立體式的多元閱讀環境中獲得更深層次的審美體驗。
在繪本閱讀活動中,教師根據幼兒的審美心理、審美經驗和興趣愛好,挖掘繪本中的審美元素,通過美的語言、美的方式,激發幼兒的閱讀興趣,引導幼兒感受繪本中蘊含的藝術美和創意美。除此之外,為了讓活動更加多元化、專業化,教師也需要不斷提升自身的美學素養及教學能力,從“書齋”走向“田野”,以“理論”結合“實踐”,更好地引導幼兒發現美、感受美、創造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