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春琳

幼兒園環境的創設能夠為幼兒的日常生活和學習提供幫助,其價值不限于顯性環創本身,更是園所教育理念的具體呈現。在開展教學活動時,我們選擇用幼兒的方式去思考,在看見幼兒、看懂幼兒的同時,科學地解讀幼兒的內心世界。
然而,這一宗旨不僅體現在教育實踐中,還體現在幼兒園的環境創設中。在進行幼兒園環創時,我們主張“用幼兒的眼睛看世界,以幼兒的視角進行環創”,為幼兒提供各種自然材料、布置各種游戲場景,打造與課程同構的綜合環境,努力為幼兒營造發現美、欣賞美、表現美的多元環境。
一、多角度營造環境之“美”
幼兒園的環境創設會在幼兒內心埋下一顆發現美的種子,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幼兒感受美、創造美的能力。
園所內的自然環境是幼兒日常生活和學習接觸最多的部分。因此,在進行環創時,我們可以先從園所內的自然環境入手,通過回歸自然、順應自然,引導幼兒感受生命之美、發現自然之美,給予幼兒溫馨的感受。此外,在布置具體的室內外環境時,我們還可以利用棉、麻、等自然材料,弱化環境中的濃墨重彩,為已有的環境適當“留白”,讓幼兒掌握環境布置的自主權,盡情徜徉在無限想象之中。教師可以在一旁引導幼兒表現自己眼中的美,將自己的創意想法運用到環境創設中,輔助幼兒多角度營造環境之美,讓幼兒園的環創更加靈動、多元。
二、開發趣味玩樂的游戲環境
“以幼兒的視角進行環創”的方法有很多,例如,與幼兒一起制定區角環創的方案,引導幼兒為墻面進行添畫等。但最貼近幼兒內心世界、最能引發幼兒情感共鳴的方法是將游戲的環節或元素融入環創中。游戲是釋放幼兒天性的最佳手段,將游戲與環創融合,能夠調動幼兒的學習興趣與積極性,增加幼兒的參與感。
首先,我們可以設置開放或半開放式的空間,沒有人數和區域的限制,也沒有規則的束縛,讓幼兒充分沉浸在環境的趣味之中,引導幼兒主動地投入游戲和學習中。其次,我們在布置環創時,可以投放一些具有探究性的游戲材料。例如,在木工區投放手工鋸、小錘子;在陶泥區提供玩具雕刻刀、卡通泥塑模具等,這樣能夠充分激發幼兒探索學習的欲望,讓其在實踐和探索過程中提升自己的動手能力和創造力。最后,在環境氛圍的營造中,我們應充分關注幼兒的需求,將幼兒日常喜愛的元素設置在環創的細節中,營造“會說話”的環境,讓幼兒在探索、體驗和學習中與環境產生互動與對話。
三、打造與課程同構的綜合學習環境
環境是幼兒學習和成長的土壤,在與環境充分的互動中,幼兒能夠提升核心經驗,養成主動探索、學習的美好品質。
課程與環境的同構不僅會增加園所環境的豐富度和內涵,還會激發幼兒與環境的對話,激活教育的火花,從而促進新課程生成,而在新課程實施的過程中又會帶動環境的不斷更新與優化。比如,在以中國傳統文化為主題的系列課程中,我們在走廊的墻面上布置了以“中國色之美”為主題的色塊元素;在主題活動室的環境中裝點了京劇元素等。利用園所內區域環境設置相關主題課程元素,能夠帶動師幼間的互動、幼兒與幼兒間的互動以及環境與幼兒間的對話,形成相輔相成的正向循環,幫助幼兒構建核心經驗,促成教學相長。此外,幼兒的作品也是創設幼兒園環境重要的元素,能夠為幼兒提供一些成就感,助力其迎接更難的挑戰并投入新的創造中。


綜上所述,環境是園所教學理念和課程執行的外部顯化。因此,我們在進行幼兒園環創時,應該從幼兒的視角去捕捉、了解幼兒的內心需求和學習需要,創設幼兒喜歡并愿意互動的環境,在此基礎上,追隨幼兒的興趣建立一個個有趣的活動。這樣一來,我們便會發現園所的環境變得更加豐富、多元,而所支持的相關活動課程也受到環境的影響,內涵更加豐富、形式更加立體,吸引并激發著每一個幼兒學習和探索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