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若儀
(作者單位:商丘職業技術學院)
播音主持人是電視節目的靈魂人物,一名優秀的播音主持人通過運用恰當的語言和豐富的情感,讓電視節目的內容更加形象、生動,受眾的體驗感和沉浸感得到增強,有助于提高節目播放效果、增加電視節目的收視率。從調查情況來看,許多播音主持人雖然有扎實的語言功底和豐富的主持經驗,但是臨場應變能力不強,對受眾需求的把握不夠準確。有些播音主持人在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時,經常會出現言語表述欠妥、情感表達生硬的情況,對播音主持人形象的樹立,以及電視節目的播放都會產生不良影響。在媒體競爭日趨激烈的背景下,如何進一步提升播音主持人的言語交際和情感表達能力,也成為廣播電視臺必須要考慮的問題。
播音主持人的職業素養不僅直接決定了電視節目的播出效果,而且會對主持人自身形象的樹立產生直接影響。通過培養播音主持人的言語交際能力和情感表達能力,在保證電視節目質量的前提下,也能充分展現播音主持人過硬的專業功底和優秀的職業素養,從而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讓觀眾對播音主持人及其主持的電視節目產生好感。近年來,受到媒體融合的影響,各個傳統媒體之間、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之間的競爭不斷升級,在激烈的行業競爭中能否提升電視節目的收視率,歸根結底還是取決于播音主持人的職業素養。基于此,提升播音主持人的言語交際能力和情感表達能力,不僅關乎播音主持人自身的職業生涯,而且決定了新時期電視節目的播放效果,進而間接地影響了融媒體時代電視媒體的競爭力[1]。由此可見,培養言語交際和情感表達能力至關重要。
在電視節目中,觀眾除了通過電視畫面所呈現的內容獲取相應的信息外,還需要根據播音主持人的言語與情感更加深入地了解電視節目的主題思想。播音主持人在錄制電視節目時,必須具備較強的語言與情感調控能力,不得出現絲毫偏差,否則會直接降低節目質量,也容易對觀眾產生誤導。例如,《焦點訪談》是中央電視臺推出的深度新聞報道欄目,該欄目通過揭露社會生活中的一些違法犯罪行為,起到了電視新聞節目輿論監督的作用。這檔欄目之所以能夠備受全國觀眾的喜愛,與敬一丹、張泉靈等主持人接地氣的主持方式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播音主持人能夠根據節目內容靈活調整語言和情感,既可以用嚴肅的口吻向觀眾普及法律知識,也能用生活化的語言講述事件的始末緣由。播音主持人這種富有特色的言語交際和情感表達提升了電視欄目的播出效果,這也是電視節目能夠長盛不衰的重要原因。
電視節目中涉及的主體主要有三類,即播音主持人、采訪對象和觀眾。其中,播音主持人負責播報節目信息、采訪現場嘉賓、與觀眾共情互動等工作,是推動電視節目進行的關鍵力量。播音主持人運用恰當的語言和豐富的情感,能夠充分激發觀眾的參與感,使觀眾配合主持人進行雙向互動,不僅起到了活躍節目氛圍、提升電視節目傳播效果的作用,還讓節目內容有效地傳達給電視機前的觀眾。另外,像紀錄片、人物訪談等類型的電視節目,往往包含豐富的新聞信息,具備較強言語交際和情感表達能力的播音主持人,能夠借助于強大的控場能力,從海量的節目信息中提取出一些關鍵元素,傳達給電視機前的觀眾,盡可能地讓每一名觀眾都能看得懂,從而優化了觀眾的電視節目收看體驗。
進入融媒體時代,觀眾收看節目、獲取資訊的渠道更加多樣,特別是基于移動端運行的各類新媒體,以其操作上的便利性、內容上的豐富性、觀看節目中的交互性,受到了一大批受眾的喜愛,這也給傳統電視節目的播放量與收視率帶來了不小的沖擊。播音主持人提升自身的言語交際能力和情感表達能力,可以讓觀眾在觀看節目的過程中收獲更加優良的視聽體驗,讓觀眾對主持人及電視節目產生好的印象,起到了吸引并留住觀眾的作用。只要電視臺能夠持續輸出優質的節目內容,就可以提高節目受眾的黏性,將普通受眾轉化為電視臺或主持人的忠實粉絲,這對于激烈媒體競爭下提升電視節目的收視率也是大有裨益的[2]。另外,播音主持人的言語交際能力和情感表達能力,還能增進主持人與觀眾之間的友好互動,更好地展現播音主持人的魅力,讓主持人成為電視節目的一塊“金字招牌”,從而增強受眾黏性。
播音主持人屬于語言工作者,扎實的語言功底是成為一名合格播音主持人的必備條件。在準確發音、流暢表達的前提下,播音主持人還應根據電視節目的錄制需要,靈活掌握發聲技巧、播報技巧、主持技巧、采訪技巧。從調查情況來看,由于廣播電視媒體設置了較高的準入門檻,經過一系列嚴格考核后的播音主持人,往往具有扎實的語言基本功。但是,在言語交際能力方面,許多播音主持人還有改進和提升的空間,具體體現在網絡語言和地方語言的運用上。以網絡語言為例,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網絡語言最開始在新媒體上出現,之后受到媒體融合的影響,一些電視播音主持人也開始使用網絡語言。在播音主持中,網絡語言的運用有利有弊,其開放性和互動性可以起到活躍氛圍、增進交流的作用,但是也會因為語義模糊而影響節目傳播效果。播音主持人如果不具備較強的言語交際能力,就很難駕馭網絡語言的運用,從而對自身形象的維護以及電視節目的質量產生負面影響。
情感表達能力也是播音主持人必備的職業技能之一,對于情感表達的把控能力,將會直接決定節目氛圍和傳播效果。一名優秀的播音主持人,總是能夠根據節目主題、節目內容,以及觀眾需求和現場氛圍,靈活表達豐富的情感,從而起到烘托節目氛圍、激發觀眾共鳴的效果[3]。目前來看,播音主持人的情感表達能力也有待加強。有些播音主持人雖然認識到情感表達和情緒調動對于節目效果的重要作用,但是對情感的把控能力不強,經常會出現“用力過猛”的情況。在電視節目中,播音主持人強行煽情不僅達不到讓觀眾共情的效果,反而會讓觀眾覺得虛偽,對節目和播音主持人都產生反感。因此,如何恰到好處地煽動情緒、表達情感,是新時期播音主持人必須要考慮的問題,也是播音主持人提高自身職業素養的重中之重。
作為一名播音主持人,要順應媒體融合的大趨勢,深刻認識行業變革對從業者產生的多方面影響,進而強化學習意識、樹立創新意識,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能力和職業素養。首先,播音主持人必須打好語言基本功。除了要做到發音標準、吐字清晰外,還要熟練掌握發聲技巧、播報技巧,能夠根據電視節目的錄制需要,運用相應的技能、技巧提高節目播音質量。以生活類節目為例,播音主持人在說好普通話的同時,也可以穿插加入一些方言俚語,起到活躍氛圍的作用,讓電視節目也能接地氣,更容易受到本地受眾的歡迎。其次,播音主持人還要熟悉與演播制作相關的知識,以便于在節目錄制過程中與其他工作人員能夠更好地配合;還要注意加強個人形象管理,著裝要與節目的主題、內容相適應。主持人樹立良好的形象和掌握豐富的知識,能夠讓自己在電視節目錄制過程中更有信心,從而大膽地表達觀點、充分地流露情感,這對于提升節目質量也有積極幫助。最后,播音主持人還要注意鍛煉即時評述能力、靈活應變能力和敏銳的洞察力[4]。只有切實提升個人的綜合能力和職業素養,才能讓自己的言語交際水平得到提升,有利于個人真實情感的表達,從而吸引受眾的關注和青睞。
近年來,新媒體的蓬勃發展對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產生了較大的沖擊。對于電視播音主持人來說,一方面要具備危機意識,加強專業知識學習,不斷修煉“內功”,在媒體融合過程中始終保持較強的崗位勝任力;另一方面還要樹立融媒體意識,以更加開放和包容的態度,借鑒新媒體在節目制作、現場主持等方面的先進模式和成功經驗。只有做到取彼之長、融會貫通,才能讓自己的言語交際能力和情感表達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這對于個人職業生涯發展以及提升電視節目質量都是大有裨益的。例如,新媒體在節目錄制過程中,主持人與觀眾之間的互動十分頻繁,有時候觀眾的意見還會直接影響甚至改變節目內容。這種情況下,觀眾獲得了極強的參與感、體驗感,因此節目也更受歡迎。電視播音主持人可以借鑒這一做法,在節目錄制時, 有意識地增加主持人與觀眾的互動,讓觀眾不僅僅是單純看節目,而是融入其中,成為節目的一分子。在這一過程中,播音主持人的言語交際能力和情感表達能力也會得到鍛煉、提升。
在電視播音主持過程中,不可避免會遇到各類突發狀況,播音主持人應具備較強的應變能力,根據現場情況、節目需要靈活調整語言和情感,如此才能及時化解危機、確保節目順利進行。播音主持人需要密切關注現場觀眾的反饋,注意增加與臺下觀眾的互動頻率,選擇一種觀眾易于接受的語言和情感,進一步提高電視節目的播放效果。
3.3.1 網絡語言的運用
在媒體融合背景下,一部分播音主持人開始嘗試在電視節目的錄制中使用網絡語言。網絡語言有其獨特優勢,例如簡潔、生動、易用,使原本比較嚴肅的節目氛圍變得輕松活潑,更符合當代年輕受眾的喜好。例如,由《中國新聞周刊》發布的“2021 年度十大熱詞”,像“emo、破防、內卷”等網絡詞語,無論是在抖音、微博等新媒體,還是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上,均被廣泛使用。可以說,播音主持人運用網絡語言,也是融媒體發展下的一種必然趨勢。但是,網絡語言也有其弊端,有的是語義模糊,特別是對于對網絡接觸不多的老年觀眾,因為不理解電視節目中的網絡詞語而影響節目觀看體驗;有的則是低級粗俗,不適合電視傳播語境。因此,播音主持人要根據節目內容,以及節目面向受眾的特點和需求,靈活判斷在言語表達中是否使用網絡語言。例如:對于內容相對輕松的生活類節目,可以適當加入一些網絡語言,既不影響觀眾了解節目內容,同時又可以起到調節氛圍、增進情感距離的效果;對于內容相對嚴肅的時政類節目,則必須使用規范的語言,體現出電視節目的嚴謹性和專業性[5]。
3.3.2 地方語言的運用
方言是地方性群體記憶的符號,播音主持人在電視節目中適當運用方言能夠讓觀眾感到親切感,對于拉近與觀眾之間的情感距離有一定幫助。隨著媒體融合逐漸走向深入,觀眾對那些使用方言的電視節目也有了更強的包容性。以北京廣播電視臺的《這里是北京》為例,由于該欄目的主要內容是介紹老北京的風土文化,因此主持人在言語表達上使用了一口地道的北京腔,再配合節目中呈現出的老北京影像資料,能夠讓觀眾產生極強的代入感,從而對老北京的風土人文有更進一步的了解。與上文所述的網絡語言一樣,電視播音主持中的地方語言也是利弊共存。有些地方語言因為口音較重,存在發音不標準、不清晰的情況,例如“n”和“l”不分,不利于節目內容的準確表述和意思的清晰表達。另外,也有一部分主持人在節目中存在過度口語化的問題,反而會讓觀眾在收看節目時產生不適甚至反感。由此可見,電視播音主持人也需要加強自身的言語表達能力,能夠根據實際情況靈活控制地方語言的運用,才能讓電視節目既保持親切感,同時又體現出專業性。
3.3.3 靈活表達
對于電視播音主持人來說,臨場應變能力是必備的職業素養之一。在電視節目的錄制現場,如果播音主持人能夠根據節目需要或現場情況靈活使用語言,能夠與臺下的觀眾保持良性互動,則可以保證節目順利進行。例如,在訪談類電視節目中,經常會安排嘉賓與現場觀眾互動,由嘉賓回答觀眾提出的一些問題。如果觀眾的問題涉及嘉賓的隱私,或者是因為其他原因不方便公開回答,此時播音主持人就可以利用靈活的言語表達岔開話題,進行“救場”,一方面可以避免嘉賓處于尷尬境地,另一方面也能確保現場訪談繼續進行。需要注意的是,播音主持人在言語表達上“過度”靈活,也有可能產生適得其反、過猶不及的效果。這就需要電視播音主持人修煉好“內功”,通過提高文化素養、準確把握定位、強化專業技能,提高對節目現場的把控能力和各類突發狀況的應對能力,這樣才能起到提高節目品質、提升個人形象的效果。
3.3.4 情緒煽動
追求情感共鳴是一種提升電視節目播出效果、增強受眾黏性的有效方法。要想使觀眾與節目產生共情,播音主持人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播音主持人要借助于語言、音樂、布景等多種元素,烘托氛圍并調動觀眾的情緒,讓觀眾能夠在播音主持人的帶動下,與節目中的人或事產生共情,進一步提升電視節目的傳播效果。從實際應用效果來看,情緒煽動有利有弊。如果用力過猛,導致電視節目的真實性與戲劇性失衡,可能會導致觀眾對節目內容產生疑惑,反而會對電視節目的形象與播放效果產生負面影響。播音主持人要根據電視節目的主題和內容,確定整體的情感基調。例如,在賑災晚會節目中,播音主持人需要傳達出一種既對當下狀況感到悲痛同時又對未來充滿樂觀的情感。在此基礎上,電視播音主持人還要適度調節情感張力,讓情感表達能夠恰到好處,這樣才能增強觀眾的代入感和沉浸感,讓電視節目取得更好的播放效果。
播音主持人要想給受眾留下深刻的印象,以及提升電視節目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必須要堅持“藝術來源于生活”的基本原則,敏銳發現、善于挖掘生活中的細節,使言語交際更加生活化、情感表達更加生動化,增強受眾的認同感與親切感。播音主持人要明確自身的定位,具備較強的服務意識和保持較為謙卑的姿態,這樣才能讓受眾感覺播音主持人接地氣。放平姿態、融入生活的播音主持人,情感的表達更加真實,從而在受眾群體中能夠樹立起真誠、可信的形象,播音主持人及其主持的電視節目也會受到受眾的青睞。除了挖掘生活藝術外,播音主持人還要學會自我反省和換位思考。將自己擺在一名普通觀眾的位置上,重新審視和思考自己在電視播音主持中還存在哪些問題。作為“旁觀者”往往更能發現自己的短板,這就為播音主持人明確今后改進的方向,及時補齊自身的短板提供了幫助,對播音主持人言語交際能力和情感表達能力的提升起到了促進作用。
言語交際能力和情感表達能力,是電視播音主持人必備的兩項技能,也是決定電視節目質量與播放效果的關鍵因素。播音主持人向受眾準確傳達節目信息的同時,通過言語交際增進了雙方之間的交流,利用情感表達優化了觀眾的收看體驗,讓電視節目受到觀眾的青睞,也為電視臺積累了更多忠實的觀眾。在媒體融合過程中,電視播音主持人要強化危機意識、學習意識和創新意識,能夠根據新時期電視播音主持的需要,加強專業學習,增強專業技能,提升職業素養,讓自己的言語交際能力、臨場應變能力、情感表達能力、即時述評能力都可以得到顯著提升。在保持崗位勝任力的前提下,向觀眾提供優質的節目內容,滿足觀眾多元化、高標準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