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隨著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規劃的公布,本屆全國人大常委會五年任期內的立法任務清單正式浮出水面。其中,條件比較成熟、任期內擬提請審議的第一類立法項目為79件,需要抓緊工作、條件成熟時提請審議的第二類立法項目為51件。此外,立法規劃還闡明了立法條件尚不完全具備、需要繼續研究論證的第三類立法項目,并對法典編纂等立法設想作出了安排。
作為我國獨創的一項立法管理機制,肇始于七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的歷屆人大立法規劃,無不緊扣時代脈搏、引領立法全局,見證了國家法律的成長軌跡。立法規劃的編制,需要對現實法治狀況的深刻洞察,亦需要對未來立法藍圖的深謀遠慮。就當下中國而言,既身處2010年正式形成現代法律體系后延續至今的以“完善”為目標的立法新航程,又站在堅持全面依法治國、推進法治中國建設的立法新起點。正是這樣的時代語境,奠定了本輪立法規劃的底色。
其中的一大亮點是以濃墨重彩之筆,勾畫了重點領域、新興領域、涉外領域等維度的立法方向。比如,列入規劃的增值稅法、消費稅法、關稅法以及稅收征收管理法修改等項目,預示著“稅收法定”的改革進程已步入收官;列入規劃的糧食安全保障法、國家儲備安全法等新法項目,以及反間諜法、保守國家秘密法等修法項目,標志著國家安全立法正沿著廣度和深度的雙重軌道快馬加鞭。在涉外領域,對外貿易法等修法項目紛紛納入規劃,尤其是擔當基本法律重任的對外關系法已于近期出臺,結出了落實規劃的初步成果。而在新興領域,規劃不僅明確納入了數字經濟促進法、網絡犯罪防治法等立法項目,而且為新就業形態、數據權屬、網絡治理等方面的立法儲備預留了廣闊的空間。
國家立法的成功標記,并不僅僅在于形式層面的制度構造,更在于直面治理的需求、緊隨改革的步伐、回應人民的期待,這也是理解本輪立法規劃的又一鮮明線索。以金融立法為例,孕育多年的金融穩定法作為規劃中的一類項目,已經啟動初審程序,邁出了金融監管法治化的關鍵一步。同時,涉及銀行業、保險業的一系列修法項目亦現身規劃,以整體推進、系統構造的立法謀略,應對防范金融風險、保護民眾利益等緊迫議題。再以社會立法為例,不僅將慈善法等既有法律設置為修法項目,而且擬定了社會救助法、醫療保障法、托育服務法、養老服務法、志愿服務法等諸多新法項目,列入規劃的無障礙環境建設法更是于近期已成功問世。不難想象,以關懷弱者、保障民生為使命的社會立法,即將掀起“批量”產出的高潮,這對進一步邁向“公正社會”的歷史性轉型,意義深遠。
綜觀本輪立法規劃一類、二類項目,新法為60件,修法為70件。這種修立并重的路徑選擇,正是完善法律體系的關鍵所在。一方面,新法項目數量之多、領域之廣,堪稱空前。尤其是一些遲滯多年的立法難題,踏上闖關破冰的征途。比如,事關戶籍制度改革、各界呼聲不斷的戶籍法,首次正式列入了立法規劃。此前曾6次列入立法規劃卻難產四十多年的電信法,再次現身本輪立法規劃,有望實現真正的突破。另一方面,修法項目多維出擊、深度拓進,從立法法、刑法、民事訴訟法等基本大法,到統領各領域的宏觀立法,再到行業性、專業性的微觀立法,或將打破滯后未修的僵局,或將激活更新換代的步伐。可以預期,未來五年開疆拓土的新法創制、高歌猛進的舊法改造,必將不斷填補立法的短板,重塑法律的品質。
更加引人矚目的是,本輪立法規劃明確提出:“積極研究推進環境(生態環境)法典和其他條件成熟領域的法典編纂工作。”2020年誕生的民法典,已經開啟了法典編纂這一全新的立法形式。而規劃將法典編纂列為重點方向,則標志著國家立法將正式邁向法典化的新時代。具體到被列為優先選項的環境法典編纂,經過多年努力,我國環保資源立法已實現了量變和質變的雙重飛躍,而在本輪立法規劃中,此類新法、修法項目仍有十多部之多,足見環資立法的覆蓋之全、分類之細、雕琢之精,由此亦為環境法典的編纂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顯而易見,未來五年是踐行法典編纂的關鍵時期,其所積攢的成果和經驗將大大加速法典化的進程,最終在更高的層次實現國家立法的全面升級、終極完善。
更應看到,紙面的立法規劃并不會自動轉化為現實的立法成果,而是需要直面諸多的考驗,包括:立法時機的精準把控,立法任務的分解到位,立法資源的合理配置,乃至立法規劃的適時調整,等等。如此,國家立法才能堅守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的軌道,最終達成立法規劃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