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淦 吳春 張萼 任仲玲 丁海榮 江蘇沿海地區農業科學研究所
隨著經濟的深入發展和國際競爭的日益激烈,創新能力越來越成為衡量一個地區乃至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標志。人才資源也是一種戰略資源,世界各國圍繞著創新型人才展開的爭奪戰,也越來越成為國際競爭的焦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培養創新型人才是國家、民族長遠發展的大計”[1],在二十大報告中強調“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并在中央人才工作會議中強調“深入實施新時代人才強國戰略,全方位培養、引進、用好人才,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2],把各方面優秀人才集聚到黨和人民事業中來,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為2050 年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人才支撐”。
創新是一個城市不斷發展的強大動力,而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更是創新的重要因素。創新型人才指的是擁有完善的知識儲備和獨特的創新思維,能夠成功運用自身的創新能力去解決實際問題的人才[3]。加強創新型人才隊伍建設,是落實人才強國戰略的關鍵,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中央和地方相繼出臺了各項政策,充分開發和利用人才資源,增強地方創新能力,以創新促進發展。鹽城市經濟實力的不斷增長對蘇北沿海地區乃至江蘇的貢獻越來越大,主要是科技對經濟發展的貢獻與日俱增,而創新型科技人才作為地區創新體系的核心,不僅對鹽城市新興產業和高新技術的發展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而且對整個江蘇經濟體系的發展都起到了明顯的推動作用。為進一步引進和培養人才,使人才發揮最大的效能,實施創新人才集聚行動,充分發揮人才的引領作用,對創新型科技人才進行深入的研究十分必要,可以為進一步推動全市人才工作高質量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
按照中央、省市人才工作會議和有關政策要求,2021 年鹽城市委、市政府制定出臺“黃海明珠人才計劃”,拿出33 條“政策干貨”,用真金加真心,吸引集聚各行各業優秀人才,在促進人才引進培育、推動高質量發展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2022 年鹽城市出臺《關于推進新時代人才強市建設的意見》,涉及人才公寓、人才發展基金等在內的“1+7”政策文件,全面優化提升“黃海明珠人才計劃”,進一步提升鹽城人才政策的比較優勢,提出了全力打造人才強市“一區一高地”的目標,到2030 年基本建成人才強市,到2035 年全面建成人才強市。為了大力實施新時代人才強市戰略,進一步提升區域競爭力,吸引更多海內外人才來鹽創新創業,切實將鹽城打造成為一流人才的匯聚之地、培養之地和價值實現之地,鹽城市于2023 年又出臺了關于優化黃海明珠人才相關政策的實施意見。重點支持產業骨干人才,大力集聚綠色技術人才,關心激勵科技研發人才,深化名校優生“匯鹽行動”,提升萬名學子“聚鹽行動”,加大社會事業人才引培力度,加大社會引才薦才獎勵力度。
部分企業沒有把握好創新型人才的特性,主要原因是創新型人才一般比較有主見、思想超前,容易被誤解,他們看重自身職業生涯發展及自我價值實現,但這些特性往往得不到應有的關注,加上相關科技經費投入不足,難以實現科技創新的引領驅動作用。由于需求的不對應、價值觀念的不對稱,以及發展環境的不開放,容易導致創新型人才流失,難以形成創新合力。企業不重視內部人才的培養,沒有建立長遠規劃,尤其是過去幾年,科技人才很少有機會參與交流,限制了創新水平的提高。現階段,鹽城市的科技實力不太強,關鍵核心技術常常受制于人,高層次科技人才留不住,阻礙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甚至出現人才“斷層”現象,成為某些領域創新的短板。
創新型科技人才通常擁有豐富的想象力,具有超強的探索精神,能做出常人望塵莫及的成就。[3]為創新型人才的培養營造一個積極向上的社會環境,使他們能夠全力以赴地投入工作中去,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鹽城市科技文化氛圍缺失的現狀包括:教育體制限制創造能力、人際關系矛盾消解創造動力、“官本位”思想分散人才的科研時間和精力、科技環境阻礙創新競爭力,這些都非常不利于創新型人才成長。主要原因是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制度不健全、人才儲備工作開展不充分、人才成長的文化氛圍不濃厚、人才自身的社會適應能力有待加強。
目前,鹽城市創新型科技人才考核評價機制不夠完善,人才分類評價指標體系不科學,人才評價標準不合理,直接影響創新的積極性。職稱評審往往過于強調論文和著作的數量、論文發表期刊的級別,不重視評價其是否真正具有創新性價值的成果與效用。這種簡易的人才評價標準僅僅只能增加論文發表的數量,不能保障科研活動的真正創新,還會催生科研人員弄虛作假等一系列科研腐敗現象,與新時代科學家精神背道而馳,無法真正體現科技工作者在長期科學實踐中積累的創新精神和求實精神[3]。在人才管理工作中,沒有詳細和明確的劃分,而是采用同一標準進行評價和考核,不公平、不公正,難以實現長效考評的目標。
企業對人才激勵的方式陳舊,內容單一。大部分企業使用“年薪+獎金”的短期激勵,缺少長效激勵,并且“物質+精神”的多元激勵更是少之又少[3]。雖然有個別企業采取股權或期權激勵,但激勵依據仍然是工作業績,在操作上很難實現。沒有建立完善的創新型人才激勵制度,直接導致他們的努力和貢獻得不到科學、合理的評價和相應的回報;缺乏規范的標準,人才激勵經常流于形式。一般以知識產權、科技成果獎項來衡量貢獻的大小,而不參考項目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不分析科技成果轉化的效率效果和社會價值,導致理論上“領先”滿天飛,但在鹽城推進綠色低碳發展示范區建設的實踐中,由于制度的不完善,而無法真正推動“敢為、敢闖、敢干、敢首創”四敢精神的實現。
第一,突出培養高層次創新人才。要結合人才的特點,并遵循人才成長規律,構建產學研用相結合的協同育人平臺,匯聚合力培養人才,打造開放創新的育人體系。要適應智能化、數字化發展要求,與時俱進培養創新型人才,建立科技人才檔案信息庫,創建暢通的溝通交流平臺,為高層次創新型人才的培養營造包容失敗、鼓勵創新的文化氛圍,激發各類人才的創新熱情。要制定超前規劃,合理配置人才資源,給高層次創新型人才相應的決策權和自主權。
第二,加強創新型人才團隊建設。科技人才培養機制的構建離不開人才團隊建設,要避免出現高層次人才難引、骨干人才難留、領軍人才難培、后備力量不足的尷尬局面。建議鹽城市要制定人才隊伍建設的長遠規劃,并落實高效、合理的人才培訓和競爭機制,鼓勵培養本土人才,支持建設勞模工作室,積極發揮“傳幫帶”作用,做好科技傳承,提升整體素質,培養更多高智商和高情商兼備的優秀人才,建設有超強實力的創新團隊,增強團隊的穩定性與創新活力,促使拔尖創新型科技人才脫穎而出,提升團隊的競爭力,助推鹽城科技事業健康發展。
第一,構建創新型科技人才集聚模式。人才集聚是人才流動的一種現象,一般會產生帶動、示范、品牌三種效應,可以進一步擴大人才總量,提高人才的層次。政府出臺引導政策,能加強實施效果,對創新型科技人才引進、培養、集聚和留用產生正向激勵作用[4]。要圍繞鹽城主導產業發展,制定引才、聚才措施,構建專業化的人才服務體系,充分發揮市場決定作用,合理開發和配置創新型科技人才資源[5]。在高新技術產業集群發展過程中,要將“政府”“企業”“載體”形成合力,共同推動創新型科技人才集聚,再以創新型科技人才的集聚賦能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最終形成具有沿海地區特色的、全方面共同努力推動的創新型科技人才集聚模式,進而促進沿海地區經濟與社會高質量發展[4]。
第二,搭建創新型科技人才的集聚路徑。一是建立人才柔性運行機制。通過“政府+企業+載體”,以“平臺+主體+服務”的模式,協同打造運行機制,努力在高層次創新型科技人才引進方面取得新的突破[4]。二是加大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建設有重大影響的行業科技創新服務平臺、科技研究基礎平臺,加強與鹽城工學院等市內外高校的合作,優化和整合科研儀器設備、科技文獻等創新資源,提高科技資源共享水平,加強產業研究院、院士工作站等創新平臺建設,加強高效的科技成果轉化平臺建設,推進人才大數據平臺建設[5]。為創新型科技人才開展工作,充分發揮作用提供良好的工作環境,從而使鹽城市的科技人才更加聚集,不斷提高創新型科技人才隊伍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促使科技人才能夠創造出更多、更好的先進成果。
第一,構建創新型科技人才評價制度機制。創新型科技人才的評價機制包括人才產出評價和人才收益評價兩部分。人才的產出評價主要是指科研論文數量、專利數量和創新成果等方面的評價,人才收益評價指人才貢獻與人才收益之間是否相符,人才激勵制度實施是否全面、科學與合理[5]。這些會對科技創新的效果和科技人才的積極性產生一定的影響。需要破除“四唯”現象,加強制度建設,減輕創新型人才的成長阻力,強化實際貢獻和創新能力的考核,提升評價機制的公正性,為鹽城實現科技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保障[6]。
第二,構建創新型科技人才評價指標體系。要按照不同類型科研人才的成長規律,堅持短期評價與長期評價相結合,注重對科技人才實際貢獻和綜合素質的評價。遵守動態評價的原則,采用差異化的方式進行分類評價。對于以基礎研究為主的科技人才,要以首創性和突破性為標準,注重評價創新能力和社會價值;對于以應用研究為主的科技人才,要以科技貢獻率和成果轉化率為標準,注重評價轉化能力和效益效果。建議創建以“職業道德+能力素質+業績貢獻”相結合的創新型科技人才的評價標準,科學合理評價人才,充分調動創新型科技人才研究的積極性,激發其主動性,從而發揮其才華學識對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6]。
第一,注重優化薪酬激勵。通過薪酬激勵保障創新型科技人才的基本待遇,按照工作業績和實際貢獻,加大獎勵性績效的激勵力度[7]。貢獻越大獎勵越多,完善績效分配指標,優化績效分配方案。強化優績優酬的理念,在績效分配中體現創新型科技人才的價值地位[8]。采取差異化的薪酬激勵措施,讓科技人才的收入與創造的社會價值成正比,激發其工作熱情和創新動力。要堅持以知識價值為導向,建立科學化、人性化的科技成果轉化獎勵機制。
第二,構建精神激勵體系。新時代,創新型科技人才迫切需要精神激勵,精神動力是一切事業的源泉和基礎。建議鹽城市要通過情感、榮譽、事業激勵,提振科技人才創新創業的精神動力,讓科技人才的價值得到充分體現。要主動關心創新型科技人才的成長與發展,營造尊重、包容和寬松的科研環境,探索激勵與約束并存的人才工作機制。為了切實傳承精神力量,必須大力弘揚新時代科學家精神,引導創新型科技人才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從而增強其從事科技創新的使命感、責任感和自豪感,真正做到與時俱進、守正創新[9]。加強創新文化建設,通過各種人文關懷措施,使其增強歸屬感和滿意度,激發科技人才的創新活力,為鹽城市科技事業的繁榮發展提供人才支持[10]。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千秋基業,人才為先。”在國際國內創新型人才發展的大環境下,在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發展趨勢下,鹽城市緊抓長三角一體化、淮河生態經濟帶、江蘇沿海發展等國家戰略機遇,加快新興產業和核心技術產業的發展步伐。通過研究探索適合鹽城經濟發展的創新型科技人才隊伍建設路徑,進一步吸引、培養、留住、用好人才,增強鹽城市科技人才的吸引力和競爭力,進一步推動全市人才工作成效,為鹽城市高質量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為鹽城實現全面建成人才強市的目標提供智力支持,為“強富美高”新鹽城現代化建設打好人才基礎,同時為其他地級市探索創新型科技人才隊伍建設路徑提供一定的借鑒和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