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林琳
現存白居易感傷類詩共有215 首,內容比較廣泛,不僅有觸物感懷和悼亡親友,還有傷時嘆老和思友念遠,這些感傷情緒滲入生活的各方面。和唐代一些感傷詩人不同,白居易的感傷詩沒有濃厚的悲傷,有很多自我安慰的理性分析。白居易的創作特色與外部的文化環境相關,當時流傳佛教并形成禪宗,另外,和作者在仕途中尋求禪理排解苦悶也有關系[1]。
白居易詩歌感傷情懷的類型分別為傷物感懷、悼念親友、傷時嘆老和念遠惜別。我們翻閱《白居易文集》可以了解到,現存的白居易感傷詩一共有215 首,題材內容非常廣泛。白居易感傷詩的選題范圍是自身的實際生活,通過關照和描寫周邊環境與自身來表達自己的真實情感。
因白居易一生都仕途不順且被病痛折磨,導致他對時光流逝和老之將至比較敏感,所以,他的感傷詩以感嘆老之將至和感傷時光流逝的內容為主。據統計,在白居易感傷詩中總計有40 多首描寫感嘆老之將至和感傷時光流逝。針對傷時嘆老作品,作者一般采用白發意象、利用鏡子或者年齡數字的方法很好地抒發了該主題。
在白居易感傷詩中共有12 首悼亡詩,雖然數量不多,但是卻極具感傷特征且內容真實,值得我們去考察,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悼亡詩不僅具有深沉、真摯的感情,并且對象范圍比較寬泛,描寫的對象主要有友人、親人與他人。
在古代,通信條件和交通條件不夠發達,一旦親人或者友人別離,就很難再次見面,有的甚至直至死亡的那一刻都無法再次相見,所以,在古代詩歌作品中有很多描述親友別離的內容。通過對白居易感傷詩的分析不難發現,在人生的各階段白居易都創作了有關思念遠方親人或者友人的作品[2]。
在《長恨歌傳》中,陳鴻用“多于情者”這個詞語來描述白居易,如果對白居易作品進行細致品讀,我們不難發現,白居易不僅對親人、友人和戀人有著不舍之情,并且對自然萬物也有著深厚的情感。比如,面對時常相伴的兩棵松樹,白居易不由地發出這樣的感慨——“閑來一惆悵,恰似別交親”,自然界中的每一個生靈都被白居易所關注,如鳥兒的生亡以及花兒的盛衰等都牽動著白居易的心弦,這類詩篇的顯著特征是:寄詠對象之首是“花”,感情基調是“愛”。
中晚唐猶如一位洗盡鉛華和歷盡滄桑的婦女,繁華已過,只能孤單地回顧著過去和眺望著未來,無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都化為虛無,在虛無中感傷情感逐步消散,而這位傷感的少婦也參悟了一切,悟透紅塵,成為一名樂觀老翁。白居易感傷詩歌的兩種抒情模式為純粹感傷抒情模式和感傷—超越抒情模式,而感傷—超越抒情模式的形成和外在文化息息相關,因唐代流傳佛教和禪宗的形成,還有在仕途中白居易用禪理來尋求解脫,這些都是形成這一創作特色的主要原因。
上面我們已經詳細闡述了白居易感傷詩的種類,從中可以體悟到白居易感傷詩中蘊藏著濃濃的感傷情感和感傷情懷。然而白居易是用分別的態度來對待感傷情懷的,我們可以將從頭到尾都滲透著感傷情感的詩視作一類,這類感傷詩屬于純粹感傷抒情模式,具有純粹感傷抒情模式特點的詩篇主要有傷時嘆老類與傷物感懷類。
早年白居易的仕途熱情受挫以后,形成了“中隱”的人生觀念。盡管白居易也創作感傷類詩,但是我們不難發現,部分詩篇中首先描寫了感傷情感和感傷情調,隨后再通過自我安慰或者闡述道理來消除傷感情感。我們將這類感傷詩列入感傷—超越抒情模式,比較典型的作品為《送春歸》。
白居易比較典型的感傷詩篇主要有《琵琶行》和《長恨歌》,下面我們將以《長恨歌》《夜聞歌者》《琵琶行》為例,基于感傷情懷視角欣賞白居易的詩歌。
白居易在元和元年(806 年)創作了《長恨歌》,當時他35 歲,雖然他已三登科第,但是卻位居縣尉,感情上愛而不得,最后分離,在而立之年不但家室未成,功業也未成,這就導致白居易出現感傷憂郁的情感。
1.多情的人
在《長恨歌傳》中,陳鴻評價白居易是多情之人,白居易通過詩歌的方式記載楊、李故事,創作了名篇《長恨歌》。在詩壇上,《長恨歌》是一顆璀璨的明珠。因陳鴻是白居易的好朋友,所以陳鴻對白居易“多情人”的評價應當是可信的。就連白居易本人都多次評價自己多情,他的多情體現在很多作品中,如《祭苻離六兄文》《不能忘情吟·序》《舟夜贈內》《寄江南兄弟》《寄湘靈》《放旅雁》等。比如,在《舟夜贈內》中描寫了對妻子的牽掛與思念;在《寄江南兄弟》中描寫了手足之情,牽掛散落各地的兄妹;在《寄湘靈》中描述了對愛人的相思情感;《安徽之三首》寄托了友情,描寫知己間的鼓勵與勸導;《放旅雁》描寫了對生靈的憐憫情感。這些包含情感的詩篇就像一顆顆璀璨的珍珠,匯集著詩人多情的光芒和輝映著詩人感人的靈魂[3]。白居易和妻子恩愛有加,夫唱婦隨,婚姻溫馨美滿。和兄妹離散,終究有團聚的那一天,但是和戀人愛而不得,這是白居易心中一直未愈合的傷疤,在詩人的心靈上愛情永遠停留在感傷的基調。
為躲避戰亂,白居易小時候就跟隨母親前往父親任官地生活,和一位鄰居女子相遇和相識,兩人青梅竹馬,一起玩耍,白居易19歲的時候,他們確定戀愛關系。在《鄰女》中,白居易唯美地描述了初戀情人,在29 歲的時候,白居易考取進士以后回到符離,第二年又離開,無奈和戀人分別,所以,他創作了《生離別》,通過《生離別》泣訴這段戀情。在46 歲的時候,白居易在《感情》詩篇中還是寄托著對戀人的深厚情感,白居易懷揣著無盡的思念和無處宣泄內心的苦楚,終于找到了情感的宣泄口,創作了《長恨歌》,里面講述了作者成熟的愛情觀與失戀的感傷。《長相思》與《潛別離》是白居易和戀人離別后創作的詩篇,《長相思》《潛別離》和《長恨歌》存在很多相同之處,比如,三個作品中詩句的內涵非常相近,而且《長恨歌》中描寫的以物傳情與現實中湘靈贈送白居易一雙繡履一樣,只不過現實中和詩篇中以物傳情的物品不同而已。這些詩篇如此相近,說明在創作《長恨歌》中白居易運用自身的情感經驗描寫了李楊之愛,《長恨歌》以詩化的方式表達了愛意。
2.點明主旨——歌長情
從結構層面分析,《長恨歌》中共有120 句,其中有44 句詳細地描述了明皇讓道士尋找貴妃,貴妃寄物表相思;30 句描寫了貴妃和明皇的歡情;28 句敘述了貴妃殉情;17 句描述了明皇想念貴妃的情感;剩下的語句總結全篇,起到點明主旨的作用。在元和十二年(817 年),白居易突然看到湘靈贈予的繡履,不由地感慨,漂泊三千里,一直將定情之物攜帶身邊。從中我們可以看出,白居易是一個長情之人,假如是一個薄情之人,又怎么會將定情之物保存至今呢?又怎會將其隨身攜帶和珍藏有加呢?又怎會惆悵呢?由此可見白居易的深情。元和元年(806 年),白居易和好友一同游仙游寺,在交談中白居易表示,自己從來都沒有忘記愛情,內心深處一直沒有忘卻和戀人相愛的歡樂、分別的痛楚、相思的痛苦和期盼的心情,這一切情感交織在一起并涌上心頭,這一切都觸動了作者多情、敏感的心弦,于是創作了《長恨歌》。長情是《長恨歌》的主題,《長恨歌》中的“長情”和《感情》中的“多情”是一個意思,有“長久之情”的意思。
首先,明皇和楊貴妃都是多情的人,在《長恨歌》中歌頌了愛情的長久,用特殊的身份演繹著不平凡的愛情。雖然明皇后宮佳麗三千,但是唯獨偏愛貴妃一人。這段跨越年齡、時空的戀情譜寫了一首哀婉動人的長情之歌。其次,白居易和湘靈都屬于多情的人,在《長恨歌》中蘊藏著他們忠貞不渝的愛情,陳鴻評價白居易是多情的人,而白居易評價湘靈是長情的人,白居易和湘靈無奈離別,當白居易44 歲、湘靈40 歲的時候,兩人重逢,有感而發創作了《逢舊》。其中“少年離別老相逢”表達了二人在年少時戀愛的甘甜、分別的痛苦和老來重逢的酸楚,另外,也表達了作者渴盼忠貞不渝的愛情。這與《長恨歌》中生前被迫分開、死后魂魄傳情的主旨一樣。總之,這段悲傷的初戀雖然讓白居易痛苦不堪,但是卻成就了《長恨歌》。明皇和楊貴妃的愛情不僅僅是帝王情感的典型代表,同時也是世間愛情的典范,《長恨歌》中的顯性結構是明皇和楊貴妃的愛情,隱性結構是白居易與湘靈的愛情,這首長情之歌歌頌了超越生死和跨越階級的愛情,贊揚了對愛情忠貞不渝的長情之人[4]。
元和十年(815 年),白居易被貶江陵,路宿鄂州遇到一位歌女,這名歌女色藝俱佳,《夜聞歌者》就記錄了這件事。日后,白居易在江州創作了《琵琶行》,詩中塑造的琵琶女形象,有可能就是作者現實中遇到的那位歌女的形象。由此可以看出,《夜聞歌者》和《琵琶行》中描述的事情是前后承接的關系,但是細細品讀二者,二者在創造緣起和主題內容方面卻大不相同。
1.主題和結構不同
《夜聞歌者》和《琵琶行》中故事的發生點和時間比較相似,地點都是江上,時間是秋天的夜晚,內容描述了一位悲傷的歌女,然而在篇幅結構與主題內容方面卻大不相同。《琵琶行》情節具體、描寫詳細、線索錯綜復雜且內容豐富,詩中描寫了作者在一個秋天的夜晚送客時遇到一位琵琶女彈奏著自己的凄慘身世,作者有感而發,傷懷自己的情事。作者用“樂”描述了琵琶女的高超技藝,用“情”抒發了送別難舍情、歌女的傷情和琵琶的聲情,用“事”為線索連接詩人的遭貶之悲和琵琶女的身世之悲。《夜聞歌者》比《琵琶行》篇幅短,全詩用單一化的敘事方法,描述了故事發生的時空環境,從外界起筆,高潮部分詳細地描寫了歌者,一一勾畫了歌者的相貌、神態、年齡和動作等,最后塑造了一個低眉沾襟和問而不答的悲傷形象。從敘事層面分析,二者不同,《夜聞歌者》屬于敘事詩,《琵琶行》屬于敘事和抒情詩,琵琶女通過彈奏感慨身世并觸動作者,充滿了感傷的基調。在刻畫歌者的時候,二者的刻畫重點不一樣,在《琵琶行》中描寫了一位容顏已逝的歌者,通過自述的方式表達身世,詩文的重點是展示歌者的內心世界和身世。在《夜聞歌者》中描寫了一位十七八歲的少女,詩文中沒有感嘆歌女的身世,而是重點描寫了歌者的外形,尤其是臉上的淚珠,在整個作品中起著畫龍點睛的作用。
2.創作環境不同
白居易被貶,在趕往貶所的途中創作了《夜聞歌者》,忠貞而被貶,讓白居易的理想瞬間破滅,心理遭受重創,詩人心中滿懷憤怒和哀怨而無處宣泄,這種心境和“一問一沾襟,低眉終不說”的歌女相似。為此,在路上偶遇這位歌女的時候,作者忍不住聽聲尋人,主動給予關心。作者在《夜聞歌者》中通過記錄他人的悲傷來寄托自身的情感。雖然始終沒有描寫歌者的悲慘身世,只是刻畫了一位憂愁寂寞的歌者,但是卻給人悲傷的情感,歌者臉上的淚珠就是悲傷的詮釋。在創作《琵琶行》時,作者驚魂甫定,勇敢表述自身的心情和感受,因為被貶的事情已久,朝廷對詩人的關注度降低,所處的政治環境不像之前那么嚴峻,另外,在重創之后作者的不知所措已經漸漸消失[5]。所以,《琵琶行》借助描寫歌女而抒發個人情感,二者融為一體。
通過對白居易感傷詩的研究,仿佛看到一個有血有肉的白居易,他不僅柔情、婉約,而且還有李白的曠達,白居易不再是歷史上和古詩里的人物,他時而感傷低吟和開懷大笑,時而獨坐靜思或與友暢飲。白居易詩歌感傷情懷的類型分為:傷物感懷、悼念親友、傷時嘆老和念遠惜別,選取典型的感傷詩《長恨歌》《夜聞歌者》《琵琶行》,從感傷情懷視角欣賞了白居易詩歌,不僅研究了《長恨歌》的主題,而且還對比研究了《夜聞歌者》和《琵琶行》,通過本次研究,可以大體了解白居易的傷感詩。